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K-12年级科学教育框架:实践、跨学科概念和核心概念》一书,其中一个很抢眼的关键词是“实践”,而不是之前强调的“探究”。刘默耕老师很早就提出要让孩子真刀真枪地搞科学,其实讲的就是要注重科学实践。注重科学实践的课堂教学,应最大可能地让孩子们体验到类似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包括类似科学家的工作程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等。科学研究是一个多样性方法的集合,科学课堂教学应力争多层次、多角度、多维度地为学生提供科学实践的机会。
在教学《轮轴》一课时,我们尝试采用三种教学策略,设计了三个层次,期望通过逻辑推理、游戏体验、数据验证等手段,让学生多实践,从而顺利地建构轮轴概念。
一、知识迁移,逻辑推理
历史上很多重大发现都源于推理,推理在科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爱因斯坦认为,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我国古代也有“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的说法。动手是科学实践,逻辑推理也是科学实践。教师要让学生亲历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学会逻辑推理。
基于这样的理念,《轮轴》一课上课伊始,教师便煞费苦心地创设情境,以期让学生亲历这样的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杠杆,今天我帶来1根杠杆,现在要用它提起重物(演示),请找到杠杆上的支点、动力点、阻力点,并说说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
生:支点在滚筒中间位置,动力点是手把住的地方,阻力点是挂钩码的地方。这是省力杠杆,因为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
师:现在,我想让钩码离开桌面继续上升。(单手转动杠杆提重物)你们看有什么问题吗?是的,我的手被挡住了,谁能想办法让它继续上升?
(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办法。)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到再加1根杠杆,我试一试。(教师一试,真的提起来了)好主意!可是提升一小段后又被挡住了,我还想继续提高重物怎么办?
(学生提出,可以再加1根,以此类推,由2根杠杆加到4根。)
师:虽然4根杠杆很容易使钩码连续上升,可是我两个手拨动的距离很大,要想距离小点、再小点、再小点,该怎么办?
(学生提出,可以加杠杆,加到6根、8根。教师出示课件:由2根到4根,再到6根、8根,最后变成圆形。)
师:这有个铁环,我把它固定在杠杆上,这样确实能连续提起钩码了。这个装置太神奇了,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
生:轮轴。因为它由轮和轴组成,轮带动轴一起转动。
师:刚才这个轮轴是由多个杠杆变形成的,你能在轮轴上找到支点、动力点、阻力点吗?
(学生回答,略。)
师:你能根据杠杆的原理推测出使用轮轴是省力还是费力吗?
生:是省力的。因为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
……
科学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学习用证据和推理说话。这里,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杠杆知识,调用学生前概念,为知识迁移打下基础。然后创设了“如何让钩码连续上升”的问题情境,在问题的驱动下,师生一起共同组装模型,完成了由杠杆到轮轴的演变。现场组装的轮轴模型、动态的课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他们很容易认识到“轮轴就是一个连续转动的、变形的杠杆”。有了前面杠杆知识的铺垫,学生顺利地推测出了轮轴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度高、思维活跃,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游戏体验,亲自感受
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短,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且其外部学习动机占据主导地位,内部学习动机还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科学实践的课堂必须适合儿童特点,尊重学生的年龄差异,迎合孩子的心理特点。
教师在本节课教学中先后设计了掰手腕、吊重物两个游戏,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玩”中、在“游戏”中去体验、去感受。
游戏:掰手腕(安排在正式上课之前)
师:上课前,我们先做一个比力气的游戏,叫掰手腕。
(老师请学生推荐一位力气最大的同学,并请有勇气挑战他的同学一起到前面掰手腕,结果力气大的同学获胜。)
师:一局过瘾吗?我们再来一局。我这里有一个道具水桶,水桶上有一个标志,力气大的握住水桶口,力气小的同学握住水桶桶身,分别沿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方向转动水桶,标志转到哪个方向,朝这个方向用力的同学就赢。
(力气小的同学轻而易举就获胜了。)
师:在刚才的课前游戏中,为什么力气小的同学能够反败为胜呢?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能知道其中的秘密了。
这个小游戏让紧张的上课气氛一下子舒缓下来,学生和听课教师都投入到游戏中。更重要的是,情境中内含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制造了矛盾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续研究做好了铺垫。
游戏:吊重物(安排在学生推测轮轴作用之后)
师:刚才我们推测了轮轴可以省力,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做个小游戏体验一下。大家看,这把螺丝刀也是轮轴。找一找,哪是轮?哪是轴?
(学生找出轮和轴。)
师:我们现在利用这个轮轴来做一个吊重物的游戏。游戏有两种玩法:第一种玩法,把钩码通过细绳挂在轴上,单手转动轮,把钩码吊起来;第二种玩法,把钩码通过细绳挂在轮上,单手转动轴,把钩码吊起来。
(教师出示活动要求:每次用同一只手单手转动;每位同学每种玩法都要玩一次,在玩的过程中体会有什么不同感受。)
师:有什么发现?
生:第一种玩法比较省力。
生:用轮带动轴更省力。
……
师:我们通过自己的体验发现:力作用在轮上,轮带动轴省力。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应该多采用游戏、魔术等策略,因为游戏更受学生欢迎,教学中引入游戏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让学生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的科学研究过程。
三、实验探究,数据验证
动手做实验是教师常用、学生喜欢的科学实践形式,但就是这样一种常用的方法,很多教师不仅在理解层面上较肤浅,而且在操作层面上做的也不到位。仔细想想,过去的确有教师把实验课上成了“手工课”,教师准备材料,讲解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学生完成制作或实验,展示自己的成果等。虽然过程中也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交流,但由于教师认识不到位,不了解科学实践的内涵,导致学生做的、说的都是浅尝辄止。
有研究表明,学生动手亲历探究只是科学实践操作层面的,科学实践不仅包括操作性探究,还应该包括理论性探究、社会性探究。换个说法,科学的精髓是论证的过程,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以理论性探究为主导,帮助学生越来越自如、自发地运用科学证据和推理,建构和不断改进自己的科学理论。
《轮轴》一课,为了让学生验证感受是否科学,教师设计让他们做了“轮轴省力,轮越大越省力”两个实验活动,这两个活动是教材上没有安排的。增加这样的活动,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让学生学会运用数据证明自己的假设。同以往实验不同的是,我们更关注学生建构实验模型论证观点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动手做实验就是在寻找新的证据,就是在证据基础上检验自己的解释。
实验一:认识轮轴省力
师:刚才同学们在做游戏时,感觉用轮带动轴时更省力一些,你们的感觉可靠吗?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科学结论,你觉得可以吗?
生:感觉不可靠,别人是不会信服的。
……
師:那要怎样检验这个想法?还需要寻找哪些证据?怎样着手收集这样的证据?
生:还需要做实验,用数据证明。
师:小组先讨论一下,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为了保证数据有说服力,还要思考做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形成一个初步方案。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看能不能帮到你们。
(教师准备的材料有轮轴模型、钩码、线绳、弹簧测力计、实验记录单等。学生先分组设计,再全班交流,共同完善实验方案。)
生:先组装好轮轴,轴上绕上线,挂上钩码。轮上绕上线,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拉动测力计读数。
生:一次数据不充足,应该多做几次,最少3次。
生:使用测力计时要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处,要慢慢拉动,等平稳后读数。
生:一个人操作不了,小组成员要分好工,要合作。
生:应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直接拉动钩码所用的力,再测在轮上拉起钩码所用的力,然后对两次数据进行比较。
师:那你觉得看到什么样的数据就会证明我们的观点?
生:轮上拉比直接提起数值小。
……
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实验方案逐步完善了。我建议大家,可以按照箭头方向绕线,向上拉动测力计时更方便读数。实验中,还要把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便于交流。
(学生分组实验,之后介绍实验数据及结论,如下图所示。)
师:通过对比实验数据,我们发现:力作用在轮上,轮带动轴转动省力。我们在使用螺丝刀拧螺丝钉时,就是轮带动轴转动,所以很容易把螺丝钉拧动。
实验二:探究轮越大越省力的规律
师:老师这还有一把螺丝刀,跟刚才的相比,有什么区别?
生:轮更大了。
师:为什么要把轮做的更大?
生:为了更省力。
师:那要进一步证明轮是不是越大越省力还需要寻找哪些证据?怎样着手收集这样的证据?
生:跟前面一样,做个实验证明。把刚才的轮轴换成现在的轮轴,然后进行比较。
生:做这个实验,只能改变轮大小这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能改变。其他注意事项跟实验一相同。
生:要保证轴不变。
生:可以与实验一比较做,每次钩码的个数与实验一保持不变,这样省时高效。
师:你觉得获得什么样的数据就可以证明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生:第二次的数据比第一次的小。
……
(学生分组实验,之后介绍实验数据及结论,如下图所示。)
师:大家的发现是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既然轮越大越省力,我们把螺丝刀的刀柄做得特别大,可以吗?
生:不可以,轮太大了不方便。
师:生活中,我们在使用轮轴的时候,不但为了要省力,还要方便。大家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轮轴呢?带给我们哪些方便?
(学生举例。还有学生解释课前游戏:为什么力气小的同学在拧水桶游戏中能“反败为胜”?)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轮轴,还知道力作用在轮上,轮带动轴转省力;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此外,我们还学习了运用比较推理、运用亲身体验、运用实验数据论证自己观点的科学方法。实际上轮轴的奥秘还有很多,我们以后继续研究。
“动手”是由“动脑”驱动,是为“动脑”服务的。通过上面的教学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课堂上不再盲目让学生动手去做,而是用大量时间让孩子思考“需要寻找哪些证据”“怎样收集这样的证据”“获得什么样的数据证明观点”,学生在课堂中反复经历这样的思考过程,体现了科学课最本真的味道。
当然,重视科学实践并不是标新立异,只是为了让课堂上科学的味道更醇厚,更原汁原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有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在教学《轮轴》一课时,我们尝试采用三种教学策略,设计了三个层次,期望通过逻辑推理、游戏体验、数据验证等手段,让学生多实践,从而顺利地建构轮轴概念。
一、知识迁移,逻辑推理
历史上很多重大发现都源于推理,推理在科学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爱因斯坦认为,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我国古代也有“以其所知,喻其不知,使其知之”的说法。动手是科学实践,逻辑推理也是科学实践。教师要让学生亲历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必须创造条件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学会逻辑推理。
基于这样的理念,《轮轴》一课上课伊始,教师便煞费苦心地创设情境,以期让学生亲历这样的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杠杆,今天我帶来1根杠杆,现在要用它提起重物(演示),请找到杠杆上的支点、动力点、阻力点,并说说它是省力的还是费力的?
生:支点在滚筒中间位置,动力点是手把住的地方,阻力点是挂钩码的地方。这是省力杠杆,因为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
师:现在,我想让钩码离开桌面继续上升。(单手转动杠杆提重物)你们看有什么问题吗?是的,我的手被挡住了,谁能想办法让它继续上升?
(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办法。)
师:刚才这位同学提到再加1根杠杆,我试一试。(教师一试,真的提起来了)好主意!可是提升一小段后又被挡住了,我还想继续提高重物怎么办?
(学生提出,可以再加1根,以此类推,由2根杠杆加到4根。)
师:虽然4根杠杆很容易使钩码连续上升,可是我两个手拨动的距离很大,要想距离小点、再小点、再小点,该怎么办?
(学生提出,可以加杠杆,加到6根、8根。教师出示课件:由2根到4根,再到6根、8根,最后变成圆形。)
师:这有个铁环,我把它固定在杠杆上,这样确实能连续提起钩码了。这个装置太神奇了,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
生:轮轴。因为它由轮和轴组成,轮带动轴一起转动。
师:刚才这个轮轴是由多个杠杆变形成的,你能在轮轴上找到支点、动力点、阻力点吗?
(学生回答,略。)
师:你能根据杠杆的原理推测出使用轮轴是省力还是费力吗?
生:是省力的。因为支点到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
……
科学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学习用证据和推理说话。这里,教师先引导学生复习杠杆知识,调用学生前概念,为知识迁移打下基础。然后创设了“如何让钩码连续上升”的问题情境,在问题的驱动下,师生一起共同组装模型,完成了由杠杆到轮轴的演变。现场组装的轮轴模型、动态的课件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他们很容易认识到“轮轴就是一个连续转动的、变形的杠杆”。有了前面杠杆知识的铺垫,学生顺利地推测出了轮轴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度高、思维活跃,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游戏体验,亲自感受
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短,以形象思维为主,并且其外部学习动机占据主导地位,内部学习动机还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注重科学实践的课堂必须适合儿童特点,尊重学生的年龄差异,迎合孩子的心理特点。
教师在本节课教学中先后设计了掰手腕、吊重物两个游戏,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玩”中、在“游戏”中去体验、去感受。
游戏:掰手腕(安排在正式上课之前)
师:上课前,我们先做一个比力气的游戏,叫掰手腕。
(老师请学生推荐一位力气最大的同学,并请有勇气挑战他的同学一起到前面掰手腕,结果力气大的同学获胜。)
师:一局过瘾吗?我们再来一局。我这里有一个道具水桶,水桶上有一个标志,力气大的握住水桶口,力气小的同学握住水桶桶身,分别沿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方向转动水桶,标志转到哪个方向,朝这个方向用力的同学就赢。
(力气小的同学轻而易举就获胜了。)
师:在刚才的课前游戏中,为什么力气小的同学能够反败为胜呢?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就能知道其中的秘密了。
这个小游戏让紧张的上课气氛一下子舒缓下来,学生和听课教师都投入到游戏中。更重要的是,情境中内含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制造了矛盾冲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续研究做好了铺垫。
游戏:吊重物(安排在学生推测轮轴作用之后)
师:刚才我们推测了轮轴可以省力,是不是这样呢?我们做个小游戏体验一下。大家看,这把螺丝刀也是轮轴。找一找,哪是轮?哪是轴?
(学生找出轮和轴。)
师:我们现在利用这个轮轴来做一个吊重物的游戏。游戏有两种玩法:第一种玩法,把钩码通过细绳挂在轴上,单手转动轮,把钩码吊起来;第二种玩法,把钩码通过细绳挂在轮上,单手转动轴,把钩码吊起来。
(教师出示活动要求:每次用同一只手单手转动;每位同学每种玩法都要玩一次,在玩的过程中体会有什么不同感受。)
师:有什么发现?
生:第一种玩法比较省力。
生:用轮带动轴更省力。
……
师:我们通过自己的体验发现:力作用在轮上,轮带动轴省力。 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应该多采用游戏、魔术等策略,因为游戏更受学生欢迎,教学中引入游戏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让学生经历由感性到理性的科学研究过程。
三、实验探究,数据验证
动手做实验是教师常用、学生喜欢的科学实践形式,但就是这样一种常用的方法,很多教师不仅在理解层面上较肤浅,而且在操作层面上做的也不到位。仔细想想,过去的确有教师把实验课上成了“手工课”,教师准备材料,讲解实验步骤、注意事项,学生完成制作或实验,展示自己的成果等。虽然过程中也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让学生交流,但由于教师认识不到位,不了解科学实践的内涵,导致学生做的、说的都是浅尝辄止。
有研究表明,学生动手亲历探究只是科学实践操作层面的,科学实践不仅包括操作性探究,还应该包括理论性探究、社会性探究。换个说法,科学的精髓是论证的过程,科学教学中,教师应以理论性探究为主导,帮助学生越来越自如、自发地运用科学证据和推理,建构和不断改进自己的科学理论。
《轮轴》一课,为了让学生验证感受是否科学,教师设计让他们做了“轮轴省力,轮越大越省力”两个实验活动,这两个活动是教材上没有安排的。增加这样的活动,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让学生学会运用数据证明自己的假设。同以往实验不同的是,我们更关注学生建构实验模型论证观点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动手做实验就是在寻找新的证据,就是在证据基础上检验自己的解释。
实验一:认识轮轴省力
师:刚才同学们在做游戏时,感觉用轮带动轴时更省力一些,你们的感觉可靠吗?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科学结论,你觉得可以吗?
生:感觉不可靠,别人是不会信服的。
……
師:那要怎样检验这个想法?还需要寻找哪些证据?怎样着手收集这样的证据?
生:还需要做实验,用数据证明。
师:小组先讨论一下,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为了保证数据有说服力,还要思考做实验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形成一个初步方案。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看能不能帮到你们。
(教师准备的材料有轮轴模型、钩码、线绳、弹簧测力计、实验记录单等。学生先分组设计,再全班交流,共同完善实验方案。)
生:先组装好轮轴,轴上绕上线,挂上钩码。轮上绕上线,挂在弹簧测力计上,拉动测力计读数。
生:一次数据不充足,应该多做几次,最少3次。
生:使用测力计时要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在0处,要慢慢拉动,等平稳后读数。
生:一个人操作不了,小组成员要分好工,要合作。
生:应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直接拉动钩码所用的力,再测在轮上拉起钩码所用的力,然后对两次数据进行比较。
师:那你觉得看到什么样的数据就会证明我们的观点?
生:轮上拉比直接提起数值小。
……
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实验方案逐步完善了。我建议大家,可以按照箭头方向绕线,向上拉动测力计时更方便读数。实验中,还要把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便于交流。
(学生分组实验,之后介绍实验数据及结论,如下图所示。)
师:通过对比实验数据,我们发现:力作用在轮上,轮带动轴转动省力。我们在使用螺丝刀拧螺丝钉时,就是轮带动轴转动,所以很容易把螺丝钉拧动。
实验二:探究轮越大越省力的规律
师:老师这还有一把螺丝刀,跟刚才的相比,有什么区别?
生:轮更大了。
师:为什么要把轮做的更大?
生:为了更省力。
师:那要进一步证明轮是不是越大越省力还需要寻找哪些证据?怎样着手收集这样的证据?
生:跟前面一样,做个实验证明。把刚才的轮轴换成现在的轮轴,然后进行比较。
生:做这个实验,只能改变轮大小这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不能改变。其他注意事项跟实验一相同。
生:要保证轴不变。
生:可以与实验一比较做,每次钩码的个数与实验一保持不变,这样省时高效。
师:你觉得获得什么样的数据就可以证明我们的观点是正确的呢?
生:第二次的数据比第一次的小。
……
(学生分组实验,之后介绍实验数据及结论,如下图所示。)
师:大家的发现是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既然轮越大越省力,我们把螺丝刀的刀柄做得特别大,可以吗?
生:不可以,轮太大了不方便。
师:生活中,我们在使用轮轴的时候,不但为了要省力,还要方便。大家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轮轴呢?带给我们哪些方便?
(学生举例。还有学生解释课前游戏:为什么力气小的同学在拧水桶游戏中能“反败为胜”?)
师: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轮轴,还知道力作用在轮上,轮带动轴转省力;轴不变,轮越大越省力。此外,我们还学习了运用比较推理、运用亲身体验、运用实验数据论证自己观点的科学方法。实际上轮轴的奥秘还有很多,我们以后继续研究。
“动手”是由“动脑”驱动,是为“动脑”服务的。通过上面的教学我们可以发现,教师在课堂上不再盲目让学生动手去做,而是用大量时间让孩子思考“需要寻找哪些证据”“怎样收集这样的证据”“获得什么样的数据证明观点”,学生在课堂中反复经历这样的思考过程,体现了科学课最本真的味道。
当然,重视科学实践并不是标新立异,只是为了让课堂上科学的味道更醇厚,更原汁原味。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有效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