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心武先生续写《红楼梦》一事在社会上被传得沸沸扬扬,又一场“红学”领域的波澜在所难免。不过我想,要评价这件事情,弄明白两个问题可能就够了。第一个问题,刘心武为什么要续写《红楼梦》?第二个问题,刘心武续写《红楼梦》,对于《红楼梦》乃至于中国文化是好事还是坏事? 
对于第一个问题,如果是我来回答,我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刘心武先生一生可能就是为续写这28回而来的。只要他是一个正常的、有表达能力的文人,他就一定会写。
大家可以想想刘心武在《百家讲坛》里怎么讲自己和《红楼梦》的关系的——
幼年的刘心武站在家附近一座育婴堂旁边,听人们谈论一个婴儿如何被放到墙上的抽屉里,然后,育婴堂的人又如何从里面拉开抽屉,把婴儿抱走。对于一个正在充满好奇观察世界的孩子来说,这是怎样的一种刺激呢?再后来,当他能读书的时候,展开《红楼梦》,他看到了书中的秦可卿,惊奇地发现,秦可卿的公开身份就是抽屉里的婴儿。抽屉里的婴儿是什么样的呢?细品之下,这个抽屉里的婴儿太与众不同了,于是,他发觉自己找到了婴儿的秘密,这不仅是一个婴儿身世的秘密,而且是打开《红楼梦》迷雾的一把钥匙,结果大家也看到了,那就是刘心武的“秦学”。
用“秦学”这把钥匙,他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红楼梦》的大门。他决定在有生之年把自己探索的结果讲给世人,第一种讲述就是《百家讲坛》;作为文人,他还有第二个讲述方式,那就是续书。尽管他知道,《红楼梦》这座迷宫实在太巨大了,自己穷其一生,所能够打开的这些门,还很难令世人相信,可以沿着这些大门彻底走出迷宫。
我想,刘心武要续书《红楼梦》,大体就是这么一个心路历程。从这个过程,我看不到有什么地方可以提出非议的。相反,刘先生在学术上的执著,包括勇敢,是这个时代所最值得尊重与推崇的品质。
我们当今文化届最缺少的,就是有建树的声音。不论来自草根还是官方,敢于讲真话,用独立思想发出的声音,都值得人肃然起敬。何况刘先生带给社会公众的不是信口雌黄,而是其多年研究的成果,符合学术规则。
刘先生反复强调两句话,就是学术精神的证明,第一句话叫“多歧为贵,不取苟同”;第二句话叫“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不自矜,不自卑,如实、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这难道不可贵吗?
那么,刘心武续写《红楼梦》对《红楼梦》以及中国文化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这里面的第一个误区,就是把刘心武写作水平的好坏,作为续书影响好坏的依据。逻辑是,你刘心武写得过曹雪芹吗?写不过是什么?是狗尾续貂。狗尾续貂是一件很恶心的事。很恶心的事当然是坏事。
平心而论,我对刘心武先生的续书水平几乎不抱希望,因为刘心武与曹雪芹二者的创作背景实在是相差太大了。
文学艺术是什么?是个人人生经历、学识素养、性格特点、思维方式等多种因素的融合,尤其是伟大的作品,是当时客观环境与作者心灵相互激发所产生的,具有不可复制性。换句话说,理解是一回事,体会是另一回事。你可以用一遍遍熟读,亲近曹雪芹的良苦用心,理解作者文字间的深意,但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作者特有的感觉,你永远站不到他的历史位置上,永远无法真切体会到与作者同样的感受。
而另一方面,《红楼梦》中的人物,是作者心灵中活生生的存在,来源于生活,因此,原创作品是一种自然的流淌,真实、生动、鲜活,这是《红楼梦》打动人心最重要的原因,而续书却在揣测原文情节的基础上,主题先行,即先划定框框,按人物性格设计语言、动作,甚至是脸谱来迁就这些情节,必然会显得小心翼翼,畏首畏尾。
作为以“秦学”为代表的学术研究,刘心武先生是勇敢的,作为文人,将自己的理解写出来与曹雪芹作品放在一起,这也是勇敢的,但是,在真正下笔的那一霎那,刘心武却完成了实际的退缩。面对曹雪芹这样的巨匠,刘心武有着文学行家的自知。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自己的续书打出了60分,认为自己“只是恢复出原意,但是不可能恢复原笔”。
“原意”是什么?就是刘心武的学术假想,是结构猜测,是“秦学”的具象化。
“原笔”是什么?就是细节丰富的艺术作品的本来面目。
“原意”与“原笔”具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刘心武只代表刘心武,而不代表曹雪芹,刘心武只承担学术研究水平与写作水平的相关压力,仅此而已。即便是刘心武把续书写得一塌糊涂,也不构成对原著的伤害。你无法想像,刘心武写了续书之后,人们会因不满把《红楼梦》扔到垃圾堆里。
“我不是教授,不是红学所的,就是一个领退休金的老头,我只要问心无愧就行。认为我写得不好可以不看。”刘心武的表态真实而痛快。
有趣的是,刘心武与其声讨者,都使用了一个相同的比喻,那就是《红楼梦》的续书,很像给维纳斯接上胳膊。只不过,刘心武认为此前的《红楼梦》续书,胳膊接得都不符合原意,而其声讨者则认为,你根本不可能为维纳斯接上胳膊,接胳膊这件事你就不应该做。
这个争议就很有意思了。我觉得我们向来很喜欢这一口儿,因为这句话的实际意义是,对于经典,要有神圣性的维护。
维纳斯是西方艺术的经典,多年以来,我们一直认为,这件雕塑是残缺之美的代表,能够欣赏残缺,是艺术水平的体现。与之相比,《红楼梦》则属于东方不能触碰的经典,而这样的经典,今天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席卷全球的“国学”热中,读经,读史,读孔子,古人之神明越来越具有不可侵犯性。
对中国古文化怀有神圣感没有错,但不加理解、不予分析地顶礼膜拜,那不是对中国古文化的维护,而是迷信。对古文化的尊崇,也不意味着用古文化画地为牢,自我束缚到不越雷池一步。相反,只有更开阔的胸怀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蒙娜丽莎》与维纳斯应该同样被视为西方艺术经典吧?但是,杜尚给《蒙娜丽莎》加上了胡须,成为了新一代艺术大师。想一想,今天关于《蒙娜丽莎》的各种改画甚至恶搞版本可谓铺天盖地,他们毁坏、动摇《蒙娜丽莎》的历史地位与形象了吗?同样,如果维纳斯保留残缺之美可以被很多人所接受,那么,为维纳斯接上胳膊又怎么了?如果有人将维纳斯复原是不是就该送到宗教裁判所发落呢?
这一阵子,《三字經》等问题被广泛争论,就是以上思维方式作祟的结果。
2010年岁末,山东省教育厅要求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时,引发全社会热议。
一方认为,《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读物,是古代先人留给我们的经典,凭什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谁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另一方则认为,把《三字经》、《弟子规》直接拿给孩子要求背诵,不仅不是对历史文化的有效继承,甚至可能是对孩子们的毒害。
为什么?
因为目前的社会认识中,缺乏《三字经》的准确坐标。很多人盲目以传统文化来为当代问题灭火,而且是社会发烧,让孩子吃药。有观点认为,今天的所谓“国学”热只是“虚火”,徒有其表。中国古文化的继承,不是树立孔子的塑像,而是读懂中国古文化精神。读懂,就是理性选择,不惟书,不惟上,不拘泥,不束缚。
可不可以让孩子读《三字经》,当然可以,但是,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呢?是要孩子奉《三字经》为圭皋,以《三字经》作为思想与行为的规范吗?不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是,告诉孩子,在《三字经》的那个时代,先辈是如何理解各种问题,并处理各种关系的,其中很多东西一脉相承,值得我们珍惜。如果不能把这些话说明白,孩子如何把《三字经》倒背如流都毫无意义。
《三字经》是文化遗产,而不是一本法律,《红楼梦》也一样。刘心武续书的意义,就在于它为寻找曹雪芹原著精神提供了另一个参考坐标,这一功能是有意义的,是好事,以“红学”的开放胸襟,怎会容不下一个刘心武呢?
  
人物小传
刘心武,1942年6月4日出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全国青联委员,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以短篇小说《班主任》成名,被视为伤痕文学代表作。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茅盾文学奖。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系列讲座,对红学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对于第一个问题,如果是我来回答,我想,从某种意义上说,刘心武先生一生可能就是为续写这28回而来的。只要他是一个正常的、有表达能力的文人,他就一定会写。
大家可以想想刘心武在《百家讲坛》里怎么讲自己和《红楼梦》的关系的——
幼年的刘心武站在家附近一座育婴堂旁边,听人们谈论一个婴儿如何被放到墙上的抽屉里,然后,育婴堂的人又如何从里面拉开抽屉,把婴儿抱走。对于一个正在充满好奇观察世界的孩子来说,这是怎样的一种刺激呢?再后来,当他能读书的时候,展开《红楼梦》,他看到了书中的秦可卿,惊奇地发现,秦可卿的公开身份就是抽屉里的婴儿。抽屉里的婴儿是什么样的呢?细品之下,这个抽屉里的婴儿太与众不同了,于是,他发觉自己找到了婴儿的秘密,这不仅是一个婴儿身世的秘密,而且是打开《红楼梦》迷雾的一把钥匙,结果大家也看到了,那就是刘心武的“秦学”。
用“秦学”这把钥匙,他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红楼梦》的大门。他决定在有生之年把自己探索的结果讲给世人,第一种讲述就是《百家讲坛》;作为文人,他还有第二个讲述方式,那就是续书。尽管他知道,《红楼梦》这座迷宫实在太巨大了,自己穷其一生,所能够打开的这些门,还很难令世人相信,可以沿着这些大门彻底走出迷宫。
我想,刘心武要续书《红楼梦》,大体就是这么一个心路历程。从这个过程,我看不到有什么地方可以提出非议的。相反,刘先生在学术上的执著,包括勇敢,是这个时代所最值得尊重与推崇的品质。
我们当今文化届最缺少的,就是有建树的声音。不论来自草根还是官方,敢于讲真话,用独立思想发出的声音,都值得人肃然起敬。何况刘先生带给社会公众的不是信口雌黄,而是其多年研究的成果,符合学术规则。
刘先生反复强调两句话,就是学术精神的证明,第一句话叫“多歧为贵,不取苟同”;第二句话叫“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不自矜,不自卑,如实、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学术观点,这难道不可贵吗?
那么,刘心武续写《红楼梦》对《红楼梦》以及中国文化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这里面的第一个误区,就是把刘心武写作水平的好坏,作为续书影响好坏的依据。逻辑是,你刘心武写得过曹雪芹吗?写不过是什么?是狗尾续貂。狗尾续貂是一件很恶心的事。很恶心的事当然是坏事。
平心而论,我对刘心武先生的续书水平几乎不抱希望,因为刘心武与曹雪芹二者的创作背景实在是相差太大了。
文学艺术是什么?是个人人生经历、学识素养、性格特点、思维方式等多种因素的融合,尤其是伟大的作品,是当时客观环境与作者心灵相互激发所产生的,具有不可复制性。换句话说,理解是一回事,体会是另一回事。你可以用一遍遍熟读,亲近曹雪芹的良苦用心,理解作者文字间的深意,但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是作者特有的感觉,你永远站不到他的历史位置上,永远无法真切体会到与作者同样的感受。
而另一方面,《红楼梦》中的人物,是作者心灵中活生生的存在,来源于生活,因此,原创作品是一种自然的流淌,真实、生动、鲜活,这是《红楼梦》打动人心最重要的原因,而续书却在揣测原文情节的基础上,主题先行,即先划定框框,按人物性格设计语言、动作,甚至是脸谱来迁就这些情节,必然会显得小心翼翼,畏首畏尾。
作为以“秦学”为代表的学术研究,刘心武先生是勇敢的,作为文人,将自己的理解写出来与曹雪芹作品放在一起,这也是勇敢的,但是,在真正下笔的那一霎那,刘心武却完成了实际的退缩。面对曹雪芹这样的巨匠,刘心武有着文学行家的自知。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自己的续书打出了60分,认为自己“只是恢复出原意,但是不可能恢复原笔”。
“原意”是什么?就是刘心武的学术假想,是结构猜测,是“秦学”的具象化。
“原笔”是什么?就是细节丰富的艺术作品的本来面目。
“原意”与“原笔”具有本质的不同,因此,刘心武只代表刘心武,而不代表曹雪芹,刘心武只承担学术研究水平与写作水平的相关压力,仅此而已。即便是刘心武把续书写得一塌糊涂,也不构成对原著的伤害。你无法想像,刘心武写了续书之后,人们会因不满把《红楼梦》扔到垃圾堆里。
“我不是教授,不是红学所的,就是一个领退休金的老头,我只要问心无愧就行。认为我写得不好可以不看。”刘心武的表态真实而痛快。
有趣的是,刘心武与其声讨者,都使用了一个相同的比喻,那就是《红楼梦》的续书,很像给维纳斯接上胳膊。只不过,刘心武认为此前的《红楼梦》续书,胳膊接得都不符合原意,而其声讨者则认为,你根本不可能为维纳斯接上胳膊,接胳膊这件事你就不应该做。
这个争议就很有意思了。我觉得我们向来很喜欢这一口儿,因为这句话的实际意义是,对于经典,要有神圣性的维护。
维纳斯是西方艺术的经典,多年以来,我们一直认为,这件雕塑是残缺之美的代表,能够欣赏残缺,是艺术水平的体现。与之相比,《红楼梦》则属于东方不能触碰的经典,而这样的经典,今天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席卷全球的“国学”热中,读经,读史,读孔子,古人之神明越来越具有不可侵犯性。
对中国古文化怀有神圣感没有错,但不加理解、不予分析地顶礼膜拜,那不是对中国古文化的维护,而是迷信。对古文化的尊崇,也不意味着用古文化画地为牢,自我束缚到不越雷池一步。相反,只有更开阔的胸怀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蒙娜丽莎》与维纳斯应该同样被视为西方艺术经典吧?但是,杜尚给《蒙娜丽莎》加上了胡须,成为了新一代艺术大师。想一想,今天关于《蒙娜丽莎》的各种改画甚至恶搞版本可谓铺天盖地,他们毁坏、动摇《蒙娜丽莎》的历史地位与形象了吗?同样,如果维纳斯保留残缺之美可以被很多人所接受,那么,为维纳斯接上胳膊又怎么了?如果有人将维纳斯复原是不是就该送到宗教裁判所发落呢?
这一阵子,《三字經》等问题被广泛争论,就是以上思维方式作祟的结果。
2010年岁末,山东省教育厅要求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时,引发全社会热议。
一方认为,《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读物,是古代先人留给我们的经典,凭什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谁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另一方则认为,把《三字经》、《弟子规》直接拿给孩子要求背诵,不仅不是对历史文化的有效继承,甚至可能是对孩子们的毒害。
为什么?
因为目前的社会认识中,缺乏《三字经》的准确坐标。很多人盲目以传统文化来为当代问题灭火,而且是社会发烧,让孩子吃药。有观点认为,今天的所谓“国学”热只是“虚火”,徒有其表。中国古文化的继承,不是树立孔子的塑像,而是读懂中国古文化精神。读懂,就是理性选择,不惟书,不惟上,不拘泥,不束缚。
可不可以让孩子读《三字经》,当然可以,但是,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呢?是要孩子奉《三字经》为圭皋,以《三字经》作为思想与行为的规范吗?不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是,告诉孩子,在《三字经》的那个时代,先辈是如何理解各种问题,并处理各种关系的,其中很多东西一脉相承,值得我们珍惜。如果不能把这些话说明白,孩子如何把《三字经》倒背如流都毫无意义。
《三字经》是文化遗产,而不是一本法律,《红楼梦》也一样。刘心武续书的意义,就在于它为寻找曹雪芹原著精神提供了另一个参考坐标,这一功能是有意义的,是好事,以“红学”的开放胸襟,怎会容不下一个刘心武呢?
人物小传
刘心武,1942年6月4日出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全国青联委员,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以短篇小说《班主任》成名,被视为伤痕文学代表作。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茅盾文学奖。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系列讲座,对红学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