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yinghaiyangzh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而创新能力通过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是可以培养的。高中语文是一门培育创新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必须着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为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人才打下基础。
  鉴于此,笔者以为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兴趣、想象、实践生活。
  一、兴趣:创新的基本要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高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
  1.开放课堂是培养学生兴趣、形成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有效地开展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设计和创造良好的情景,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一方面要能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虚心听取学生意见。一方面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师生“平等对话”,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如笔者在教授《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散文时,通过照片、绘画作品、简笔勾勒等方式还原写景内容,然后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让学生不仅可以通过强烈的画面感来把握景物特征和作者写景的方式,也可以真切地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完成关于景物与情理关系的探究。这种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交流不仅增进了师生感情,更重要的是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
  2.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提高学习兴趣、发展创新能力的必要因素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育研究告诉我们,关注学生主体发展,提高并构建主体性教育策略,已经成为当代教育中最重要的课题。例如在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识动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为学生开辟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教师要明确各个环节的教学任务,积极做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还要注意在学生活动中的个别指导作用。如在学习《鸿门宴》时,通过学生自学,自编、自导、自演的过程,让学生熟悉故事的情节,充分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也在形象的对比中对项羽的性格特征有了深入的理解,达到了极好的学习效果。
  二、想象:创新的思维基础
  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笔者以为最有效的想象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完成:
  1.置身情境
  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象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如笔者在讲授《再别康桥》时,引导学生置身诗境,边读边想,边想边画,边画边悟,学生在读、想、画、悟中感受到了诗歌轻快的节奏、柔和的旋律、精美的画面和灵动的情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质疑问难
  布鲁纳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提问的空间和氛围,变学生答题为集体研讨后自行解决,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如笔者讲授《相信未来》时,学生大多质疑前三节中比喻意象的内涵,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建议学生结合创作背景去探讨作者赋予“蜘蛛网”“灰烬的余烟”“炉台”“美丽的雪花”“孩子的笔体”等意象的深刻意蕴。一时间,课堂成了探讨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场所,学生因质疑而探讨、钻研并在交流中得到了提升,最终也很好地解决了问题。
  3.逆向发散
  在阅读作品时,我们主张不但要正向思考,而且要反向思考。如阅读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对玛蒂爾德的解读就可以从正向与逆向两个方面去思考。可以说玛蒂尔德很虚荣、追求享乐;也可以看到的可贵品质:坚强、纯真、质朴、讲信用、吃苦耐劳等。人物形象的矛盾与复杂,构成了艺术典型。我们如果用固定的思维思考问题,那就只能看到一成不变的东西,假若在顺思之后,再作一番逆向思考,那就会领悟到意想不到的内容。
  三、实践生活:创新的精神源泉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最终形成能力,最有效的方式是进行形式多样的实践生活,将“学以致用”“用而促学”的倡导落到实处,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与生活同在,生活与语文共存,教师应让生活走进语文,让语文走向生活,把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开辟学生智能活动空间,让学生自由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交友,向劳动人民学习,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创造储存,给学生创造自由驰骋的广阔天地。教师引导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生活的拓展过程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让学生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思考、探索、创造,从而提升创新能力。
  语文实践活动是学生发挥创新才能的重要阵地。其长处是可以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课外实践中,可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充分得到发展。因此,创新能力的许多成果都是第二课堂中取得的。正所谓“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为此,要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多种形式的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办手抄报比赛、写日记、演课本剧等语文实践活动,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锻炼了学生的技能,拓宽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渠道。
  作者单位:宁夏银川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作文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考场上的重头戏。然而最重要的恰是最难把握的,除去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外,如何在教学上找到一个能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方法,是很多一线教师较为头疼的问题。如何在高三后半学期,有效提高学生作文成绩,给学生一个行之有效,可操可控的方法,更是让很多教师困惑的问题。笔者就高三后期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提出以下设想。  一、抓住课本,梳理素材  临近高考,许多学生和老师喜欢
一、问题的提出  (一)戏剧单元教学实际  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高中课本中有两个单元的戏剧。这个分类虽以“戏剧”为目录,但其呈现给学生的只是戏剧文本。戏剧与戏剧文本是有着极大的区别的。如何让语文教学的特性在“戏剧”中体现?如何使学生的审美意识与情趣在“戏剧”中融注贯通?如何让生活冲突与“戏剧”的矛
话题作文是目前深受老师和学生喜爱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我想就自己对话题作文的切题形式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话题作文中存在的问题  话题作文是作文训练中深受师生欢迎的一种很好的形式,也是时下普遍采用的一种训练形式。这种形式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取消了命题作文中的种种桎梏。命题作文有一些限制,学生作文时往往无话可说,即使勉强写完,也无非是套话和空话。相反,话题作文只是给了学生一个写作的诱因,调动起了
课堂提问是取得教育教学高效的必要途径,不管教学课程、教材如何改革也不能取代课堂提问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笔者从下面几个角度对课堂提问进行分析,愿给一线的语文教师与学生带来一些启迪。  一、课堂提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课堂提问对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课堂提问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而且对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2000年,教育部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提出要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拓宽学习渠道,鼓励教师们多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也很强调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也提出要倡导合作性的学习方式,要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新增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求学生愿与他
教师的有效的“问”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如何有效提问也大有学问。是无疑而问还是引导式的提问:是含糊其辞的问还是有针对性的问晨随口一问还是精心设计、发人深省的问。课堂提问应该以明确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学情、有针对性和启发性为标准。我们可以按不同的文本特征采用不同的提问模式。下面就不同的文体,谈谈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散文文本的有效设问——紧扣“形神”发问  课文中最多的文体是散文,考试中选取
一、案例研究背景梁启超说:"经典的最大价值,在于教人以人格的修养。修养人格,绝非徒恃记诵或考证,最要是身体力行,使古人所教变成我所自得。"钱理群先生在《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
什么是逻辑?它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对于强调听、读、说、写能力的语文教学来说,逻辑是怎样体现的呢?从认知角度看,听和读是话语理解和信息输入能力。这里就需要运用缜密的逻辑思维对收到的信号进行分析与处理。说和写是表达思想,是信息输出技能。如何将自己所想用嘴或笔准确表达出来取决于个人对事物的思考以及分析的全面。逻辑思维能力正是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逻
当前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社会的信息处理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传统教学面临着极大的挑战,教学工作者一直在尝试找到适合当前课堂教学的新方法,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也因此面临着新的改革。微课作为微时代下的新生产物,出现在教学工作当中,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辅助方式,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笔者试图对微课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相关应用进行一些探讨。  一、微课教学概述  首先,很多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