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师课文研读看教学设计创新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asd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对课文的研读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本文以余映潮老师课文研读的主张和实践为例进行分析,提出了,课文研读就是要研读课文的章法,品味课文的语言,探究课文的段式和句式,深读课文的一个“点”,读出课文的“集合”的观点。
  【关键词】课文研读;教学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8-0030-02
  【作者简介】吴璇,南京市金陵汇文学校(南京,210036)教师。
  课文研读很重要,对教师个人而言,是发展和完善教师自身业务素养的必由之路;对学生而言,深刻的课文研读是学生言语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师要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要真正做到利用教材增加学生知识,利用教材训练学生能力;对课堂教学而言,“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课文研读是阅读教学设计的开端与基础。课文研读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教学设计的质量。前段时间,拜读了特级教师余映潮的《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和《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感触颇深,获益匪浅。本文结合个人的理解来对余映潮老师关于课文研读的主张和实践稍作探究。
  余映潮老师的阅读教学设计十分关注课文研读,他认为课文研读就是品析、欣赏课文,是阅读教学所要做得最基础、最细腻的工作,只有确有心得的阅读才能成就有质量的课。余映潮老师所有篇目的教学设计或创意,都是以阅读欣赏与课文有关的短文开始,他认为课文欣赏的短文是每一篇阅读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它们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
  那么,课文如何进行研读,课文研读到底应该研读什么,从何入手?余老师认为课文研读的基本方法有:
  课文研读要深究一个“内”字,要着力于课文的内容去进行研读。
  课文研读要勾联一个“外”字,要研读课文可能牵连出的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
  课文研读要坚守一个“细”字,要细细地品味,细细地欣赏。
  课文研读要讲究一个“美“字,要对课文进行美点寻踪,进行妙要列举。
  一篇课文从哪些方面进行研读呢?教师如何把研读的成果反映到教学设计中去?下面结合余老师的教学设计来进行粗浅地剖析。
  一、研读课文的章法
  余老师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时,对课文进行了三次变形,三次变形从章法角度进行了深度研读——
  请学生将课文进行变形:这篇课文只是一个“段”的形式。它能变形为两个段、三个段、四个段吗?请学生在课本上勾画,试将课文“变形”并讲述道理。
  这样的教学设计更能让学生深刻地从谋篇布局的角度欣赏作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要实现以上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课前要对课文进行谋篇布局的审美研读,为精妙的教学设计做好准备。
  二、品味课文的语言
  品词析句,是语文教师解读文本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余老师在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时,就进行了精细的语言品味,每一句、每一字都反复玩味琢磨,如对“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余老师这样品味:“全诗诗眼。作者以叙述作结,寓浓情于淡墨中,给人一种言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从那望着雪地上的马蹄印迹的默默沉思中,我们似乎真切地看到了诗人那种依依惜别、怅然若失的情状。”寥寥数字从表现手法、中心主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令人赞叹。
  在对语言有了深入品味之后,余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也就自然具有了深度:在诵读环节,结合教师的语言品味,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朗读指导。比如,至“中军”开始,诗人才写到“送”的情景,先写帐内饮别,再写帐外“送君”,最后写武判官走远不见。这时要体现出诗人的离情别绪,可用带些悲愁的语调吟诵这一送别的全过程。诗人悠悠不尽的惆怅依恋之情、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可通过最后两句的反复得以强调、渲染。在赏析环节,余老师设计了两个话题,一是该诗字里行间的“奇”,二是该诗字里行间的“美”,通过这两个字,简洁而又巧妙地引领学生赏析课文。
  三、探究课文的段式和句式
  在对说明文体裁的课文进行研读时,余老师常常会关注“段式”。以《故宫博物院》一课的教学为例,余老师先后从“结构层次”和“部位切割”角度对文中若干“段式”进行了深入的研读。因此有这样的教学设计:学习用“方位切割”的视点去分析介绍建筑物或景点之类的说明段;用“说明加描述”的方法学写生动的说明段。
  同样,在《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中,余老师特别关注“奇特的写段”以及“奇美的造句”的研读。反映到教学设计中,就是把教学内容引向排比,集中力量感受语言表达的排比之美,引导学生品析排比之美的形式与内容,体味暗含在排比之中的情感的抒发。
  无论是“段式”还是“句式”都是教师在课文研读中容易忽视的角度。然而,教师对段式和句式的欣赏和研究,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影响着学生的学用训练,所以必须重视并关注。
  四、深读课文的一个“点”
  深读,是文章阅读的一种境界,也是语文教师美读课文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深读课文的一个“点”,这个“点”可以是文章的一个段落,一个部分;可以是文中的某个细节,或是某种构思技巧;也可以是语言欣赏,或者是人物分析;等等。
  余老师认为,深读课文的一个“点”,就是要读出课文的深度,读出自己的创见;可以对课文中的一两句话进行深读,可以对课文的一个段或者一个部分进行深读,还可以对课文的一处细节或一个表达特点进行深读。
  《小石潭记》一课的教学给了我们很好的示范。课文的第二段是一个美段。孙绍振、霍松林等大家都对它进行过精彩的评说。余老师也对这一美段进行了深读,因此在教学时精心设计了话题“课文美段自由欣赏”,引导学生从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写景、作者美妙的真实感受和“一笔双写”的生动笔法等几个角度进行深读欣赏。
  五、读出课文的“集合”
  余老师提出研读要关注一篇课文中知识板块的“集合”,同一作者的作品“集合”,某篇课文进行配读的课内外作品的“集合”,有关课文参考资料、学术文献目录索引的“集合”。
  为了寻求《夸父逐日》一课阅读教学的优美角度,余老师阅读了大约10万字的资料,如对“夸父逐日”的解释,就收集了《汉语成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华成语词典》等工具书上的表述,并把这些运用到训练学生概说课文的能力上。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付出,教学的美好“角度”才“千呼万唤始出来”,课文教学的全新创意才得以产生。
  从以上五个研读角度来看,余老师研读课文的视角充满个性和创意,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张弛有致,因此在教学上能深入浅出、进退自如、游刃有余,设计出有价值的语文课。由此可以看出,课文研读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自觉苦练自己课文研读的能力,努力创造和演绎出属于自己的美丽教育人生。
  【参考文献】
  [1]余映潮.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2]余映潮.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限于高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认知水平,高中议论文的教学与写作一直是个难点,高中生写作议论文多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一个切实的做法:指导学生回归课文,研磨课文,以读促写。并结合课文《六国论》的教学进行了细致的剖析。  【关键词】高中作文 议论文教学 回归课本 以读促写  高中生限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既有的认知水平,写作议论文还有诸多“心有余而力不足”之处。怎么给力?一个最
【摘 要】“正方形中的45°美”一课通过一个基本图形的变换,以核心知识点为线索展开变式教学,将核心思想方法穿插其间,通过数学模型的构建与变化,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小心求证,直抵数学的本质,让学习真正发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  【关键词】数学模型;本质特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课例评析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
在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中,我听了江苏省天一中学金灿老师“电荷及其守恒定律”一节课。这节课上,学生通过主体“悟性”把“行为与理性”联结起来,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自主性、差异性、体验性、探究性、合作性等主要特征,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展示。教师课堂语言清晰,驾驭课堂娴熟,教学设计肯动脑筋,引题有趣,实验准备充分精细,实验器材创新选用和自制兼有,学生处在浓浓的求知氛围中。本着学习的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抑郁症患者血清神经活性甾体水平变化及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7月期间我院诊治的6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为研究组,选取同时期年龄、文化程度匹配的健康志愿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其血清神经活性甾体相关指标及认知功能,比较两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血清DHEA-S、T、E2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DSF、
【摘 要】研究性学习提倡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探究并获取和应用知识,它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感受数学知识中凝聚的数学智慧,形成初步的数学学科素养。数学教学可以将研究性学习融入问题情境的创设之中、数学模型的建构之中、研究方法的探求之中、数学本质的揭示之中以及数学应用的过程之中,以帮助学生强化数学抽象的意识,提高数学建模的能力,形成科学探究的自觉,培养严谨推理的习惯和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
长久以来,人们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定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事实上,教师是控制者还是主导者,是讲授者还是引导者,是主角还是配角,都应该基于学生学习的需求而变化,而不是基于教学设想的确定。教师的角色在学习过程中应该有隐和显的变化,教师应当巧妙而得当地把握好这种变化。我在执教《长亭送别》的过程中深感这种变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长亭送别》作为古典戏曲的范本有许多很好的教学切入点:如作为元杂剧的典范,《
[摘要] 目的 總结基于肠内营养小组运作下,规范化肠内营养护理路径在神经重症患者中的临床实践经验,探讨其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762例营养支持患者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肠内营养常规护理;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783例营养支持患者为观察组,观察组肠内营养实施过程中,成立肠内营养护理小组,开展专业化营养支持与管理路径,规范肠内营养护理措施,患者按照护
主持人语  生态语文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是在生态教育思想和“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等古老哲学思想的引领下,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领域进行的区域协作和整体推进的行动研究。  该研究以“教育即生态”为基本价值判断,探索并形成了“语文是每个人的语文”“语文即成长”“语文学习是学习场中各因子互为主体的浸润过程”等一系列“生态语文”的理论体系。“生命”“生活”“生长”等成为生态语文教育的主题词,从这三个维
【摘 要】学习应源于学习者自身发展的需要,由学习者内在的兴趣、动机、好奇心与认知需求等因素驱动的学习才是深度学习。基于“函数”一课的教学评析,认为深度学习的前提是要让学习真正发生,而要让学习真正发生,需要教师创设真情境,让学生的学习动机真正发生;需要教师引领真探索,让学生的学习认知真正发生;需要教师引导真发现,让学生的知识内化真正发生。  【关键词】函数教学;真情境;真探索;真发现;深度学习;课例
[摘要] 目的 通过对比普通钢板固定和锁定钢板三柱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旨在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抽签法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取锁定钢板三柱内固定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普通钢板固定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疗效、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