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通过对烧伤病房感染因素的分析,进行有效的医院感染的控制管理,杜绝院内感染,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方法:从病房环境、工作人员、患者及家属、物品、无菌技术操作等因素进行分析,健全烧伤病房感染控制管理制度,提高医护人员感染防范意识。结果:通过加强对烧伤病房感染控制的管理,提高了医疗护理安全。结论:对烧伤病房进行有效的感染控制管理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烧伤病房感染;因素分析;控制管理
【中途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693-01
烧伤病房是收治烧伤病人的部门,烧伤病人由于皮肤受到损伤,机体的防御屏障受到严重的破坏,抵抗能力显著下降;创面裸露,频繁的创面换药,容易造成感染,烧伤创面感染是烧伤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1】。烧伤病人一旦感染,增加病人的痛苦、经济负担,延长住院时间,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损失。我们科通过对烧伤病房相关感染因素的分析,制定实施了相关制度和措施,通过加强对烧伤病房感染控制管理,建立健全各项感染控制规范,有效的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 烧伤病房感染因素分析
1.1 病房环境 病房未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未设立内外走廊,清洁物品、敷料及病人与工作人员进出的通道也作为垃圾、污染敷料送出的通道;患者多的情况下,未能做到单间隔离;病室内未及时进行通风处理;病室内每天消毒处理效果欠缺。
1.2 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欠缺;未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换药时未穿隔离衣;诊疗器械及物品未做到专人专用;换药室每天消毒处理不到位。
1.3 患者自身因素 烧伤病人创面失去皮肤保护,创面渗液易滋生细菌;患者对相关知识的缺乏导致不能有效的配合治疗;患者抵抗力降低,感染危险性高;烧伤患者易引起肠源性细菌感染。
1.4 陪护人员 陪护人员消毒隔离知识的缺乏易致感染;手卫生意识差易将细菌带至患者创面;互串病房导致交叉感染的发生。
1.5 医护操作因素 医护人员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操作前后未行手消毒;未把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进行操作。
2 控制管理对策
2.1完善管理与监督体系 科室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院感医生、院感护士组成,制定科室感染控制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并组织实施,对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无菌技术操作、环境卫生监测、一次性无菌物品的管理、医疗废物的分类处理等,定期进行检查分析监督,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在院感质控手册做好记录,体现持续改进。
2.2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组织医护人员学习相关的感染控制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实施标准,每周不少于4个学时,落实业务考核,每季度组织感控知识的考核,通过反复不断的培训考核,强化医护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提升科室整体感染控制管理意识和操作水平。、
2.3加强医务人员的管理
2.3.1对医务人员尤其是新分配或新轮岗到烧伤病房的员工加强宣教,进行有关院内感染知识的教育,明确规范,加强职责,树立以预防为主的思想。同时还要进行医德素质的教育,抓好医院感染的预防,不仅是医务人员完成本职工作的需要,也是对患者承担的一种责任【2】。
2.3.2严格落实手卫生规范是杜绝外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一切医疗护理操作均由医护人员的双手或借助他们的双手完成,医护人员的手是交叉感染的重要媒介【3】,认真洗手是阻断接触传播、预肪院内感染的有效措施。为保证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正确进行手的清洗,我们采取相关措施:洗手池旁张贴正确的洗手图示;医院及科室定期进行培训;院感护士每月对手卫生进行专项督导,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意识。
2.4加强保洁人员的管理 保洁人员负责病房的清洁、消毒工作,与患者的接触十分密切,但又缺乏基本医学知识。因此,上岗前必须进行有关清洁、消毒、隔离知识的培训,并不定期进行考核,使其掌握消毒液的有效浓度和配制方法、特殊病室的处理要求以及病区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方法。清洁用具分室使用,标记明确。督促保洁工人及时认真洗手消毒;认真落实多重耐药菌病人的管理规范。
2.5加强患者及家属的管理 烧伤病房不同于普通外科病房,烧伤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特别是大面积烧伤、创面暴露治疗的患者,空气污染是造成创面感染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对创面暴露治疗的大面积烧伤患者,限制探视人次,减少病室人流量,同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知识宣教,对能下床活动的轻患者,杜绝其串病房,床距不能少于1m,以免引起交叉感染。
2.6提高空气洁净度
2.6.1对大面积烧伤的患者病房配置空气消毒机,每天消毒两次,每次1h。进行换药及各种操作时,空气消毒机打开。
2.6.2加强通风换气 通风是降低室内细菌数的最好方法。病室应加强通风换气,每天至少3次。最好在每次换药后再通风1次。
2.6.3室内消毒 病室内地面每天用舍有效氯500~1000mg/L的消毒剂湿拖3次,做到一室一地巾、一桌一摸布。病室门窗、床头柜、床每天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擦拭两遍,做到每室、每床抹布分开,病区走廊每天用含有效氧500mg/L的消毒剂擦拭两次,患者使用过的烧伤治疗仪、支被架、翻身床等使用前后均用舍有效氯500~1000mg/L的消毒剂擦拭1次,翻身床垫用紫外线消毒。
2.6.4做好医疗垃圾的分类处理 更换的污单及换药敷料不能放于地面,换药敷料桶盖应在换药后及时关闭,医疗废弃物应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包装,做好标识,由保洁人员负责送往医院的垃圾处理点。
2.7加强换药窒的管理 换药对于烧伤患者来说是一个重要治疗手段。换药室能否确保消毒质量,是减少院内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换药室必须将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明显标记,避免混放。烧伤换药器械必须经压力蒸汽滅菌。每日检查各种消毒包的失效日期及药品的有效期。储槽中消毒纱布仅限24h内使用。次日必须重新消毒。这样缩短了消毒间隔时间,从而确保无菌纱布不被污染。换药室的室内空气每天用消毒机消毒两次.地面不定时湿拖至少每天两次,换药车、治疗车、换药床每天用含有效氯500nag/L的消毒剂擦拭1次,每位患者用后更换床单。严格换药次序,先换无菌创面再换有菌创面,最后换感染性创面。
2.8其他
2.8.1重视无菌操作 规范医疗行为治疗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应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不可麻痹。尽量减少侵人性操作。
2.8.2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应用抗生索时。既要考虑病原苗的特点和药敏结果。也要注意患者的年龄、病理生理、免疫状态及抗生素的药理作用特点【4】,合理用药。
2.8.3重视监测工作每月对各室空气(包括病室、配制室、换药室)、无菌物品、消毒液、工作人员手进行细菌培养监测,及时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
3 小结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政策的改革,医院感染问题也变得相对突出,有效的感染控制管理是减少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方法,也是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控制烧伤病房的院内感染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各类人员的管理、提高空气的洁净度、加强换药室的管理、重视消毒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及监测工作,是预防烧伤病房医院感染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此外,健全管理制度、强化培训学习、加大检测实施力度,充分发挥每一位医护人员的组织、管理、协调、保障作用,是使烧伤病房感染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刘海波,刍议. 我国全科医生的“守门人”职责和培养【J】.实用全科医学,2007,5(3):180-190.
[2] 张玉强,张颗,何多多.医院感染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地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48.
[3] 黄瑞凤.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1,8(16:594.
[4] 杜广清,杜菱,董红娟.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2):148-150.
*通讯作者:
王海涛
【关键词】烧伤病房感染;因素分析;控制管理
【中途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693-01
烧伤病房是收治烧伤病人的部门,烧伤病人由于皮肤受到损伤,机体的防御屏障受到严重的破坏,抵抗能力显著下降;创面裸露,频繁的创面换药,容易造成感染,烧伤创面感染是烧伤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1】。烧伤病人一旦感染,增加病人的痛苦、经济负担,延长住院时间,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损失。我们科通过对烧伤病房相关感染因素的分析,制定实施了相关制度和措施,通过加强对烧伤病房感染控制管理,建立健全各项感染控制规范,有效的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1 烧伤病房感染因素分析
1.1 病房环境 病房未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未设立内外走廊,清洁物品、敷料及病人与工作人员进出的通道也作为垃圾、污染敷料送出的通道;患者多的情况下,未能做到单间隔离;病室内未及时进行通风处理;病室内每天消毒处理效果欠缺。
1.2 医务人员 医务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欠缺;未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换药时未穿隔离衣;诊疗器械及物品未做到专人专用;换药室每天消毒处理不到位。
1.3 患者自身因素 烧伤病人创面失去皮肤保护,创面渗液易滋生细菌;患者对相关知识的缺乏导致不能有效的配合治疗;患者抵抗力降低,感染危险性高;烧伤患者易引起肠源性细菌感染。
1.4 陪护人员 陪护人员消毒隔离知识的缺乏易致感染;手卫生意识差易将细菌带至患者创面;互串病房导致交叉感染的发生。
1.5 医护操作因素 医护人员未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范;操作前后未行手消毒;未把感染病人安排在最后进行操作。
2 控制管理对策
2.1完善管理与监督体系 科室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院感医生、院感护士组成,制定科室感染控制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并组织实施,对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无菌技术操作、环境卫生监测、一次性无菌物品的管理、医疗废物的分类处理等,定期进行检查分析监督,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并在院感质控手册做好记录,体现持续改进。
2.2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组织医护人员学习相关的感染控制法律法规、管理制度、实施标准,每周不少于4个学时,落实业务考核,每季度组织感控知识的考核,通过反复不断的培训考核,强化医护人员的消毒隔离意识,提升科室整体感染控制管理意识和操作水平。、
2.3加强医务人员的管理
2.3.1对医务人员尤其是新分配或新轮岗到烧伤病房的员工加强宣教,进行有关院内感染知识的教育,明确规范,加强职责,树立以预防为主的思想。同时还要进行医德素质的教育,抓好医院感染的预防,不仅是医务人员完成本职工作的需要,也是对患者承担的一种责任【2】。
2.3.2严格落实手卫生规范是杜绝外源性感染的重要途径,一切医疗护理操作均由医护人员的双手或借助他们的双手完成,医护人员的手是交叉感染的重要媒介【3】,认真洗手是阻断接触传播、预肪院内感染的有效措施。为保证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正确进行手的清洗,我们采取相关措施:洗手池旁张贴正确的洗手图示;医院及科室定期进行培训;院感护士每月对手卫生进行专项督导,提高医护人员的手卫生意识。
2.4加强保洁人员的管理 保洁人员负责病房的清洁、消毒工作,与患者的接触十分密切,但又缺乏基本医学知识。因此,上岗前必须进行有关清洁、消毒、隔离知识的培训,并不定期进行考核,使其掌握消毒液的有效浓度和配制方法、特殊病室的处理要求以及病区垃圾的分类和处理方法。清洁用具分室使用,标记明确。督促保洁工人及时认真洗手消毒;认真落实多重耐药菌病人的管理规范。
2.5加强患者及家属的管理 烧伤病房不同于普通外科病房,烧伤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特别是大面积烧伤、创面暴露治疗的患者,空气污染是造成创面感染不可忽视的原因。因此,对创面暴露治疗的大面积烧伤患者,限制探视人次,减少病室人流量,同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知识宣教,对能下床活动的轻患者,杜绝其串病房,床距不能少于1m,以免引起交叉感染。
2.6提高空气洁净度
2.6.1对大面积烧伤的患者病房配置空气消毒机,每天消毒两次,每次1h。进行换药及各种操作时,空气消毒机打开。
2.6.2加强通风换气 通风是降低室内细菌数的最好方法。病室应加强通风换气,每天至少3次。最好在每次换药后再通风1次。
2.6.3室内消毒 病室内地面每天用舍有效氯500~1000mg/L的消毒剂湿拖3次,做到一室一地巾、一桌一摸布。病室门窗、床头柜、床每天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剂擦拭两遍,做到每室、每床抹布分开,病区走廊每天用含有效氧500mg/L的消毒剂擦拭两次,患者使用过的烧伤治疗仪、支被架、翻身床等使用前后均用舍有效氯500~1000mg/L的消毒剂擦拭1次,翻身床垫用紫外线消毒。
2.6.4做好医疗垃圾的分类处理 更换的污单及换药敷料不能放于地面,换药敷料桶盖应在换药后及时关闭,医疗废弃物应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包装,做好标识,由保洁人员负责送往医院的垃圾处理点。
2.7加强换药窒的管理 换药对于烧伤患者来说是一个重要治疗手段。换药室能否确保消毒质量,是减少院内感染的一个重要环节。换药室必须将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开放置,明显标记,避免混放。烧伤换药器械必须经压力蒸汽滅菌。每日检查各种消毒包的失效日期及药品的有效期。储槽中消毒纱布仅限24h内使用。次日必须重新消毒。这样缩短了消毒间隔时间,从而确保无菌纱布不被污染。换药室的室内空气每天用消毒机消毒两次.地面不定时湿拖至少每天两次,换药车、治疗车、换药床每天用含有效氯500nag/L的消毒剂擦拭1次,每位患者用后更换床单。严格换药次序,先换无菌创面再换有菌创面,最后换感染性创面。
2.8其他
2.8.1重视无菌操作 规范医疗行为治疗过程的各个环节都应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不可麻痹。尽量减少侵人性操作。
2.8.2合理使用抗生素 在应用抗生索时。既要考虑病原苗的特点和药敏结果。也要注意患者的年龄、病理生理、免疫状态及抗生素的药理作用特点【4】,合理用药。
2.8.3重视监测工作每月对各室空气(包括病室、配制室、换药室)、无菌物品、消毒液、工作人员手进行细菌培养监测,及时发现问题,立即采取措施。
3 小结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疗政策的改革,医院感染问题也变得相对突出,有效的感染控制管理是减少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方法,也是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护理质量的重要保障。控制烧伤病房的院内感染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各类人员的管理、提高空气的洁净度、加强换药室的管理、重视消毒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及监测工作,是预防烧伤病房医院感染最基本、最重要的措施。此外,健全管理制度、强化培训学习、加大检测实施力度,充分发挥每一位医护人员的组织、管理、协调、保障作用,是使烧伤病房感染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刘海波,刍议. 我国全科医生的“守门人”职责和培养【J】.实用全科医学,2007,5(3):180-190.
[2] 张玉强,张颗,何多多.医院感染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重要地位【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1):48.
[3] 黄瑞凤.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研究进展【J】.护士进修杂志,2001,8(16:594.
[4] 杜广清,杜菱,董红娟.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4,14(2):148-150.
*通讯作者:
王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