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华为新买了一辆加长奔驰,这让华为总裁任正非也有点好奇,当他看到这辆豪华轿车时,还有点不满地抱怨了一句,“这么贵的车,原来只长了这么一点!”不过抱怨归抱怨,该花的钱还是要花。一位华为中层说,华为买这辆车的原因是非洲兄弟喜欢。其实,去过华为总部的人除了会对坂田工业园的优美感慨不已外,还会被华为的超豪华车队所震撼:受过严格训练的一样身高的司机,还有清一色的奔驰车。
这支车队的服务对象并不是任正非等华为高管,而是那些来华为考察的合作伙伴。华为总部每天都要接待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华为人士解释说,“加长奔驰”就主要是投非洲合作伙伴所好,华为需要时刻做好准备,接受国际目光的检阅。
美国全球版《商业周刊》近期刊载了国际投资银行家库恩的评论:位于深圳的华为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强大的通信设备商之一,它凭借专利与创新,成为中国新式企业的标志。虽然许多人曾批评华为是“二流公司”,但现在,“华为已经成为世界革新领袖”,它的崛起“震惊了原来的大佬们——如北电、诺基亚、阿尔卡特朗讯”。
两万元的神话
这是一个今天很多人都津津乐道的故事:1987年,43岁的退役解放军团级干部任正非,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中年人,以凑来的2万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公司。当时,除了任正非,可能谁都没有想到,这家诞生在一间破旧厂房里的小公司,即将改写中国乃至世界通信制造业的历史。
创立初期,华为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获得了第一桶金。此时,国内在程控交换机技术上基本是空白。任正非敏感地意识到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性,他将华为的所有资金投入到研制自有技术中。此次孤注一掷没有让任正非失望——华为研制出了C&C08交换机,由于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2/3,功能与之类似,所以市场前景十分可观。这个自主研制技术策略,让华为冒了极大的风险,但也最终奠定了华为适度领先的技术基础,成为华为日后傲视同业的一大资本。
但当时,国际电信巨头大部分已经进入中国,盘踞在各个省市多年,华为要与这些拥有雄厚财力、先进技术的百年老店直接交火,难免是以卵击石。最严峻的是,由于国内市场迅速进入恶性竞争阶段,国际电信巨头倚仗雄厚财力,也开始大幅降价,妄图将华为等国内新兴电信制造企业扼杀在摇篮里。
熟读毛泽东著作的任正非,选择了一条后来被称之为“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策略——华为先占领国际电信巨头没有能力深入的广大农村市场,步步为营,最后占领城市。电信设备制造是对售后服务要求很高的行业,售后服务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另外,由于农村市场购买力有限,即使国外产品大幅降价,也与农村市场的要求有段距离,因此,国际电信巨头基本上放弃了农村市场。
事实证明,这个战略不仅使华为避免了被国际电信巨头扼杀的危险,更让华为获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一支精良的营销队伍,成长起来一个研发团队,积蓄了打城市战的资本。
海外战场屡败屡战
任正非是一个危机意识极强的企业家,当华为度过了死亡风险极高创业期,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的时候,他已经敏感地意识到了华为的不足。
1996年,华为开始了艰辛的国际化探索。华为国际化的起步是在俄罗斯,Alexey是华为最早一批俄罗斯员工,他一直记得华为当年有多么不容易:“每次我们出现在电信展上,很多参观者都是抱着质疑和嘲笑的态度,‘你们生产交换机?什么公司?从哪买的许可证?’他们不相信中国公司也做研发。”
华为副总裁邓涛曾经是华为开拓非洲市场的元老,之后转战欧洲。他回忆说,华为刚进入欧洲时只有2个人,连运营商的门都进不去。因为欧’洲人认为中国只能生产廉价的鞋子,至于生产高科技产品则闻所未闻。当华为参加法国戛纳的电信展时,法国电视台的报道题目是:“中国居然也有3G技术?”充满了怀疑和不屑。
1997年圣诞节,任正非走访了美国IBM等一批著名高科技公司,所见所闻让他大为震撼——他第一次那么近距离,那么清晰地看到了华为与这些国际巨头的差距。任正非回到华为后不久,一场持续五年的变革大幕开启,华为进入了全面学习西方经验、反思自身、提升内部管理的阶段。这个“削足适履”的痛苦过程为华为国际化做了充分准备。
最初几年,华为在海外市场只见投标、不见中标,只见投入、不见产出。在海外很多国家,华为都有过持续投入四五年还没有见效益的例子,这是一场心理上的持久战,更是一场资金上的持久战。不过华为都坚持了下来。到2005年,华为的海外收入首次超过国内,达到58%,这个数字到2008年则进一步提高到了75%。
任正非这样评价华为的国际化:“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号召华为人应该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我们没有像朗讯等那样雄厚的基础研究,即使我们的产品暂时先进也是短暂的,我们必须趁着短暂的领先,尽快抢占一些市场,否则一点点领先的优势会稍纵即逝,不努力,就会徒伤悲。”
华为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外国对“中国制造”的负面印象。早在1994年,任正非就“口出狂言”:10年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有一分。虽然如今占有世界前三位的企业已经物是人非,但华为三分天下的“野心”却已经基本实现。
2007年华为的实际销售额就达到近1000亿元人民币。从两万元资金起步,到1000亿销售额,华为用了18年时间。权威统计数据显示,到2009年第三季度为止,华为的市场份额比上一年增长了一倍,仅次于爱立信,位列通信企业的第二位。
“进了华为就是进了坟墓”
如果说小客户还可以单靠价格打动,但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主流客户,单纯的价格战就很难起作用了,这些客户更关注的是设备提供商的综合实力。一名欧洲老牌电信运营商这样说:“我们最怕的就是设备买回来几年后,设备供应商倒闭了,没有人来升级、维护,因此我们购买设备要综合考察设备供应商,只有那些具有持续发展的可能,在产品和服务上不用我们担心的供应商才会进入我们的视野。”这就要求华为要提升综合实力,为客户提供持續稳定的服务,且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响应客户的需求。
相对于欧洲老牌电信设备提供商来说,华为的快速反应是优势之一。华为负责海外市场的副总裁邓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欧洲企业普遍反应较慢,用户提出一个修改建议,他们往往要一年甚至一年半才能改进。而中国企业,只要用户有需求,总是能加班加点,,快速反应。一个要1年才改进,一个只要—个月就能改进,优势自然体现出来了。
欧洲人福利待遇好,工作与生活分明,工作以外的时间一般不再谈工作,更别提加班了,而华为作为成长型企业,更由于任正非一直提倡的拼搏精神,华为人的工作与生活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为了一个单子可以不回家过年,甚至老婆生孩子都顾及不上,有任务就立即顶上去已经成了华为人的工作习惯。
总结华为近二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任正非这样说:“将近二十年来,公司高层管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有许多高级干部几乎没有什么节假日,24小时不能关手机,随时随地都在处理随时发生的问题。现在,更因为全球化后的时差问题,总是夜里开会。我们没有国际大公司积累了几十年的市场地位、人脉和品牌,没有什么可以依赖,只有比别人更多一点奋斗,只有在别人喝咖啡和休闲的时间努力工作,只有更虔诚对待客户,否则我们怎么能拿到订单?”
任正非曾经说:“进了华为就是进了坟墓。”以这种精神提供的低成本快速服务,或许就是华为快速成长、在国际市场迅速推进的最大秘密。
这支车队的服务对象并不是任正非等华为高管,而是那些来华为考察的合作伙伴。华为总部每天都要接待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合作伙伴。华为人士解释说,“加长奔驰”就主要是投非洲合作伙伴所好,华为需要时刻做好准备,接受国际目光的检阅。
美国全球版《商业周刊》近期刊载了国际投资银行家库恩的评论:位于深圳的华为已经成为了世界最强大的通信设备商之一,它凭借专利与创新,成为中国新式企业的标志。虽然许多人曾批评华为是“二流公司”,但现在,“华为已经成为世界革新领袖”,它的崛起“震惊了原来的大佬们——如北电、诺基亚、阿尔卡特朗讯”。
两万元的神话
这是一个今天很多人都津津乐道的故事:1987年,43岁的退役解放军团级干部任正非,与几个志同道合的中年人,以凑来的2万元人民币创立了华为公司。当时,除了任正非,可能谁都没有想到,这家诞生在一间破旧厂房里的小公司,即将改写中国乃至世界通信制造业的历史。
创立初期,华为靠代理香港某公司的程控交换机获得了第一桶金。此时,国内在程控交换机技术上基本是空白。任正非敏感地意识到了这项技术的重要性,他将华为的所有资金投入到研制自有技术中。此次孤注一掷没有让任正非失望——华为研制出了C&C08交换机,由于价格比国外同类产品低2/3,功能与之类似,所以市场前景十分可观。这个自主研制技术策略,让华为冒了极大的风险,但也最终奠定了华为适度领先的技术基础,成为华为日后傲视同业的一大资本。
但当时,国际电信巨头大部分已经进入中国,盘踞在各个省市多年,华为要与这些拥有雄厚财力、先进技术的百年老店直接交火,难免是以卵击石。最严峻的是,由于国内市场迅速进入恶性竞争阶段,国际电信巨头倚仗雄厚财力,也开始大幅降价,妄图将华为等国内新兴电信制造企业扼杀在摇篮里。
熟读毛泽东著作的任正非,选择了一条后来被称之为“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策略——华为先占领国际电信巨头没有能力深入的广大农村市场,步步为营,最后占领城市。电信设备制造是对售后服务要求很高的行业,售后服务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另外,由于农村市场购买力有限,即使国外产品大幅降价,也与农村市场的要求有段距离,因此,国际电信巨头基本上放弃了农村市场。
事实证明,这个战略不仅使华为避免了被国际电信巨头扼杀的危险,更让华为获得了长足发展,培养了一支精良的营销队伍,成长起来一个研发团队,积蓄了打城市战的资本。
海外战场屡败屡战
任正非是一个危机意识极强的企业家,当华为度过了死亡风险极高创业期,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的时候,他已经敏感地意识到了华为的不足。
1996年,华为开始了艰辛的国际化探索。华为国际化的起步是在俄罗斯,Alexey是华为最早一批俄罗斯员工,他一直记得华为当年有多么不容易:“每次我们出现在电信展上,很多参观者都是抱着质疑和嘲笑的态度,‘你们生产交换机?什么公司?从哪买的许可证?’他们不相信中国公司也做研发。”
华为副总裁邓涛曾经是华为开拓非洲市场的元老,之后转战欧洲。他回忆说,华为刚进入欧洲时只有2个人,连运营商的门都进不去。因为欧’洲人认为中国只能生产廉价的鞋子,至于生产高科技产品则闻所未闻。当华为参加法国戛纳的电信展时,法国电视台的报道题目是:“中国居然也有3G技术?”充满了怀疑和不屑。
1997年圣诞节,任正非走访了美国IBM等一批著名高科技公司,所见所闻让他大为震撼——他第一次那么近距离,那么清晰地看到了华为与这些国际巨头的差距。任正非回到华为后不久,一场持续五年的变革大幕开启,华为进入了全面学习西方经验、反思自身、提升内部管理的阶段。这个“削足适履”的痛苦过程为华为国际化做了充分准备。
最初几年,华为在海外市场只见投标、不见中标,只见投入、不见产出。在海外很多国家,华为都有过持续投入四五年还没有见效益的例子,这是一场心理上的持久战,更是一场资金上的持久战。不过华为都坚持了下来。到2005年,华为的海外收入首次超过国内,达到58%,这个数字到2008年则进一步提高到了75%。
任正非这样评价华为的国际化:“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号召华为人应该雄赳赳、气昂昂、跨过太平洋:“我们没有像朗讯等那样雄厚的基础研究,即使我们的产品暂时先进也是短暂的,我们必须趁着短暂的领先,尽快抢占一些市场,否则一点点领先的优势会稍纵即逝,不努力,就会徒伤悲。”
华为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外国对“中国制造”的负面印象。早在1994年,任正非就“口出狂言”:10年之后,世界通信行业三分天下,华为将占有一分。虽然如今占有世界前三位的企业已经物是人非,但华为三分天下的“野心”却已经基本实现。
2007年华为的实际销售额就达到近1000亿元人民币。从两万元资金起步,到1000亿销售额,华为用了18年时间。权威统计数据显示,到2009年第三季度为止,华为的市场份额比上一年增长了一倍,仅次于爱立信,位列通信企业的第二位。
“进了华为就是进了坟墓”
如果说小客户还可以单靠价格打动,但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主流客户,单纯的价格战就很难起作用了,这些客户更关注的是设备提供商的综合实力。一名欧洲老牌电信运营商这样说:“我们最怕的就是设备买回来几年后,设备供应商倒闭了,没有人来升级、维护,因此我们购买设备要综合考察设备供应商,只有那些具有持续发展的可能,在产品和服务上不用我们担心的供应商才会进入我们的视野。”这就要求华为要提升综合实力,为客户提供持續稳定的服务,且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响应客户的需求。
相对于欧洲老牌电信设备提供商来说,华为的快速反应是优势之一。华为负责海外市场的副总裁邓涛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欧洲企业普遍反应较慢,用户提出一个修改建议,他们往往要一年甚至一年半才能改进。而中国企业,只要用户有需求,总是能加班加点,,快速反应。一个要1年才改进,一个只要—个月就能改进,优势自然体现出来了。
欧洲人福利待遇好,工作与生活分明,工作以外的时间一般不再谈工作,更别提加班了,而华为作为成长型企业,更由于任正非一直提倡的拼搏精神,华为人的工作与生活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为了一个单子可以不回家过年,甚至老婆生孩子都顾及不上,有任务就立即顶上去已经成了华为人的工作习惯。
总结华为近二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任正非这样说:“将近二十年来,公司高层管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有许多高级干部几乎没有什么节假日,24小时不能关手机,随时随地都在处理随时发生的问题。现在,更因为全球化后的时差问题,总是夜里开会。我们没有国际大公司积累了几十年的市场地位、人脉和品牌,没有什么可以依赖,只有比别人更多一点奋斗,只有在别人喝咖啡和休闲的时间努力工作,只有更虔诚对待客户,否则我们怎么能拿到订单?”
任正非曾经说:“进了华为就是进了坟墓。”以这种精神提供的低成本快速服务,或许就是华为快速成长、在国际市场迅速推进的最大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