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活动的内在活力。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有内在的兴趣。因此,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关键词:数学 教学 激发 兴趣 参与 提高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
一、培养兴趣,激发参与动机
学习动机对于人类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长期的认知领域的学习,学习动机的作用更加显著。因为长期的认知领域的学习需要个体不断地作出积极的努力,把新观念材料组合到自己的已有的观念中去。它要求个体具有集中注意、坚持不懈以及提高对挫折的耐受性这样一些意志与情感方面的品质。
1、注重实际应用,诱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数学是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每个人身边。如学习"比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有许多有趣的变化:头长与身长的比为1 : 7,身高与胸围长度比为2:1.身高与脚长的比为7 : 1……并告诉学生,这些有趣的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根据这些比可以剪裁衣服,可以用来绘画,公安人员凭借罪犯的脚印可以推出罪犯的身高等。通过这些具体事例,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运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诱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参与学习的动机。
2、揭示数学之美,巩固学习兴趣。
"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因此,要寓美于教,以数学所固有的和谐美、简洁美、对称美、奇异美去感染学生,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通过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的美,从而唤起他们探索数学美的欲望,强化他们萌动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的兴趣沿着有趣、乐趣向志趣的方向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求学劲头。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的诱发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具体方法如下:
(1)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教具,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等引入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2)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进展情况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
(3)根据教材内容,经常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形象生动的数学典故、趣闻轶事和中外数学家探索数学思维王国的奥妙的故事;
(4)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提出一些趣味性思考性强的数学问题。根据法则,规律,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演化出的数学游戏,是数学趣味性的集中体现,显示了数学思维的出神入化!各种变化多端的奇妙图形;各种扑朔迷离的符形数谜;图形式题的巧解妙算……面对这样一些有趣的问题,怎能说数学枯燥乏味呢?
(5)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成就和现代数学家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他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给学法,提高参与能力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必须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参与的能力,掌握参与的本领。
(一)指导阅读课本。教学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阅读前,明确提出阅读的目的、要求;阅读中,边看边动笔,画出要点,作些批注;阅读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并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本,课后温习课本,养成自觉看书的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二)鼓励质疑、提问。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预习、听课时随时把自己的疑难问题记下来,提出来;要启发学生提出与教材重点、难点密切相关的问题,尊重学生的发现,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从不敢问到敢问,从不会问到会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提高勤思善问的能力。
三、改进教法,创造参与机会
学生有了参与的积极性,有了参与的能力,还要有参与的机会。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师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提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一)分层教学,全员参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采用"一刀切"教学,既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也不利于学生全员参与。因此,可以在单式班中突破传统全班教学的限制,正视学生的差异,指导全班学生分类组建,实施有差异的分层教学。如在教学目标上,可以分类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之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练习设计上,可以设置基础题、综合题、提高题,让不同组别的学生完成程度不同的作业等。这样,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信心,真正调动起全体学生参与数学学习。
(二)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参与。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电教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总之,数学教学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它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最可靠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处处把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放在首位,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参与成功的快乐,不断强化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在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开放出五彩缤纷的思维之花、创造之花。
关键词:数学 教学 激发 兴趣 参与 提高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原因,是激励、指引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学习动机指的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它并不是某种单一的结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
一、培养兴趣,激发参与动机
学习动机对于人类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长期的认知领域的学习,学习动机的作用更加显著。因为长期的认知领域的学习需要个体不断地作出积极的努力,把新观念材料组合到自己的已有的观念中去。它要求个体具有集中注意、坚持不懈以及提高对挫折的耐受性这样一些意志与情感方面的品质。
1、注重实际应用,诱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数学是从现实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就在每个人身边。如学习"比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身上有许多有趣的变化:头长与身长的比为1 : 7,身高与胸围长度比为2:1.身高与脚长的比为7 : 1……并告诉学生,这些有趣的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根据这些比可以剪裁衣服,可以用来绘画,公安人员凭借罪犯的脚印可以推出罪犯的身高等。通过这些具体事例,使学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地把数学运用于实际的意识和态度,诱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情感和参与学习的动机。
2、揭示数学之美,巩固学习兴趣。
"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因此,要寓美于教,以数学所固有的和谐美、简洁美、对称美、奇异美去感染学生,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通过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的美,从而唤起他们探索数学美的欲望,强化他们萌动的好奇心,促使学生的兴趣沿着有趣、乐趣向志趣的方向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思维的动因之一,兴趣是强烈而又持久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热爱数学,才能产生积极而又持久的求学劲头。因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数学美的诱发力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具体方法如下:
(1)通过生动的学生熟悉的实际事例、形象的直观教具,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等引入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2)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数学的发展史和进展情况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明确今天的学习是为了明天的应用;
(3)根据教材内容,经常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形象生动的数学典故、趣闻轶事和中外数学家探索数学思维王国的奥妙的故事;
(4)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提出一些趣味性思考性强的数学问题。根据法则,规律,运用严密的逻辑推理演化出的数学游戏,是数学趣味性的集中体现,显示了数学思维的出神入化!各种变化多端的奇妙图形;各种扑朔迷离的符形数谜;图形式题的巧解妙算……面对这样一些有趣的问题,怎能说数学枯燥乏味呢?
(5)向学生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的杰出成就和现代数学家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对他们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给学法,提高参与能力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必须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参与的能力,掌握参与的本领。
(一)指导阅读课本。教学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阅读前,明确提出阅读的目的、要求;阅读中,边看边动笔,画出要点,作些批注;阅读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效果,并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课本,课后温习课本,养成自觉看书的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二)鼓励质疑、提问。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预习、听课时随时把自己的疑难问题记下来,提出来;要启发学生提出与教材重点、难点密切相关的问题,尊重学生的发现,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从不敢问到敢问,从不会问到会问,逐步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提高勤思善问的能力。
三、改进教法,创造参与机会
学生有了参与的积极性,有了参与的能力,还要有参与的机会。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师的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改进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提高参与的广度和深度。
(一)分层教学,全员参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采用"一刀切"教学,既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也不利于学生全员参与。因此,可以在单式班中突破传统全班教学的限制,正视学生的差异,指导全班学生分类组建,实施有差异的分层教学。如在教学目标上,可以分类设置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之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练习设计上,可以设置基础题、综合题、提高题,让不同组别的学生完成程度不同的作业等。这样,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信心,真正调动起全体学生参与数学学习。
(二)动手操作,多种感官参与。动手操作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电教手段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总之,数学教学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它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最可靠保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处处把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放在首位,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体验到参与成功的快乐,不断强化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使他们在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开放出五彩缤纷的思维之花、创造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