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2006年8月3日,澳门。
上午9时左右,北纬20.4度,东经112.5度,距离澳门西南210公里处,今年夏天的第六号热带风暴“派比安”,从这里的海面开始以近百公里的时速直扑澳门。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于9时30分挂出了今年的第一个8号风球。上午11点,连接澳门本岛和外岛凼仔、路环的三条海上大桥全部封闭。许多树木被狂风吹倒,室外广告招牌及建筑棚架倒塌,拉着警笛呼啸而过的抢险车辆,不时在澳门街头飞驰而过。
面积只有约一平方公里的澳门本岛,被笼罩在了一片暴风骤雨之中。
受“派比安”的影响,东南沿海一带已全部处于风雨之中。深圳、香港200多个航班受到影响,3 000多名旅客滞留香港国际机场。紧邻澳门的珠海、广州从2号晚上开始,就已是风雨满城。
然而,就在这样的暴风骤雨之中,早上8点,一行十八辆大巴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驶出了广州市。他们宛如一群勇敢无惧的追风者,迎着扑面而来的“派比安”,一路逆风而行,在一个多小时后,驶进了珠海市区,直抵通往澳门的拱北海关。
他们是一群名副其实的“追风者”,只是不是为了追寻“派比安”而来,而是赴澳门参加第2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最后决赛。32支从全国青少年中选拔出来的代表队的到来,将让另一场比“派比安”更加猛烈的风暴登陆澳门——一场用智慧掀起的头脑风暴!
二
2006月8月5日上午,澳门外岛凼仔。
这里是澳门东亚运动场的所在地。运动场是一座巨大的银白色圆弧顶建筑,本次大赛的主会场就设在这里。
因为受“派比安”影响,选手们行程受阻,直到4日凌晨,才全部进入澳门,本定在4日的开幕式也推迟到了今天。
上午10点,特首何厚铧在热烈的掌声中进入体育馆,“第2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幕仪式准时开始。
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34支代表队的代表,在开幕式的舞台上,用充满青春和活力的语言,代表本次参赛的311名优秀选手,展示了他们对创新的理解和对科学的热爱。
11点,特首何厚铧和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等10位领导、嘉宾走上舞台。在他们面前,是为开幕仪式专门设计、充满科学寓意的太阳系行星模型。随着何厚铧洪亮的声音,地球和九大行星在嘉宾手下光芒闪耀,缤纷的气球和彩纸从天而降,飘满体育馆的上空,欢呼声响彻全场。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参赛的各路追风少年们,就将在这个美丽的小岛上,展开一场“智慧风暴”的角逐。
三
2006月8月5日下午,东亚运动场国际会议中心。
这里是本次大赛作品的公开展场。一楼是大赛的科普展览及表演区,包括能源、电信、信息、环境、天文、航天、航空、机器人等内容,同时还有亲子互动展览和趣味表演。
在二楼的左侧大厅内,本届入围决赛的195个科技创新竞赛项目,按照数学、物理学、化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医药与健康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动物学、植物学、地球与空间科学、行为与社会科学13个学科分类布展。
公开展出期间,所有参赛选手均在各自的展位前接待前来参观的公众,礼貌而耐心地解答各种询问。偶尔的空闲里,这些原本素不相识的选手们,都趁着机会赶紧互相观摩,熟如同桌,把大赛场地变成了学习和交流的好地方。而对“对手”的奇思妙想,他们发自内心地称赞,毫无保留,只有一派“英雄相见恨晚”的惺惺相惜。
综观本次大赛的参赛作品,几乎涉及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日常生活的窗帘、电话,大到宇宙太空、生命起源:既有我们熟悉无比的鼠标键盘,也有基因、克隆等前沿学科。专家和评委为本届创新作品总结了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工程学、技术发明类的参赛作品有明显增加;二是对社会的热点问题更为关注,如环境科学类作品的数量、质量都有明显进步;三是“关心社会,珍惜资源”的主题,在参赛作品中得到了普遍的体现,而且实用性的作品也更加丰富;四是对特殊人群的关注更加实际,如许多作品本身就是为残疾人群体而发明创造的,充分体现了青少年的人文关怀。
四
2006月8月6日,体育馆国际会议中心展场。
参赛选手将在这里进行“封闭问辩”。“封闭问辩”就是大赛评委和选手进行一对一的问答,从中考察选手的创新过程、思维逻辑、对项目原理的了解程度以及参赛作品的创新点等内容,并为作品打分。评委们都是大赛从各个学科领域请来的专家,每位选手要接受4~6位评委的“问辩”。
问辩开始,所有的选手都在自己的展位前等候评委的到来。除了规定,这也是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面对一个又一个专家的问题,选手们对自己的作品如数家珍,侃侃而谈,毫不发怵。为考察选手的真实素质,许多选手还被“刁钻”的评委要求用英语回答。
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发明“互动机器人乐队”的徐迪,就遭遇了“突然袭击”。旁边围观的同学一听要他用英语介绍,顿时就软了,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作品,其中要涉及到不知多少专业术语。而徐迪一张嘴,一口流利的英语就像拧开的自来水一样,一讲就是半个多小时,不只听得评委频频点头,周围的同学更是佩服之极,直伸大拇指狂赞“牛人”!
然而,当我们叹服于众多选手优秀的素养时,面对其中的一些参赛作品,也不得不怀疑其真实性。这些选题大多非常艰深,涉及到纳米、克隆、基因转化等这样的高科技,明显超出了高中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本届大赛评委、澳门大学教授冼伟光表示,虽然这类参赛项目水平非常高,做得也非常完美,但这其中有多少是参赛选手自己完成的,有待进一步考察。
这一现象的背后,其实是有原因的。
2002年开始,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高中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的学生,高考可以获得20分的加分。在一些省份,获奖的学生实际上就获得了高校保送生测试的入场券。于是,一些家长和教师开始千方百计地把创新大赛当作升入名牌大学的跳板,为了能获奖甚至不惜花钱买项目、请“枪手”、聘请专家教授指导等,使旨在提高和培育学生创造力的活动,变成了一件功利交易。
一位陪同女儿参赛的家长就直言不讳地说,他女儿的项目有三位老师,一名院士教她方法,一名大学教授教她思路,一名博士研究生跟她一起合作。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牛灵江说:“参加大赛的选手,首先要诚实,不能作假,必须是自己独立完成的项目:二是要立 足于自己的知识水平,重视探索的过程;三是不要有功利心理,不要抱着为了高考加分的心理参加大赛。这样,才能在研究的过程中真正达到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才是参加大赛的真正价值所在!”
五
作为东道主,澳门代表队本次共有8个项目、15名选手入围决赛,作品实用性强,设计和创意均具有较高水准,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澳门地小人多,近年来赌博业发展迅速,这对澳门青少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许多学生中学毕业后就不再升学,而是进入赌场工作。在这一氛围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生态度,纠正他们“不劳而获”的观念,对澳门教育界来说,既是一项重大责任,也是一个挑战。澳门镜平学校高二女生刘洁娜针对这一现象完成的《博彩业对澳门中学生升学及就业意向影响调查》,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关注本地同龄人的人生状态,颇有见地的思考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六
2006年8月7日,盛大的颁奖典礼在东亚运动场体育馆举行。
上午9时,特别莅临澳门为获奖选手颁奖的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在特首何厚铧的陪同下,走进会场。10时左右,邓楠和何厚铧走上奖台,为获得中国科协主席奖和本届大赛特设的澳门莲花奖的选手颁奖。
随着最后一个奖项的颁出,当主持人宣布颁奖典礼结束的话音刚落,偌大的体育馆顷刻间就被无处不在的欢乐淹没了,到处都是灿烂的笑脸、晃眼的闪光灯、金牌和银牌。这是属于成功者的时刻!这是属于这些创新英雄们的时刻!
中午12:30时,全体参赛代表和嘉宾,出席了在澳门旅游塔宴会厅举行的欢送宴会,并举行隆重的闭幕式和会旗交接。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在闭幕式上寄语青少年,不断努力,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在大赛这一舞台上,向世界展示我们越来越优秀的科技创新能力。
七
2006年8月7日下午,当我们离开澳门的时候,“派比安”风暴已消失于无形,美丽的澳门岛重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帷幕虽已落下,这一场登陆澳门的“头脑风暴”却并没有就此消失。街头,车站,路灯柱上,风中飘动的,还是大赛的宣传广告旗;那些关于大赛优秀选手的故事,就如一个个传奇,开始在澳门到处流传;众多第一次走进大赛作品展场的澳门青少年,在惊叹之后,开始急切地期待着下一次大赛的来临,因为,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做一个旁观者……
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澳门的青少年,已经置身于一场源自于智慧和创新的更加猛烈的“头脑风暴”之中了。而这一场“风暴”的登陆,将是世界的未来!
(题图: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澳门特别行政区长官何厚铧为获奖选手颁奖并合影)
2006年8月3日,澳门。
上午9时左右,北纬20.4度,东经112.5度,距离澳门西南210公里处,今年夏天的第六号热带风暴“派比安”,从这里的海面开始以近百公里的时速直扑澳门。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局于9时30分挂出了今年的第一个8号风球。上午11点,连接澳门本岛和外岛凼仔、路环的三条海上大桥全部封闭。许多树木被狂风吹倒,室外广告招牌及建筑棚架倒塌,拉着警笛呼啸而过的抢险车辆,不时在澳门街头飞驰而过。
面积只有约一平方公里的澳门本岛,被笼罩在了一片暴风骤雨之中。
受“派比安”的影响,东南沿海一带已全部处于风雨之中。深圳、香港200多个航班受到影响,3 000多名旅客滞留香港国际机场。紧邻澳门的珠海、广州从2号晚上开始,就已是风雨满城。
然而,就在这样的暴风骤雨之中,早上8点,一行十八辆大巴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驶出了广州市。他们宛如一群勇敢无惧的追风者,迎着扑面而来的“派比安”,一路逆风而行,在一个多小时后,驶进了珠海市区,直抵通往澳门的拱北海关。
他们是一群名副其实的“追风者”,只是不是为了追寻“派比安”而来,而是赴澳门参加第2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最后决赛。32支从全国青少年中选拔出来的代表队的到来,将让另一场比“派比安”更加猛烈的风暴登陆澳门——一场用智慧掀起的头脑风暴!
二
2006月8月5日上午,澳门外岛凼仔。
这里是澳门东亚运动场的所在地。运动场是一座巨大的银白色圆弧顶建筑,本次大赛的主会场就设在这里。
因为受“派比安”影响,选手们行程受阻,直到4日凌晨,才全部进入澳门,本定在4日的开幕式也推迟到了今天。
上午10点,特首何厚铧在热烈的掌声中进入体育馆,“第21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幕仪式准时开始。
包括香港、澳门在内的34支代表队的代表,在开幕式的舞台上,用充满青春和活力的语言,代表本次参赛的311名优秀选手,展示了他们对创新的理解和对科学的热爱。
11点,特首何厚铧和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等10位领导、嘉宾走上舞台。在他们面前,是为开幕仪式专门设计、充满科学寓意的太阳系行星模型。随着何厚铧洪亮的声音,地球和九大行星在嘉宾手下光芒闪耀,缤纷的气球和彩纸从天而降,飘满体育馆的上空,欢呼声响彻全场。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参赛的各路追风少年们,就将在这个美丽的小岛上,展开一场“智慧风暴”的角逐。
三
2006月8月5日下午,东亚运动场国际会议中心。
这里是本次大赛作品的公开展场。一楼是大赛的科普展览及表演区,包括能源、电信、信息、环境、天文、航天、航空、机器人等内容,同时还有亲子互动展览和趣味表演。
在二楼的左侧大厅内,本届入围决赛的195个科技创新竞赛项目,按照数学、物理学、化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生物化学、医药与健康学、工程学、计算机科学、动物学、植物学、地球与空间科学、行为与社会科学13个学科分类布展。
公开展出期间,所有参赛选手均在各自的展位前接待前来参观的公众,礼貌而耐心地解答各种询问。偶尔的空闲里,这些原本素不相识的选手们,都趁着机会赶紧互相观摩,熟如同桌,把大赛场地变成了学习和交流的好地方。而对“对手”的奇思妙想,他们发自内心地称赞,毫无保留,只有一派“英雄相见恨晚”的惺惺相惜。
综观本次大赛的参赛作品,几乎涉及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日常生活的窗帘、电话,大到宇宙太空、生命起源:既有我们熟悉无比的鼠标键盘,也有基因、克隆等前沿学科。专家和评委为本届创新作品总结了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工程学、技术发明类的参赛作品有明显增加;二是对社会的热点问题更为关注,如环境科学类作品的数量、质量都有明显进步;三是“关心社会,珍惜资源”的主题,在参赛作品中得到了普遍的体现,而且实用性的作品也更加丰富;四是对特殊人群的关注更加实际,如许多作品本身就是为残疾人群体而发明创造的,充分体现了青少年的人文关怀。
四
2006月8月6日,体育馆国际会议中心展场。
参赛选手将在这里进行“封闭问辩”。“封闭问辩”就是大赛评委和选手进行一对一的问答,从中考察选手的创新过程、思维逻辑、对项目原理的了解程度以及参赛作品的创新点等内容,并为作品打分。评委们都是大赛从各个学科领域请来的专家,每位选手要接受4~6位评委的“问辩”。
问辩开始,所有的选手都在自己的展位前等候评委的到来。除了规定,这也是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面对一个又一个专家的问题,选手们对自己的作品如数家珍,侃侃而谈,毫不发怵。为考察选手的真实素质,许多选手还被“刁钻”的评委要求用英语回答。
上海市嘉定区第一中学发明“互动机器人乐队”的徐迪,就遭遇了“突然袭击”。旁边围观的同学一听要他用英语介绍,顿时就软了,这样一个极其复杂的作品,其中要涉及到不知多少专业术语。而徐迪一张嘴,一口流利的英语就像拧开的自来水一样,一讲就是半个多小时,不只听得评委频频点头,周围的同学更是佩服之极,直伸大拇指狂赞“牛人”!
然而,当我们叹服于众多选手优秀的素养时,面对其中的一些参赛作品,也不得不怀疑其真实性。这些选题大多非常艰深,涉及到纳米、克隆、基因转化等这样的高科技,明显超出了高中生的现有知识水平。本届大赛评委、澳门大学教授冼伟光表示,虽然这类参赛项目水平非常高,做得也非常完美,但这其中有多少是参赛选手自己完成的,有待进一步考察。
这一现象的背后,其实是有原因的。
2002年开始,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高中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的学生,高考可以获得20分的加分。在一些省份,获奖的学生实际上就获得了高校保送生测试的入场券。于是,一些家长和教师开始千方百计地把创新大赛当作升入名牌大学的跳板,为了能获奖甚至不惜花钱买项目、请“枪手”、聘请专家教授指导等,使旨在提高和培育学生创造力的活动,变成了一件功利交易。
一位陪同女儿参赛的家长就直言不讳地说,他女儿的项目有三位老师,一名院士教她方法,一名大学教授教她思路,一名博士研究生跟她一起合作。
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牛灵江说:“参加大赛的选手,首先要诚实,不能作假,必须是自己独立完成的项目:二是要立 足于自己的知识水平,重视探索的过程;三是不要有功利心理,不要抱着为了高考加分的心理参加大赛。这样,才能在研究的过程中真正达到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才是参加大赛的真正价值所在!”
五
作为东道主,澳门代表队本次共有8个项目、15名选手入围决赛,作品实用性强,设计和创意均具有较高水准,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澳门地小人多,近年来赌博业发展迅速,这对澳门青少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许多学生中学毕业后就不再升学,而是进入赌场工作。在这一氛围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生态度,纠正他们“不劳而获”的观念,对澳门教育界来说,既是一项重大责任,也是一个挑战。澳门镜平学校高二女生刘洁娜针对这一现象完成的《博彩业对澳门中学生升学及就业意向影响调查》,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下,关注本地同龄人的人生状态,颇有见地的思考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六
2006年8月7日,盛大的颁奖典礼在东亚运动场体育馆举行。
上午9时,特别莅临澳门为获奖选手颁奖的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在特首何厚铧的陪同下,走进会场。10时左右,邓楠和何厚铧走上奖台,为获得中国科协主席奖和本届大赛特设的澳门莲花奖的选手颁奖。
随着最后一个奖项的颁出,当主持人宣布颁奖典礼结束的话音刚落,偌大的体育馆顷刻间就被无处不在的欢乐淹没了,到处都是灿烂的笑脸、晃眼的闪光灯、金牌和银牌。这是属于成功者的时刻!这是属于这些创新英雄们的时刻!
中午12:30时,全体参赛代表和嘉宾,出席了在澳门旅游塔宴会厅举行的欢送宴会,并举行隆重的闭幕式和会旗交接。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程东红在闭幕式上寄语青少年,不断努力,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在大赛这一舞台上,向世界展示我们越来越优秀的科技创新能力。
七
2006年8月7日下午,当我们离开澳门的时候,“派比安”风暴已消失于无形,美丽的澳门岛重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帷幕虽已落下,这一场登陆澳门的“头脑风暴”却并没有就此消失。街头,车站,路灯柱上,风中飘动的,还是大赛的宣传广告旗;那些关于大赛优秀选手的故事,就如一个个传奇,开始在澳门到处流传;众多第一次走进大赛作品展场的澳门青少年,在惊叹之后,开始急切地期待着下一次大赛的来临,因为,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做一个旁观者……
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澳门的青少年,已经置身于一场源自于智慧和创新的更加猛烈的“头脑风暴”之中了。而这一场“风暴”的登陆,将是世界的未来!
(题图: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澳门特别行政区长官何厚铧为获奖选手颁奖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