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绩效改革对事业单位人员收入的影响

来源 :中国国际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001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对于事业单位人员收入进行绩效改革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自从2006年以来,一部分科研事业单位率先进行了工资绩效考核,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随着绩效改革脚步的逐步深入,其中暴露的问题也逐步显现,本文从实际出发,结合一定的理论背景,对于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绩效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并从各个方面探究了绩效改革对事业单位人员收入的影响,希望能够推动我国的绩效改革体制的发展。
  关键词:绩效改革;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绩效评价
  引言
  就我国的社会制度来看,事业单位是我国政府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完成我国政策供给的中坚力量。在社会生活中,事业单位发挥着引导社会发展、服务人们群众的最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而且其涉及面非常广,尤其是对科教文卫等行业影响深刻。在政府机构管理方面,政府对于事业单位的管理和约束体现着政府的权威,因此,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是我国事业单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绩效工资制度从根本上来讲是我国社会制度不断完善、企事业单位不断发展等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体现社會公平与正义的一种科学的工资制度,早在2006年,我国就提出了“工资绩效改革”的理念,并且从2010年1月起,全国范围的事业单位开展了全面的绩效工资改革,时至今日,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本文就事业单位工资绩效改革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对绩效改革对事业单位人员收入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一、进行事业单位工资绩效改革的重要社会意义
  (一)缓解一定的社会矛盾
  事业单位的扩张和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到目前为止,各地的事业单位门类复杂,机构众多,在一些职能以及管辖的划分方面存在着非常多的交叉现象,致使事业单位在行使其职权的过程中出现着大量的责任推诿、权利越位的现象,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越来越紧张,事业单位与事业单位之间的收入差异也逐步拉大,这就使得某些垄断性行业的收入畸高,严重制约的我国事业单位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从目前我国的财政制度来看,国家对于事业单位的款项拨付通常都是根据事业单位的财政补助角度来进行划分的,例如学校、科研单位等事业单位。而在实际情况中,有的事业单位虽然被划分为全额拨款单位,但其实际中财政拨款的部分远远不足以维持本单位的正常运营,无法发挥其单位所应有的社会作用;有的事业单位虽然被划分为差额拨款单位,但是每年因财政资金的紧张导致财政补助资金有所缩水;所以单位为了能够更好的运营,单位的另一部分资金来自于单位的创收。在这样的分类体制下,一些事业单位就会陷入深深的生存困境之中,完全不符合我国目前的社会形势和经济背景,也引发和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致使事业单位在社会职能中的地位十分尴尬。随着国家逐步推行事业单位的工资绩效改革体制以来,这种矛盾有了一定的缓解,在事业单位之中也形成了靠自身工作绩效来获取绩效工作、提升收入的风气,也极大程度上消除了存在于事业单位中“等”、“靠”、“要”的通病,在员工之间形成了多劳多得、绩效优先的工资分配体制,促进了事业单位的发展,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从而更好地为人们群众服务。
  (二)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从以往的事业单位工资来看,事业单位的员工往往都是一个非常固定的工资,这就使得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于非常消极的工作态度之中,官本位思想严重、服务效率低,从而引起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不满,引发一系列不和谐的现象产生。在绩效工资体系下,绩效工资是与人员的岗位职责相挂钩,实行“以岗定薪、绩效优先”的工资制度,一般来说,员工的工资是由两大部分组成,一部分为基本工资,一部分则为绩效工资,所以,事业单位员工的收入和绩效联系十分紧密,在这样的制度下,能够充分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发起创造性,提高工作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二、推动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体制的有效途径
  虽然我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体制自推行之日起,便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在一些地区中,人事改革并没有与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共同进行,尤其是事业单位中人员流入的速度远远大于人员流出的速度,人们心中对于事业单位“铁饭碗”的思想依然很严重。为了推动我国的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体制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对事业单位做好分类改革工作
  从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数量来看,我国的事业单位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不同的事业单位其社会功能和行使职权范围大有不同,所以,推动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是进行事业单位工资绩效改革的前提和基础。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在划分门类不清晰的条件下,不仅政府不能够对事业单位的性质做出完全准确的判定,而且更难确定实施绩效工资的实体,财政方面拨付的数量和比例也就难以确定,所以,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目前迫切需要进行的一项工作。只有进行了事业单位分类,才能为以后的绩效工资改革提供清晰的思路,才能更好的体现改革公益性的特点,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从具体划分情况来看,对于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要进行不同的工资考核办法。对于行政执行类的事业单位来说,其工资体系可以按照行政机关的人员工作进行考核和评定,对于生产经营型的事业单位,则可以将其生产的产品完全推向市场,从政府角度来看,则尽可能不要干预这类事业单位的经营,由其内部讨论收入分配方案。在工资绩效考核中,最重要的是对于公益类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对于属于公益一类岗位的事业单位员工来说,按照国家制定的工资标准进行发放,对于一些奖励性绩效的部分,可以由单位内部进行分层次、分档次的发放。对于公益二类的事业单位,国家可以根据其行业特点为其制定一定的基本工资标准,剩下的部分结合单位收益按照绩效考核标准进行再分配。
  (二)进行科学的岗位设置   在庞大的事业单位群体中,不同的岗位有着不同的职责,对于员工的工作技能、工作经验有着不同的要求,同时也体现着不同的岗位价值。虽然在工资体系改革中,绩效改革是最主要的部分,但是,岗位工资设置依然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于目前的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构成来看,岗位工资依然占据很大一部分,所以进行科学的岗位设置非常有必要。
  在岗位设置中,首先要对岗位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这就要求各个事业单位应当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对于每个岗位的工作强度、工作时间以及员工的技能进行综合的考核和鉴定,客观公正地衡量每一个岗位的价值,做到以岗定薪。
  其次,要建立起一套合理的岗位薪酬管理机制。在对岗位进行合理分析的同时,要正确理解岗位与岗位之间的差异性和共同性。对不同的岗位进行不同的管理,采取不同的工资结构和工资形式,例如,对于事业单位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可以尝试采用年薪制,而年薪则与该单位整年的效益挂钩,而对于一般人员则实行岗位工资(基本工资)加绩效工资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进一步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在目前的岗位薪资制度中依然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我国目前仍无法做到员工和工作之間的最优化配置,第二,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我国大多数事业单位是按照职称、职务以及工人技术水平来进行岗位薪资划分,而这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岗位工资制度,仅仅是一种职务工资制度。这两个问题普遍存在当下的事业单位工资体系中,所以,相关部门一定要做好岗位分析和岗位配置问题,促进工资体制的改革。
  (三)建立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工作效率。当下,我国的很多事业单位仍未建立起一套全面的、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员工的工资并未与其物质利益真正挂钩,造成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对于事业单位绩效的考察和设置中,一方面必须凸显出社会的公益性特点,并且在制度内尽可能地抑制事业单位那种自立性和自营性。例如在学校绩效管理中,要避免绩效和学生升学率相挂钩,绩效和论文得奖数量相挂钩等。公益性尤其体现在医院和学校两类事业单位中,其主要的公益价值便是“救死扶伤”和“教书育人”,如果对这些单位的绩效设置有偏差,就可能极大削弱这些事业单位的公益性,造成非常不好的社会影响。
  因此在进行绩效考核体系设定的时候要正确处理不同事业单位之间资源的禀赋差异,合理地控制事业单位内部的薪金差别,此外,在设计绩效考核指标的时候,不但要考虑效率的因素,更要注重公平因素,要多向工作辛苦、关键性岗位以及贡献大的人员方面倾斜。
  三、绩效改革对事业单位人员收入的影响
  (一)形成了“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收入模式
  随着事业单位绩效改革推行的深化,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往往是由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构成,而岗位工资仅仅是一个非常基础的工资,在这样的体系下,也就形成了绩效优先的模式。这就要求事业单位的员工必须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发挥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千方百计地为本单位工作,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提高自己的绩效水平,达到增收的目的。
  (二)提高了员工工作积极性,工作激情高涨
  在以往的事业单位工资体系中,工资的构成往往是单一的,这就造成员工在工作时做多做少最后拿到的工资确实一定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事业单位员工工作的消极性,服务能力显著下降。如果在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了绩效工资改革体制,那么员工的收入就会和自己工作量大小以及工作的复杂程度相挂钩,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在员工中形成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工作态势,能够极大地促进事业单位的发展,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三)体现着收入的公平性
  对事业单位进行绩效工资体系改革对于社会的公平性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意义。事业单位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政府,代表着我党的执政能力,因此,对其进行公平的工资制度也同样代表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公平性,通过改革,可以进一步落实我国按劳分配的制度,缩减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差异,使员工的收入更具有公平性。
  (四)奖励性绩效发放受职务的影响较大
  随着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体制的推行,其积极作用也逐渐在显露出来,当然,在推行过程中,一些负面效应也同样不可避免的产生。由于绩效工资的发放是相对具有弹性的,因此,对于一些奖励性的绩效工作,大多数事业单位依然还是按照员工职务的高低进行评估发放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目前推行的“多劳多得”的绩效工资制度是相违背的,所以,在未来的改革进程中,这一方面的评估和计量,仍需制定相应的细则来规范发放制度。
  参考文献:
  [1]赵丽君. 疾控部门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实施方案及效能评价[J].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7,34(02):210-211.
  [2]牛海波,鞠星,晁倩倩. 地勘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探讨[J]. 经营管理者,2017,(22):143.
  [3]高宏明,李旭彬,张籽姸. 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分配改革的措施探讨[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03):18+17.
  [4]周蓉.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人才资源开发,2016,(04):13.
  [5]郭敏,郭慧. 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的探索[J].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6):33-36.
  作者简介:
  周轶翔 卢思明,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