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0月16日,是一个平凡的日子,但对浙江省永康市舟山镇新楼管理区等地的农民来说,却是一个揪心的日子。就在那一天,曾手把手教他们种柿子的永康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严跃华,因突发脑溢血,永远地离开了他们。农民们说,他是一个大好人;同事们说,他是一个好同志;女儿说,他是一个好父亲。领导说“他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却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到了莫大的不平凡。”
严跃华,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就那样深深地刻在了人们心里。
为农民撑起致富保护伞
舟山镇是永康方山柿的主产地。年关将近,望着一个个统计数据,舟山镇山坞村党支部书记俞德金心里喜忧参半。喜的是2007年村民们种的柿子获得了大丰收,全村10万公斤柿子靠着“方山柿”的品牌,每公斤平均收购价超过了10元,村民们来自柿子的年收入就有2000多元,靠着柿子,全村人均收入也首次突破了4000元。今年,随着柿子树的全部投产,柿子总产量有望达到20万公斤,农民收入又将往上窜一截。忧的是亲手培育了方山柿的严高工已经走了,他不仅听不到这个好消息,看不到村民们喜悦的神情,而且以后再也不能为柿子树把脉问诊了。
“柿树是我们山坞村的摇钱树,而严高工则为我们柿农撑起了保护伞。”俞德金回忆说。山坞村是从2000年开始发展方山柿的,当时,为解决技术难题,俞德金找到了永康市林业局高级工程师严跃华。从此,严跃华和山坞村的村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我们胆子小,不敢大规模发展,只规划了200亩左右。严高工知道后马上反对,说要么不种要种就种出规模来。在他的鼓励下,我们规划了1200多亩土地,用来栽种方山柿。”说着说着,俞德金的眼眶湿润了,“每次他来村里,我们都会在广播里通知,村民们听到后,都会赶到山上找严高工咨询,因为大家知道,严高工一到村里,肯定先上山查看柿树。9月21日,他还在我们村里看柿树挂果的情况,并和我约好10月7日来村里指导我们采柿子。可是,他就这样突然走了……”
一位村民回忆说:“柿子树栽下后,严高工就像照料自己孩子一样照料起了村里的柿子树,为方便管理,他把村民们的柿子树分成十个区域,哪个区域该剪枝了,哪个区域该施肥了,哪个区域该除虫了,他都一清二楚。环绕柿子林23公里长的林道他不知道走了多少次,有些地方他比我们都熟悉。”
严高工身亡的消息传开后,永康的柿农们望着满山遍野红彤彤的柿子树,泪雨纷飞。“这么好的人啊,怎么说走就走了呢!”永康新楼管理处的王禄福夫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止不住泪水涟涟:“6年前刚种柿树时,我们一点都不懂,是严高工手把手教我们怎么开土、挖坑、栽苗,这期间每隔十天半月他就会主动到山上查看,酷寒炎暑,风雨无阻。”
在严跃华的潜心指导下,王禄福夫妇种的柿子去年也获得了大丰收。为表心意,夫妻俩特意送了6箱柿子给严跃华的妻子和女儿:“严高工不在了,请你们尝尝我们的柿子,告诉严高工,我们的柿子树长得很好,请他放心……”
敬业精神令人敬佩
和柿农们心情一样沉重的,还有严跃华的同事们。说起这个和他们并肩战斗了许多年的同事,他们的评价惊人地一致:严跃华是一个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好同志。
“他的敬业精神真的让我敬佩不已。”永康市林技推广中心主任应尚蛟介绍说。方山柿是永康的一个地方品种,在历史上曾红极一时。但自上世纪中期以来,因疏于管理,方山柿曾一度没落。为重振品牌,作为推广方山柿栽培技术总负责的严跃华作出了不懈努力。应尚蛟说,“从方山柿的选苗、育种、嫁接到品牌推广,严高工都倾注了全部心血。推广中心设在舟山镇和新楼的基地离林业局有30多公里,那时没有车子,严跃华总是自己乘中巴车过去,而且一去就是三四天,照他的话说,和农民吃住在一起,农民就会更加容易接受新技术。”经过多年的努力,永康的方山柿得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全市已有柿子林1.32万亩,1200余户农户从中受益,柿农人均增收2100元。
同事胡步光回忆说,严跃华作为中心的技术骨干,各方面都特别认真。他说。2003年,为了做石柱镇一个村的林木采伐设计,严跃华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经实地勘察后,他认为林区坡度太高,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不宜采伐,强烈要求林业局不予发放砍伐证。当时村里已做好了一切砍伐的准备,甚至连伐木的工人都请好了,为了顺利采伐,他们多次到推广中心说情,严跃华一边严辞拒绝,一边苦口婆心地向村民讲解保持水土的重要性,最终把村民的思想扭转了过来。就这样,那个村的山林保住了。村民们说:“有严高工给我们做林木采伐设计,我们放心!”
同事应光明回忆说,2005年8月,永康林场边上发生森林火灾,严跃华得知消息后,马上带着同事赶到了火场,为了不让火灾蔓延到永康林场,险情过后,他又彻夜守在了山上。“一旦发生森林火灾,严跃华总是冲在最前面,他说他对森林火灾比较熟悉,可以帮助大家更安全快速地灭火。多少次他都平安地回来了,可没有想到,他却在这次森林防火值班中,永远离开了我们。”说了没多久,应光明的眼圈就红了起来。
女儿严玲玲对父亲的感觉非常复杂,“以前我一直都不理解他,但现在,我觉得,他就是我一生的榜样,要是今后我也能如我父亲一样得到大家的认可,此生无憾。”
受父亲的影响,严玲玲在参加2002年高考时,报考了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设计专业。2006年毕业后,来到父亲的单位——永康市林技推广中心当了一名临时工。说起自己的工作,严玲玲表示,推广中心的工作非常繁琐和枯燥,一大半时间在山上,她有时和同学开玩笑说,别人大学毕业是从农民变成了城里人,可她却是从城里人变成了农民。对自己的工作一开始她很不适应,可父亲总是教导她说,“最大的本事和最先进的技术都来自实践,要想真正为社会做点事情,亲身实践必不可少。”在严跃华过世后,严玲玲切身感受到了父亲这句话的意义。“从人们对父亲的态度上,我感受到了这份工作的意义。尽管我凭现在的学识和技术还不能接过父亲的班,但我可以像父亲一样,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学习知识,积累经验,最终成为一名像父亲一样的技术人员。”
(责编:耿国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