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审题是获取和解读试题中地理信息的关键环节。在高考复习阶段,学生重解题轻审题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做题时匆匆浏览题目后就下笔作答结果往往“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因此学生在考试中要“慢审题,快答题” 。审题就是要看懂题意,看清图例、图示,找出和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限制性词语、问题所涉及的时间、地点、图名、坐标数值和地理背景等,并且要找出图中所隐含的条件,分析题目内容与课本和已有知识的联系,算出分值大小与答案要点多少的联系。要达到此要求必须在高考备考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升以下四点审题习惯。
第一,养成审清题干的习惯。首先逐句读题,不能扫读,并找出中心词、关键词,准确把握这些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如果选择题备选项有“都”“全”“均”等词多为错项,可先在试卷上画点、或画线、画圈等做标记。其次严防题目中的概念被自己偷换。如农业类型与农业地域,东北与东北平原, 分布地区与分布规律等。最后对较长的语句做一定的语法分析,准确断句。
第二,养成善于抓住信息的习惯。首先面对材料或图时,先要分项检索信息,如:示意图先要读图例,坐标图先弄清各坐标轴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单位和数据,表格要先读表头的意义及单位。其次,对变化的图表要细心的比较变化的信息。最后,要对材料、图、表三者中相关信息进行有机整合与转换,正确运用信息来回答问题。
第三,养成前后互推的习惯。面对选择题组,解答时要前后照应,互相推理,从中启发思维,寻求正确答案。但要注意选择题组的总题干材料,才是解题的可靠条件和依据,不能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添加条件,只能扩充有效信息来帮助解答问题。
第四,养成展开联想的习惯。对试题通过分析不能直接得出答案的,要进行联想,回归课本、回归已有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
2.利用辅助图像法
试题已提供图像,但需要进行图图转换。许多涉及自然地理原理的试题利用辅助图像更有利于解题。另一类试题属于无图考图题,是利用文字描述地理情景,这就需要考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从背景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和各种地理要素,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化成能充分体现题意的图像,从而使比较含糊的地理信息明朗化、简单化,有助于迅速、准确地解答问题。
3.利用图表信息法
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因此以图表为载体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高考能力测试的显著特点。利用地理图表解题的一般步骤是:
第一,先读图名。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要表明了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要内容,这样有利于我们把握试题所考查的知识范围,在有限的范围内思考问题,能够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如“读中国一月份气温等值线分布图”,图名就表明了图示区域是中国,主要内容是一月气温分布。
第二,细辨图例。图例是地图的特殊语言,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只有阅读图例才能把握图中所包含的内容,这样才能提高对图表分析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值得一提的是图中所给的图例有常规习惯图例,这种图例要靠平时记忆来掌握。如“■”表示煤矿,“▲”表示铁矿等,如果有特殊的图例,要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来确定。
4.利用区域特征法
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特征,学生要根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判断来考查区域空间定位。例如,我国某区域有“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缺水,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等自然地理特征就可以确定是云贵高原地区。这就要求学生平常要描述和识记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5.利用地理规律法
地理规律主要反映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常见的地理分布规律就是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必然联系。如世界的气温分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夏季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的海洋,冬季相反。演变规律就是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如我国锋面雨带季节推移的一般规律是:4月底5月初登陆南部沿海,6月份推移到江淮地区,形成准静止锋,7、8月份华北、东北一带,9月份南移,9月底10月初退出中国大陆。所以依据锋面雨带的不同月份,就可推断出锋面雨带所处的位置。
6.利用排除法
排除法是任何考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解题方法。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排错法。就是按照题目的要求排除错误的选项。要注意这里的“错”是指表述错误的选项,或是与题干不符合的选项。二是排异法。就是按照题干要求排除正确的选项。这里的“正”是指说法正确的选项,这主要是针对要求选出说法错误的、不准确的或不符合事实的一项。
当然,高考地理选择题的答题技巧与方法,主要还是取决于对知识掌握的程度、鉴别和评价能力,如果对知识理解的不透彻,思维过程不能深入浅出,也就很难推导出正确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高考复习阶段,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考点知识。复习过程中逐步养成解答选择题的良好习惯,从而形成较稳定的解题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夏县土桥中学)
审题是获取和解读试题中地理信息的关键环节。在高考复习阶段,学生重解题轻审题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做题时匆匆浏览题目后就下笔作答结果往往“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因此学生在考试中要“慢审题,快答题” 。审题就是要看懂题意,看清图例、图示,找出和理解题目中的关键词、限制性词语、问题所涉及的时间、地点、图名、坐标数值和地理背景等,并且要找出图中所隐含的条件,分析题目内容与课本和已有知识的联系,算出分值大小与答案要点多少的联系。要达到此要求必须在高考备考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升以下四点审题习惯。
第一,养成审清题干的习惯。首先逐句读题,不能扫读,并找出中心词、关键词,准确把握这些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如果选择题备选项有“都”“全”“均”等词多为错项,可先在试卷上画点、或画线、画圈等做标记。其次严防题目中的概念被自己偷换。如农业类型与农业地域,东北与东北平原, 分布地区与分布规律等。最后对较长的语句做一定的语法分析,准确断句。
第二,养成善于抓住信息的习惯。首先面对材料或图时,先要分项检索信息,如:示意图先要读图例,坐标图先弄清各坐标轴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单位和数据,表格要先读表头的意义及单位。其次,对变化的图表要细心的比较变化的信息。最后,要对材料、图、表三者中相关信息进行有机整合与转换,正确运用信息来回答问题。
第三,养成前后互推的习惯。面对选择题组,解答时要前后照应,互相推理,从中启发思维,寻求正确答案。但要注意选择题组的总题干材料,才是解题的可靠条件和依据,不能改变题目的条件或添加条件,只能扩充有效信息来帮助解答问题。
第四,养成展开联想的习惯。对试题通过分析不能直接得出答案的,要进行联想,回归课本、回归已有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
2.利用辅助图像法
试题已提供图像,但需要进行图图转换。许多涉及自然地理原理的试题利用辅助图像更有利于解题。另一类试题属于无图考图题,是利用文字描述地理情景,这就需要考生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从背景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和各种地理要素,创造性地将文字转化成能充分体现题意的图像,从而使比较含糊的地理信息明朗化、简单化,有助于迅速、准确地解答问题。
3.利用图表信息法
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因此以图表为载体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已经成为高考能力测试的显著特点。利用地理图表解题的一般步骤是:
第一,先读图名。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要表明了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要内容,这样有利于我们把握试题所考查的知识范围,在有限的范围内思考问题,能够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如“读中国一月份气温等值线分布图”,图名就表明了图示区域是中国,主要内容是一月气温分布。
第二,细辨图例。图例是地图的特殊语言,是地理信息的载体。只有阅读图例才能把握图中所包含的内容,这样才能提高对图表分析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值得一提的是图中所给的图例有常规习惯图例,这种图例要靠平时记忆来掌握。如“■”表示煤矿,“▲”表示铁矿等,如果有特殊的图例,要根据题目所给的信息来确定。
4.利用区域特征法
不同区域有不同的特征,学生要根据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的判断来考查区域空间定位。例如,我国某区域有“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缺水,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等自然地理特征就可以确定是云贵高原地区。这就要求学生平常要描述和识记不同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5.利用地理规律法
地理规律主要反映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常见的地理分布规律就是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必然联系。如世界的气温分布规律——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夏季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的海洋,冬季相反。演变规律就是各种地理事物或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如我国锋面雨带季节推移的一般规律是:4月底5月初登陆南部沿海,6月份推移到江淮地区,形成准静止锋,7、8月份华北、东北一带,9月份南移,9月底10月初退出中国大陆。所以依据锋面雨带的不同月份,就可推断出锋面雨带所处的位置。
6.利用排除法
排除法是任何考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解题方法。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排错法。就是按照题目的要求排除错误的选项。要注意这里的“错”是指表述错误的选项,或是与题干不符合的选项。二是排异法。就是按照题干要求排除正确的选项。这里的“正”是指说法正确的选项,这主要是针对要求选出说法错误的、不准确的或不符合事实的一项。
当然,高考地理选择题的答题技巧与方法,主要还是取决于对知识掌握的程度、鉴别和评价能力,如果对知识理解的不透彻,思维过程不能深入浅出,也就很难推导出正确的结论。这就要求教师在高考复习阶段,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考点知识。复习过程中逐步养成解答选择题的良好习惯,从而形成较稳定的解题能力。
(作者单位:甘肃省临夏县土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