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和规定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ff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跨入了信息时代后,演讲也像许多文化样式一样,我们越来越不容易听到灵魂有所寄、情感有所托的清俊严正的演讲。本文就此进行了溯源性的探究,认为过高估计演讲语言的绚烂亲和、过于研磨演讲语言的表达技巧是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力图从三种模态角度探询了演讲语言的应有思维品质,认为演讲语言应该是想象的自由而非技巧的规定,藉以引导人们思考当下演讲可能的语言范式。
  关键词: 演讲语言 精神抽象 体物言志
  
  把平凡的日子说得波澜起伏、兴酣啸傲,也许这份想望是我们对今日演讲的最大渴求,是我们对创意演讲的最大期待。但就像文学越来越游移在生活本相的门外那样,对人类诗意栖居的遗忘、对人类生命思考的偏差使我们越来越不容易听到灵魂有所寄、情感有所托的清俊严正的演讲。在图像文化的冲击下,重重功利已使当下许多演讲变成声音虚饰的语言涂抹,变成足资谈助的语言幻境。然而褪去模仿拼贴的欲望遮蔽,涉及日常宇宙人生的演讲在语言世界里应该透视着的是凸显演讲者自身品质活力的对听众的个体化尊重。
  一
  端倪于古希腊雅典时期的演讲,原本是即兴发言式的侧重对艺术道德的理性辩解、对公众事务的演绎验证,是以神的理念为最高美学原则的逻辑性演说术。在《诡辩家篇》里柏拉图强调说,对智慧的难题惟有在事物的论证过程里才能找到答案,同时又指出,对物质世界的判断是否确切理应是事物应有属性的真假判断[1]。其继承者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里把演讲认作是情绪色彩浓郁、理智色彩淡薄的说话艺术,是关于是非的知识判断。而古罗马的西塞罗则在《论演说家》里认为演讲是激发心灵激情的富有见识的辞令艺术,是具有法学家学识的体现政治本性的说服艺术[2]。这就显示出,语言思维具有强辩考问和裁度理想的特征,而演讲在当时又是向公众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自然被要求是行脚功用的、能激发联想的、指向预设格局的知人论世的讲话方式。如果以面向公众为演讲的绝对识别尺度的话,那么毛泽东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闻一多的《最后一次的讲演》让我们看到学术演讲之外的作为日常特殊讲话方式的演讲所必须具备的以当下实际事物为基本范畴的性质,不仅情感萦纡,更在乎理智把握,是跟古希腊罗马演说术大大不一样的思想境界,是全面探究历史和现实之间缜密的审美关系,他们的演讲体现着现代演讲艺术高度的发展成就。
  但是千载穷英,跨入了信息时代后,演讲也像许多文化样式一样,在消费魔障的诱胁下遭遇割裂本真、失去生命参悟的语言炫鬻,人们往往把演讲视作是激情的撒播、蓄意的苦心,许多演讲大抵被用作企业励志、学校德育的生动教化方式,演讲由形式到内容成为政治信念、经济理念、文化观念的会务性仪式性服务性的说话方式,并且辅之以格式化的环境布置和衣着姿态,这致使演讲在今天的概念上一把鼻涕一把泪、一得之愚一得功的作秀因素往往藏掖了真正入情的精神因素,意有所惬使演讲者的语言大抵失去交锋锐气,演讲似乎成了另类打气式的趣味表演,但这样的演讲是否能真正让人动情、思绪万千,颇值怀疑。虽然从演讲学角度而言,这种说法未免过分,但寻摸许多演讲比赛、巡回演讲、名人演讲等热闹世界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可能更多是畏首畏尾的排练细节。多种场合的夹哭带笑的反复演讲,能使每一次的演讲情感复制得淳朴如初?譬如有位领导在某校庆祝校庆时,开口便说了一通“今天可谓是精英荟萃、济济一堂、高朋满座、蓬筚生辉”之类的话,一听就知道是场面上敷粉描金的套话。所以,我们经常会感觉许多的演讲不过是撺弄着无根的瓶花,华丽但无法栽植成活在人们的信仰里。演讲的危机某种涵义上是多元化认知技术急遽发展的结果,例如网络传媒以极其有利的物质要素有声有色地置换着演讲的话语地位,报刊书籍以极其便利的阅读时空有滋有味地磨损着演讲的疾言厉色,高等教育以极其功利的普及速度瓦解着演讲的崇拜渠道。以演讲来圆转周旋风尚的时代早已消解了,好的演讲辞可以流传的范围也十分有限,更不用说拿“著名”冠之。
  演讲的异化如果刨根究底,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恐怕是过高估计了演讲语言的绚烂亲和,过于研磨了演讲语言的表达技巧,而这样的外在限定必定使得演讲时常遮盖住思想本真,在诸多场合表现为对当下尖锐问题的回避及调和。在当今文化产品由生产直至流通的商品化过程里,演讲语言依附于这样的价值格局,必然兜绕着市民化的迎合心理,以时尚话语调摄大众的精神疲顿,生命体验被庸俗地美学化了,我们看到演讲在通常意义上变成如何使听众心闲气定的技术状态,而不是从演讲要解决或达到的思想深度着眼,从演讲能感觉或铸造的刚劲高逸着眼。譬如有一场婚礼上的演讲,主持人亢奋地说:“今天是新郎新娘连理并蒂、喜结秦晋的大喜日子。新郎让我做主持人是因为他认为我长得很安全,不会让新娘在举行婚礼时走神,更不会对他的美男形象构成威胁。新娘让我做主持人是因为她认为我长得谦虚,新郎和我一起站在台上,所有来宾都会夸奖她有眼光。”这样的礼仪性演讲讲上千年也不会过时,但是否真能打动人,看来是明摆着的场面上的乐子。振聋发聩演讲的罕见正说明,演讲在今天成了被矫情化、煽情化了的虚拟享受。俗见难脱的激情涂抹自然使演讲在人类诺大的说话体系里经常表现出被化了妆的声律技巧,成为牵累尘世的欲望花边。从语用角度而言,这种刈切意志冲撞的演讲现实使我们容易地看到现时演讲语言所追求的可能是堆砌的、刻意的、藻饰的,而以此为满足很难撇捺生活的确凿征象。所谓“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在演讲世界里我们时时看到被过于修饰的演讲和实际生活的距离,搞笑般的机智语趣使日常演讲缺失磨穿铁砚的自由精神,成了轻视个体生命的被精致装潢的虚饰判断,即便是即兴演讲也高妙不多。
  现实让我们看到,日常演讲作为人类口头语言的载体,其实已经以不可逆转的方式走到了话语方式的边缘地带,而这样的变化显然意味着传统演讲理论在吸摄前沿理论方面缺乏敏感性前瞻性,在自觉参与当代社会活动方面是被作为悬置世俗实践的精神抽象。演讲语言所营造的所谓“真情”常常遮蔽住浑朴生命的天然真情,我们所享受的演讲的愉快时常是技巧性的沾沾自喜,这是对演讲本该讲究的对抗习惯认知的悖逆。用语言修辞诸手法艺术性地扩张为处世策略的当下演讲,在一定程度上摊展着对事实世界的藐视和遗忘,在教育模拟语境里,道德教化的强势意识使演讲更是拒绝任何切实发生的逆反话语。假若以想象体验为演讲内容的精神再现的话,那么在演讲里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超现实的智慧控制,这种控制使今天的演讲在话语方式上类似于穿衣戴帽的宣传,于是顺理成章的演讲语言变得虚幻化、媚俗化、表演化,不自觉地响应着世俗浮躁的陈词滥调。现世演讲的衰微如果同前人浩瀚博大放怀蹈厉的情韵气势作一番比较,我们可以容易地发现其根本在于我们的思维方式问题,即我们缺乏对生存现实的批判性创造精神,缺乏对现象核心的健康性精神关注。由此在许多场合里,如锥插沙,如印印泥,演讲者扮演着藏锋盘纡的预制性的掠美角色,没有发挥其独有的创造性的精神气质,没有讲出情由切中的心里话。审视滔滔人类文明长河,日常演讲的最高境界其实应该首先是公众性的、民族性的、个体性的,且是可以被看作推进人类历史的坚实渊源之一。譬如非典时期中科院院士钟南山的讲话,让人在自以为是里认识到,人之所以能生发胆量,全在于能认真地做到对客观世界的科学尊重。
  毫无疑问,当下演讲要成为真正吸引人的说话形式,最需要的是演讲者的演讲是对自身生存世界的拓展追求,是对自身审美意识的震撼发现。换言之,演讲是演讲者把已有人生的感同身受与听众那时瞬刻的心境产生灵魂碰撞,在优游不迫的张扬内敛里完成演讲的情知才思,在有人有事的曲折开合里完成听众的抗浮养浩。
  二
  由上我们知道,演讲应是剥啄陈旧的体物言志,应是有我之境,虽然在实际运作上时显得附会碍难,就像韩愈竭力呼吁真情书写那样:“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3]由于演讲者身处修业的背景不一样,建立起的语言品相亦常是不一样的,有人讲剪裁,有人讲润色,那么什么样的演讲语言才最可能体现演讲者的胸中锦绣呢?在这里我们驰骤细大不捐的寄寓,针对演讲语言的阙疑,设想几种可能的思考角度,以是否建立对日常世界独有的思想认识为价值尺度,把是否将听众引领到心中应要到达的乐土作为构思的理想目标,那么我们可以有如下三层梳理性的思考。
  演讲的语言首先应该是传递明确坚定的意思,而不是以让听众的好受为己任目标。这么说并不背离演讲语言的逻辑推演,因为依附性思维是直接导致演讲魅力缺失的本质性因素,听众顺溜说“对”往往意味着浮词陈调的再次泛滥,也意味着演讲者本身的讨巧心态。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往往不喜欢驯服顺从,但心物同工经常是由于靠近习俗名利的缘故而无法正义地实践,许多演讲对深层问题的回避便是这样的心态的衍射,这也是今天人们对演讲怠视的主要原因。斯文尼是二战时驾机向日本长崎扔原子弹的美国退役军人,他针对战后50年日本领导人轻率地声称他们是受害者,在美国国会上引申说:“我们要轰炸的每一个目标城市都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广岛是日军南方司令部所在地,并集结了实力可观的防御部队。长崎是工业中心,有两个重要的兵工厂。在这两个城市,日本都把兵工厂和部队配置于市区中心。像在任何一场战争中一样,我们的目标——理所当然的目标——是胜利。”这种解释显然澄清了这样一个偏见,即并非用原子弹蓄意毁灭人口密集的城市。斯文尼继而在演讲里描述了当时的心情:“我和我的部属在执行任务时坚信,我们将结束战争。我们并没有感到高兴,而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4]这样的讲话肯定不能让每一个听众好受,就像黑泽民的“罗生门”那样,角度不同,理解很可能风马牛不相及,但越是理解上的多元越能独近气骨,越能张扬个性,也越耐反复咀嚼。
  演讲的语言还应该是抽拔自然的神思,而不是以得到听众的雅兴为思考依据。演讲在许多时候并不是以外表雅正、显扬雌雄为成败比率,淳厚古拙、朴实脱俗、言必有中往往是成功演讲的决定因素,甚至在这样的演讲里我们根本不在意演讲者的容貌举止是否超拔群落、是否照猫画虎,这情形就像我们欣赏世界著名演讲,我们总是在阅读中被精彩的语言深深吸引住,我们绝不会在意演讲者的体态形象,而且即使我们注意到这样些问题,我们反而会对演讲者赋予更深一层的个性尊重。在2009年北大中文系新生开学典礼上,长相斯文的陈平原教授以“同一个舞台”为题作了本文意义上的演讲。该演讲的语言像拉家常一般,开头是这样一番话:“首先祝贺诸位经历千辛万苦,通过‘高考’这座不无争议的独木桥,走进燕园。”中间荦荦大端是如此一番话:“到目前为止,备受鼓舞的我,并没觉得自己已超越师长;推己及人,我也就不想乱抛高帽,说你们将来一定比我强。”收尾是那样一番话:“作为师生、同学兼竞争对手,我能说的就是:在叩问学术探讨真理的道路上,需要勇气、需要真诚,也需要毅力。祝大家尽力而为,不要轻易败下阵来。”[5]语言质朴寻常,几乎让人难以同繁复扭力的演讲技术所讲究的非凡气象相挂钩,但是却那么的语重心长,展现了一代学人的谆谆教诲与殷切希望。神思是对自然物象的突破,是对松闲雅兴的反拨,陈平原以平地惊雷的方式表示着这样的意思:超过前人的祝福往往是美丽而空洞的谎言,就像好人不一定一生平安那样。所以,好的演讲从不需要含糊其词、文饰其语。
  演讲的语言更应该是存贮秤锤的至尊,而不是以得到听众的舒松为美学境界。所谓秤锤,是作用于平衡的器物。在演讲中我们常常会由于种种外在因素伪装自己的真情实感,语言悬浮飘摇而技术圆润,造成好听却分量不足。这么说是为了强调在演讲世界里我们不可遗忘的是严正开放的思维,我们所欣赏的演讲语言的终极目的应该是激发听众对现有存在的深入思考,而不是哗众取宠。董建华在香港回归当日的庆典仪式上说:“香港经历了一百五十六年的漫漫长路,终于重新跨进祖国温暖的家门。我们在这里用自己的语言向全世界宣告:香港进入历史的新纪元。”在同年的国庆酒会上他又致辞说:“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三个月以来,政府运作如常,经济发展如常,市民自由的生活方式如常。较早前东南亚国家以及香港都受到金融风波的影响,香港凭着丰厚的财政储备,稳健的理财政策,安然渡过了此难关,成功经受了考验。”在香港回归前,英国当局曾制造了许多麻烦,使被长期殖民统治的港人疑虑重重,甚至以《胭脂扣》这样的小说来描述世纪末的悲哀。但是历史并不沿着担忧的模样去发展的,现在“一国两制”使英国成了中国在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英贸易额每年平均增长17%。这就让我们很能看出董建华的演讲词在稳定、策划香港的未来社会秩序方面的平衡领路之功,也给予听众轻装上阵的奕奕至理,并以有力的事实化解香港人的精神重荷。演讲的生命力就是诞生于这样精粹的深厚之中,是可以被时间验证的细节关怀,并足以构筑一个清晰高深的展望世界。
  鲁迅曾说:“血管里流出的是血,水管里流出的是水。”优品的演讲语言是润泽灵魂的歌谣温泉,是滋养生命的河谷草地,是想象的自由而非技巧的规定。所以当下演讲在现代语言的沸腾街市里必须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必须学会跳出习惯思维模式,必须有对历史理解上的沉潜。如果我们能认真探究演讲语言的这些思维品质,那么,我们必定不再视演讲为应时的产品,而是心悦诚服的人类智慧结晶,能经常性地让我们逗留在心灵语言的诗性阳光里,能坦然以无藻饰的情感热力熨烫着日常鄙俗的皱纹,使暗淡重现迤俪,使劳顿永携品位。
  
  参考文献:
  [1][英]伯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1,(第一版):92-93.
  [2][古罗马]西塞罗著.王焕生译.论演说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1.
  [3]答李翊书.
  [4]大地.斯文尼的证词.,2004,(15).
  [5]中华读书报,2004-9-8,(7).
其他文献
摘 要: 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写作教学要以教材文本为学习载体,以分析、应用课文的主题思想、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等为学习感悟载体,倡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官去体悟人生生活。同时还要积极倡导学生自主拟题,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从而提高写作水平。  关键词: 作文教学 观察 读书 细节 修辞    什么是写作的基本能力?简单说就是学生必须明白要求写什么,自己想写什么,用什么形式写比
摘 要: 教学实践证明,自信心的增强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是促进学生学习成功的一对翅膀。如何将这两者融合于教学之中呢?新课程提倡研究性学习,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式。本文从文科班学生特点、历史学科特点、高中历史教材的不足等五个方面论证开展“历史上的女性人物”课题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本课题实施的过程和成效。  关键词: 课题 研究性学习 历史女性人物    教学实践证明,自信心的增强和
摘 要: 学生要以主动参与的自由精神充盈于课堂之中,感悟乐趣,体验成功,使课堂真正成为令学生愉快的心向神往的地方。课堂中另一个不可或缺的主角——教师更要享受这分愉悦,快乐着学生的快乐,教师才会更快乐。  关键词: 语文课堂 快乐 成长 愉悦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因此,在为学生的言论自由,个性自由,学生自主呐喊助威的同时,教师的
摘 要: 《小镇风光》是当代美国杰出剧作家桑顿·怀尔德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者通过描写小城静谧清新的生活,谱写了一首赞美人生的田园抒情诗。本文通过对剧作中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方面的分析,认为浪漫主义情怀与生态意识萌芽在剧作中均有所体现。  关键词: 《小镇风光》 浪漫主义 生态意识    美国杰出剧作家桑顿·怀尔德的《小镇风光》是一部在美国家喻户晓的现代名著。剧作用白描的手法向世人展示了1901
摘 要: 本文从分析英国作家鲁德亚德·吉卜林的小说《基姆》中的典型意象红色公牛入手,以后殖民的视角,通过具体阐明其与文本中三类人物的关系,指出作者在文本中着意刻画英国殖民政府十九世纪末对印度的脉脉温情却又同时无意识地透露了其实质残忍的一面。  关键词: 吉卜林 《基姆》 红色公牛 后殖民视角    一、引言  自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后殖民理论盛行以来,鲁德亚德·吉卜林的名字重新进入文学评论家的视野
中国是一个历史资源极为丰富、历史意识极为浓厚的国家,随着20多年来“国学热”的持续升温,经典的历史故事更是不断引起中国电影人的关注,根据经典历史故事改编的电影也不时引发观众的兴趣。纵观近年来推出的历史题材电影,虽然叙事方式、人物造型、美工道具、光影运用等诸多方面不乏亮点,但仍存在着一个普遍性的缺陷,就是电影工作者因为对历史的核心文化精神往往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切实的尊重,所以无法将历史的核心文化精神准
摘要:信息多元化的社会新形势要求高校德育必须加强策略研究。隐蔽教育意图,实施隐性德育。帮困助学工作作为影响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工作内容和学生教育载体,其德育功能已逐步得到认可和发掘,但也存在着过分强调单向、强势、经济资助的种种局限。本文以上海大学慈善义工队模式为例,具体从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实践教育、典型教育等几个方面探索隐性德育在帮困助学工作中的实施途径。  关键词:隐性德育 高校帮困助学 实施
摘 要: 我国的古典诗文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涵养,可以塑造人格、陶冶情操。我们要为幼儿营造良好的诵读环境,激发幼儿诵读的兴趣,以多种通道、多种形式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感恩、爱祖国爱家乡、友情、环保等道德养成教育,让幼儿在感受中华古诗文的文学滋养的同时,还能从中汲取德育养分,在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道德精神。  关键词: 古诗词诵读 幼儿 道德养成教育    悠
摘 要: 语文阅读教学选准切入点,能起到优化课文内容,精炼课文内容,整合课文内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因此,切入点的选择很重要。教师可从以下几个角度切入对课文的阅读教学:从课文标题入手,从课文内容尤其从关键词、关键句子、精彩片段切入,文章的写作特点、体裁也可以作为教学的突破点。  关键词: 阅读教学 选点切入 角度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内容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搞好阅读教学自然
摘 要: 军旅诗不只是对战争事件和战争场面的叙述描写,《诗经·采薇》正视古代征人在战争中独立的生命个体,在思亲盼归和保家卫国的矛盾冲突中表现征人的丰富内涵,彰显其超越自然生命的精神追求,使尽忠履职保家卫国的古代征夫形象真实而有质感。  关键词: 《诗经·采薇》 古代征人 生命价值 尽忠履职    《诗经·采薇》走进古代征人的内心世界,还原他们在战场上鲜活的生命个体,真实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