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网的建设使小学生的文化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绚烂辉煌。在网络条件下,健全学生人格的培养途径就是利用网络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他们在知识的感召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健全人格,成为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富有创新精神的现代人。
一、利用网络大量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涵养他们的人文底蕴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人,必定拥有较深的人文底蕴。由于学生大脑发展和知识体系本身的特点,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补充大量的有益知识以丰富他们的内在修养,充分发挥知识对人的熏陶与教育作用,通过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来达到健全人格的效果。定期和不定期地布置一些作业,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自己去网上查寻、获取想要的知识。这既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也使他们懂得了要想有收获就必须自己去努力的道理。我让学生选择“甲型H1N1流感”这一主题,让学生关注来自全世界抗“甲型H1N1流感”的消息,帮助学生增长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知识,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有的学生还针对“甲型H1N1流感”畅谈了自己的感想。长此以往,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世界、对社会热情关注的态度。
二、利用网络中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网络中有许多富有美感的画面(动画、影片等),也有许多极富创意的文字(字体、字色等),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与向往。例如,在小学语文、社会、自然等学科教育中有很多介绍祖国名山大川的文章,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也非常多,我们可以设计相关的系列主题来激发学生的美感和对祖国山河、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如《中国园林大观》、《瀑布大观》、《名山大观》、《神奇的河流》等,让学生根据选题需要,选择、利用、整理所收集的资料(可以是图片、文字、影片等),以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与向往。此外,更能体现美感的,是网络中那些感人至深的文章(新闻、特写、日记等):有古代名家鸿文、现代大家美文,外国小说、散文,中国诗歌、戏剧等,大多数是具有观赏性和教育性的。利用网络中的美,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健全学生人格的目标。
三、利用网页制作、网络的虚拟想象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育大家都在呼吁:未来的教育应把培养有创造性的学生放在一个重要位置。我们教育工作者沿着这一指导思想,发觉在网络环境下最有发言权,也最具实力,因为网络虚拟、想象、不确定的特点,就是创造力培养的基石。如网络中的网页制作、程序设计、文字处理、制作动画等都是开发智力、培养创造力的好模式。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合理补充,我们可以适量地布置一些极富创意的网络设计作业,如电子版报的设计、网页设计、动画创作等。这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一方面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
四、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
联合国教育科文组织发表了《学会关心》的报告,明确指出“21世纪的教育哲学需要一种全球合作精神”,而网络学习,既是个人化的,也是合作化的学习。网络的最大特征在于它的相互联通。网络传播交流不受时空的限制,为师生间的问题探讨、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保证。因此,经常在网上开展小组合作性的探究学习活动,在网络所创造的对话情景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容易做到相互启发、相互发掘、相互鼓舞,实现精神与精神的对话,心与心的交流。以主题教学《神秘的西藏》为例,我们首先让学生围绕西藏的风光、民俗、历史等方面进行选题分组;然后利用网上资源,围绕主题搜集资料下载并保存,每组同学根据选题需要,选择、整理、加工自己的资料,写出一篇表达自己观点的小论文,有的还配上图片;最后每组根据组内同学的意见和观点完成研究报告,向全班交流。这样,利用网络资料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合作精神。学生在合作中不断地得到新的信息、不断地进行研讨、不断地修整、完善,这样也有助于使学生养成不断进取的探究精神。
五、利用网络的共享性增强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心理学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积极的自我表现欲望,把自己的成绩智慧展示于众人面前,赢得他人的尊重,享受精神的满足,这是人类事业取得成功的内在机制。基于这一心理,我们在校园网站上开辟了“校园之星”、“甜甜乐园”等栏目,发表学生的绘画、习作、童话、诗歌、评论等。利用网络发表的作品,不必经过严格的审定、筛选、淘汰,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使学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在网络的共享舞台上,学生的自我追求得以实现,自我潜能得以开发,个性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中增强了自尊、自信。
网络条件下健全学生的人格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话题,因为网络本身就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我们要合理利用网络,因为网络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教育的特点,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一、利用网络大量信息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展他们的视野,涵养他们的人文底蕴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人,必定拥有较深的人文底蕴。由于学生大脑发展和知识体系本身的特点,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补充大量的有益知识以丰富他们的内在修养,充分发挥知识对人的熏陶与教育作用,通过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来达到健全人格的效果。定期和不定期地布置一些作业,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自己去网上查寻、获取想要的知识。这既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也使他们懂得了要想有收获就必须自己去努力的道理。我让学生选择“甲型H1N1流感”这一主题,让学生关注来自全世界抗“甲型H1N1流感”的消息,帮助学生增长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知识,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有的学生还针对“甲型H1N1流感”畅谈了自己的感想。长此以往,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世界、对社会热情关注的态度。
二、利用网络中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
网络中有许多富有美感的画面(动画、影片等),也有许多极富创意的文字(字体、字色等),都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与向往。例如,在小学语文、社会、自然等学科教育中有很多介绍祖国名山大川的文章,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也非常多,我们可以设计相关的系列主题来激发学生的美感和对祖国山河、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如《中国园林大观》、《瀑布大观》、《名山大观》、《神奇的河流》等,让学生根据选题需要,选择、利用、整理所收集的资料(可以是图片、文字、影片等),以激起学生对美的追求与向往。此外,更能体现美感的,是网络中那些感人至深的文章(新闻、特写、日记等):有古代名家鸿文、现代大家美文,外国小说、散文,中国诗歌、戏剧等,大多数是具有观赏性和教育性的。利用网络中的美,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情操,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健全学生人格的目标。
三、利用网页制作、网络的虚拟想象性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教育大家都在呼吁:未来的教育应把培养有创造性的学生放在一个重要位置。我们教育工作者沿着这一指导思想,发觉在网络环境下最有发言权,也最具实力,因为网络虚拟、想象、不确定的特点,就是创造力培养的基石。如网络中的网页制作、程序设计、文字处理、制作动画等都是开发智力、培养创造力的好模式。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合理补充,我们可以适量地布置一些极富创意的网络设计作业,如电子版报的设计、网页设计、动画创作等。这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一方面可以开发学生的智力。
四、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识
联合国教育科文组织发表了《学会关心》的报告,明确指出“21世纪的教育哲学需要一种全球合作精神”,而网络学习,既是个人化的,也是合作化的学习。网络的最大特征在于它的相互联通。网络传播交流不受时空的限制,为师生间的问题探讨、学生间的合作交流提供了保证。因此,经常在网上开展小组合作性的探究学习活动,在网络所创造的对话情景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更容易做到相互启发、相互发掘、相互鼓舞,实现精神与精神的对话,心与心的交流。以主题教学《神秘的西藏》为例,我们首先让学生围绕西藏的风光、民俗、历史等方面进行选题分组;然后利用网上资源,围绕主题搜集资料下载并保存,每组同学根据选题需要,选择、整理、加工自己的资料,写出一篇表达自己观点的小论文,有的还配上图片;最后每组根据组内同学的意见和观点完成研究报告,向全班交流。这样,利用网络资料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合作精神。学生在合作中不断地得到新的信息、不断地进行研讨、不断地修整、完善,这样也有助于使学生养成不断进取的探究精神。
五、利用网络的共享性增强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心理学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积极的自我表现欲望,把自己的成绩智慧展示于众人面前,赢得他人的尊重,享受精神的满足,这是人类事业取得成功的内在机制。基于这一心理,我们在校园网站上开辟了“校园之星”、“甜甜乐园”等栏目,发表学生的绘画、习作、童话、诗歌、评论等。利用网络发表的作品,不必经过严格的审定、筛选、淘汰,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使学生有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在网络的共享舞台上,学生的自我追求得以实现,自我潜能得以开发,个性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中增强了自尊、自信。
网络条件下健全学生的人格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话题,因为网络本身就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我们要合理利用网络,因为网络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教育的特点,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