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甘南藏族自治州图书馆具有其他地区公共图书馆所不具备的特殊作用。本文试对甘南州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甘南州图书馆;文化建设;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2-0043-04
图书馆是信息资料中心,对于所在地区的信息资源建设、群众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实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标志着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进程。而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又因其特殊性,具有其他地区公共图书馆所不具备的特殊作用。本文就甘南藏族自治州图书馆如何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试作探讨。
一、甘南州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
(一)甘南州概况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南与四川阿坝州相连,西南与青海黄南州、果洛州接壤,与甘肃省内陇南、定西、临夏毗邻。全州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处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境内海拔1100~4900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州府合作市海拔2960米,平均气温17℃。
甘南州成立于1953年,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七县和合作市,99个乡(镇、街道办)。州内有藏、汉、回、土、蒙等24个民族,总人口68.29万,其中藏族人口36.09万,占总人口的53.23%;农牧业人口55万,占总人口的81.1%。
甘南是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是离内地最近的雪域高原,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民族特色浓郁,风土人情独特,历史遗迹点缀其中,旅游、矿产、水能、畜牧资源丰富。2005年,甘南被美国旅游杂志《视野》、《探险》评为“让生命感受自由的世界50个户外天堂”之一,被《中国国家地理》和《时尚旅游》评为“‘梦幻之旅’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2006年,甘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西部大开发活动组织委员会评为“西部最具魅力的旅游景区”,若尔盖大草原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一。
(二)甘南州图书馆历史沿革及现状
甘南州图书馆始建于1956年7月,是甘肃省建馆最早的地区级公共图书馆之一,也是甘南州文化信息服务中心,为全州各族人民群众提供文化、科技、信息、图书及文献资料查询与借阅服务,承担地方文献搜集、整理、分编和古籍保护等工作,负责对全州七县一市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与指导。
目前,甘南州图书馆现有职工2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8人。馆藏各类文献16万余册(件),其中地方文献5万册(件),古籍2000余册。占地面积2852平方米,馆舍建筑面积1436平方米,内设机构为综合阅览室、少儿阅览室、民族地方文献部、汉文借书处、报刊资料借阅处、采编室、辅导部、办公室、财务室、资料复印服务室10个部室。
甘南州图书馆全年开馆,年均接待读者5万余人(次),借阅图书杂志20余万册。图书馆还积极克服困难,广泛开展“全民读书月”、“图书服务宣传周”、“元宵节灯谜晚会”等各种读者服务宣传工作,通过各种渠道争取经费培训专业技术人员。
为适应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发展趋势,甘南州图书馆首先建立了自动化管理系统,目前已经投入运行,并实现与甘肃省图书馆联网。专业技术工作完成了从手工编制卡到自动化操作管理的转变,为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甘南州图书馆的文化优势及社会作用
1.独特的民族文化优势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内容丰富、形式独特,是其他文化资源不能替代的。甘南州图书馆经过几十年的积淀,积累了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凝聚了前人的劳动成果,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可以通过现实的转化和开发利用,重新创造新的现实价值。这是有着丰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馆藏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的优势。如以《格萨尔王传》为主的藏族民间史诗、传说、故事、叙事诗;夏河、碌曲、卓尼、玛曲等地四五月份的娘乃节,七月的香浪节;舟曲县博峪乡一带五月五日的采花节和巴藏乡一带的朝水节;临潭县正月十四至十六的万人拔河赛、六月的莲花山花儿会、驰名中外的洮砚雕刻工艺以及甘南各地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歌、弹唱、花儿、拉伊(山歌)、寺院法舞、民间舞蹈以及白嘎尔、相声等说唱艺术。甘南州独特的民族文化在民俗风情、工艺美术、山川风物等方面都体现出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这些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呈现出巨大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
2.主要服务活动概况
甘南州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少数民族读者,这是民族地区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因此,甘南州图书馆努力组织、培养少数民族为主体的读者队伍,吸引各个阶层、各种知识结构的民族读者参加图书馆的各项读书活动。少数民族读者在阅读中表现出来的独特性,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甘南州图书馆的读者队伍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如少数民族具有居住分散等特点,甘南州图书馆就采取相应的图书流通形式,不定期开展送书下乡、送书上门活动,或利用少数民族重大宗教活动和不同的喜庆节日等设点宣传、服务。
3.对当地文化、教育、科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地方公共图书馆所具有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它一头挑着知识、一头挑着社会和经济发展重任的桥梁。就其性质来讲,图书馆具有社会性、学术性、服务性和教育性;就其职能来讲,图书馆具有对知识和信息物质载体进行收集、选择、积累、加工、整理、存储、控制、转化、传递、提供使用的职能。在全州文化、教育、科研、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甘南州图书馆主要发挥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甘南州图书馆在保存本民族文化遗产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而这些遗产恰恰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
第二,社会教育。其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图书馆有“社会大学”和“没有围墙的学校”之美誉。
第三,传递科学情报。包括工业、农业等方面的科学情报,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民风、民情和旅游信息情报。
第四,开发智力资源。包括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
第五,文化娱乐。
这些独特的作用是其他任何部门所不能替代的,所以说,甘南州图书馆在全州文化、教育、科研、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甘南州图书馆在建设和谐文化中的作用,是实现甘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二、甘南州图书馆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甘南州图书馆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发展缓慢
甘南州图书馆已经建立起计算机管理系统和具有一定规模的数据系统以及甘南文献索引数据库、甘南名人文库、农村适用信息、甘南地方志以及甘南民族民俗图文等多个全文数据库。然而,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缺乏动力,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步伐也受到影响,有一些已经显现出巨大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缺乏作为无可替代的“信息库”功能,需要进一步充实、传播、开发和利用。
(二)干部素质普遍较低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对于图书馆来说与馆藏建设同样重要,甚至是更加重要的环节。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除了图书管理员自身因素之外,还受到所处环境的制约。因甘南州图书馆经费困难,工作环境较差,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经费有限,馆员不能及时接受培训和继续深造,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和补充。
(三)文献资源缺乏民族特色
甘南州图书馆的馆藏中有不少书籍是通过捐赠等方式引进的,内容繁杂,缺乏民族特色,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实际需要,有的书籍复本量过大,形成无效馆藏。
(四)流通工作特色服务不足
甘南州图书馆自身发展的瓶颈导致目前馆藏各类文献资源的馆内、馆外流通均存在一定困难。如图书馆与民族类学校开展的合作仅仅停留在捐赠部分民族类书籍和重复期刊、不定期开展图书管理业务指导层面,无法实现新书分配与馆内各阅览室同步和图书分区管理、运用两套流通系统的科学服务。特色服务更是因为牧民居住分散,仅仅局限于重大宗教活动时的宣传、赠阅和不定期送书下乡活动,不能实现定期送书上门。
(五)协作交流流于形式
由于甘南地区各图书馆财力、物力、人力均十分有限,导致馆际交流处于喊口号、学文件,被动接受捐赠、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和做法的表层,无法与其他各类图书馆建立有效协作、联合关系。
三、甘南州图书馆事业发展对策
在非图书馆从业者看来,图书馆行业具有闲宜清淡、超凡脱俗的特性,由于这种意识的影响,甘南州图书馆事业让许多人“敬而远之”,甚至于落入“不闻不问”的发展境况。随着信息载体的多样化、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不断提升以及方式的多样化,更加使得甘南州图书馆专业技术力量不足、藏书量少、信息不灵、服务缺乏超前性等诸多问题进一步凸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了发展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笔者认为,应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一)利用共享工程提升现代化水平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广泛普及,网络出版、电子图书等新兴事物对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带来极大的冲击,数字出版物、数字资源的爆破性增长推动了电子阅读的蓬勃发展。
相关资料表明,2006年中国出版市场在纸质图书、报纸与期刊销售额全面增长的情况下,博客出版、电子图书、数字网络期刊、手机出版等各种数字出版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2006年底,中国电子图书总量达53万种,其中2006年新增电子图书12万种。全国电子图书读者达到4300万人,其中31岁以下读者占74%,成为电子阅读的中坚力量。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近200亿元,手机阅读网已有近1000万手机客户端下载。与此同时,承担传统出版业务的出版社也开始了网络出版电子出版的持续发展为电子阅读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电子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正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电子资源是未来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代图书馆资源中,如果说馆舍、网络和硬件是骨骼,电子资源则是血肉和灵魂,是纸质图书资源的扩展和延伸。甘南州图书馆应以共享工程的实施为契机,努力提升现代化水平,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共享工程的实施,将通过网络广泛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先进的文化教育广大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将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传送到广大人民群众身边,填补基层文化需求的空白,以先进的文化占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注重民族地区图书馆专业干部队伍建设
图书馆是传播知识的阵地, 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图书馆专业技术知识,还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熟悉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及时了解本民族人民群众对图书馆的要求,促进图书馆与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之间的交流。因此,是否注意培养民族干部,是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与否的关键问题。由此,可以采用上大学、中专或函授、轮训、内地代培等多种形式,努力培养现代图书馆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使其既有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技能,使民族地区图书馆人员的智力结构日趋合理。
(三)加强采购工作的民族特色
任何图书馆没有力量也没有必要将古今中外的一切出版物收集齐全。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更是财力有限,采购工作应做到有所侧重。采购图书时,要确保民族文献的购置费,而且要从本地区少数民族读者的文化层次考虑,多购置普及性读物。从本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现状和发展考虑,多购置适应少数民族特点的科技读物和实用技术资料。另外,少数民族地区文献比较零乱,散失严重。虽公开或内部整理出版了大量的民族文献,但尚有大量的民族文献未被收藏,这就要求民族地区图书馆的采购人员深入民间开展大量艰苦的实际求访工作。此外,还要向有关部门或个人大量征集图书,依靠地方政府,制订出版物或非正式出版物的呈缴制度,以法规形式保证图书馆文献的增加。
(四)流通环节要突出民族特色
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要从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出适应本地区、本民族具体情况的流通形式,以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图书文献资料的作用。民族地区图书馆不仅要重视馆内流通,而且要重视馆外流通,把馆内流通和馆外流通有机结合起来。要在建立三级群众图书馆网的同时,建立、健全图书流通网络,定期把图书送到广大民族读者手中。
(五)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协作交流
分布在全国各地区的民族图书馆有的隶属于公共图书馆系统,有的隶属于高校系统,有的隶属于科研系统。为打破这种相互平行、各自为阵的松散落后局面,必须加强协作与联合。这里所说的协作与联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同一行政区内的的各民族图书馆之间的协作和联合,二是同一民族及使用同一语种的各民族图书馆之间的协作和联合。通过协作与联合,开展广泛的馆际合作和资源共享,采购分工,编制联合目录,进行馆际互借和交互培训等活动,不断宣传和挖掘民族文化、民族资源,扬协作和联合集中之长,避平行独立分散之短。加强馆际协作与联合,是图书馆网络化的需要。因此,协作与联合的基础是发展具有较强民族特色的地区图书馆室和基层民族图书馆室。同时,帮助建立各基层图书馆之间的协作与联合,即小型民族地区图书馆室之间的协作和联合与大、中、小型民族地区图书馆之间的协作与联合并重。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标志,是保存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对于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因此,有必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不断探讨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发展趋向,采取有力措施,将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推向新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认识甘南—甘南概况[EB/OL].http://www.gn.gansu.gov.cn/html/2010-04/4326.html,2010-08-05.
[2]王凤娥.图书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与传播[J].丝绸之路,2009,(24).
[关键词]甘南州图书馆;文化建设;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2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0)22-0043-04
图书馆是信息资料中心,对于所在地区的信息资源建设、群众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力资源队伍,实现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也标志着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进程。而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又因其特殊性,具有其他地区公共图书馆所不具备的特殊作用。本文就甘南藏族自治州图书馆如何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独特作用试作探讨。
一、甘南州公共图书馆发展现状
(一)甘南州概况
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南与四川阿坝州相连,西南与青海黄南州、果洛州接壤,与甘肃省内陇南、定西、临夏毗邻。全州总面积4.5万平方公里,处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境内海拔1100~4900米,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000米以上。州府合作市海拔2960米,平均气温17℃。
甘南州成立于1953年,辖夏河、玛曲、碌曲、卓尼、迭部、临潭、舟曲七县和合作市,99个乡(镇、街道办)。州内有藏、汉、回、土、蒙等24个民族,总人口68.29万,其中藏族人口36.09万,占总人口的53.23%;农牧业人口55万,占总人口的81.1%。
甘南是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是离内地最近的雪域高原,自然风光秀丽,文物古迹众多,民族特色浓郁,风土人情独特,历史遗迹点缀其中,旅游、矿产、水能、畜牧资源丰富。2005年,甘南被美国旅游杂志《视野》、《探险》评为“让生命感受自由的世界50个户外天堂”之一,被《中国国家地理》和《时尚旅游》评为“‘梦幻之旅’人一生要去的50个地方”之一。2006年,甘南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西部大开发活动组织委员会评为“西部最具魅力的旅游景区”,若尔盖大草原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一。
(二)甘南州图书馆历史沿革及现状
甘南州图书馆始建于1956年7月,是甘肃省建馆最早的地区级公共图书馆之一,也是甘南州文化信息服务中心,为全州各族人民群众提供文化、科技、信息、图书及文献资料查询与借阅服务,承担地方文献搜集、整理、分编和古籍保护等工作,负责对全州七县一市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与指导。
目前,甘南州图书馆现有职工22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8人。馆藏各类文献16万余册(件),其中地方文献5万册(件),古籍2000余册。占地面积2852平方米,馆舍建筑面积1436平方米,内设机构为综合阅览室、少儿阅览室、民族地方文献部、汉文借书处、报刊资料借阅处、采编室、辅导部、办公室、财务室、资料复印服务室10个部室。
甘南州图书馆全年开馆,年均接待读者5万余人(次),借阅图书杂志20余万册。图书馆还积极克服困难,广泛开展“全民读书月”、“图书服务宣传周”、“元宵节灯谜晚会”等各种读者服务宣传工作,通过各种渠道争取经费培训专业技术人员。
为适应图书馆现代化管理的发展趋势,甘南州图书馆首先建立了自动化管理系统,目前已经投入运行,并实现与甘肃省图书馆联网。专业技术工作完成了从手工编制卡到自动化操作管理的转变,为图书馆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甘南州图书馆的文化优势及社会作用
1.独特的民族文化优势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内容丰富、形式独特,是其他文化资源不能替代的。甘南州图书馆经过几十年的积淀,积累了珍贵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这些资源凝聚了前人的劳动成果,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可以通过现实的转化和开发利用,重新创造新的现实价值。这是有着丰富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馆藏的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的优势。如以《格萨尔王传》为主的藏族民间史诗、传说、故事、叙事诗;夏河、碌曲、卓尼、玛曲等地四五月份的娘乃节,七月的香浪节;舟曲县博峪乡一带五月五日的采花节和巴藏乡一带的朝水节;临潭县正月十四至十六的万人拔河赛、六月的莲花山花儿会、驰名中外的洮砚雕刻工艺以及甘南各地具有地域特色的民歌、弹唱、花儿、拉伊(山歌)、寺院法舞、民间舞蹈以及白嘎尔、相声等说唱艺术。甘南州独特的民族文化在民俗风情、工艺美术、山川风物等方面都体现出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这些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呈现出巨大的人文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
2.主要服务活动概况
甘南州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广大少数民族读者,这是民族地区图书馆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因此,甘南州图书馆努力组织、培养少数民族为主体的读者队伍,吸引各个阶层、各种知识结构的民族读者参加图书馆的各项读书活动。少数民族读者在阅读中表现出来的独特性,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甘南州图书馆的读者队伍具有浓厚的民族特点。如少数民族具有居住分散等特点,甘南州图书馆就采取相应的图书流通形式,不定期开展送书下乡、送书上门活动,或利用少数民族重大宗教活动和不同的喜庆节日等设点宣传、服务。
3.对当地文化、教育、科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地方公共图书馆所具有的性质和职能决定了它一头挑着知识、一头挑着社会和经济发展重任的桥梁。就其性质来讲,图书馆具有社会性、学术性、服务性和教育性;就其职能来讲,图书馆具有对知识和信息物质载体进行收集、选择、积累、加工、整理、存储、控制、转化、传递、提供使用的职能。在全州文化、教育、科研、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甘南州图书馆主要发挥着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甘南州图书馆在保存本民族文化遗产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而这些遗产恰恰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
第二,社会教育。其中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图书馆有“社会大学”和“没有围墙的学校”之美誉。
第三,传递科学情报。包括工业、农业等方面的科学情报,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民俗、民风、民情和旅游信息情报。
第四,开发智力资源。包括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
第五,文化娱乐。
这些独特的作用是其他任何部门所不能替代的,所以说,甘南州图书馆在全州文化、教育、科研、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甘南州图书馆在建设和谐文化中的作用,是实现甘南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
二、甘南州图书馆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新时期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甘南州图书馆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发展缓慢
甘南州图书馆已经建立起计算机管理系统和具有一定规模的数据系统以及甘南文献索引数据库、甘南名人文库、农村适用信息、甘南地方志以及甘南民族民俗图文等多个全文数据库。然而,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缺乏动力,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步伐也受到影响,有一些已经显现出巨大价值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缺乏作为无可替代的“信息库”功能,需要进一步充实、传播、开发和利用。
(二)干部素质普遍较低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馆员队伍,对于图书馆来说与馆藏建设同样重要,甚至是更加重要的环节。工作人员素质的高低,除了图书管理员自身因素之外,还受到所处环境的制约。因甘南州图书馆经费困难,工作环境较差,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同时,由于经费有限,馆员不能及时接受培训和继续深造,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和补充。
(三)文献资源缺乏民族特色
甘南州图书馆的馆藏中有不少书籍是通过捐赠等方式引进的,内容繁杂,缺乏民族特色,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实际需要,有的书籍复本量过大,形成无效馆藏。
(四)流通工作特色服务不足
甘南州图书馆自身发展的瓶颈导致目前馆藏各类文献资源的馆内、馆外流通均存在一定困难。如图书馆与民族类学校开展的合作仅仅停留在捐赠部分民族类书籍和重复期刊、不定期开展图书管理业务指导层面,无法实现新书分配与馆内各阅览室同步和图书分区管理、运用两套流通系统的科学服务。特色服务更是因为牧民居住分散,仅仅局限于重大宗教活动时的宣传、赠阅和不定期送书下乡活动,不能实现定期送书上门。
(五)协作交流流于形式
由于甘南地区各图书馆财力、物力、人力均十分有限,导致馆际交流处于喊口号、学文件,被动接受捐赠、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和做法的表层,无法与其他各类图书馆建立有效协作、联合关系。
三、甘南州图书馆事业发展对策
在非图书馆从业者看来,图书馆行业具有闲宜清淡、超凡脱俗的特性,由于这种意识的影响,甘南州图书馆事业让许多人“敬而远之”,甚至于落入“不闻不问”的发展境况。随着信息载体的多样化、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不断提升以及方式的多样化,更加使得甘南州图书馆专业技术力量不足、藏书量少、信息不灵、服务缺乏超前性等诸多问题进一步凸现出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了发展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笔者认为,应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一)利用共享工程提升现代化水平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广泛普及,网络出版、电子图书等新兴事物对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带来极大的冲击,数字出版物、数字资源的爆破性增长推动了电子阅读的蓬勃发展。
相关资料表明,2006年中国出版市场在纸质图书、报纸与期刊销售额全面增长的情况下,博客出版、电子图书、数字网络期刊、手机出版等各种数字出版取得突破性进展。截至2006年底,中国电子图书总量达53万种,其中2006年新增电子图书12万种。全国电子图书读者达到4300万人,其中31岁以下读者占74%,成为电子阅读的中坚力量。数字出版产业整体收入近200亿元,手机阅读网已有近1000万手机客户端下载。与此同时,承担传统出版业务的出版社也开始了网络出版电子出版的持续发展为电子阅读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电子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正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电子资源是未来数字化图书馆的发展趋势,是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馆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现代图书馆资源中,如果说馆舍、网络和硬件是骨骼,电子资源则是血肉和灵魂,是纸质图书资源的扩展和延伸。甘南州图书馆应以共享工程的实施为契机,努力提升现代化水平,不断满足各族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共享工程的实施,将通过网络广泛传播中华文化的精髓,实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先进的文化教育广大群众,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同时,将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传送到广大人民群众身边,填补基层文化需求的空白,以先进的文化占领基层思想文化阵地,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注重民族地区图书馆专业干部队伍建设
图书馆是传播知识的阵地, 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图书馆专业技术知识,还必须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熟悉和掌握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及时了解本民族人民群众对图书馆的要求,促进图书馆与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之间的交流。因此,是否注意培养民族干部,是关系到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与否的关键问题。由此,可以采用上大学、中专或函授、轮训、内地代培等多种形式,努力培养现代图书馆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使其既有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技能,使民族地区图书馆人员的智力结构日趋合理。
(三)加强采购工作的民族特色
任何图书馆没有力量也没有必要将古今中外的一切出版物收集齐全。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更是财力有限,采购工作应做到有所侧重。采购图书时,要确保民族文献的购置费,而且要从本地区少数民族读者的文化层次考虑,多购置普及性读物。从本民族地区经济建设现状和发展考虑,多购置适应少数民族特点的科技读物和实用技术资料。另外,少数民族地区文献比较零乱,散失严重。虽公开或内部整理出版了大量的民族文献,但尚有大量的民族文献未被收藏,这就要求民族地区图书馆的采购人员深入民间开展大量艰苦的实际求访工作。此外,还要向有关部门或个人大量征集图书,依靠地方政府,制订出版物或非正式出版物的呈缴制度,以法规形式保证图书馆文献的增加。
(四)流通环节要突出民族特色
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要从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出适应本地区、本民族具体情况的流通形式,以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图书文献资料的作用。民族地区图书馆不仅要重视馆内流通,而且要重视馆外流通,把馆内流通和馆外流通有机结合起来。要在建立三级群众图书馆网的同时,建立、健全图书流通网络,定期把图书送到广大民族读者手中。
(五)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协作交流
分布在全国各地区的民族图书馆有的隶属于公共图书馆系统,有的隶属于高校系统,有的隶属于科研系统。为打破这种相互平行、各自为阵的松散落后局面,必须加强协作与联合。这里所说的协作与联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同一行政区内的的各民族图书馆之间的协作和联合,二是同一民族及使用同一语种的各民族图书馆之间的协作和联合。通过协作与联合,开展广泛的馆际合作和资源共享,采购分工,编制联合目录,进行馆际互借和交互培训等活动,不断宣传和挖掘民族文化、民族资源,扬协作和联合集中之长,避平行独立分散之短。加强馆际协作与联合,是图书馆网络化的需要。因此,协作与联合的基础是发展具有较强民族特色的地区图书馆室和基层民族图书馆室。同时,帮助建立各基层图书馆之间的协作与联合,即小型民族地区图书馆室之间的协作和联合与大、中、小型民族地区图书馆之间的协作与联合并重。
总之,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是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标志,是保存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对于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因此,有必要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不断探讨新时期少数民族地区图书馆的发展趋向,采取有力措施,将民族地区图书馆事业推向新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网.认识甘南—甘南概况[EB/OL].http://www.gn.gansu.gov.cn/html/2010-04/4326.html,2010-08-05.
[2]王凤娥.图书馆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与传播[J].丝绸之路,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