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姆拉条约》及所谓附约《英藏贸易协定》在实践中的破产

来源 :南亚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tg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4年中国中央政府拒绝签字而使《西姆拉条约》无效,英国方面不甘失败,试图在具体事务上“悄悄执行”《西姆拉条约》及其所谓附约《英藏贸易协定》,以期证明该条约有效,从而达至分裂中国的效果.在贸易问题上,该政策不仅受到十三世达赖喇嘛的挑战,甚至英属印度的地方官员都根本不知道《西姆拉条约》及其附约的存在.经过实践,英属印度政府及其官员们一再发现,没有任何议题能够抛开中国中央政府而使用《西姆拉条约》及其附约来解决.这证明《西姆拉条约》及其附约不仅在法理上不具法律效力,甚至在英国人的政策贯彻中都无法得到执行.“麦克马洪线”作为《西姆拉条约》的副产品,不过是英国人搭建并植入印度执政精英脑中的“空中楼阁”.
其他文献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后,在知识界引起了强烈反响.通过开展周年纪念和毛泽东著作学习活动,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和理论争鸣,联系实际生活阐释文本等途径和方式,知识界重点学习和汲取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关于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问题,关于知识分子问题,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问题,关于中国工业化的道路问题等方面的论述和基本观点.有关《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学习和讨论加深了知识界对毛泽东思想内涵和意义的理解,提高了知识界的思想觉悟和认识水平,增强了知识界
毛泽东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中西文化融合思想形成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在吸收借鉴先进知识分子们文化融合思想的基础上,毛泽东提出了以价值观念差异比较为现实根据,以价值观念融合为核心对象,以辩证综合、同时改造为方法原则的中西文化融合思想.该思想为中国当前的文化建设带来三点现实启示:一是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多样性;二是辩证地看待和处理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往关系;三是警惕西方资产阶级价值观念的渗透与入侵.
基于不同的国力判断标准,中印存在身份认知的不对等问题,该问题的核心是中国是否承认印度的大国地位,印度对此高度敏感.中印西段边界从未正式划定,尼赫鲁最初对西段争议区表态谨慎而留有余地,但在朗久事件和收到周恩来1959年9月8日的回信后,他在西段边界上也持毫不妥协的态度.尼赫鲁认为中国在边界问题上的立场说明对方没有对印度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给予应有的尊重,他对中国的情绪化认知对其西段政策的影响不可低估.身份认知的不对等导致边界问题的长期化,是现代中印关系的主要症结.在全球、地区和双边三个层面的对华诉求反映出印度
语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具有先行性、基础性、工具性和人文性.“五通”愿景的最终实现离不开语言发挥沟通观念、交流观点、推动人文交流的关键作用.南亚独特的地缘优势、资源禀赋和人文资源使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推动语言战略在南亚地区优先落地实施,不仅能够满足双边现实需求、为深化务实合作提供保障,还将为“一带一路”机制化水平的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带来有益启示.构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战略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不仅要充分掌握沿线国家的语言国情和对华交往中的语言需求,从政策层面推动我国国内外语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