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乐学习就是在尊重孩子想法的基础上,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探索学习。学习过程很容易让孩子体会到其中的快乐,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从不培优的奥数冠军
2012年在阿根廷落幕的第53届国际数学奥赛中武汉市武钢三中高三学生王昊宇以37分(满分42分)一举夺得金牌。目前,他已被免试保送清华大学。保送名校得益于老师的培养,也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与“虎妈”“狼爸”等严苛的父母不同,王昊宇的父母对孩子采取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
16岁的王昊宇成长经历丰富:2011年他夺得了俄罗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邀请赛金牌,他还在全国中学生信息学联赛中夺得全国一等奖。
王昊宇的父亲王文伟是武汉大学电信学院教授,两岁时,他随父亲去德国,一呆就是5年。在德国读了4年书:3年幼儿园,小学一年级读了半年,跳级读了二年级。与中国人讲究“十年寒窗”不同,王文伟在与德国朋友交流时,发现他们对孩子管得不多,没有给孩子很大学习压力,主要是启发孩子的兴趣。王文伟借鉴了这种方式,总是用生活中的门牌号码、扑克牌等教儿子学数学。
回国后,王昊宇在武大附小读三年级,经过一年的语言适应,他很快跟上了其他同学。9岁时,他摆弄爸爸的计算机教学软件,居然编写了定时器等电脑小程序。王文伟见他很有兴趣,就引导他自学计算机知识,上初中时,王昊宇还和父亲带的研究生一起上计算机课,初三通过全国计算机三级考试。和别的家长不一样,王文伟从未给孩子报过什么“培优班”。
小学毕业时,父母没有帮他择校,而是选择了武大附中。“一天三餐都在家吃,回家做完作业就可以干自己的事情。”妈妈刘女士说,王昊宇喜欢玩电脑游戏,而家里电脑没有设置密码。父母并非不担心他上网成瘾,每次报纸上报道拯救网瘾少年的新闻,总拉会他过来看。
由于领悟能力强,小学毕业后,王昊宇直接跳级读初二。而从小学到高中,父母从没要求王昊宇考第一名,他的初中成绩是全年级第20至80名,高中是年级十几名。爸爸王文伟并不在意他的学习成绩:“我主要看他的学习状态,而不是单纯的分数,只要他有学习的欲望,即便只考了60分,我也相信他能赶上来。”
对于教育方法,王文伟认为,家庭教育方法不能一概而论,“虎妈”和“狼爸”的教育方法也有合理的成分,但他觉得教育孩子不可一味用强,家长应冷静,当学会等待。
16岁女孩“玩”进清华
2012年黑龙江省肇州县高考成绩一出炉,16岁的姜兴佳成为以理科686的高分考进了清华大学,这个成绩也刷新了该县高考历史的最高分数。然而,就是这样 一个小女孩,却是个贪玩的小“神童”,她从初三跳级上高一,爱好上网,自学钢琴、葫芦丝、箫3种乐器,可以说,她是“玩着”考入清华大学的。
姜兴佳的家在县城西边的一个住宅小区,爸爸是一名普通的单位职工,妈妈是一名英语教师。她的家庭和大多数的中国家庭类似,并无多少特别之处。可能唯一的不同就在于这个家庭里出了一个“神童”。从小姜兴佳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在还只有2岁的时候父母就把她送进了幼儿园,还没上小学就认识了1000多常用字。6岁的时候又把她送进了小学,比其他孩子早了一年。上了小学姜兴佳回回考试都是第一,成了校内外的“神童”。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初中,家人担心她年纪小学起来吃力,但是姜兴佳始终如一,历次考试第一还是非她莫属。初三的时候,姜兴佳向家里提出跳级不读初三直接上高一的想法,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把她的父母吓了一跳。父母认为知识都是关联的,断档不可能不影响学习成绩。小姜给出了她的理由:她已经自学完了初三的课程,对初三的课程不感兴趣了。事关重大,父母并没有贸然答应而是找来了张微波老师。张老师也就是她后来高三的班主任。她问小姜,你跳级能保证考上清华大学吗?小姜的理想她早就知道,就是考入清华大学。没想到,小姜反问张老师,您就敢保证,不跳级上清华就没有问题吗?最终,小姜从初三跳级,直接进入高一学习。因为没有参加中考,她不仅没有初中毕业证,进入高中的成绩还为零。
进入高中,按理说距离高考越来越近,学习应该十分紧张。然而,对小姜来说,还是轻轻松松,听课一丝不苟,作业基本在学校课堂完事,回到家里竟然还能做很多高中生想做却没法做的事——上网。而且小姜上网不光是查资料,她还非常愿意玩游戏,最愿意玩的游戏是“愤怒的小鸟”。这还不算,她还向父母提出个难以想象的要求,要学钢琴。学钢琴还不去外面学,要求父母给她买一台,她在家自学。父母知道她在学校学习始终名列前茅,可是,学钢琴能不影响学习?一时间父母有些犹豫了。于是,小姜立下“军令状”,学钢琴保准能促进学习,否则甘愿受罚。钢琴买了,小姜心花怒放,该上学上学,该写作业写作业,之后,从网上的钢琴教程学识谱,练技法,很快,她就能娴熟弹出了优美的乐曲。高二的时候,她感觉仅仅学钢琴不过瘾,先后买回一支葫芦丝和一支箫。上学、学乐器,这些够忙活人的了,不可思议的是,她竟然有时间帮母亲干家务,比如洗衣服,做点简单的饭菜。
姜兴华的成功固然和她天赋过人有关,但是最主要还是她的家庭环境和学习方法。在学习上,小姜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老师教给她一道难题的解题法,她会了并不算完,她琢磨用这种方法对付同一类型的难题。学习的时候,她能够集中精力,上网、弹琴、吹葫芦丝和箫,闹个身心放松,反过来起到了休息作用,有利于学习。她的父母也并不干预孩子学习,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上网、玩乐器,女儿自己把握得很有分寸。小姜从来没有在校外补过课,完全是跟紧课堂,善于动脑筋自学。和大多数的父母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的做法完全相反,其实,父母的身教胜于言。小姜的父母不会玩麻将,不去串门。母亲回家看书、批改作业,父亲很少应酬,善持家务。这个温馨的家庭,给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孩子需要快乐学习
小姜的成长历程引起了广泛的思考,许多家长表示自己“不会了”。 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都愿意玩,但如何玩好,这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和引导。张微波说得好,孩子多参加校外活动,或培养自己的兴趣,这是十分有益的,但有个前提,必须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姜兴华所在的肇州二中之所以连年创造高考佳绩,与强化孩子自控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有直接关系,从而实现了孩子的快乐学习。孩子玩好是放松,是对心灵的陶冶,就像把打出去的拳头收回,收回不是不打了,而是为了再打出去时更有力量。大庆左思学校资深老师马玉山说,目前家长有个误区,认为把孩子看住,孩子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多了就能出好成绩,这样不妥。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要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入手。孩子学习,家长压力大,殊不知,孩子的压力更大。压力大了,孩子当然不快乐,如果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快乐学习,那一定是可取的。
如何快乐学习?专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孩子天生具有探索精神,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就会产生摆脱各种束缚和依赖的独立倾向,他们会越来越喜欢探索活动,努力在生活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允许孩子自由探索,孩子在探索活动中,不仅仅得到了探索的乐趣,而且思维能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
中国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郑欢欢提醒家长,要学会给孩子减压,帮孩子快乐学习。尽量淡化竞争意识。目前社会、学校给孩子太多的学习压力,家长应引导孩子正视这种压力,给孩子一个单纯的学习环境。有些家长总拿孩子的分数跟别人比,容易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要多拿孩子的现在与过去相比,只要孩子有进步就要给予鼓励。家长应给予正确引导,只有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才会变压力为动力。父母的陪伴和沟通能给孩子积极的心理影响。家长每天抽出时间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和真正需求,设计参加亲子互动活动,跟孩子平等交流。
充分尊重孩子,把孩子置于至于平等的地位,从而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虽然孩子的提问是天真的、幼稚的甚至可笑的。但是,聪明的父母会在这些看似幼稚的想法里,引导孩子发现有趣的现象,使他们尝到独立思考的乐趣。在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哪怕是错误的,父母也应让他说完,然后再给予恰当的指导。对于孩子的正确意见,父母应该肯定、表扬,让孩子增强发表意见的信心。
                        从不培优的奥数冠军
2012年在阿根廷落幕的第53届国际数学奥赛中武汉市武钢三中高三学生王昊宇以37分(满分42分)一举夺得金牌。目前,他已被免试保送清华大学。保送名校得益于老师的培养,也与家庭教育密不可分。与“虎妈”“狼爸”等严苛的父母不同,王昊宇的父母对孩子采取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模式。
16岁的王昊宇成长经历丰富:2011年他夺得了俄罗斯国际数学奥林匹克邀请赛金牌,他还在全国中学生信息学联赛中夺得全国一等奖。
王昊宇的父亲王文伟是武汉大学电信学院教授,两岁时,他随父亲去德国,一呆就是5年。在德国读了4年书:3年幼儿园,小学一年级读了半年,跳级读了二年级。与中国人讲究“十年寒窗”不同,王文伟在与德国朋友交流时,发现他们对孩子管得不多,没有给孩子很大学习压力,主要是启发孩子的兴趣。王文伟借鉴了这种方式,总是用生活中的门牌号码、扑克牌等教儿子学数学。
回国后,王昊宇在武大附小读三年级,经过一年的语言适应,他很快跟上了其他同学。9岁时,他摆弄爸爸的计算机教学软件,居然编写了定时器等电脑小程序。王文伟见他很有兴趣,就引导他自学计算机知识,上初中时,王昊宇还和父亲带的研究生一起上计算机课,初三通过全国计算机三级考试。和别的家长不一样,王文伟从未给孩子报过什么“培优班”。
小学毕业时,父母没有帮他择校,而是选择了武大附中。“一天三餐都在家吃,回家做完作业就可以干自己的事情。”妈妈刘女士说,王昊宇喜欢玩电脑游戏,而家里电脑没有设置密码。父母并非不担心他上网成瘾,每次报纸上报道拯救网瘾少年的新闻,总拉会他过来看。
由于领悟能力强,小学毕业后,王昊宇直接跳级读初二。而从小学到高中,父母从没要求王昊宇考第一名,他的初中成绩是全年级第20至80名,高中是年级十几名。爸爸王文伟并不在意他的学习成绩:“我主要看他的学习状态,而不是单纯的分数,只要他有学习的欲望,即便只考了60分,我也相信他能赶上来。”
对于教育方法,王文伟认为,家庭教育方法不能一概而论,“虎妈”和“狼爸”的教育方法也有合理的成分,但他觉得教育孩子不可一味用强,家长应冷静,当学会等待。
16岁女孩“玩”进清华
2012年黑龙江省肇州县高考成绩一出炉,16岁的姜兴佳成为以理科686的高分考进了清华大学,这个成绩也刷新了该县高考历史的最高分数。然而,就是这样 一个小女孩,却是个贪玩的小“神童”,她从初三跳级上高一,爱好上网,自学钢琴、葫芦丝、箫3种乐器,可以说,她是“玩着”考入清华大学的。
姜兴佳的家在县城西边的一个住宅小区,爸爸是一名普通的单位职工,妈妈是一名英语教师。她的家庭和大多数的中国家庭类似,并无多少特别之处。可能唯一的不同就在于这个家庭里出了一个“神童”。从小姜兴佳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在还只有2岁的时候父母就把她送进了幼儿园,还没上小学就认识了1000多常用字。6岁的时候又把她送进了小学,比其他孩子早了一年。上了小学姜兴佳回回考试都是第一,成了校内外的“神童”。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初中,家人担心她年纪小学起来吃力,但是姜兴佳始终如一,历次考试第一还是非她莫属。初三的时候,姜兴佳向家里提出跳级不读初三直接上高一的想法,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把她的父母吓了一跳。父母认为知识都是关联的,断档不可能不影响学习成绩。小姜给出了她的理由:她已经自学完了初三的课程,对初三的课程不感兴趣了。事关重大,父母并没有贸然答应而是找来了张微波老师。张老师也就是她后来高三的班主任。她问小姜,你跳级能保证考上清华大学吗?小姜的理想她早就知道,就是考入清华大学。没想到,小姜反问张老师,您就敢保证,不跳级上清华就没有问题吗?最终,小姜从初三跳级,直接进入高一学习。因为没有参加中考,她不仅没有初中毕业证,进入高中的成绩还为零。
进入高中,按理说距离高考越来越近,学习应该十分紧张。然而,对小姜来说,还是轻轻松松,听课一丝不苟,作业基本在学校课堂完事,回到家里竟然还能做很多高中生想做却没法做的事——上网。而且小姜上网不光是查资料,她还非常愿意玩游戏,最愿意玩的游戏是“愤怒的小鸟”。这还不算,她还向父母提出个难以想象的要求,要学钢琴。学钢琴还不去外面学,要求父母给她买一台,她在家自学。父母知道她在学校学习始终名列前茅,可是,学钢琴能不影响学习?一时间父母有些犹豫了。于是,小姜立下“军令状”,学钢琴保准能促进学习,否则甘愿受罚。钢琴买了,小姜心花怒放,该上学上学,该写作业写作业,之后,从网上的钢琴教程学识谱,练技法,很快,她就能娴熟弹出了优美的乐曲。高二的时候,她感觉仅仅学钢琴不过瘾,先后买回一支葫芦丝和一支箫。上学、学乐器,这些够忙活人的了,不可思议的是,她竟然有时间帮母亲干家务,比如洗衣服,做点简单的饭菜。
姜兴华的成功固然和她天赋过人有关,但是最主要还是她的家庭环境和学习方法。在学习上,小姜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老师教给她一道难题的解题法,她会了并不算完,她琢磨用这种方法对付同一类型的难题。学习的时候,她能够集中精力,上网、弹琴、吹葫芦丝和箫,闹个身心放松,反过来起到了休息作用,有利于学习。她的父母也并不干预孩子学习,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上网、玩乐器,女儿自己把握得很有分寸。小姜从来没有在校外补过课,完全是跟紧课堂,善于动脑筋自学。和大多数的父母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的做法完全相反,其实,父母的身教胜于言。小姜的父母不会玩麻将,不去串门。母亲回家看书、批改作业,父亲很少应酬,善持家务。这个温馨的家庭,给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孩子需要快乐学习
小姜的成长历程引起了广泛的思考,许多家长表示自己“不会了”。 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都愿意玩,但如何玩好,这需要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和引导。张微波说得好,孩子多参加校外活动,或培养自己的兴趣,这是十分有益的,但有个前提,必须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姜兴华所在的肇州二中之所以连年创造高考佳绩,与强化孩子自控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有直接关系,从而实现了孩子的快乐学习。孩子玩好是放松,是对心灵的陶冶,就像把打出去的拳头收回,收回不是不打了,而是为了再打出去时更有力量。大庆左思学校资深老师马玉山说,目前家长有个误区,认为把孩子看住,孩子用在学习上的时间多了就能出好成绩,这样不妥。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控能力,要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入手。孩子学习,家长压力大,殊不知,孩子的压力更大。压力大了,孩子当然不快乐,如果有什么办法能让孩子快乐学习,那一定是可取的。
如何快乐学习?专家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孩子天生具有探索精神,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就会产生摆脱各种束缚和依赖的独立倾向,他们会越来越喜欢探索活动,努力在生活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允许孩子自由探索,孩子在探索活动中,不仅仅得到了探索的乐趣,而且思维能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
中国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副主任郑欢欢提醒家长,要学会给孩子减压,帮孩子快乐学习。尽量淡化竞争意识。目前社会、学校给孩子太多的学习压力,家长应引导孩子正视这种压力,给孩子一个单纯的学习环境。有些家长总拿孩子的分数跟别人比,容易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要多拿孩子的现在与过去相比,只要孩子有进步就要给予鼓励。家长应给予正确引导,只有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才会变压力为动力。父母的陪伴和沟通能给孩子积极的心理影响。家长每天抽出时间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和真正需求,设计参加亲子互动活动,跟孩子平等交流。
充分尊重孩子,把孩子置于至于平等的地位,从而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虽然孩子的提问是天真的、幼稚的甚至可笑的。但是,聪明的父母会在这些看似幼稚的想法里,引导孩子发现有趣的现象,使他们尝到独立思考的乐趣。在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哪怕是错误的,父母也应让他说完,然后再给予恰当的指导。对于孩子的正确意见,父母应该肯定、表扬,让孩子增强发表意见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