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对化学教学的价值、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以及教学的形式产生重大的影响。化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为它们能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助学资源。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除了发挥教材、黑板、实物、模型、化学实验室等传统教学媒体的功能外,还应重视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化学课堂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90071
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比如容量大、模拟性强、表现力强等,已经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但是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后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却很少有教师深入思考。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盲目、不能过度,不能把化学课堂变成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大杂烩”,必须与化学课程的内容及化学课堂教学的其他方式有机地整合,使其更好地为化学教学服务。
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上面临着许多的困惑和不足,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反作用”。
【案例1】第三单元复习课片断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教师: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我们这节课就来复习这些微观粒子的有关知识,找到这些粒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首先来复习分子。我们从定义、特性、构成、表示方法、构成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等角度来进行逐一的复习。
(投影上述有关内容,然后学生集体回答问题,并同时在屏幕上显示。)
教师:接下来再来看原子,我们同样从定义、构成、表示方法、构成的物质、相对原子质量等角度来复习。
(投影有关内容,学生集体回答问题,同步显示。)
教师:分子和原子是两种关系非常密切的粒子,那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投影相关对比的表格,学生回答并同时投影。)
教师:刚才我们对分子和原子进行了简单的复习,并对二者进行了比较,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加以巩固。
(投影5道题,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看完并说出答案。)
……
在该案例中,教师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复习教学,这也是很多教师在平时的复习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式,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课堂教学的容量大大增加,能够让复习内容尽可能地多和全。就像这位老师的复习课一样,整节课内容庞大,把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有关内容一网打尽,并且进行了有关习题的演练,结构紧凑,速度较快。但是,在这节课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一节课的复习容量相当于新知识教学内容的6到8课时。在一节课上蜻蜓点水式的复习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多少?其次,为了能将所有内容在一节课上完成,教师在知识点的复习上主要采用全班集体回答的教学方式,这样导致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滥竽充数;对习题的训练也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除了少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回答出来以外,大多数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答案走,习题的巩固效果没有得到体现。再次,这节复习课由于复习内容和时间的双重限制,使得整节复习课只是对以往的教学内容进行罗列,没有适当的拓展和提升,没有真正起到复习提高的效果。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过于看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大容量的优点,为了追求教学内容的宽度,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所以就出现了牺牲学生思考、消化时间的教学模式,将以前教学中“人灌”“书灌”的模式变成了所谓的“电灌”。对于这种教学模式如果教学对象是接受能力很强的学生,也许会有一定的效果,而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而言实际收效甚微,甚至会影响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那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正确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呢?
【案例2】《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片断)(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教师:我们人类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目前已经发现和制得的物质已超过三千万种,这些物质和人类一样都有相应的分类,都有其所属的“家族”,那么大家知道在化学物质中哪个“家族”最庞大吗?
(学生讨论、猜测。)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
教师:通过资料我们知道拥有物质种类最多的是碳家族,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对碳家族的一些成员进行学习。先来了解碳家族中几种重要的单质:金刚石、石墨和碳60。我们先来了解金刚石的有关知识。
(播放视频:介绍金刚石的发现、特性、用途和有关趣闻。)
教师:通过刚才的介绍,请同学们归纳出金刚石的主要物理性质及用途。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和金刚石属于“孪生兄弟”的石墨。
(播放视频:介绍石墨的发现、特性、用途和趣闻。)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教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一类含有石墨的物质,我们把它们叫做无定形碳,包括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这些物质的重要性质和用途。先来看活性炭……
该案例中教师利用视频资料的介绍引入课题,远比教师的语言描述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然后提出问题,再用视频资料介绍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避免学生把看录像当成放松和休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多媒体工具成为教学的载体,让学生在比书本更形象、比教师讲解更生动的教学方式中获取知识,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掌握知识,完全改变了以往该类知识点教学中“学生看书——教师划书——学生读书”的教学模式。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犹如双刃剑。虽然现代信息技术拥有庞大的信息容量、丰富的表现形式,被大量应用到教学中,但是许多教师并没有考虑到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技术使用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是简单地把现代信息技术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比如,单纯地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取代教师的讲解和板书,这不过是变换方式加大强度、高密度地进行“填鸭式”的灌输;过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弱化教师的作用,使学生更多的只是面对机器,缺乏与教师的交流,无法及时反馈教学效果;等等。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出现的这些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才能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全部作用。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化学课堂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90071
现代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比如容量大、模拟性强、表现力强等,已经在实际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但是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后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却很少有教师深入思考。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不能盲目、不能过度,不能把化学课堂变成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大杂烩”,必须与化学课程的内容及化学课堂教学的其他方式有机地整合,使其更好地为化学教学服务。
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上面临着许多的困惑和不足,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反作用”。
【案例1】第三单元复习课片断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教师: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我们这节课就来复习这些微观粒子的有关知识,找到这些粒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首先来复习分子。我们从定义、特性、构成、表示方法、构成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等角度来进行逐一的复习。
(投影上述有关内容,然后学生集体回答问题,并同时在屏幕上显示。)
教师:接下来再来看原子,我们同样从定义、构成、表示方法、构成的物质、相对原子质量等角度来复习。
(投影有关内容,学生集体回答问题,同步显示。)
教师:分子和原子是两种关系非常密切的粒子,那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投影相关对比的表格,学生回答并同时投影。)
教师:刚才我们对分子和原子进行了简单的复习,并对二者进行了比较,下面我们通过练习来加以巩固。
(投影5道题,学生用最快的速度看完并说出答案。)
……
在该案例中,教师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进行复习教学,这也是很多教师在平时的复习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式,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课堂教学的容量大大增加,能够让复习内容尽可能地多和全。就像这位老师的复习课一样,整节课内容庞大,把分子、原子和离子的有关内容一网打尽,并且进行了有关习题的演练,结构紧凑,速度较快。但是,在这节课中却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一节课的复习容量相当于新知识教学内容的6到8课时。在一节课上蜻蜓点水式的复习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多少?其次,为了能将所有内容在一节课上完成,教师在知识点的复习上主要采用全班集体回答的教学方式,这样导致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滥竽充数;对习题的训练也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除了少数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在短时间内回答出来以外,大多数学生只能跟着老师的答案走,习题的巩固效果没有得到体现。再次,这节复习课由于复习内容和时间的双重限制,使得整节复习课只是对以往的教学内容进行罗列,没有适当的拓展和提升,没有真正起到复习提高的效果。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过于看重现代信息技术的大容量的优点,为了追求教学内容的宽度,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所以就出现了牺牲学生思考、消化时间的教学模式,将以前教学中“人灌”“书灌”的模式变成了所谓的“电灌”。对于这种教学模式如果教学对象是接受能力很强的学生,也许会有一定的效果,而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而言实际收效甚微,甚至会影响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那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正确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呢?
【案例2】《金刚石、石墨和C60》(第一课时片断)(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教师:我们人类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物质的世界,目前已经发现和制得的物质已超过三千万种,这些物质和人类一样都有相应的分类,都有其所属的“家族”,那么大家知道在化学物质中哪个“家族”最庞大吗?
(学生讨论、猜测。)
(教师播放一段视频。)
教师:通过资料我们知道拥有物质种类最多的是碳家族,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对碳家族的一些成员进行学习。先来了解碳家族中几种重要的单质:金刚石、石墨和碳60。我们先来了解金刚石的有关知识。
(播放视频:介绍金刚石的发现、特性、用途和有关趣闻。)
教师:通过刚才的介绍,请同学们归纳出金刚石的主要物理性质及用途。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和金刚石属于“孪生兄弟”的石墨。
(播放视频:介绍石墨的发现、特性、用途和趣闻。)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石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教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一类含有石墨的物质,我们把它们叫做无定形碳,包括木炭、活性炭、焦炭、炭黑。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这些物质的重要性质和用途。先来看活性炭……
该案例中教师利用视频资料的介绍引入课题,远比教师的语言描述生动,更能吸引学生;然后提出问题,再用视频资料介绍教学内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避免学生把看录像当成放松和休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起到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多媒体工具成为教学的载体,让学生在比书本更形象、比教师讲解更生动的教学方式中获取知识,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来掌握知识,完全改变了以往该类知识点教学中“学生看书——教师划书——学生读书”的教学模式。
从以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犹如双刃剑。虽然现代信息技术拥有庞大的信息容量、丰富的表现形式,被大量应用到教学中,但是许多教师并没有考虑到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多媒体技术使用后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只是简单地把现代信息技术穿插到课堂教学中,从而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比如,单纯地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取代教师的讲解和板书,这不过是变换方式加大强度、高密度地进行“填鸭式”的灌输;过分依赖现代信息技术,弱化教师的作用,使学生更多的只是面对机器,缺乏与教师的交流,无法及时反馈教学效果;等等。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出现的这些问题呢?这就需要我们对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调整,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才能发挥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全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