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8个月的紧张建设,位于大兴新城、亦庄新城与中心城区之间的北京南海子公园一期正式开门迎客。碧波荡漾、芳草萋萋,与位于北五环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遥相呼应,成为贯穿北京南北中轴线上的另一颗生态明珠。
南海子,曾是北京城南最大的湿地,位于今天大兴的亦庄、旧宫、瀛海、西红门地区,每到秋季,晴云碧树,果红叶黄,别有一番特色;被誉为“燕京十景”之一,命名“南囿秋风”。历史上,曾为辽、金、元、明、清五朝皇家园林,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著名的南郊农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首都市场提供了充足农副产品。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京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南海子地区逐渐成为人口聚集、环境恶化、社会管理形势严峻,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的城乡结合部。
作为北京市“城南行动”计划第一项重大生态工程,南海子公园位于大兴新城、亦庄新城和中心城区之间,规划总面积11.65平方公里,其中公园占地7.86平方公里,是北京最大的湿地公园。公园建设遵循“保护优先,积极治理,加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力度,维护区域生态功能”的原则,利用南海子地区原有的皇家园林、麋鹿保护区、自然湿地等资源优势,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重点建设湿地景观、皇家文化、麋鹿保护、生态休闲等功能区,打造承载地区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明的平台,使之与北部奥运文化、中心城历史文化遥相呼应,丰富首都北京的文化内涵。
刚刚开园的北京南海子公园,以清时皇家园林为蓝本,重建“三山五海”,还原园林历史风貌,重新构建京南水系,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变昔日脏乱差地区为今天风景旖旎的风景园林。
公园一期包括南海子湿地修复、垃圾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理、排洪滞洪以及生态近自然郊野景观的恢复等内容,建成景观总面积达3700多亩。其中,完成拆迁60万平方米,实施土方工程500万立方米,处理垃圾800多万立方米,建设公园环路近10公里,形成水面450多亩,按照适地适树,既突出景观又易于成活的原则,栽植乔灌木20万株、地被植物150万平方米。
南海子公园建设充分体现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理念,对推动南城及周边地区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全面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为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以科技手段变废为景
寓生态理念循环用水
过去的南海子地区违章建筑众多、脏乱不堪,原先干涸的坑塘大部分被不加分类、不加隔离设备的垃圾填平,填埋总量达到2200万立方米,其中80%以上是建筑垃圾。昔日的皇家园林,成了大垃圾坑。大量的垃圾填埋在此,不仅影响景观和周边环境,同时污染了土壤以及地下水水质,对局部大气和水环境都造成了影响。
公园建设首先就要从处理这些垃圾下手,如何处理并利用这些建筑垃圾,使其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规划设计专家决定因地制宜,变废为宝,利用这些建筑垃圾堆山造景,做到垃圾处理不出园。“数量巨大的垃圾,其中大部分为建筑垃圾,砖石瓦砾,水泥墙体众多,多年堆放无人问津的垃圾,就是我们的原材料。”
由于要营造湿地周边景观,区域内将建大量高低起伏的景观山体。施工人员将建筑废料根据各种规格进行打碎、分拣,分别使用。作为填充物,打碎后的垃圾基本分三个等级:一级,直径20厘米以上的,用于堆山填充物;二级,直径10厘米~20厘米,用于公园路基建设:三级,直径10厘米以下的,用于园中路填充物、绿地甬路、人行道石子等。山体建筑完成后,再用土壤铺设其上,用于栽种景观植被,利用各种植物对垃圾进行降解。
除了建筑垃圾外,大量的生活垃圾也被利用起来。由于长年填埋,很多生活垃圾、草叶木渣等早已成为腐殖质,施工人员把这些垃圾挖掘出来,与土壤一起混合铺设,以此增加土壤肥力,利于栽种植物的生长。
同时,除了本地的废物利用外,公园的水源也是来自小红门污水处理厂产出的再生水。利用原先用来填埋垃圾的大坑,挖掘后将坑体做好防水,引入经过严格过滤处理的再生水作为水源,同时,在水体内放养各种鱼类等水生动物,在不同水域栽种香蒲、芦苇、荷花等挺水性、浮水性和沉水性水生植物,吸引野生动物来此栖息,逐步恢复湿地景观及功能,形成完备的生态圈。
恢复万亩湿地重现京南水系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南海子公园全部完工后将恢复京南最大的湿地,面积达1.2万亩,其中水面占五分之一。她将为缺水干旱的北京城建设一个“大肾”。
原先南海子内的湖泊一共有25处,经过清乾隆年间大规模地疏浚,南苑内泉源畅达,凤河、凉水河清流潺潺,曲折如带,使南海子有“五海”之说。据测算,头海子原有水面75亩,二海子232.5亩,三海子北水面220.5亩,中间水面438亩,南水面180亩,四海子118.5亩,五海子192亩,再加上其他几处,南苑内湖沼一共有水面2573.45亩。
头海子至五海子等众多的湖泊碧波荡漾,滋润了南苑广阔的草场,美化了环境,为南苑内的园林建筑以及苑内大量珍禽异兽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之后,由于南苑行宫衰败,褪为农田。一直到1984年左右,上游断水,致使大小湖泊、水道逐渐枯竭。干涸后,昔日的河湖成了垃圾填埋的大坑,脏乱不堪。再加上烧砖挖沙取土,曾经25处湖泊的两千多亩水面,无处可寻,难觅昔日盛景。
为提高南海子公园生态涵养、生态调节、生态服务功能优化的特质,强化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与恢复,南海子公园建设将恢复曾经的“五海”,再现京南水系。同时,以现在的糜鹿苑为核心,围绕这里进行湿地恢复,改善生态环境。
公园一期工程,首先恢复最南端的五海子,共恢复水面450亩,平均水深2米~3米左右,绿化面积达到1700多亩,栽植乔灌木、地被植物等百余种180余万株。二期工程将继续恢复,三年内使“五海”复现。恢复后的‘五海’虽然面积比以前小,但是恢复了水系的基本面貌,同时也具备了原先的部分功用,对于水体的过滤,下游用水质量的提升,以及地下水的补充,都有积极意义。
南海子这片湿地恢复后,对大兴乃至北京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就像天然的过滤器,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湿地中的一些植物还具有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功能,能有效调节大气组分,还能吸收空气中粉尘及携带的各种菌,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等含有毒物和杂质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沉淀和排除其中的毒物和杂质,保证下游用水更加安全。此外,南海子湿地大面积的水分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气,然后将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增加附近地区的湿度和降雨量。
据估算,公园全部建成后年可净化水质2007.4吨、固土2.85万吨、保肥3709.2吨、固碳5551.7吨,释放氧气1.23万吨,吸收二氧化硫169.4吨、氮氧化物4716公斤、滞尘2.6万多吨,年生态效益价值为6300余万元。
以文化设施带动民生以城乡发展助力建设
南海子公园建设,对深入挖掘大兴的历史文化,有效改善北京南部地区生态环境和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提升亦庄新城的环境品质,增强对高端生产要素吸附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彻底改变城乡结合部地区面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宜居宜业和谐新区提供了强大动力。
公园一期不仅在公园周边规划建设了环路,使之与城市主干道衔接,让道路系统更加顺畅,而且还通过科学详细的供水规划、中水回用规划、供电规划、供热规划以及燃气规划进一步完善区域内的市政配套设施,改善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公园建设将有力地提升地区发展的竞争力,为实现产业结构的重大布局与调整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大兴新城、亦庄新城承接主城区产业转移及产业升级,实现超常规、高水平、跨越式建设南部现代制造业新区打下坚实的生态基础。
据悉,大兴区将按照“世界城市产业新区、区域发展战略支点、体制机制创新高地”的总体定位,加快发展高技术制造、高端服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开发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文化创意、航空航天等十大产业,形成“一区多园”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南海子,曾是北京城南最大的湿地,位于今天大兴的亦庄、旧宫、瀛海、西红门地区,每到秋季,晴云碧树,果红叶黄,别有一番特色;被誉为“燕京十景”之一,命名“南囿秋风”。历史上,曾为辽、金、元、明、清五朝皇家园林,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著名的南郊农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首都市场提供了充足农副产品。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京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南海子地区逐渐成为人口聚集、环境恶化、社会管理形势严峻,公共服务设施落后的城乡结合部。
作为北京市“城南行动”计划第一项重大生态工程,南海子公园位于大兴新城、亦庄新城和中心城区之间,规划总面积11.65平方公里,其中公园占地7.86平方公里,是北京最大的湿地公园。公园建设遵循“保护优先,积极治理,加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力度,维护区域生态功能”的原则,利用南海子地区原有的皇家园林、麋鹿保护区、自然湿地等资源优势,充分发掘其文化内涵,重点建设湿地景观、皇家文化、麋鹿保护、生态休闲等功能区,打造承载地区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明的平台,使之与北部奥运文化、中心城历史文化遥相呼应,丰富首都北京的文化内涵。
刚刚开园的北京南海子公园,以清时皇家园林为蓝本,重建“三山五海”,还原园林历史风貌,重新构建京南水系,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变昔日脏乱差地区为今天风景旖旎的风景园林。
公园一期包括南海子湿地修复、垃圾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理、排洪滞洪以及生态近自然郊野景观的恢复等内容,建成景观总面积达3700多亩。其中,完成拆迁60万平方米,实施土方工程500万立方米,处理垃圾800多万立方米,建设公园环路近10公里,形成水面450多亩,按照适地适树,既突出景观又易于成活的原则,栽植乔灌木20万株、地被植物150万平方米。
南海子公园建设充分体现了“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理念,对推动南城及周边地区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全面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为北京市建设世界城市奠定坚实的生态基础。
以科技手段变废为景
寓生态理念循环用水
过去的南海子地区违章建筑众多、脏乱不堪,原先干涸的坑塘大部分被不加分类、不加隔离设备的垃圾填平,填埋总量达到2200万立方米,其中80%以上是建筑垃圾。昔日的皇家园林,成了大垃圾坑。大量的垃圾填埋在此,不仅影响景观和周边环境,同时污染了土壤以及地下水水质,对局部大气和水环境都造成了影响。
公园建设首先就要从处理这些垃圾下手,如何处理并利用这些建筑垃圾,使其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规划设计专家决定因地制宜,变废为宝,利用这些建筑垃圾堆山造景,做到垃圾处理不出园。“数量巨大的垃圾,其中大部分为建筑垃圾,砖石瓦砾,水泥墙体众多,多年堆放无人问津的垃圾,就是我们的原材料。”
由于要营造湿地周边景观,区域内将建大量高低起伏的景观山体。施工人员将建筑废料根据各种规格进行打碎、分拣,分别使用。作为填充物,打碎后的垃圾基本分三个等级:一级,直径20厘米以上的,用于堆山填充物;二级,直径10厘米~20厘米,用于公园路基建设:三级,直径10厘米以下的,用于园中路填充物、绿地甬路、人行道石子等。山体建筑完成后,再用土壤铺设其上,用于栽种景观植被,利用各种植物对垃圾进行降解。
除了建筑垃圾外,大量的生活垃圾也被利用起来。由于长年填埋,很多生活垃圾、草叶木渣等早已成为腐殖质,施工人员把这些垃圾挖掘出来,与土壤一起混合铺设,以此增加土壤肥力,利于栽种植物的生长。
同时,除了本地的废物利用外,公园的水源也是来自小红门污水处理厂产出的再生水。利用原先用来填埋垃圾的大坑,挖掘后将坑体做好防水,引入经过严格过滤处理的再生水作为水源,同时,在水体内放养各种鱼类等水生动物,在不同水域栽种香蒲、芦苇、荷花等挺水性、浮水性和沉水性水生植物,吸引野生动物来此栖息,逐步恢复湿地景观及功能,形成完备的生态圈。
恢复万亩湿地重现京南水系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南海子公园全部完工后将恢复京南最大的湿地,面积达1.2万亩,其中水面占五分之一。她将为缺水干旱的北京城建设一个“大肾”。
原先南海子内的湖泊一共有25处,经过清乾隆年间大规模地疏浚,南苑内泉源畅达,凤河、凉水河清流潺潺,曲折如带,使南海子有“五海”之说。据测算,头海子原有水面75亩,二海子232.5亩,三海子北水面220.5亩,中间水面438亩,南水面180亩,四海子118.5亩,五海子192亩,再加上其他几处,南苑内湖沼一共有水面2573.45亩。
头海子至五海子等众多的湖泊碧波荡漾,滋润了南苑广阔的草场,美化了环境,为南苑内的园林建筑以及苑内大量珍禽异兽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之后,由于南苑行宫衰败,褪为农田。一直到1984年左右,上游断水,致使大小湖泊、水道逐渐枯竭。干涸后,昔日的河湖成了垃圾填埋的大坑,脏乱不堪。再加上烧砖挖沙取土,曾经25处湖泊的两千多亩水面,无处可寻,难觅昔日盛景。
为提高南海子公园生态涵养、生态调节、生态服务功能优化的特质,强化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修复与恢复,南海子公园建设将恢复曾经的“五海”,再现京南水系。同时,以现在的糜鹿苑为核心,围绕这里进行湿地恢复,改善生态环境。
公园一期工程,首先恢复最南端的五海子,共恢复水面450亩,平均水深2米~3米左右,绿化面积达到1700多亩,栽植乔灌木、地被植物等百余种180余万株。二期工程将继续恢复,三年内使“五海”复现。恢复后的‘五海’虽然面积比以前小,但是恢复了水系的基本面貌,同时也具备了原先的部分功用,对于水体的过滤,下游用水质量的提升,以及地下水的补充,都有积极意义。
南海子这片湿地恢复后,对大兴乃至北京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湿地内丰富的植物群落,就像天然的过滤器,能够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并放出氧气,湿地中的一些植物还具有吸收空气中有害气体的功能,能有效调节大气组分,还能吸收空气中粉尘及携带的各种菌,从而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同时,生活污水和工业排放物等含有毒物和杂质的流水经过湿地时,沉淀和排除其中的毒物和杂质,保证下游用水更加安全。此外,南海子湿地大面积的水分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气,然后将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增加附近地区的湿度和降雨量。
据估算,公园全部建成后年可净化水质2007.4吨、固土2.85万吨、保肥3709.2吨、固碳5551.7吨,释放氧气1.23万吨,吸收二氧化硫169.4吨、氮氧化物4716公斤、滞尘2.6万多吨,年生态效益价值为6300余万元。
以文化设施带动民生以城乡发展助力建设
南海子公园建设,对深入挖掘大兴的历史文化,有效改善北京南部地区生态环境和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提升亦庄新城的环境品质,增强对高端生产要素吸附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彻底改变城乡结合部地区面貌,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宜居宜业和谐新区提供了强大动力。
公园一期不仅在公园周边规划建设了环路,使之与城市主干道衔接,让道路系统更加顺畅,而且还通过科学详细的供水规划、中水回用规划、供电规划、供热规划以及燃气规划进一步完善区域内的市政配套设施,改善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公园建设将有力地提升地区发展的竞争力,为实现产业结构的重大布局与调整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大兴新城、亦庄新城承接主城区产业转移及产业升级,实现超常规、高水平、跨越式建设南部现代制造业新区打下坚实的生态基础。
据悉,大兴区将按照“世界城市产业新区、区域发展战略支点、体制机制创新高地”的总体定位,加快发展高技术制造、高端服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开发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文化创意、航空航天等十大产业,形成“一区多园”的产业发展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