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0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信息技术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可是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却不太理想,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总结了一些经验。下面我就具体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学要从学生兴趣入手,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他的思维就会活跃而敏锐,记忆就会深刻而持久。反之则会抑制学生的学习活动,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兴趣主要表现在玩游戏、电脑绘画,上网等方面,因此在教学中就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想方设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课堂上演示我们在课前精心制作的PowerPoint幻灯片、Flash动画等课件,配以优美的音响效果,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在教学中可以大胆引入游戏,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技能的手段。
课堂上教师要及时评价,肯定学生的表现,学生获得的成就感越大,学习主动性就越强。比如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平时好的电脑作品和其他学科的优秀作品,也可以在收集资料或自己撰写材料做成专题文件夹,然后将学生的文件夹放到班级文件夹中,供同学们欣赏和评价。通过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无形中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差异明显,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得吃力。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这样不仅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疑难,而且减少教师亲自指导学生的时间,教师就能够把宝贵的教学时间放在解决重点和突破难点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对学生的评价只对小组不对个人,只有小组内的每个同学都完成任务,才算这个小组完成任务。这样就促使小组长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辅导那些电脑水平不太高的学生,既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和帮助别人的快乐,还可以避免他们早早地完成任务后无事可干,对那些电脑水平不高的学生更是莫大的帮助。这样每位成员的积极性都被带动起来,学生间互帮互助,分工合作,学生在交流信息、分享成果时,团体合作精神得到了有效的培养。比如学生制作演示文稿时,因为演示文稿中既包括文字、图片又包括声音、视频、既要学生熟悉在网络环境下下载资料,又要学生懂得演示文稿的制作技术,所以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自主学、主动练。对学生进行分组,五个同学一组,同组的同学各有分工,互相配合,有专门选图片的,有整理文字的,有技术支持的等等。学生间语言更贴近,更能沟通,互教互学。练习一阶段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展示好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讲解。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当然自觉性、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因为对于一项集体活动,只有合作愉快了,才有可能获胜。
诚然,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确有不少困难,但并非难到不能实施。只要教师以先进理念为指导,积极钻研现代学习理论,大胆尝试,勤于实践,不断完善,一样可以享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小学生比较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易受外界干扰,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学科,上课的地点在机房,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就更为困难一些。我认为要上好第一节课,。首先,老师必须对学生做好安全教育,以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对学生造成伤害。其次,要对学生做好爱护公共设备的教育。再次,要宣布《班规》,使学生明确哪些不该做、哪些该做,该怎样做。学生的教室与机房一般不在一起,甚至横跨南北校园或东西校园,学生什么时候去机房,怎样去机房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学生无秩序地自己跑去机房,必然会造成有的早早就到了,有些上课了才从教室往机房跑,半天不能进入上课的状态课前,让班长把队伍组织好,维持好秩序,并且检查是否有人带零食和玩具。如:按要求进行操作,不能做打游戏、聊天等与上课无关的事情;老师讲课或其他同学回答时,手要离开键盘和鼠标,认真倾听;不能对电脑进行非法操作等。。
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努力,去探索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21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信息技术教学显得越来越重要。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可是信息技术课教学效果却不太理想,那么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呢?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本人总结了一些经验。下面我就具体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学要从学生兴趣入手,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了兴趣,那么他的思维就会活跃而敏锐,记忆就会深刻而持久。反之则会抑制学生的学习活动,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学生的兴趣主要表现在玩游戏、电脑绘画,上网等方面,因此在教学中就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想方设法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课堂上演示我们在课前精心制作的PowerPoint幻灯片、Flash动画等课件,配以优美的音响效果,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在教学中可以大胆引入游戏,把它作为激发学生兴趣和引导学生学习其他知识、技能的手段。
课堂上教师要及时评价,肯定学生的表现,学生获得的成就感越大,学习主动性就越强。比如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平时好的电脑作品和其他学科的优秀作品,也可以在收集资料或自己撰写材料做成专题文件夹,然后将学生的文件夹放到班级文件夹中,供同学们欣赏和评价。通过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喜悦,这无形中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合作精神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差异明显,有些学生可以说是一点就通,而又有不少学生基础较弱,学得吃力。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学内容太浅了,基础好的学生就不能很好地配合,而稍微加深一点,基础差的学生便不能接受。为了解决这个实际矛盾,我们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编组,推选基础较好的同学做小组长,平时上课时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指导组员的学习,这样不仅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的疑难,而且减少教师亲自指导学生的时间,教师就能够把宝贵的教学时间放在解决重点和突破难点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同时对学生的评价只对小组不对个人,只有小组内的每个同学都完成任务,才算这个小组完成任务。这样就促使小组长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辅导那些电脑水平不太高的学生,既让他们体验到成功和帮助别人的快乐,还可以避免他们早早地完成任务后无事可干,对那些电脑水平不高的学生更是莫大的帮助。这样每位成员的积极性都被带动起来,学生间互帮互助,分工合作,学生在交流信息、分享成果时,团体合作精神得到了有效的培养。比如学生制作演示文稿时,因为演示文稿中既包括文字、图片又包括声音、视频、既要学生熟悉在网络环境下下载资料,又要学生懂得演示文稿的制作技术,所以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自主学、主动练。对学生进行分组,五个同学一组,同组的同学各有分工,互相配合,有专门选图片的,有整理文字的,有技术支持的等等。学生间语言更贴近,更能沟通,互教互学。练习一阶段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展示好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讲解。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当然自觉性、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因为对于一项集体活动,只有合作愉快了,才有可能获胜。
诚然,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确有不少困难,但并非难到不能实施。只要教师以先进理念为指导,积极钻研现代学习理论,大胆尝试,勤于实践,不断完善,一样可以享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小学生比较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易受外界干扰,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学科,上课的地点在机房,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也就更为困难一些。我认为要上好第一节课,。首先,老师必须对学生做好安全教育,以避免出现安全事故对学生造成伤害。其次,要对学生做好爱护公共设备的教育。再次,要宣布《班规》,使学生明确哪些不该做、哪些该做,该怎样做。学生的教室与机房一般不在一起,甚至横跨南北校园或东西校园,学生什么时候去机房,怎样去机房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果学生无秩序地自己跑去机房,必然会造成有的早早就到了,有些上课了才从教室往机房跑,半天不能进入上课的状态课前,让班长把队伍组织好,维持好秩序,并且检查是否有人带零食和玩具。如:按要求进行操作,不能做打游戏、聊天等与上课无关的事情;老师讲课或其他同学回答时,手要离开键盘和鼠标,认真倾听;不能对电脑进行非法操作等。。
教师是教学主体,学生是学习主体,只有富有创造力的教学主体,才能焕发学习主体的创造活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的教学经验供我们借鉴,而且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一门飞速发展的技术。让我们共同努力,不断努力,去探索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