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美能力,包括唤醒审美意识的对美的感知能力、形成审美情境的对美的欣赏能力、调动审美情感的对美的鉴别能力和丰富审美心灵的对美的创造能力。电教媒体在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美的感知、欣赏、鉴别、创造能力四个层面,正日益发挥着其特有的功能。
关键词:审美能力 电教媒体 小学语文教学 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分为几个层级,涉及对美的体验、理解、判断、升华并由低往高发展,是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前所未有的。落实到每节语文课上,就应各有侧重,或感知美,或欣赏美,或鉴别美,或创造美,或相互融合。实践证明:电教媒体的运用,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借助声像,感悟整体美
教学时巧用电教手段,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面对绚丽的画面、鮮艳的色彩、优美的音乐,做到目观其形、耳闻其声。也就是说,视听器官感到生理上的愉悦,就能形成相应的审美心理,感知课文的整体形象美。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很好的写景的文章,但这对没有见过森林的小学生来说,很难想象出“林海”一年四季是怎么美丽、怎么诱人的,如果教师只凭传统的教法,学生对课文只能一知半解。若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这课时,设计了一片美丽的小兴安岭全景抽拉的幻灯片,并同时播放优美的观赏乐曲,再加上声情并茂的解说,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全神贯注地听解说,尽情欣赏几百里连成一片的林海诱人的美景。这样,小兴安岭的整体美就自然印入学生的脑海,孕育了爱美的情趣。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依次观看春、夏、秋、冬四幅树景的幻灯片,结合学文,品读、欣赏四季树景各自不同的色彩,及各类珍贵物产、美妙诱人的林间花园。最后又启发学生从部分回到整体,由表及里剖析小兴安岭既是花园,又是宝库的整体艺术形象美。这样,通过观察、阅读、思维三结合,学生不仅受到美的情感熏陶,而且从中掌握了“开门见山,揭示林海,引人入胜;中间详细,四季特色,令人惊奇;篇末点题,画龙点睛,催人奋发”的整体语言结构美,取得了学文、悟道、审美三大效益。
二、巧用媒体,品味语言美
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媒体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品赏美。制作文字投影简单易行,操作方便,效果显而易见。如教学《翠鸟》第一段写翠鸟羽毛鲜艳的语句时,我制作了这样两段文字投影:第一,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背上的羽毛是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第二句是课文的原句。我让学生比较,他们立刻发现两段话的不同点。然后,我又让学生一边看翠鸟的幻灯片,一边反复品味两段话各自的滋味。此时,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争先恐后要求发言,之后一致认为:第一段话只写出了翠鸟羽毛的颜色,句式显得呆板,而原文不但写出了翠鸟羽毛和花纹非常鲜艳,而且用上了三个比喻句,形象地描绘出翠鸟是那么活泼可爱。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品出作者用词是那么准确生动,句子又是那么优美形象,从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三、展现美景,欣赏自然美
电教媒体在教育中的最大优势就是能集声、文、画于一体,以直观鲜明的图像,生动精炼的语言,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创设一种审美情境,使学生深深地被吸引、被感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
如教学《月光曲》第九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走进特定的情境中感受月光曲美好的意境,特地将选用的《月光奏鸣曲》片断与大海、月光、波浪的动画自然融合在一起,制作了CAI课件,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在声、色、光和像创设的情境中,披文而入情、破文而动情、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情动辞发、情景交融。在学习阅读此段的同时,又配上动听的《月光奏鸣曲》,再现课文美好意境,使学生的情感再一次融入课文的意境之中。
如《荷花》一课,学生单纯从字面上理解,很难领会荷叶和荷花的形、姿、色的美。教学时,我播放了有关课文内容的录像。学生边看录像边自由说,有的说:“荷叶真美呀!碧绿碧绿的,似一个个大圆盆。一只蜻蜓停在上面,还有小鱼儿在下面游呢!”有的说:“荷花的颜色真多,有的红,有的白,有的粉……”还有的说:“仙子姑娘真是形态万千,这朵已露出花蕊了,那朵还是花骨朵,另一朵则含苞欲放。”录像最后是一朵荷花由花骨朵慢慢地绽放的特写镜头,是为帮助学生体会荷花开放美专门制作的。看了之后,学生由衷地发出了美的赞叹。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莲蓬”、“饱胀”、“翩翩起舞”的意思,而且体会了“我仿佛也是一朵荷花”的真正含义,更说出了荷花的美,体会了荷花的美,从而爱上了荷花的美。通过这样的景物展现,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欣赏美,感受美,领略艺术作品中的情操美。
四、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
我们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美、感受美、理解美,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地发现美、表达美,以达到语文教学中扩散思维、发展语言的目的。为此,我常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学生理解第一行诗句的意思后,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随即出示一讨论题:“如果你也来到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受?”有学生说:“香炉峰上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缭绕的仙境中。”让学生领会三、四两行古诗的意境时,我关掉录像声音,让学生边看壮阔的瀑布,边展开丰富的想象,问:“你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说:“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中挥舞的银纱,美极了。”有的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 ……这样利用电教媒体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学生从中体验美、感受美,并积极地发现美、表达美,审美情趣必将不断提高。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人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瞻仰。”“美”时时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创设美育情境,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创设美,能使学生从乐学到爱学,不断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关键词:审美能力 电教媒体 小学语文教学 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分为几个层级,涉及对美的体验、理解、判断、升华并由低往高发展,是过去的语文教学大纲前所未有的。落实到每节语文课上,就应各有侧重,或感知美,或欣赏美,或鉴别美,或创造美,或相互融合。实践证明:电教媒体的运用,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借助声像,感悟整体美
教学时巧用电教手段,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面对绚丽的画面、鮮艳的色彩、优美的音乐,做到目观其形、耳闻其声。也就是说,视听器官感到生理上的愉悦,就能形成相应的审美心理,感知课文的整体形象美。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一篇很好的写景的文章,但这对没有见过森林的小学生来说,很难想象出“林海”一年四季是怎么美丽、怎么诱人的,如果教师只凭传统的教法,学生对课文只能一知半解。若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我在教学这课时,设计了一片美丽的小兴安岭全景抽拉的幻灯片,并同时播放优美的观赏乐曲,再加上声情并茂的解说,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全神贯注地听解说,尽情欣赏几百里连成一片的林海诱人的美景。这样,小兴安岭的整体美就自然印入学生的脑海,孕育了爱美的情趣。紧接着,我又引导学生从整体到部分,依次观看春、夏、秋、冬四幅树景的幻灯片,结合学文,品读、欣赏四季树景各自不同的色彩,及各类珍贵物产、美妙诱人的林间花园。最后又启发学生从部分回到整体,由表及里剖析小兴安岭既是花园,又是宝库的整体艺术形象美。这样,通过观察、阅读、思维三结合,学生不仅受到美的情感熏陶,而且从中掌握了“开门见山,揭示林海,引人入胜;中间详细,四季特色,令人惊奇;篇末点题,画龙点睛,催人奋发”的整体语言结构美,取得了学文、悟道、审美三大效益。
二、巧用媒体,品味语言美
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媒体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品赏美。制作文字投影简单易行,操作方便,效果显而易见。如教学《翠鸟》第一段写翠鸟羽毛鲜艳的语句时,我制作了这样两段文字投影:第一,头上的羽毛是橄榄色的。背上的羽毛是绿色的。腹部的羽毛是赤褐色的。第二句是课文的原句。我让学生比较,他们立刻发现两段话的不同点。然后,我又让学生一边看翠鸟的幻灯片,一边反复品味两段话各自的滋味。此时,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争先恐后要求发言,之后一致认为:第一段话只写出了翠鸟羽毛的颜色,句式显得呆板,而原文不但写出了翠鸟羽毛和花纹非常鲜艳,而且用上了三个比喻句,形象地描绘出翠鸟是那么活泼可爱。通过这样教学,学生品出作者用词是那么准确生动,句子又是那么优美形象,从中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三、展现美景,欣赏自然美
电教媒体在教育中的最大优势就是能集声、文、画于一体,以直观鲜明的图像,生动精炼的语言,极富感染力的音乐创设一种审美情境,使学生深深地被吸引、被感动,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美的熏陶,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
如教学《月光曲》第九自然段,为了帮助学生走进特定的情境中感受月光曲美好的意境,特地将选用的《月光奏鸣曲》片断与大海、月光、波浪的动画自然融合在一起,制作了CAI课件,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在声、色、光和像创设的情境中,披文而入情、破文而动情、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情动辞发、情景交融。在学习阅读此段的同时,又配上动听的《月光奏鸣曲》,再现课文美好意境,使学生的情感再一次融入课文的意境之中。
如《荷花》一课,学生单纯从字面上理解,很难领会荷叶和荷花的形、姿、色的美。教学时,我播放了有关课文内容的录像。学生边看录像边自由说,有的说:“荷叶真美呀!碧绿碧绿的,似一个个大圆盆。一只蜻蜓停在上面,还有小鱼儿在下面游呢!”有的说:“荷花的颜色真多,有的红,有的白,有的粉……”还有的说:“仙子姑娘真是形态万千,这朵已露出花蕊了,那朵还是花骨朵,另一朵则含苞欲放。”录像最后是一朵荷花由花骨朵慢慢地绽放的特写镜头,是为帮助学生体会荷花开放美专门制作的。看了之后,学生由衷地发出了美的赞叹。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莲蓬”、“饱胀”、“翩翩起舞”的意思,而且体会了“我仿佛也是一朵荷花”的真正含义,更说出了荷花的美,体会了荷花的美,从而爱上了荷花的美。通过这样的景物展现,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中欣赏美,感受美,领略艺术作品中的情操美。
四、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
我们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寻找美、感受美、理解美,而且要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地发现美、表达美,以达到语文教学中扩散思维、发展语言的目的。为此,我常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如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学生理解第一行诗句的意思后,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录像,学生边听、边看、边想。随即出示一讨论题:“如果你也来到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受?”有学生说:“香炉峰上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缭绕的仙境中。”让学生领会三、四两行古诗的意境时,我关掉录像声音,让学生边看壮阔的瀑布,边展开丰富的想象,问:“你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说:“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中挥舞的银纱,美极了。”有的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 ……这样利用电教媒体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学生从中体验美、感受美,并积极地发现美、表达美,审美情趣必将不断提高。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人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瞻仰。”“美”时时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智慧、身心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创设美育情境,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创设美,能使学生从乐学到爱学,不断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