清前期“边缺”与边疆治理述论

来源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314949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边缺”大致包括海疆缺、烟瘴缺、沿边缺、苗疆缺四种类型,康熙二十五年(1686)广西烟瘴缺之确立,可视为“边缺”正式订定的标志.“督抚题补”和“俸满优升”是“边缺”的核心制度架构.清朝以“人地相宜”为施政宗旨,量地定缺,因缺选官,形成了边疆官员选任体制中激励与恩恤并用的长效机制,体现出“朝廷所以体远臣、重边疆”的中心用意.“边缺”不仅缓解了清前期边疆“缺官”问题,还使得清朝边疆治理更具灵活性、实效性和延续性,是清代边疆职官制度创新和边疆治理深化的重要体现.
其他文献
《西宁青海番夷成例》的内容源于《理藩院律书》,后又增加两条,是清朝在羁縻为政的总体框架内,以“因俗而治”为理念,针对青海、甘肃及四川部分地区的藏族与青海的蒙古族实施
2009年10月30日,我国创业板正式开市。创业板的推出,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本文旨在分析创业板开通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清代中后期,锡金在汉文史料中先后出现“者木戎”、“白木戎”、“哲孟雄”、“巴赖忠”四个称呼,此后逐渐统一为“哲孟雄”.清代汉文方志《西藏志》、《卫藏通志》对其部族
面对唐朝丧失河西走廊的深刻历史教训和安史之乱以后河西走廊多民族交融的重大变化,明朝因时制宜,创新管理体制,对河西走廊采取了全新的管控模式,使其在国家安全和对外交流中
在古藏文文献与田野考察相互结合的基础上,考证西藏小邦时代至吐蕃时期的工布王邑工域哲那的历史地名与文化含义、行政中心的演变、古今地名对照、周边历史文化遗迹,强调今西
  开发了一种新型环境友好型脂肪酰胺类无磷缓蚀剂(NAFAS )。采用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方法研究了NAFAS 对碳钢在低碱低硬高氯离子浓度的循环冷却水中的缓蚀性能。研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