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陆和台湾两岸长期以来的分离状态已为中国海权维护和拓展形成诸多不利影响,面临中国海洋权益被严重侵犯,海洋安全形势日趋严峻的局势,寻求两岸合作是维护中国海权需要切实探讨的新课题。两岸协作维护海权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可行性。两岸需共同努力寻求合作维权的途径,开创两岸合作维权的美好前景。
[关键词]海权维护;两岸合作;必要性;可行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8 — 0063 — 02
大陆和台湾两岸长期分立的现状对中国海权的维护和拓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在中国海洋权益遭受严重侵犯,海洋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局势之下,两岸合作是维护中国海权需要面临的新课题。
一、两岸合作维护海权的必要性。尽管大陆与台湾仍处于分裂状态,但面临国家海洋主权被侵犯时,维护国家主权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责任和使命。在当前形势下,两岸合作显得尤为必要。
1. 政治外交的需要。中国台湾目前实际控制东沙群岛,在南沙太平岛驻军,并在其他南海群岛享有广泛的利益。但是,由于海峡两岸分离的现状,台湾不能以一个主权国家的身份参加在海洋主权问题上的对话和磋商,在处理南海问题上台湾被日益边缘化。作为不为国际社会所承认的非主权国家实体,台湾不能主张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台湾只有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以适当的身份,而不是主权国家的名义,才能获得大陆支持参与海权问题的磋商和谈判。如果台湾固执地追求以一个主权国家的身份寻求国际突破的空间,只能是徒劳无益,破坏两岸关系,以致两岸陷入长期零和博弈的模式。台湾只有正视这个基本事实,携手大陆,才能共同维护一个中国的海洋权益,捍卫国家主权,为两岸合作创造新的机遇〔1〕。
2. 军事协防的需要。目前台湾驻守的太平岛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有适合作战和生存的良好的条件。然而太平岛的军事驻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得到台湾方面应有的关注,甚至一度出现懈怠的情况。目前台湾单方面驻守太平岛面临着很大困难,如果两岸能实现合作则太平岛的物质运补就会比较便易。目前大陆在南沙驻防的岛礁面积都不大,自然条件也不适合大规模驻军,在当前南海局势日益紧张的形势下,两岸优势互补、相互配合,一致对外,团结协防,把太平岛建设成南沙“不沉的航空母舰”,对于维护南沙海洋主权具有重要意义。
3. 法理主张的需要。目前中国海洋主权主张的历史档案的部分原始资料保存在台湾,包括中国主张对钓鱼岛主权的历史证据的一部分,以及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与当??代中国南海主权争议直接相关的外交档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华民国”接手南海诸岛,以及《旧金山和平条约》、《对日和约》、《日台条约》等中国主张南海主权的重要依据。将来如果需要采取法律手段来解决海上领土争端,上诉国际法院的时候,有学者指出,影响南海问题结果的不是由中国和其他某一权利声索国决定的,而是由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其他声索国三方决定。因此,两岸需要加强合作,相互弥补,充分利用证据材料,主张中国的海洋主权。〔2〕
二、两岸合作维护海权的可行性
1.共同一致的主权主张。在海权主张方面两岸有共同一致的立场。在南海,中华民国政府1947年编绘的《南海诸岛位置图》就首次标出了南海主权主张的断续线(当时为11段线)。1948年中华民国政府通过《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向国际社会正式宣布了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蒋氏父子执政台湾期间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南海主权的强硬立场。20世纪90年代,台湾公布《南海政策纲领》指出,南海无论就历史、地理、法律及事实,向为中国固有领上之一部分,其主权属于中国。〔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方面经政府有关部门审定出版的地图在南海地区也标绘了同样的断续线。1958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明确了中国对包括南海及钓鱼岛在内的海疆主权,并于199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再次立法确认。
在对钓鱼岛的主权要求,两岸的立场也是基本一致的。1972年当日本声明对钓鱼岛的主权时,台湾“行政院”即指出,台湾政府主张对钓鱼岛之正当权益的立场坚定不移,并决心全力维护。台湾议会也通过临时动议,要求政府维护钓鱼台列岛的主权。目前马英九当局对钓鱼岛的主张也同样坚定明确。2008年台湾“联合号”海钓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被日本巡逻舰撞沉事件之后,马英九当即指示台湾“外交部”严正抗议并对钓鱼岛宣示主权。大陆方面也通过一系列言行明確了对钓鱼岛的主权要求。1951年日美签订了片面的《旧金山和约》之后,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当即发表了维护国家主权的严正声明。1971年,美国将钓鱼岛“交还”日本,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严厉谴责美日私相授受的行为是对中国领土主权明目张胆的侵犯。2012年,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对此,大陆和台湾方面均表达了捍卫钓鱼岛主权的决心和意志。台湾方面在处理钓鱼岛问题上,马英九表示台当局主张“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和平互惠、共同开发”, 这与大陆方面1978年恢复与日邦交时提出的主张完全是一脉相承的。包括在在南海问题上马英九主张在拥有“主权”的前提下,搁置争议与周边国家共同开发。这种主张与大陆的南海政策也是基本一致的。
(2)捍卫民族利益的合作先例。在维护国家海权方面,两岸曾有默契的配合。1974年西沙海战大陆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增援前线,台湾不仅没有进行封锁还提供了照明方便。1988年赤瓜礁海战中,大陆在太平岛停留并接受补给。海峡两岸虽长期分离,但在维护南海主权问题上却能坚持步调一致,以民族大义为先,未来应对南海问题,仍需发扬此种优良传统。〔4〕
(3)携手维权的民意基础。近年来,两岸政治和民间交往频繁,双方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不断加强,尤其是双方达成“九二共识”之后,大陆和台湾的合作与交流开创了新的形势,海峡两岸民众对立情绪日渐消解,为双方合作维护海权奠定了良好基础。台湾《旺报》报道,基于两岸媒体同步民意调查显示,多数人支持两岸合作保钓。据调查,台湾有52%的民众支持率,大陆更高达85%。此外,两岸同胞认为在南海问题上也应实现合作。在台湾有48%的人认为双方应该合作,大陆则有79%的民众支持两岸携手保卫南海主权。〔5〕因此,两岸合作维??护国家海权具有良好的民意基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此外,两岸同胞还有共同保钓的实际行动。2003年10月,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方第一次组织了联合“保钓”行动。 (4)持续深入的经贸关系。近年来,两岸经贸关系不断发展,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台湾是中国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九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市场,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地。经贸交流与合作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看来虽然两岸海上军事合作还面临困难,但随着两岸经济和政治交流不断深化,两岸海上军事合作的可能性也在增加。早在2008年马英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态,两岸先实现经济关系正常化,再讨论重大政治问题。台湾的“国防部长” 陈肇敏也曾公开表示,台湾军方未来将与大陆解放军交流。〔6〕
三、两岸合作的途径。
2010年4月,大陆官员在首届“海峡两岸海洋论坛”提出两岸合作维护钓鱼岛和南沙群岛海域的国家主权和管辖权。2011年8月,两岸学者共同起草了《2010年南海地区形势评估报告》,建议海峡两岸加强合作,建立两岸合作的政治互信和两岸南海事务性合作,推动建立两岸军事协调机制和两岸南海油气资源的合作开发。〔7〕就当前钓鱼岛局势,马英九提出“一组三边共同协商”的建议,首次加添了两岸要素。这些都让我们可以看到两岸未来合作维护海权的希望和曙光。具体而言,当前两岸可在以下方面逐步展开合作,共同开创两岸合作维护海洋主权的美好前景。
(1)联合执法。2008年发生台湾“联合”号渔船被日本舰船撞沉事件后,台湾派出九艘舰艇前往宣示主权,大陆海监船也竭力突破日方干扰,到达钓鱼岛巡航。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反海盗任务的中国大陆海军舰艇编队为台湾商船提供了护航。在当前中日钓鱼岛争端激烈之时,大陆宣布派出海监船队到钓鱼岛海域巡航,马英九也下令海巡署派出舰艇前往钓鱼岛海域进行护渔,形成了两岸执法船聚集在钓鱼岛周边海域进行“合作保钓”的默契现象。将来两岸可以定期轮换的合作方式展开常态化的护渔巡航执法活动。
(2)共同开发。对大陆和台湾南海合作开发,马英九当局态度趋于积极。2008年5月,马英九上任伊始即指示“国安会”对两岸油气开发合作相关议题进行研究。随后,台相关部门即将会商结果提交给陆委会作为第一次“江陈会谈”的协商内容。台湾的中油与中国大陆的中海油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从而打破了两岸长期“有意愿,无突破”状态,向两岸合作开发海洋资源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8〕台湾“中油”公司已被获准与大陆的石油公司进行商业合作谈判。
(3)军事协防。当前海权危机实际上为两岸打破军事交流的僵局提供了良好契机。在两岸合作存有顾虑的情况下,两岸海上力量可就针对人道主义救援进行联合演习或就突发的应急事件协调实施海上护航护渔、反恐,协调行动进行海上巡逻以共同保护海洋权益,再逐步过渡到建立正常的海上力量交流机制,进行全面的军事合作。两岸可将南海作为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一个前置性的试探。
温家宝总理说: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维护海权,抵御外侮,捍卫一个中国的整体利益和中华民族尊严,是两岸全体中国人的共同责任。两岸虽有分歧,但面临共同利益受到侵犯时,大陆、台湾应该以民族大义为重,求同存异,携手合作,两岸同胞需要不懈努力。
〔参 考 文 献〕
〔1〕艾明江.当前南海危机中的两岸合作及其走向〔J〕.理论导刊.2009,(11).
〔2〕孙国祥.台湾需避免在南海问题中被边沿化. 〔DB/OL〕(2012-07-12 )(2012-10-11).http://forum.home.news.cn/thread/101234764/1.html
〔3〕艾明江.当前南海危机中的两岸合作及其走向〔J〕.理论导刊,2009,11.
〔4〕邵玉铭.风云的年代—保钓运动及留学生涯之回忆〔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1年,304.
〔5〕旺报:钓鱼岛争端 两岸携手抗日共识高. 〔DB/OL〕(2012-07-19 )(2012-10-11)http://zy.takungpao.com/n/20120719/137493.html.
〔6〕臺军称想与解放军交流 希望确保永久和平. 〔DB/OL〕(2008-12-04)(2012-10-11)http://www.ce.cn/xwzx/mil/junmore/200812/04/t20081204_17580408.shtml
〔7〕〔8〕冯梁,王维.周亦民.两岸南海政策:历史分析与合作基础.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4.
〔责任编辑:陈玉荣〕
[关键词]海权维护;两岸合作;必要性;可行性;途径
[中图分类号]F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8 — 0063 — 02
大陆和台湾两岸长期分立的现状对中国海权的维护和拓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在中国海洋权益遭受严重侵犯,海洋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的局势之下,两岸合作是维护中国海权需要面临的新课题。
一、两岸合作维护海权的必要性。尽管大陆与台湾仍处于分裂状态,但面临国家海洋主权被侵犯时,维护国家主权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责任和使命。在当前形势下,两岸合作显得尤为必要。
1. 政治外交的需要。中国台湾目前实际控制东沙群岛,在南沙太平岛驻军,并在其他南海群岛享有广泛的利益。但是,由于海峡两岸分离的现状,台湾不能以一个主权国家的身份参加在海洋主权问题上的对话和磋商,在处理南海问题上台湾被日益边缘化。作为不为国际社会所承认的非主权国家实体,台湾不能主张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台湾只有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以适当的身份,而不是主权国家的名义,才能获得大陆支持参与海权问题的磋商和谈判。如果台湾固执地追求以一个主权国家的身份寻求国际突破的空间,只能是徒劳无益,破坏两岸关系,以致两岸陷入长期零和博弈的模式。台湾只有正视这个基本事实,携手大陆,才能共同维护一个中国的海洋权益,捍卫国家主权,为两岸合作创造新的机遇〔1〕。
2. 军事协防的需要。目前台湾驻守的太平岛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有适合作战和生存的良好的条件。然而太平岛的军事驻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得到台湾方面应有的关注,甚至一度出现懈怠的情况。目前台湾单方面驻守太平岛面临着很大困难,如果两岸能实现合作则太平岛的物质运补就会比较便易。目前大陆在南沙驻防的岛礁面积都不大,自然条件也不适合大规模驻军,在当前南海局势日益紧张的形势下,两岸优势互补、相互配合,一致对外,团结协防,把太平岛建设成南沙“不沉的航空母舰”,对于维护南沙海洋主权具有重要意义。
3. 法理主张的需要。目前中国海洋主权主张的历史档案的部分原始资料保存在台湾,包括中国主张对钓鱼岛主权的历史证据的一部分,以及20世纪30年代以来一直与当??代中国南海主权争议直接相关的外交档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华民国”接手南海诸岛,以及《旧金山和平条约》、《对日和约》、《日台条约》等中国主张南海主权的重要依据。将来如果需要采取法律手段来解决海上领土争端,上诉国际法院的时候,有学者指出,影响南海问题结果的不是由中国和其他某一权利声索国决定的,而是由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其他声索国三方决定。因此,两岸需要加强合作,相互弥补,充分利用证据材料,主张中国的海洋主权。〔2〕
二、两岸合作维护海权的可行性
1.共同一致的主权主张。在海权主张方面两岸有共同一致的立场。在南海,中华民国政府1947年编绘的《南海诸岛位置图》就首次标出了南海主权主张的断续线(当时为11段线)。1948年中华民国政府通过《中华民国行政区域图》向国际社会正式宣布了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的主权权利和管辖权。蒋氏父子执政台湾期间坚持“一个中国“政策和南海主权的强硬立场。20世纪90年代,台湾公布《南海政策纲领》指出,南海无论就历史、地理、法律及事实,向为中国固有领上之一部分,其主权属于中国。〔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陆方面经政府有关部门审定出版的地图在南海地区也标绘了同样的断续线。1958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明确了中国对包括南海及钓鱼岛在内的海疆主权,并于1992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再次立法确认。
在对钓鱼岛的主权要求,两岸的立场也是基本一致的。1972年当日本声明对钓鱼岛的主权时,台湾“行政院”即指出,台湾政府主张对钓鱼岛之正当权益的立场坚定不移,并决心全力维护。台湾议会也通过临时动议,要求政府维护钓鱼台列岛的主权。目前马英九当局对钓鱼岛的主张也同样坚定明确。2008年台湾“联合号”海钓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被日本巡逻舰撞沉事件之后,马英九当即指示台湾“外交部”严正抗议并对钓鱼岛宣示主权。大陆方面也通过一系列言行明確了对钓鱼岛的主权要求。1951年日美签订了片面的《旧金山和约》之后,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当即发表了维护国家主权的严正声明。1971年,美国将钓鱼岛“交还”日本,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严厉谴责美日私相授受的行为是对中国领土主权明目张胆的侵犯。2012年,日本政府不顾中方一再严正交涉,宣布“购买”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对此,大陆和台湾方面均表达了捍卫钓鱼岛主权的决心和意志。台湾方面在处理钓鱼岛问题上,马英九表示台当局主张“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和平互惠、共同开发”, 这与大陆方面1978年恢复与日邦交时提出的主张完全是一脉相承的。包括在在南海问题上马英九主张在拥有“主权”的前提下,搁置争议与周边国家共同开发。这种主张与大陆的南海政策也是基本一致的。
(2)捍卫民族利益的合作先例。在维护国家海权方面,两岸曾有默契的配合。1974年西沙海战大陆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增援前线,台湾不仅没有进行封锁还提供了照明方便。1988年赤瓜礁海战中,大陆在太平岛停留并接受补给。海峡两岸虽长期分离,但在维护南海主权问题上却能坚持步调一致,以民族大义为先,未来应对南海问题,仍需发扬此种优良传统。〔4〕
(3)携手维权的民意基础。近年来,两岸政治和民间交往频繁,双方之间的沟通和理解不断加强,尤其是双方达成“九二共识”之后,大陆和台湾的合作与交流开创了新的形势,海峡两岸民众对立情绪日渐消解,为双方合作维护海权奠定了良好基础。台湾《旺报》报道,基于两岸媒体同步民意调查显示,多数人支持两岸合作保钓。据调查,台湾有52%的民众支持率,大陆更高达85%。此外,两岸同胞认为在南海问题上也应实现合作。在台湾有48%的人认为双方应该合作,大陆则有79%的民众支持两岸携手保卫南海主权。〔5〕因此,两岸合作维??护国家海权具有良好的民意基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此外,两岸同胞还有共同保钓的实际行动。2003年10月,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三方第一次组织了联合“保钓”行动。 (4)持续深入的经贸关系。近年来,两岸经贸关系不断发展,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地。台湾是中国大陆第七大贸易伙伴,第九大出口市场和第五大进口市场,最大贸易逆差来源地。经贸交流与合作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现在看来虽然两岸海上军事合作还面临困难,但随着两岸经济和政治交流不断深化,两岸海上军事合作的可能性也在增加。早在2008年马英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态,两岸先实现经济关系正常化,再讨论重大政治问题。台湾的“国防部长” 陈肇敏也曾公开表示,台湾军方未来将与大陆解放军交流。〔6〕
三、两岸合作的途径。
2010年4月,大陆官员在首届“海峡两岸海洋论坛”提出两岸合作维护钓鱼岛和南沙群岛海域的国家主权和管辖权。2011年8月,两岸学者共同起草了《2010年南海地区形势评估报告》,建议海峡两岸加强合作,建立两岸合作的政治互信和两岸南海事务性合作,推动建立两岸军事协调机制和两岸南海油气资源的合作开发。〔7〕就当前钓鱼岛局势,马英九提出“一组三边共同协商”的建议,首次加添了两岸要素。这些都让我们可以看到两岸未来合作维护海权的希望和曙光。具体而言,当前两岸可在以下方面逐步展开合作,共同开创两岸合作维护海洋主权的美好前景。
(1)联合执法。2008年发生台湾“联合”号渔船被日本舰船撞沉事件后,台湾派出九艘舰艇前往宣示主权,大陆海监船也竭力突破日方干扰,到达钓鱼岛巡航。在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实施反海盗任务的中国大陆海军舰艇编队为台湾商船提供了护航。在当前中日钓鱼岛争端激烈之时,大陆宣布派出海监船队到钓鱼岛海域巡航,马英九也下令海巡署派出舰艇前往钓鱼岛海域进行护渔,形成了两岸执法船聚集在钓鱼岛周边海域进行“合作保钓”的默契现象。将来两岸可以定期轮换的合作方式展开常态化的护渔巡航执法活动。
(2)共同开发。对大陆和台湾南海合作开发,马英九当局态度趋于积极。2008年5月,马英九上任伊始即指示“国安会”对两岸油气开发合作相关议题进行研究。随后,台相关部门即将会商结果提交给陆委会作为第一次“江陈会谈”的协商内容。台湾的中油与中国大陆的中海油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从而打破了两岸长期“有意愿,无突破”状态,向两岸合作开发海洋资源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8〕台湾“中油”公司已被获准与大陆的石油公司进行商业合作谈判。
(3)军事协防。当前海权危机实际上为两岸打破军事交流的僵局提供了良好契机。在两岸合作存有顾虑的情况下,两岸海上力量可就针对人道主义救援进行联合演习或就突发的应急事件协调实施海上护航护渔、反恐,协调行动进行海上巡逻以共同保护海洋权益,再逐步过渡到建立正常的海上力量交流机制,进行全面的军事合作。两岸可将南海作为建立军事互信机制的一个前置性的试探。
温家宝总理说: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维护海权,抵御外侮,捍卫一个中国的整体利益和中华民族尊严,是两岸全体中国人的共同责任。两岸虽有分歧,但面临共同利益受到侵犯时,大陆、台湾应该以民族大义为重,求同存异,携手合作,两岸同胞需要不懈努力。
〔参 考 文 献〕
〔1〕艾明江.当前南海危机中的两岸合作及其走向〔J〕.理论导刊.2009,(11).
〔2〕孙国祥.台湾需避免在南海问题中被边沿化. 〔DB/OL〕(2012-07-12 )(2012-10-11).http://forum.home.news.cn/thread/101234764/1.html
〔3〕艾明江.当前南海危机中的两岸合作及其走向〔J〕.理论导刊,2009,11.
〔4〕邵玉铭.风云的年代—保钓运动及留学生涯之回忆〔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1年,304.
〔5〕旺报:钓鱼岛争端 两岸携手抗日共识高. 〔DB/OL〕(2012-07-19 )(2012-10-11)http://zy.takungpao.com/n/20120719/137493.html.
〔6〕臺军称想与解放军交流 希望确保永久和平. 〔DB/OL〕(2008-12-04)(2012-10-11)http://www.ce.cn/xwzx/mil/junmore/200812/04/t20081204_17580408.shtml
〔7〕〔8〕冯梁,王维.周亦民.两岸南海政策:历史分析与合作基础.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0,4.
〔责任编辑:陈玉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