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期儿童心理特征分析及自信心培养探讨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xiaoyan04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前言
  幼小衔接阶段是儿童成长的一个重要过程。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要面临从幼儿园平稳过渡到小学这么一个重大的转折,如果家长和教师处理不好,会影响到儿童以后的发展。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部分幼儿园提供的相关课程以灌输知识和训练技巧为主。这些急功近利的行为忽视了儿童身心发育的规律,只会揠苗助长,会对儿童以后的成长带来潜在的伤害。我们应该明白,幼小衔接不只限于学前儿童的知识储备,还应锻炼和提升他们的交往、倾听、表达等各方面的能力。
  儿童早期教育与未来发展轨迹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幼小衔接阶段中,合理的幼儿教育需要聚焦在儿童健康成长的长远目标上。某些品质的培养对儿童终生都有正面影响,需要特别注意。因此,近几年,各级教育部门出台了若干关于幼小衔接的各项政策,其核心都是“尊重学前儿童,保障学前儿童权利,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和谐发展”。
  在一系列的品质培养中,自信心的养成是重中之重的任务。自信心会强烈暗示一个人应自己顺利实现某项任务的完成。这种心理意识会积极地促进个人对自我价值的提升和自我形象的尊重。一个自信心强的学前儿童进入小学教育阶段后,会更擅长与身边人交流沟通,更善于表现自己,在群体中也更受欢迎,并脱颖而出。因此,本研究着重探索幼小衔接期儿童的心理特征,并讨论自信心培养的可行方法和策略。这可以帮助学前儿童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为其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幼小衔接期儿童的心理特征
  在幼小衔接阶段,我们需要从儿童身心的发展规律出发来思考问题,否则会使儿童形成过渡阶段产生的所谓“心理坡度”窘境。如果心理坡度大,儿童会出现若干不适应问题。因此,这一阶段的首要教育任务是处理好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若干质变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幼儿园幼小衔接的相关课程中,需要加入学前儿童心理品质培养的内容,包括其社会适应性和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而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坚守“三分教七分等”的教育理念,为他们预留充裕的成长时间,让他们从幼儿园生活自然过渡到小学生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要放慢脚步,摒弃填鸭式的知识技能灌输,而更着重培养儿童的自理能力,并给其纠错的机会。这样才会让他们逐步学会自我管理,并慢慢摆脱对教师和家长的情感依赖。
  三、儿童自信心培养的有效措施
  在儿童学习的问题上,很多家长过于功利,并没有根据儿童客观生长规律来规划其成长步伐。在这一阶段,由于家长对儿童的知识掌握期望过髙,他们会对抢学位、择学校产生疯狂的热情,而许多儿童由于不能承受家长过于沉重的期望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另一方面,家长在生活中又过度保护孩子,在很多生活行为上对其包办代替,导致他们在生活上缺乏独立性、主动性和责任意识,这进一步又会放大幼小衔接的“坡度”问题。一旦儿童进入小学后,当他们的学习负担忽然加重时,在社會意识和学习能力等方面都可能会有不适应的表现。比如,某些儿童在进入小学后,由于自信心低落而出现了精神沮丧、身体疲劳、课堂违纪等症状。这可能对他们后续的成长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本研究提出以下措施,以有效培养学前儿童的自信心。
  1. 学习自信心的培养
  需要让学前儿童认识到,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最终衡量学习成功的标准不是考试,而是为了自己更好地成长。这是每个学前儿童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前儿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和父母只能帮助和支持他。让学前儿童体验到学习乐趣时,他们才能感受到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喜悦。这时候,他们帮助了自己、帮助了他人,才会知道知识是有用的。
  另一方面,在此过程中,要积极赞美他们取得的进步,不要拘泥于一些局部的过错。适当地称赞和惩罚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同时,让他们给自己制订每天具体的小目标,然后努力去实现它。这种成功乐趣的体验会进一步强化他们的自信心。除此而外,还需要尊重他们,重视他们在学习兴趣与品质方面的培养。当儿童爱上了学习,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时,自信心才会培养一步一步建立起来。
  2. 生活自信心的培养
  父母都希望孩子成为一个能独立生活的个体,这是成为一个健全人的标准。但在现在的主流家庭结构中,其“四二一”的构成会让父母和长辈过分爱护孩子。孩子受到百般呵护,他们会以为一切的得到都是理所当然的。结果,这种自我中心化的骄傲会让孩子失去应有的责任心。他们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会形成过分依赖的心理。这里既有经济缺失的原因,也有能力缺失的原因,更有责任缺失的原因。追本溯源,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因为家长一味地溺爱孩子,会让其没有做好应有的心理分离准备,导致不良的结果。
  在正常的家庭生活中,孩子应逐渐适应一种独立而自主的生活。一个健康的家庭里,家长和孩子应该在相处过程中既充满爱,也懂得适当分离。虽然这次分离都会让双方产生焦虑感,但这是应有而暂时的。到了幼小衔接阶段,这样的经历可能会重演。但这种暂离会让孩子知道“我是我,妈妈是妈妈”。这个概念的强化会使他们学会慢慢接受——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要不断成长,不断充实自己,放弃“妈宝”这一角色,最终在无人陪伴、独自一人的状态下勇闯天涯。虽然这个过程很漫长,但来自父母的爱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勇气。
  3. 交往自信心的培养
  学前儿童在幼小衔接阶段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学习与发展促进自身的个体社会化,形成优秀的个人品质。这有利于自身的求知、做事、生活和生存。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个过程中,儿童经历的不只是生活空间的变化,也是生活模式、角色和行为准则等多方面的发展。这种社会环境的频繁改变要求学前儿童从心理到行为都进行适当改变来适应新的社会群体。所以,要让学前儿童在交往中学习,在环境中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
  在这个阶段中,我们要逐渐引导并帮助学前儿童认识和理解这种变化。等到上了小学后,学前儿童会主动变换其角色,调节其行为,为遵守群体生活的基本行为规范打下基础。因此,我们要在这个阶段就让他们减少对成年人的依赖。与此同时,要改善儿童的语言能力和交往技巧,为其积极营造与同伴交流的良好环境,让其在与同伴的互动中提升社交能力。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可以让儿童尽快与新同学建立和谐的合作关系。这对他们适应小学生活、培养新环境的归属感有明显的正面影响。
  四、结语
  儿童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会产生一定的困难。幼儿园和家长要积极配合,为他们提供恰当的帮助,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对他们在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能力、交往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提升都有正面作用,也会为其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泉麟.基于幼小课程现状对当下幼小衔接问题的探析[J].南教育学院学报,2017(2):117-119.
  [2]赵杏.科学衔接促进幼小平稳过渡的策略[J].科教导刊,2017(6):138-139.
  [3]王雅明.浅谈幼小衔接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4):259-260.
  作者简介:余远祺(1971— ),广东高州人,职称:幼儿园二级,研究方向:幼儿保育保健。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在分析目前我国高职英语考核模式弊病的基础上,提出应结合课程性质和高职学生实际英语水平,对高职英语考核模式进行改革,提出了“多元互动型”的考核模式,并进行了大胆的初步设想,对预期效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英语 多元互动 考核模式 能力模块 培训考核  1 高职英语考核模式现状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无论是公共英语还是专业英语的课程考核都还仍然以传统的考核模式为主,即主要分为考
【摘 要】“控流保学”一直是职高教育中一个永恒的话题,这项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本文从“控流保学”形成的原因入手,分析了社会、学校和家长三个层面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对策,提出了几点建议,供学校和家长参考。  【关键词】控流保学 观念 家长 贫困学生  在社会大力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作为社会服务行业的教育工作必须要保证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对一切学生负责,对学生的一切负
【摘 要】 由于工程机械现代化的实现,为现代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高效的工作效率。但是,企业机械设备的管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制约着企业的高速发展。本文作者就现代企业机械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提高管理的方法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 机械设备 管理 问题 措施  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快速发展,机械设备的结构及应用日趋复杂,机械设备的管理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如管理机制不健全、管理不规范,
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熟悉。以学生“能做某事”为目标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式,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任务型教
本文作者根据企业要求和职业岗位需求,提出对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进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阐述了教学实施方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