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更应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科学。虽然教育的内容也包含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但无论怎么说、怎么做,它都有一定的规律,并且是一种不断向前发展的规律,需要我们不断总结与完善的规律,这就是科学的特征。这个特征不因为抬高、打击、无为等外力影响而失去意义,而会在“存在即真理”的感召下,逐渐进化、发展到更高的状态。
由于目前基础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升学的压力,所以,信息技术一直因其考试分量少而以“小”学科的身份存在。但我们如果做到抱残而不守缺,我们就会越来越多地找到它的一些成长点,更容易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取法自然,寻找学科的发展之道
万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可言。规律是自然形成的,而非人为制造的,这就是要取法自然的因由。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时间还很短,但是内容却已经经历了语言教学、工具教学、信息教学等几个阶段,方法也经过了演练模仿、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几大变革。无论是教学还是教研都需要认识到这短短的历史给我们的一些启示: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内容需要更新与变革。无论技术更新的规律还是社会人文发展的规律,都是自然规律,我们要从这里面不断寻找合乎规律的教育内容与方式,形成极具本学科特色的发展之道。
在寻找学科发展的道路上,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其中,专家是首要者。他们的理念、观点会影响甚至左右学科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课程,原本在硬件环境就存在着一些区域差别,而由此成长起来的不同专家也会产生出不同的理论观念。技术论者有之,素养论者有之,整合论者有之,甚至英才或大众论者也都有之。如何相互融合地协调共进,而不是对立化;如何各具特色地区分实施,而不是单独地放之天下……这都需要将理论面对自然,面对现实,面对实际。其次,是教材建设者。包括编写、审定、发行等人员,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内容的完善、科学和先进。如果教材既结合区域现状又相当先进,并且能够提倡多样化设计和针对性选择,而不是仅根据学术发展而超高编写、领导包办选用,就能让教材的建设与教学的实施不断地相互影响,构成可持续发展的编、用同道。当然,最为关键的还是一线教师的课堂落实。这包括教与学,也包括考与评。课堂如何能够与学生的需求结合,而不是过于夸大内容主题、夸大学习方法,从形式化的表演课中走出来,走到学生的技能增长上去,走到学生的学习效率上来。考试与评价,不论是机考还是卷考,要的不是记忆与模仿,而是思考与创新,就能让学生在考试中结合所学达到新的认知需求。如果一味提高难度、抬高考试的重要性,甚至浪费学生更多的时间与心理来应对考试,则课程必然会失去长久发展之道。
可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与课程理想的根本就是要结合实践发展。不根据实际去空想架构,会慢慢把学科阳春白雪化,失去其大道得弘的宝贵土壤。
用乎自然,承载学科的价值之本
一切的理念与观点都要来自实践,并要应用于实践。信息技术是一门尖端、前沿技术的普及性课程,很难想象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习了十几年,比不上在网吧里混几个星期的情况。然而,从发达城市到落后地区,这样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却并不能说是虚构。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良好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落实不下来,虽能开出好看的花儿却结不出好吃的果子?
除去上面我们已经解析的观念、理论与现实存在距离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落实”。同样是课程,在课程表上也有,在考试科目中也有,学生买的教材也有,但怎么落实到现实中就存在问题了?有人把主要原因归于应试教育,这是一个不可以反驳且可以一当十的盾牌。但是,我们绕开它先不说,只说已经教过的课,很多人的发现是:“信息技术课上成了语文课,上成了社会课。”虽然不能从反对整合的角度看待这一现象,也不能从信息素养的角度提疑问,只是简单地反问,信息技术课程的载体在哪里?是的,我们不能也不需要培养出一个个“微软说明书”式的操作员,但是总归是要培养出一个能够为自己服务的技术员吧。一直以来有两大争论:学软件还是学信息,学技术还是学信息。答案已经也容易明白了,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素养。所以技术的主体性还需要强调,尤其是在主题活动、课程整合的影响下,信息压倒技术的今天,技术的价值需要彰显。至少,技术不应成为教育中的次体,仍然要显示出其本体地位来。无论是学习信息搜索,还是学习信息加工,都不能不瞄准某些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价值取向,并落实在着实可用且熟练应用的行为中。虽然不必过度强调技巧,但是要有可见性的效果。而信息素养这种精神状态的教学内容不必要当堂可见,每节必果。
打个比喻:技术就像树枝,可以修剪;软件就像树叶,可以裁减;主题、情境都可以是花儿,引来蜂蝶起舞;信息素养的丰硕果实,最终还要高挂枝头。可见,素养是一种理想,它可以一直得到关注,围绕它去剪枝、裁叶、留花,但课程这棵大树需要枝干来架构。失去有价值的技术的掌握,就会失去根本。强调固本,就是要把科学的理念应用于实践,由此获取成长的养分,不然花与果都无从谈起。
苍山点题
无论什么样的信息技术教育观,都是与具体的时间、地区、人群相适应的。重技术操作也好,重信息素养也罢;按软件体系也行,按信息需求也好。这些都不应成为争论的焦点,而关键就在于不能顾此失彼。有理想又有行动,这是解决一切难题的道路。所以,要解决我们课程目前的这么多不确定因素,就是要素养之道与技能之术相互配合,共同发展。主干坚且精神爽就能化解更多疑难杂症。
由于目前基础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升学的压力,所以,信息技术一直因其考试分量少而以“小”学科的身份存在。但我们如果做到抱残而不守缺,我们就会越来越多地找到它的一些成长点,更容易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取法自然,寻找学科的发展之道
万物的发生、发展都有其规律可言。规律是自然形成的,而非人为制造的,这就是要取法自然的因由。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时间还很短,但是内容却已经经历了语言教学、工具教学、信息教学等几个阶段,方法也经过了演练模仿、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几大变革。无论是教学还是教研都需要认识到这短短的历史给我们的一些启示:随着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内容需要更新与变革。无论技术更新的规律还是社会人文发展的规律,都是自然规律,我们要从这里面不断寻找合乎规律的教育内容与方式,形成极具本学科特色的发展之道。
在寻找学科发展的道路上,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其中,专家是首要者。他们的理念、观点会影响甚至左右学科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课程,原本在硬件环境就存在着一些区域差别,而由此成长起来的不同专家也会产生出不同的理论观念。技术论者有之,素养论者有之,整合论者有之,甚至英才或大众论者也都有之。如何相互融合地协调共进,而不是对立化;如何各具特色地区分实施,而不是单独地放之天下……这都需要将理论面对自然,面对现实,面对实际。其次,是教材建设者。包括编写、审定、发行等人员,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课程内容的完善、科学和先进。如果教材既结合区域现状又相当先进,并且能够提倡多样化设计和针对性选择,而不是仅根据学术发展而超高编写、领导包办选用,就能让教材的建设与教学的实施不断地相互影响,构成可持续发展的编、用同道。当然,最为关键的还是一线教师的课堂落实。这包括教与学,也包括考与评。课堂如何能够与学生的需求结合,而不是过于夸大内容主题、夸大学习方法,从形式化的表演课中走出来,走到学生的技能增长上去,走到学生的学习效率上来。考试与评价,不论是机考还是卷考,要的不是记忆与模仿,而是思考与创新,就能让学生在考试中结合所学达到新的认知需求。如果一味提高难度、抬高考试的重要性,甚至浪费学生更多的时间与心理来应对考试,则课程必然会失去长久发展之道。
可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与课程理想的根本就是要结合实践发展。不根据实际去空想架构,会慢慢把学科阳春白雪化,失去其大道得弘的宝贵土壤。
用乎自然,承载学科的价值之本
一切的理念与观点都要来自实践,并要应用于实践。信息技术是一门尖端、前沿技术的普及性课程,很难想象一个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习了十几年,比不上在网吧里混几个星期的情况。然而,从发达城市到落后地区,这样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却并不能说是虚构。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良好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落实不下来,虽能开出好看的花儿却结不出好吃的果子?
除去上面我们已经解析的观念、理论与现实存在距离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落实”。同样是课程,在课程表上也有,在考试科目中也有,学生买的教材也有,但怎么落实到现实中就存在问题了?有人把主要原因归于应试教育,这是一个不可以反驳且可以一当十的盾牌。但是,我们绕开它先不说,只说已经教过的课,很多人的发现是:“信息技术课上成了语文课,上成了社会课。”虽然不能从反对整合的角度看待这一现象,也不能从信息素养的角度提疑问,只是简单地反问,信息技术课程的载体在哪里?是的,我们不能也不需要培养出一个个“微软说明书”式的操作员,但是总归是要培养出一个能够为自己服务的技术员吧。一直以来有两大争论:学软件还是学信息,学技术还是学信息。答案已经也容易明白了,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信息素养。所以技术的主体性还需要强调,尤其是在主题活动、课程整合的影响下,信息压倒技术的今天,技术的价值需要彰显。至少,技术不应成为教育中的次体,仍然要显示出其本体地位来。无论是学习信息搜索,还是学习信息加工,都不能不瞄准某些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价值取向,并落实在着实可用且熟练应用的行为中。虽然不必过度强调技巧,但是要有可见性的效果。而信息素养这种精神状态的教学内容不必要当堂可见,每节必果。
打个比喻:技术就像树枝,可以修剪;软件就像树叶,可以裁减;主题、情境都可以是花儿,引来蜂蝶起舞;信息素养的丰硕果实,最终还要高挂枝头。可见,素养是一种理想,它可以一直得到关注,围绕它去剪枝、裁叶、留花,但课程这棵大树需要枝干来架构。失去有价值的技术的掌握,就会失去根本。强调固本,就是要把科学的理念应用于实践,由此获取成长的养分,不然花与果都无从谈起。
苍山点题
无论什么样的信息技术教育观,都是与具体的时间、地区、人群相适应的。重技术操作也好,重信息素养也罢;按软件体系也行,按信息需求也好。这些都不应成为争论的焦点,而关键就在于不能顾此失彼。有理想又有行动,这是解决一切难题的道路。所以,要解决我们课程目前的这么多不确定因素,就是要素养之道与技能之术相互配合,共同发展。主干坚且精神爽就能化解更多疑难杂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