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了“实脑·活思·萌情·悟理”创意活动通过全程感知、分步训练、由“我要写”转换成“要我写”等步骤,消除了学生作文时无话可说的现象。在此,愿与广大教师分享。
关键词:作文教学;消除;无话可说;创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125
学生作文时总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即使一些程度较好的学生,也难免时不时地有此表现,这是作文教学中长期困惑我们的一种现象。为了消除这一现象,本文介绍了一创意设计。
一、设计背景与思路
经过总结和探讨,发现学生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的根本原因在于头脑空虚、思维迟缓、情感淡漠、道理肤浅且漂浮。而这种情形的造成又在于教师教学活动中过分注重于阅读,没有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更没有结合教学实际,开发校本教材,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来让学生充实头脑,激活思维,萌生情感,感悟道理。要写好作文,首先也必须解决思想内容的问题。而思想内容一则表现为占有积累足够数量的人、事、景、物及其形成的有机整体的“形”,二则表现为从这种“形”中萌生出、感悟到并最终以加工改造后的“形”来寄予的情、理之“神”,且只要“形”、“神”兼备,合二为一了,一篇文章的雏形就在脑子中形成了,就可能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亦即人们常说的“灵感”,写出来的作文才能是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而获取“形”、“神”的途径尽管很多,且因人而异,但总不外乎占有积累(观察——阅读——听闻——网络)、梳理存储、灵感激发、取舍增删等环节。基于此,设计了此一“实脑·活思·萌情·悟理”的创意活动。
二、实施程序及要点
此创意活动按照人们认知事物的基本程序的客观规律、具体实施过程及其每一步骤操作要点简述如下:
1. 全程感知
借鉴名家或教师、同学的某篇文章(含课文)思想内容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知思想内容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强化对思想内容形成过程及其对于写好作文之重要性的认识,为后面分步骤进行训练做好准备。例如:课文——莫怀戚《散步》,作者写作此文的步骤:(1)占有积累人(我、妻子、母亲、儿子)、事(一家三代四口散步)、景(江南春景)、物(景中各物)的“形”; (2)存储于脑中;(3)从中悟出道理——孝,产生写作冲动——灵感;(4)对“形”、“神”进一步改造、深化,使之更具社会普遍意义。
2. 分步训练
(1)占有积累:教给学生观察、阅读、听闻、上网等占有积累的基本方法,并佐以适当的实际训练。此步骤我们特别注重传授观察的方式方法,信息提取并记录的要领。
(2)梳理存储:让学生准备好笔记本或在电脑上设计好相应表格——每页纵向划分,一边五分之四以记录“形”,一边五分之一以记录“神”,并将上一步骤观察、阅读、听闻、上网所获取的人、事、景、物的“形”先行记入五分之四的页面上。
(3)灵感激发: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尤其注意将所获得的“形”与自然的客观之理、人生的主观之理或情从不同角度沟通起来,并将所萌生的情、感悟的理写到五分之一这个页面上。
(4)取舍增删:让学生选取一个理或情作为统率该促使自己萌生、感悟这种情或理的“形”的中心,再回过头来检视该“形”中哪些细节与之关联特别密切,哪些关系不大,或者还需补充哪些相关细节,作出取舍增删选择。
3. 由“我要写”转换成“要我写”
(1)定型:即根据题目隐含的信息及作文要求,确定作文的文体。
(2)现形:即根据题目条件联想到一系列与之相关联的人、事、景、物且以事为主的有机整体之“形”,而且要尽量把思维发散出去,想得越多越好。甚至引入信息交合理论,事、物、理、情、景、人的坐标轴一画,几个、几十个,甚至成百上千个构思自然涌上脑际。
(3)取定:面对联想到的或者坐标轴上的这许多许多的可作为文章的寓的东西,我们不可能都去写它,那就必须作出选择,也就是视其印象深刻与否,有无真切强烈感受,选出其中自己最熟悉,感受最真切的一项或几项来作为文章的“形”。
(4)抓神:即对所取定的一项或几项进行认真、深刻的琢磨,运用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思维方式,选定一个独特的角度,提取其所蕴含的神。
(5)完形:在神的统率下,回过头来对选定的形细加考查,一方面列出其各要素,另一方面“放大”那些最能具体表现神的方面的细节,列出详细的作文提纲或者只用三两个字做出思路提示。
三、活动成效简述
1.学生不但掌握了文章思想内容的两个构成方面——“形”与“神”,而且掌握了获取的程序、步骤及相应的方式方法,形成了受用终生的能力。
2. 养成了从各个方面用各种途径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习惯。
3. 有效地消除了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的现象。
4.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与兴趣,也写出了相当数量的具有独特感受,富有个性的作文。
5. 带动了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6.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思维品质,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何金生.新概念语文之快捷说写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教师进修学校 341100)
关键词:作文教学;消除;无话可说;创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9-0125
学生作文时总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即使一些程度较好的学生,也难免时不时地有此表现,这是作文教学中长期困惑我们的一种现象。为了消除这一现象,本文介绍了一创意设计。
一、设计背景与思路
经过总结和探讨,发现学生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的根本原因在于头脑空虚、思维迟缓、情感淡漠、道理肤浅且漂浮。而这种情形的造成又在于教师教学活动中过分注重于阅读,没有充分利用教材中有关“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更没有结合教学实际,开发校本教材,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来让学生充实头脑,激活思维,萌生情感,感悟道理。要写好作文,首先也必须解决思想内容的问题。而思想内容一则表现为占有积累足够数量的人、事、景、物及其形成的有机整体的“形”,二则表现为从这种“形”中萌生出、感悟到并最终以加工改造后的“形”来寄予的情、理之“神”,且只要“形”、“神”兼备,合二为一了,一篇文章的雏形就在脑子中形成了,就可能产生强烈的写作冲动,亦即人们常说的“灵感”,写出来的作文才能是独特的、富有个性的。而获取“形”、“神”的途径尽管很多,且因人而异,但总不外乎占有积累(观察——阅读——听闻——网络)、梳理存储、灵感激发、取舍增删等环节。基于此,设计了此一“实脑·活思·萌情·悟理”的创意活动。
二、实施程序及要点
此创意活动按照人们认知事物的基本程序的客观规律、具体实施过程及其每一步骤操作要点简述如下:
1. 全程感知
借鉴名家或教师、同学的某篇文章(含课文)思想内容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知思想内容形成的全过程,从而强化对思想内容形成过程及其对于写好作文之重要性的认识,为后面分步骤进行训练做好准备。例如:课文——莫怀戚《散步》,作者写作此文的步骤:(1)占有积累人(我、妻子、母亲、儿子)、事(一家三代四口散步)、景(江南春景)、物(景中各物)的“形”; (2)存储于脑中;(3)从中悟出道理——孝,产生写作冲动——灵感;(4)对“形”、“神”进一步改造、深化,使之更具社会普遍意义。
2. 分步训练
(1)占有积累:教给学生观察、阅读、听闻、上网等占有积累的基本方法,并佐以适当的实际训练。此步骤我们特别注重传授观察的方式方法,信息提取并记录的要领。
(2)梳理存储:让学生准备好笔记本或在电脑上设计好相应表格——每页纵向划分,一边五分之四以记录“形”,一边五分之一以记录“神”,并将上一步骤观察、阅读、听闻、上网所获取的人、事、景、物的“形”先行记入五分之四的页面上。
(3)灵感激发: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尤其注意将所获得的“形”与自然的客观之理、人生的主观之理或情从不同角度沟通起来,并将所萌生的情、感悟的理写到五分之一这个页面上。
(4)取舍增删:让学生选取一个理或情作为统率该促使自己萌生、感悟这种情或理的“形”的中心,再回过头来检视该“形”中哪些细节与之关联特别密切,哪些关系不大,或者还需补充哪些相关细节,作出取舍增删选择。
3. 由“我要写”转换成“要我写”
(1)定型:即根据题目隐含的信息及作文要求,确定作文的文体。
(2)现形:即根据题目条件联想到一系列与之相关联的人、事、景、物且以事为主的有机整体之“形”,而且要尽量把思维发散出去,想得越多越好。甚至引入信息交合理论,事、物、理、情、景、人的坐标轴一画,几个、几十个,甚至成百上千个构思自然涌上脑际。
(3)取定:面对联想到的或者坐标轴上的这许多许多的可作为文章的寓的东西,我们不可能都去写它,那就必须作出选择,也就是视其印象深刻与否,有无真切强烈感受,选出其中自己最熟悉,感受最真切的一项或几项来作为文章的“形”。
(4)抓神:即对所取定的一项或几项进行认真、深刻的琢磨,运用归纳、演绎、概括、推理等思维方式,选定一个独特的角度,提取其所蕴含的神。
(5)完形:在神的统率下,回过头来对选定的形细加考查,一方面列出其各要素,另一方面“放大”那些最能具体表现神的方面的细节,列出详细的作文提纲或者只用三两个字做出思路提示。
三、活动成效简述
1.学生不但掌握了文章思想内容的两个构成方面——“形”与“神”,而且掌握了获取的程序、步骤及相应的方式方法,形成了受用终生的能力。
2. 养成了从各个方面用各种途径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习惯。
3. 有效地消除了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的现象。
4.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与兴趣,也写出了相当数量的具有独特感受,富有个性的作文。
5. 带动了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6. 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思维品质,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何金生.新概念语文之快捷说写法[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教师进修学校 34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