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构建实施学习培训、顶岗或轮岗、毕业设计、就业双向选择“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表明实施“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是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四位一体;校企合作;利益共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226-02
自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后,各高职院校积极按照意见的精神开展实践教学改革,而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决高职学生企业需要的实际专业能力不符的问题。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学生毕业之前开展“生产认知实习”、“毕业设计”、“毕业综合实践”等形式,而这些形式的开展离不开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的专业实践综合能力,以保证培养质量。如何缩小高职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实际要求的差距,提高企业用人的满意度,高职院校任重道远。
一、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现状
从现有的文献上看,校企合作主要有以下兩种合作的类型:其一,以学校为主体的模式。这种模式,学校是校企合作行为的主体,企业则是校企合作行为的客体。企业需要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条件接收学生,主要是按照学校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配合对学生进行培养。例如,企业赞助部分资金及设备协助院校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基地需要的时候派出员工协助实践基地的运行与管理,平时所有的业务主要由校方派人维护管理。其二,以企业为主体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体现在“订单班”的培养,企业是校企合作行为的主体,企业对学校提供的学生“半成品”进行文化、思维、职业素养等方面按照企业的实际要求进行再造,以期实现学生就业零对接。校企合作的主体不管是谁,其本质上都是希望自己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获利,对于学校来讲,学生培养质量高低直接体现在学生就业上,而就业质量主要体现在起薪率、专业对口率、上险率、稳定率等方面指标的高低,如果这些指标高,就表明学校培养学生是有成效的,反之就没有,因此,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希望能最大限度地获取这些指标。对企业来讲,通过训练培养,学生质量的高低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上,而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学生行事效率、业务质量、对企业忠诚度等因素。鉴于此,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主要应考量企业、学校及教育对象学生等三方的利益,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主要是通过构建“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来平衡校企合作参与者的利益
二、“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1.“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的含义。所谓“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基于学生主体的背景提出的,指的是学生可以选择在第五学期到企业参加“四位一体”的模式,这里的“四位”指的是学习培训、顶岗或轮岗、毕业设计、就业双向选择,以学生主体利益为主的一体,这个一体是基于学生利益共识为中心,即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评价的主体应该是企业、学生、学校,学生是连接企业与学校的主体,学生评价结果会影响校企合作的亲密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关注的是学生的评价好坏,只有校企合作受益主体方学生有权利评价校企合作的效果。
2.“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实践。近些年,为解决用工荒的问题,全国各地都密集上调了各自的最低工资标准。2011年5月24日,在“2011浙江省技工人才校企合作交流大会”上,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黄亚萍对记者介绍,据测算,当年浙江省技能人才缺口达到700万左右。同时,就业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结构性矛盾与总量矛盾,企业出现了常态化用工短缺趋势。有关专家介绍,当前出现的“用工荒”严格来说是“技工荒”。浙江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时期,当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过程中,劳动力市场发生逆转现象,迫使企业转变招聘人才观,主要表现为愿意花成本储备人才。因此,为了储备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一些有远见的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高职院校。(1)合作企业选择过程精细化,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温州市区,占据天时地利,许多企业及时主动提出校企合作,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对于合作企业的选择也变得更加谨慎,学院对校企合作由原来的量上把握转向质的把握,基本原则是要促进学生、企业、学校等参与主体的互利共赢。这几年,学校一直和浙江九龙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浙江博洋集团、浙江盛泰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当初,为了避免校企合作发生了“自我异化”,将校企合作功能窄化成为企业的后勤工厂,学校在合作企业的选择上,首先要通过政府机构对企业的资质进行验证考察,主要了解企业工商注册资金、企业的信用等级等;然后组织师生对企业实地考察,主要了解企业的实际办公场所、周边环境、员工的精神状态等,举行初次的会谈,了解企业负责人对本行业的基本能力及人格魅力等;同时,也邀请企业到学校进行考察,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态度等,当双方达成合作意向以后,签订合作契约,明确双方职责。通过这种精细化的选择,使校企合作彼此双方能够促进深入了解,实现深度合作。(2)学生选择企业过程自主化,第一阶段,校企双方签订契约以后,学校将考察到的企业精细信息整理成文字信息,组织班主任及课任教师会议传达合作信息,要求班主任召开班会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课任教师需要结合企业相关岗位要求讲授知识,学生在问题认知过程中,可以要求对收集对相关企业的疑问问题进行解答。第二阶段,学生在了解到企业基本信息以后,学校按照专业大类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宣讲会,要求企业利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完成企业整体介绍及互动答疑。宣讲结束以后,学生现场报名,企业组织面试,确定录用名单,初步组成意向班级。第三阶段,学校动员,最后确定名单并签字确认。学校根据企业面试名单结果,再次组织预录取学生开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家庭、个人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愿意参加“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同学在意向书上签字确认。学校根据签字确认的学生名单组建班级,上报学校教务处及企业备案。(3)“四位一体”全程服务化,班级组建以后,对学生及企业的基本需要必须给予全程服务。对学生的服务主要首先体现在制度上的服务,完善组织机构,协助学生组建“两委”,以便先期安排到企业报到事宜及一体化期间的自我管理及服务;其次是生活上的服务,要求企业安排专职对接管理人员,协助学生做好饮食、住宿等服务;再次是心理上的疏导服务,与学校学习生活相比,一体化企业学习是比较艰苦的,有些学生可能一下子不适应这样的生活,因此学校与企业必须及时主动疏导。对企业的服务首先体现在对学生的管理引导上,学校按照班级人数的多少,派出专职指导老师全程协助企业开展各项管理,同时在重要节假日上,学校相关领导及督导必须亲临企业现场对学生进行慰问,举行学生、企业座谈会,了解问题及不足以及时改进。
三、“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的效果
1.通过精细化、自主化、服务化的实施减少学生及企业的逆向选择。由于校企合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讯息不对称现象,常常会让企业、学生和学校三方产生逆向选择的问题,逆向选择会导致学生能力隐藏行为与道德危机,为了避免这种行为,学校坚持通过实施精细化互为选择、自主化、服务化的“三化”考察来确定合作,通过这些措施增加企业、学生、学校三方讯息互动,有效地减少逆向选择行为的产生。
2.加强了校企合作三方互动,真正实现利益主体的共赢。由于前期工作到位,企业组织得当,通过学生无记名问卷、企业访谈的形式调查,结果显示企业与学生双方的满意度较高,主要体现在:90%以上的参与学生认同“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学习培训以后,超过一半的学生能在两个月之内为企业创造出一定的利润;超过一半的学生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较为可行的合理化建议;特别可喜的是通过就业双向选择,超过一半的学生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书。
四、启示与反思
首先,在消费主义语境下,学生是付费上学的,是有成本的,因此,在“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中,需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增加信息透明度,让学生企业充分了解信息,减少逆向选择的发生。其次,企业的特性决定了追逐利益最大化,因此,契约及制度的设定必须考虑企业的合理利益,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利益,在制度制定时应该切实考虑到各方的实际情况,尤其要考虑非制定制度方学生的因素,让学生意识到该制度确实是为了学生的利益而制定的。
参考文献:
[1]刘荣红,崔海军.校企合作“三位一体”实习模式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2]李坚强,蔡建.浅析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现状[J].社科纵横,2009,(24):195-197.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2年度课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企业认同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2B039)
作者简介:丁长峰(1973-),男,福建三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管理,高等职业教育。
关键词:四位一体;校企合作;利益共赢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226-02
自教育部出台《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后,各高职院校积极按照意见的精神开展实践教学改革,而改革的目的就是要解决高职学生企业需要的实际专业能力不符的问题。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学生毕业之前开展“生产认知实习”、“毕业设计”、“毕业综合实践”等形式,而这些形式的开展离不开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的专业实践综合能力,以保证培养质量。如何缩小高职培养的学生与企业实际要求的差距,提高企业用人的满意度,高职院校任重道远。
一、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现状
从现有的文献上看,校企合作主要有以下兩种合作的类型:其一,以学校为主体的模式。这种模式,学校是校企合作行为的主体,企业则是校企合作行为的客体。企业需要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提供相应的条件接收学生,主要是按照学校培养方案的基本要求配合对学生进行培养。例如,企业赞助部分资金及设备协助院校建设校内实践基地,基地需要的时候派出员工协助实践基地的运行与管理,平时所有的业务主要由校方派人维护管理。其二,以企业为主体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体现在“订单班”的培养,企业是校企合作行为的主体,企业对学校提供的学生“半成品”进行文化、思维、职业素养等方面按照企业的实际要求进行再造,以期实现学生就业零对接。校企合作的主体不管是谁,其本质上都是希望自己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获利,对于学校来讲,学生培养质量高低直接体现在学生就业上,而就业质量主要体现在起薪率、专业对口率、上险率、稳定率等方面指标的高低,如果这些指标高,就表明学校培养学生是有成效的,反之就没有,因此,学校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希望能最大限度地获取这些指标。对企业来讲,通过训练培养,学生质量的高低主要体现在经济效益上,而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学生行事效率、业务质量、对企业忠诚度等因素。鉴于此,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主要应考量企业、学校及教育对象学生等三方的利益,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主要是通过构建“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来平衡校企合作参与者的利益
二、“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1.“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的含义。所谓“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基于学生主体的背景提出的,指的是学生可以选择在第五学期到企业参加“四位一体”的模式,这里的“四位”指的是学习培训、顶岗或轮岗、毕业设计、就业双向选择,以学生主体利益为主的一体,这个一体是基于学生利益共识为中心,即校企合作的成功与否,评价的主体应该是企业、学生、学校,学生是连接企业与学校的主体,学生评价结果会影响校企合作的亲密度。从某种意义上讲,“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关注的是学生的评价好坏,只有校企合作受益主体方学生有权利评价校企合作的效果。
2.“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实践。近些年,为解决用工荒的问题,全国各地都密集上调了各自的最低工资标准。2011年5月24日,在“2011浙江省技工人才校企合作交流大会”上,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黄亚萍对记者介绍,据测算,当年浙江省技能人才缺口达到700万左右。同时,就业的矛盾主要体现在结构性矛盾与总量矛盾,企业出现了常态化用工短缺趋势。有关专家介绍,当前出现的“用工荒”严格来说是“技工荒”。浙江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的时期,当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过程中,劳动力市场发生逆转现象,迫使企业转变招聘人才观,主要表现为愿意花成本储备人才。因此,为了储备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一些有远见的企业纷纷将目光转向高职院校。(1)合作企业选择过程精细化,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温州市区,占据天时地利,许多企业及时主动提出校企合作,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对于合作企业的选择也变得更加谨慎,学院对校企合作由原来的量上把握转向质的把握,基本原则是要促进学生、企业、学校等参与主体的互利共赢。这几年,学校一直和浙江九龙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浙江博洋集团、浙江盛泰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深度融合。当初,为了避免校企合作发生了“自我异化”,将校企合作功能窄化成为企业的后勤工厂,学校在合作企业的选择上,首先要通过政府机构对企业的资质进行验证考察,主要了解企业工商注册资金、企业的信用等级等;然后组织师生对企业实地考察,主要了解企业的实际办公场所、周边环境、员工的精神状态等,举行初次的会谈,了解企业负责人对本行业的基本能力及人格魅力等;同时,也邀请企业到学校进行考察,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的态度等,当双方达成合作意向以后,签订合作契约,明确双方职责。通过这种精细化的选择,使校企合作彼此双方能够促进深入了解,实现深度合作。(2)学生选择企业过程自主化,第一阶段,校企双方签订契约以后,学校将考察到的企业精细信息整理成文字信息,组织班主任及课任教师会议传达合作信息,要求班主任召开班会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课任教师需要结合企业相关岗位要求讲授知识,学生在问题认知过程中,可以要求对收集对相关企业的疑问问题进行解答。第二阶段,学生在了解到企业基本信息以后,学校按照专业大类组织学生参加企业宣讲会,要求企业利用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完成企业整体介绍及互动答疑。宣讲结束以后,学生现场报名,企业组织面试,确定录用名单,初步组成意向班级。第三阶段,学校动员,最后确定名单并签字确认。学校根据企业面试名单结果,再次组织预录取学生开会,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家庭、个人的实际情况做出选择,愿意参加“四位一体”的校企合作模式的同学在意向书上签字确认。学校根据签字确认的学生名单组建班级,上报学校教务处及企业备案。(3)“四位一体”全程服务化,班级组建以后,对学生及企业的基本需要必须给予全程服务。对学生的服务主要首先体现在制度上的服务,完善组织机构,协助学生组建“两委”,以便先期安排到企业报到事宜及一体化期间的自我管理及服务;其次是生活上的服务,要求企业安排专职对接管理人员,协助学生做好饮食、住宿等服务;再次是心理上的疏导服务,与学校学习生活相比,一体化企业学习是比较艰苦的,有些学生可能一下子不适应这样的生活,因此学校与企业必须及时主动疏导。对企业的服务首先体现在对学生的管理引导上,学校按照班级人数的多少,派出专职指导老师全程协助企业开展各项管理,同时在重要节假日上,学校相关领导及督导必须亲临企业现场对学生进行慰问,举行学生、企业座谈会,了解问题及不足以及时改进。
三、“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的效果
1.通过精细化、自主化、服务化的实施减少学生及企业的逆向选择。由于校企合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讯息不对称现象,常常会让企业、学生和学校三方产生逆向选择的问题,逆向选择会导致学生能力隐藏行为与道德危机,为了避免这种行为,学校坚持通过实施精细化互为选择、自主化、服务化的“三化”考察来确定合作,通过这些措施增加企业、学生、学校三方讯息互动,有效地减少逆向选择行为的产生。
2.加强了校企合作三方互动,真正实现利益主体的共赢。由于前期工作到位,企业组织得当,通过学生无记名问卷、企业访谈的形式调查,结果显示企业与学生双方的满意度较高,主要体现在:90%以上的参与学生认同“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通过学习培训以后,超过一半的学生能在两个月之内为企业创造出一定的利润;超过一半的学生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较为可行的合理化建议;特别可喜的是通过就业双向选择,超过一半的学生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书。
四、启示与反思
首先,在消费主义语境下,学生是付费上学的,是有成本的,因此,在“四位一体”校企合作模式中,需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增加信息透明度,让学生企业充分了解信息,减少逆向选择的发生。其次,企业的特性决定了追逐利益最大化,因此,契约及制度的设定必须考虑企业的合理利益,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利益,在制度制定时应该切实考虑到各方的实际情况,尤其要考虑非制定制度方学生的因素,让学生意识到该制度确实是为了学生的利益而制定的。
参考文献:
[1]刘荣红,崔海军.校企合作“三位一体”实习模式研究[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2]李坚强,蔡建.浅析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现状[J].社科纵横,2009,(24):195-197.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2年度课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的企业认同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2B039)
作者简介:丁长峰(1973-),男,福建三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管理,高等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