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偃师市人文旅游资源的分析,明确了偃师市人文旅游资源是:古都众多、皇陵遍布、名人辈出,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价值极高,主要表现在:偃师是中国文明的核心,洛阳九朝古都七朝在偃师,夏商分界标志在偃师,中国最早的大学在偃师等等,科考旅游价值极高,开华夏教育之先河,集古代科技于一地。
关键词:偃师市;人文旅游资源:特色优势
偃师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洛阳盆地东部,距古都洛阳仅30公里,这里地处华夏文明之腹地,河洛文明的发祥地。东接巩义,西邻洛阳,南有嵩山耸峙,北临黄河天险,中为伊洛平原,伏牛邙山为其屏,滔滔伊洛为其脉,陇海铁路纵贯东西,连霍高速、207、310国道穿越其境,距洛阳飞机场35公里。水陆相济,交通便利,自古为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发达地区,历代帝王皆视之为建都的理想之地。自传说中的帝喾定都于亳之后,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均先后建都于此,有近两个世纪的时间这里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偃师又位于洛阳和登封两大旅游热点之间,优越的区位及交通条件,为旅游业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通达条件。
一、偃师市人文旅游资源及特色
(一)古都众多
1. 中国历史上进入文明时代的第一个王朝之都——夏都斟郇
位于偃师市城区西南9公里的翟镇乡二里头村南,在遗址中心地带发现有大型宫殿、宗庙以及平地起建的房屋、半地穴式房屋、道路、窖穴、水井等遗迹以及铸铜、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和一批墓葬,出土有我国早期的青铜容器及青铜工具、武器、装饰品、精美玉器及大量陶、石、骨、蚌器。其中在发现的诸多宫殿中,一号、二号宫殿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遗址。二者分别由正殿、庭院、廊庑和门道等单体建筑构成,汇集于一座夯土台基上,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威严肃穆,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开启了中国宫殿建筑的先河。平地起建的一般住房,代替了地穴式建筑,为改变人类居住条件奠定了基础。
2. 商汤灭夏后营建的第一座都城——西亳
位于偃师市城关镇大槐树村南至洛河北岸,北靠邙山,南临洛水,东邻偃师市区,西距汉魏洛阳故城10公里,西南距离夏都二里头遗址6公里。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总长1710米,东西宽1240米,城内面积约190万平方米。
商都西亳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最早最完备的一座都城。在城址范围内发现三重城垣,其中大城城垣厚约20米,残存高度1~3米,东西城垣各设二城门,南北城垣各一座城门,城垣均用夯土筑成。小城在大城之内南部,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100米,东西宽740米,城垣厚度约6~7米,残存高度约1米。小城城垣东、北两面设护城马面,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城防马面设施。宫城位于小城正中轴线偏南部,平面呈方型,边长各约200余米。宫城内的建筑可分为三个区,南部东区均为四合院式宗庙建筑,南部西区为互相连通的组合宫殿建筑,宫城北部为御苑设施,其中发现的御池为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人工开挖并用自然石块砌筑的引水造景工程。商都西亳城的规模形制,尤其是宫殿建筑形制,显然是继承二里头宫殿建筑发展而来,显示了商代宫殿建筑的基本格局,也奠定了以后几千年中国宫廷建筑的基本形制。经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多学科交叉研究,把商都西亳内的小城定为夏商分界的“界标”。此足以说明它是商灭夏后建立的商代第一座国都。
3. 五朝古都——汉魏洛阳故城
位于偃师市区西约15公里与洛阳市、孟津县毗连的地方。在偃师境内主要分布于首阳山镇西半部和佃庄乡境内。它是东周、东汉经曹魏、西晋、北魏五个朝代的都城。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已发现12座城门,城内略偏西处是内城遗址,24条大道纵横交错,在城南分布有东汉太学遗址、辟雍、明堂和东汉国家天文台灵台旧址。城内的北魏皇家寺院永宁寺及古代令外国人叹为观止的的永宁寺木塔基座尚存。以及断断续续地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古城垣,迄今还能看出故城遗址的宏伟轮廓,充分显示出昔日大国京都的豪华风貌。汉魏洛阳故城在长达500多年的时间内,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当时世界范围内第一流的大都市。
4. 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立大学——东汉太学
遗址在偃师市佃庄乡太学村。太学是中国古代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东汉太学建立在洛阳开阳门外,即今偃师佃庄乡太学村西边。太学始建于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后屡加扩展。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建造太学讲堂。至汉顺帝时,规模空前,有240房,1050室。汉质帝时,太学学生多达3万余人。
5. 全国最早的天文观测台之一——东汉灵台
在偃师佃庄乡大郊寨与岗上村之间。这里曾是东汉时期国家天文研究中心, 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国家天文观测台之一。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220米,东西两面均发现有夯筑墙基,中心建筑为一座每边长50米,残高8米多的夯土台, 还留有砖砌、铺石的建筑残迹。东汉杰出的科学家张衡,曾先后两次任太史令,掌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工作,撰写了《地震对策》、《浑天仪图注》、《灵宪》和《灵宪图》(我国最早的星图)等重要科学著作,他设计制造的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均安放在灵台上。其中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年,张衡也是早于世界闻名的哥白尼、开普勒、伽里略1000多年的天文学家。
(二)皇陵遍布
历代皇陵在偃师市内分布有四处:高龙、寇店一带为东汉南北域六陵区;首阳山一带有魏文帝曹丕陵和西晋皇陵;万安山有魏明帝陵;缑氏景山上有保存较好的唐孝敬皇帝“恭陵”和唐昭宗“和陵”。
1.唐孝敬皇帝“恭陵”
位于偃师市南部景山之颠,在今缑氏乡滹沱村南。唐恭陵为唐高宗李治的第五子,女皇武则天长子李弘的陵墓。其陵园座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边长440米。恭陵规模宏大,布局规整,是我国唐代陵墓的典范。恭陵的石刻,气势雄伟,雕刻精美,形象生动,达到了以形写神,表神兼备的境界,堪称河南唐代陵墓石雕之冠。 2.唐昭宗“和陵”
位于缑氏乡东北2公里景山,东距唐恭陵1.5公里,亦称和陵,群众俗称"小冢"。近年来封冢已近夷平,已探出墓道长60米,墓室面积200平方米。 墓前尚存翁仲一件,门阙台基一处。
3.西晋皇陵
位于城区西北邙山南麓,西起峻阳陵,东至枕头山。西晋皇陵的地望,史书无载,经钻探调查可知,晋文帝司马昭崇阳陵在偃师市区以西、杜楼以北枕头山南麓,武帝司马炎峻阳陵位于左芬墓志出土地,在今南蔡庄村正北山岗南麓。其余帝陵均分布在县城西北邙山两则的崇阳陵、峻阳陵之间。自东至西为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山之阴为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
(三)名人辈出
偃师地灵人杰,名人辈出,历代名人故居、名人墓葬林立,独领风骚。
1.杜甫墓
位于城关镇前后杜楼村之间,杜甫(712-770年)唐代大诗人,有《杜工部集》传世。墓冢呈八角形,高2米,周长32米,青砖围砌, 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所立墓碑一通,上书“唐工部拾遗少陵杜文贞公之墓”。另有重修、拜谒杜墓碑刻十余通。公元731年,杜甫漫游江南和齐赵。公元741年杜甫从山东回到东都洛阳,在偃师城西首阳山下筑“土娄”而居。这里就是他在诗中常常题起的“陆浑山庄”、“土娄庄”、“尸乡土室”的地方。杜甫在此定居13年,写出了许多诗篇,并记载了一些史事。
2.颜真卿墓
位于山化乡汤泉村。颜真卿(709-785),唐代著名书法家。墓冢高3米, 面积约195平方米。墓前有明万历年间石碑“唐赠司徒谥文忠颜鲁公之墓”清乾隆年间所立“唐太师颜鲁公真卿墓碑记”。
3. 王铎墓
位于山化乡石家庄村东。王铎(1592-1652),明末清初大书法家,孟津县人。墓冢早年修陇海铁路时被压。墓前尚有石人二、石马二、碑座二,村内有清顺治九年(1652)谕祭碑一通,碑高2.95米,宽1.10米。
4.伯夷叔齐墓
位于偃师市区西北首阳山上。伯夷、叔齐为商末孤竹国君之子,因互让王位而出走,曾"扣马而谏"阻周武王代纣,后隐居首阳山“义不食周粟”而死。现首阳山顶存两座土丘,即伯夷叔齐墓。原首阳山上有伯夷叔齐庙。在今塔庄村北保存一通高1.7、宽0.65米的石碑,中间刻“古贤人伯夷、叔齐墓道”。
5.吕不韦墓
位于首阳山镇大冢头村,吕不韦(?-前235)初为富商,秦庄襄王时为相国,执秦政十余年,后忧惧自杀传葬此。面积约650平方米,现存墓冢高6.5米,封冢夯筑,部分遭破坏。
6.唐玄奘故里
位于缑氏镇东北约1公里的陈河村,该村原名陈堡谷,又名凤凰谷,村前马涧河水自东南向西北穿谷而过。谷东的陈河村即唐代高僧玄奘故里。玄奘故里座北朝南,背风向阳,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一代伟人佛教大师、旅行家、翻译家——玄奘就诞生在这里。此院历经1830余年沧桑之变,后由陈河村陈氏家族集资重修而成。山门匾额“玄奘故居”四个字为北京大学玄奘研究专家季羡林教授题写,门前“玄奘故里”碑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
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优势评价
(一)文明核心,古都成群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河洛文明则是黄河文化的核心,而偃师就位于河洛文明的腹心地区,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以“古”为特色。如前所述,夏都、商都、东周的成周城以及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朝国都洛阳城基本上均在偃师境内。在累计一千多年的时间内,这里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范围内第一流的大都市,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并形成了一系列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的古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古都群”,数量之多,在全国实属罕见。在不足 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七朝古代都城遗址,这在全国2500多个县市中是绝无仅有的,为世界文化遗产地。
(二)夏商界标独具,科研价值极高
偃师商城遗址是我国已发现的商代保存最完好的城址之一,经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多学科交叉研究,把偃师商城定为商灭夏后最早建立的商城,把小城和宫城定为夏商分界的考古学“界标”。这足以令历史教科书改写的重大考古发现,使偃师这块著名的古文化遗址再度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旅游者的极大关注。偃师商城遗址是我国夏商考古与历史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对研究我国早期帝王都城、尤其是宫城制度意义重大,并为探索夏文化,研究我国早期国家的出现及特点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接续我国文化链断环提供了实物资料。
(三)名人荟萃,影响力广,吸引力强
地灵则人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偃师人才辈出,多如繁星。由于历史上有许多朝代建都洛阳,其中有七个朝代建都于偃师境内,因而帝王将相、名人学者不少在这里施展才华,创造出流芳千古的业绩。如商代的伊尹、周代的伯夷叔齐、秦时的吕不韦、东汉的许慎、王充、张衡、蔡伦,建安文学的代表者“三曹”和“七子”,西晋的左思,唐代的杜甫、武则天、颜真卿,宋代的吕蒙正,清代的王铎、武亿等等,就连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大唐高僧玄奘,也是生长于此的偃师人。
(四)开华夏教育之先河,集古代科技于一地
偃师的古代高等教育开华夏之先河,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各朝国立学府均设于此,孕育了无数杰出人才和灿烂的文化。特别是东汉太学遗址,兴盛时学生多达3万余人,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历史最久的国立大学,太学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教育史上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此外,偃师历史上还有西晋的国子学以及众多的书院,如两程书院、首阳书院、龙泉书院、少陵书院、养正书院、中和书院、凤山书院、西亳书院、黄鹤书院、洛浦书院等。
另外还有东汉国家天文台——灵台遗址。这里曾是东汉时全国的天文研究中心和最大的国家天文台。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曾在此设计制造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其中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年,被誉为世界地震仪的鼻祖。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科学家和学者在这里奉献出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创造了不朽的业绩。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三国时的机械制造家马钧在这里发明了龙骨水车、指南车等。古代学者班固在这里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历史学家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地理学家郦道元在这里完成了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等等。■
参考文献
1、《偃师市志》.
2、《偃师市文物资料》.
3、《偃师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作者简介:许韶立(1962-)男,山西芮城县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旅游规划和资源开发研究。
关键词:偃师市;人文旅游资源:特色优势
偃师市位于河南省西部,洛阳盆地东部,距古都洛阳仅30公里,这里地处华夏文明之腹地,河洛文明的发祥地。东接巩义,西邻洛阳,南有嵩山耸峙,北临黄河天险,中为伊洛平原,伏牛邙山为其屏,滔滔伊洛为其脉,陇海铁路纵贯东西,连霍高速、207、310国道穿越其境,距洛阳飞机场35公里。水陆相济,交通便利,自古为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发达地区,历代帝王皆视之为建都的理想之地。自传说中的帝喾定都于亳之后,夏、商、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个朝代均先后建都于此,有近两个世纪的时间这里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同时偃师又位于洛阳和登封两大旅游热点之间,优越的区位及交通条件,为旅游业的开发提供了良好的通达条件。
一、偃师市人文旅游资源及特色
(一)古都众多
1. 中国历史上进入文明时代的第一个王朝之都——夏都斟郇
位于偃师市城区西南9公里的翟镇乡二里头村南,在遗址中心地带发现有大型宫殿、宗庙以及平地起建的房屋、半地穴式房屋、道路、窖穴、水井等遗迹以及铸铜、制骨、制陶等手工业作坊和一批墓葬,出土有我国早期的青铜容器及青铜工具、武器、装饰品、精美玉器及大量陶、石、骨、蚌器。其中在发现的诸多宫殿中,一号、二号宫殿遗址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遗址。二者分别由正殿、庭院、廊庑和门道等单体建筑构成,汇集于一座夯土台基上,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威严肃穆,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开启了中国宫殿建筑的先河。平地起建的一般住房,代替了地穴式建筑,为改变人类居住条件奠定了基础。
2. 商汤灭夏后营建的第一座都城——西亳
位于偃师市城关镇大槐树村南至洛河北岸,北靠邙山,南临洛水,东邻偃师市区,西距汉魏洛阳故城10公里,西南距离夏都二里头遗址6公里。城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总长1710米,东西宽1240米,城内面积约190万平方米。
商都西亳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最早最完备的一座都城。在城址范围内发现三重城垣,其中大城城垣厚约20米,残存高度1~3米,东西城垣各设二城门,南北城垣各一座城门,城垣均用夯土筑成。小城在大城之内南部,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100米,东西宽740米,城垣厚度约6~7米,残存高度约1米。小城城垣东、北两面设护城马面,是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城防马面设施。宫城位于小城正中轴线偏南部,平面呈方型,边长各约200余米。宫城内的建筑可分为三个区,南部东区均为四合院式宗庙建筑,南部西区为互相连通的组合宫殿建筑,宫城北部为御苑设施,其中发现的御池为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人工开挖并用自然石块砌筑的引水造景工程。商都西亳城的规模形制,尤其是宫殿建筑形制,显然是继承二里头宫殿建筑发展而来,显示了商代宫殿建筑的基本格局,也奠定了以后几千年中国宫廷建筑的基本形制。经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多学科交叉研究,把商都西亳内的小城定为夏商分界的“界标”。此足以说明它是商灭夏后建立的商代第一座国都。
3. 五朝古都——汉魏洛阳故城
位于偃师市区西约15公里与洛阳市、孟津县毗连的地方。在偃师境内主要分布于首阳山镇西半部和佃庄乡境内。它是东周、东汉经曹魏、西晋、北魏五个朝代的都城。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已发现12座城门,城内略偏西处是内城遗址,24条大道纵横交错,在城南分布有东汉太学遗址、辟雍、明堂和东汉国家天文台灵台旧址。城内的北魏皇家寺院永宁寺及古代令外国人叹为观止的的永宁寺木塔基座尚存。以及断断续续地逶迤在伊洛平原之上古城垣,迄今还能看出故城遗址的宏伟轮廓,充分显示出昔日大国京都的豪华风貌。汉魏洛阳故城在长达500多年的时间内,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当时世界范围内第一流的大都市。
4. 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立大学——东汉太学
遗址在偃师市佃庄乡太学村。太学是中国古代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东汉太学建立在洛阳开阳门外,即今偃师佃庄乡太学村西边。太学始建于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后屡加扩展。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建造太学讲堂。至汉顺帝时,规模空前,有240房,1050室。汉质帝时,太学学生多达3万余人。
5. 全国最早的天文观测台之一——东汉灵台
在偃师佃庄乡大郊寨与岗上村之间。这里曾是东汉时期国家天文研究中心, 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国家天文观测台之一。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宽220米,东西两面均发现有夯筑墙基,中心建筑为一座每边长50米,残高8米多的夯土台, 还留有砖砌、铺石的建筑残迹。东汉杰出的科学家张衡,曾先后两次任太史令,掌灵台的天象观测和天文研究工作,撰写了《地震对策》、《浑天仪图注》、《灵宪》和《灵宪图》(我国最早的星图)等重要科学著作,他设计制造的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均安放在灵台上。其中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年,张衡也是早于世界闻名的哥白尼、开普勒、伽里略1000多年的天文学家。
(二)皇陵遍布
历代皇陵在偃师市内分布有四处:高龙、寇店一带为东汉南北域六陵区;首阳山一带有魏文帝曹丕陵和西晋皇陵;万安山有魏明帝陵;缑氏景山上有保存较好的唐孝敬皇帝“恭陵”和唐昭宗“和陵”。
1.唐孝敬皇帝“恭陵”
位于偃师市南部景山之颠,在今缑氏乡滹沱村南。唐恭陵为唐高宗李治的第五子,女皇武则天长子李弘的陵墓。其陵园座北朝南,平面呈正方形,边长440米。恭陵规模宏大,布局规整,是我国唐代陵墓的典范。恭陵的石刻,气势雄伟,雕刻精美,形象生动,达到了以形写神,表神兼备的境界,堪称河南唐代陵墓石雕之冠。 2.唐昭宗“和陵”
位于缑氏乡东北2公里景山,东距唐恭陵1.5公里,亦称和陵,群众俗称"小冢"。近年来封冢已近夷平,已探出墓道长60米,墓室面积200平方米。 墓前尚存翁仲一件,门阙台基一处。
3.西晋皇陵
位于城区西北邙山南麓,西起峻阳陵,东至枕头山。西晋皇陵的地望,史书无载,经钻探调查可知,晋文帝司马昭崇阳陵在偃师市区以西、杜楼以北枕头山南麓,武帝司马炎峻阳陵位于左芬墓志出土地,在今南蔡庄村正北山岗南麓。其余帝陵均分布在县城西北邙山两则的崇阳陵、峻阳陵之间。自东至西为文帝崇阳陵、武帝峻阳陵、惠帝太阳陵,山之阴为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
(三)名人辈出
偃师地灵人杰,名人辈出,历代名人故居、名人墓葬林立,独领风骚。
1.杜甫墓
位于城关镇前后杜楼村之间,杜甫(712-770年)唐代大诗人,有《杜工部集》传世。墓冢呈八角形,高2米,周长32米,青砖围砌, 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所立墓碑一通,上书“唐工部拾遗少陵杜文贞公之墓”。另有重修、拜谒杜墓碑刻十余通。公元731年,杜甫漫游江南和齐赵。公元741年杜甫从山东回到东都洛阳,在偃师城西首阳山下筑“土娄”而居。这里就是他在诗中常常题起的“陆浑山庄”、“土娄庄”、“尸乡土室”的地方。杜甫在此定居13年,写出了许多诗篇,并记载了一些史事。
2.颜真卿墓
位于山化乡汤泉村。颜真卿(709-785),唐代著名书法家。墓冢高3米, 面积约195平方米。墓前有明万历年间石碑“唐赠司徒谥文忠颜鲁公之墓”清乾隆年间所立“唐太师颜鲁公真卿墓碑记”。
3. 王铎墓
位于山化乡石家庄村东。王铎(1592-1652),明末清初大书法家,孟津县人。墓冢早年修陇海铁路时被压。墓前尚有石人二、石马二、碑座二,村内有清顺治九年(1652)谕祭碑一通,碑高2.95米,宽1.10米。
4.伯夷叔齐墓
位于偃师市区西北首阳山上。伯夷、叔齐为商末孤竹国君之子,因互让王位而出走,曾"扣马而谏"阻周武王代纣,后隐居首阳山“义不食周粟”而死。现首阳山顶存两座土丘,即伯夷叔齐墓。原首阳山上有伯夷叔齐庙。在今塔庄村北保存一通高1.7、宽0.65米的石碑,中间刻“古贤人伯夷、叔齐墓道”。
5.吕不韦墓
位于首阳山镇大冢头村,吕不韦(?-前235)初为富商,秦庄襄王时为相国,执秦政十余年,后忧惧自杀传葬此。面积约650平方米,现存墓冢高6.5米,封冢夯筑,部分遭破坏。
6.唐玄奘故里
位于缑氏镇东北约1公里的陈河村,该村原名陈堡谷,又名凤凰谷,村前马涧河水自东南向西北穿谷而过。谷东的陈河村即唐代高僧玄奘故里。玄奘故里座北朝南,背风向阳,依山傍水,风景秀丽,一代伟人佛教大师、旅行家、翻译家——玄奘就诞生在这里。此院历经1830余年沧桑之变,后由陈河村陈氏家族集资重修而成。山门匾额“玄奘故居”四个字为北京大学玄奘研究专家季羡林教授题写,门前“玄奘故里”碑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
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优势评价
(一)文明核心,古都成群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河洛文明则是黄河文化的核心,而偃师就位于河洛文明的腹心地区,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以“古”为特色。如前所述,夏都、商都、东周的成周城以及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七朝国都洛阳城基本上均在偃师境内。在累计一千多年的时间内,这里都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范围内第一流的大都市,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并形成了一系列包括不同历史时期的古文化旅游资源。特别是“古都群”,数量之多,在全国实属罕见。在不足 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拥有七朝古代都城遗址,这在全国2500多个县市中是绝无仅有的,为世界文化遗产地。
(二)夏商界标独具,科研价值极高
偃师商城遗址是我国已发现的商代保存最完好的城址之一,经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多学科交叉研究,把偃师商城定为商灭夏后最早建立的商城,把小城和宫城定为夏商分界的考古学“界标”。这足以令历史教科书改写的重大考古发现,使偃师这块著名的古文化遗址再度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旅游者的极大关注。偃师商城遗址是我国夏商考古与历史研究上的重大突破,对研究我国早期帝王都城、尤其是宫城制度意义重大,并为探索夏文化,研究我国早期国家的出现及特点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为接续我国文化链断环提供了实物资料。
(三)名人荟萃,影响力广,吸引力强
地灵则人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偃师人才辈出,多如繁星。由于历史上有许多朝代建都洛阳,其中有七个朝代建都于偃师境内,因而帝王将相、名人学者不少在这里施展才华,创造出流芳千古的业绩。如商代的伊尹、周代的伯夷叔齐、秦时的吕不韦、东汉的许慎、王充、张衡、蔡伦,建安文学的代表者“三曹”和“七子”,西晋的左思,唐代的杜甫、武则天、颜真卿,宋代的吕蒙正,清代的王铎、武亿等等,就连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大唐高僧玄奘,也是生长于此的偃师人。
(四)开华夏教育之先河,集古代科技于一地
偃师的古代高等教育开华夏之先河,夏、商、周、东汉、曹魏、西晋各朝国立学府均设于此,孕育了无数杰出人才和灿烂的文化。特别是东汉太学遗址,兴盛时学生多达3万余人,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人数最多、历史最久的国立大学,太学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教育史上都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此外,偃师历史上还有西晋的国子学以及众多的书院,如两程书院、首阳书院、龙泉书院、少陵书院、养正书院、中和书院、凤山书院、西亳书院、黄鹤书院、洛浦书院等。
另外还有东汉国家天文台——灵台遗址。这里曾是东汉时全国的天文研究中心和最大的国家天文台。东汉著名科学家张衡曾在此设计制造了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其中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年,被誉为世界地震仪的鼻祖。除此之外还有不少科学家和学者在这里奉献出了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创造了不朽的业绩。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三国时的机械制造家马钧在这里发明了龙骨水车、指南车等。古代学者班固在这里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历史学家司马光在这里完成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地理学家郦道元在这里完成了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等等。■
参考文献
1、《偃师市志》.
2、《偃师市文物资料》.
3、《偃师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作者简介:许韶立(1962-)男,山西芮城县人,研究员,主要从事旅游规划和资源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