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应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和认识发展规律,精心设计课堂的教学环节,创造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积极性,尽情地发挥才能,充分地表达思想,勇敢地阐述观点,真诚地表露感情,这样才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人根据多年教学经验,从以下几点出发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
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质疑中让学生做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知识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教师是数学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听课—接受—记忆—习惯”为“探讨—发现—掌握—应用”的学习模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环节,指导学生自己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
例如:在教学“简单应用题”中,有这样一道题:“学校参加文艺演出,学生去了35人,教师去了7人,...?”要求学生先提出问题再解答。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师生一共去了多少人?学生人数是老师人数的几倍?学生比老师多去多少人?...”此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积极地创造机会,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不是急于立刻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同时本人根据本题教学复习已学过的“简单的二步应用题”,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新知识,还巩固旧知识。
二、尊重每一位学生,在自主选择过程中让学生做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要为“学”服务。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看法,伤害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由于小学生的观察角度、理解能力、知识水平、个人经历差异,对问题的看法肯定有差异。每当出现这种情况,笔者就会用不同的语言引导学生。如:“你们谁说得最好、谁的办法用得最好……”这样既尊重每一位学生,又鼓励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得到锻炼机会。
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表中,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哪一句口诀,不喜欢哪一句,怎样背,怎样记,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共同讨论。教学中,几乎每个学生都在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可见在充分的选择与讨论中,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上、认识上的满足,同时自信心、自主性得到很大的发展。
三、努力创造最佳情景,在平等、互助中让学生做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多元化的社会,传统的“粉笔 黑板”式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制约学生能力的培养,而电教媒体的使用,无论从教学手段上还是内容上都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寻求答案。
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教师用电脑出示配上音乐的唐僧师徒取经的图片,设计在取经路上遇到的问题:“一次,分一个西瓜,悟空要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师徒4个每人一份,猪八戒却不同意,他要把西瓜分成8份,每人两份。到底是悟空分得多还是八戒分得多?”此时教师让学生思考:“你该如何帮助他们分西瓜?”最后引出此节课学习内容“分数的大小比较”。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为学生开设人人参与的机会,创设人人都能表现自我的条件,从而共同探索、发现新东西。此种模式能创造一个很好的情境,在平等基础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中,本人特别注意采取小组合作模式进行教学。
例如:在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玩积木,短短的时间内,城堡、大楼、吊车……全都出来了。进一步指导学生在搭积木中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很难滚动的原因,而球与圆柱却可以滚动。在讨论中,得出结论,从而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因材施教,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做发现者、探索者、参与者
老师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所以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因此为了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针对教学内容,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例如:在“分数”教学中,本人设计了四道题:
①车站堆放36吨货物,运走了( 分之 ),运走了多少吨?
②车站堆放36吨货物,运走了( 分之 )恰好是10.8吨,还剩几吨?
③车站堆放一堆货物,运走了( 分之 )恰好是10.8吨,车站堆放的货物有多少吨?
④车站堆放36吨货物,运走了( 分之 ),还剩20吨,运走了多少吨?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选择性做题:成绩一般的学生做①、②题,成绩较好的学生做③、④题。在完成规定题的同时,看谁还能战胜自己,所有的题目都能做出来。这样的要求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被调动起来了。
总之,学生的主动参与,让他们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思维方式……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
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质疑中让学生做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数学知识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教师是数学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听课—接受—记忆—习惯”为“探讨—发现—掌握—应用”的学习模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有趣的教学环节,指导学生自己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
例如:在教学“简单应用题”中,有这样一道题:“学校参加文艺演出,学生去了35人,教师去了7人,...?”要求学生先提出问题再解答。学生经过思考,提出了:“师生一共去了多少人?学生人数是老师人数的几倍?学生比老师多去多少人?...”此时,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引导、积极地创造机会,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不是急于立刻给出答案,而是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同时本人根据本题教学复习已学过的“简单的二步应用题”,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好地掌握新知识,还巩固旧知识。
二、尊重每一位学生,在自主选择过程中让学生做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
在教学过程中,“教”要为“学”服务。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不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看法,伤害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由于小学生的观察角度、理解能力、知识水平、个人经历差异,对问题的看法肯定有差异。每当出现这种情况,笔者就会用不同的语言引导学生。如:“你们谁说得最好、谁的办法用得最好……”这样既尊重每一位学生,又鼓励学生的参与,使学生得到锻炼机会。
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表中,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哪一句口诀,不喜欢哪一句,怎样背,怎样记,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共同讨论。教学中,几乎每个学生都在参与,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显而易见。可见在充分的选择与讨论中,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上、认识上的满足,同时自信心、自主性得到很大的发展。
三、努力创造最佳情景,在平等、互助中让学生做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网络化、多元化的社会,传统的“粉笔 黑板”式的教学方式极大地制约学生能力的培养,而电教媒体的使用,无论从教学手段上还是内容上都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感受,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寻求答案。
例如:在教学“分数大小比较”时,教师用电脑出示配上音乐的唐僧师徒取经的图片,设计在取经路上遇到的问题:“一次,分一个西瓜,悟空要把一个西瓜平均分成4份,师徒4个每人一份,猪八戒却不同意,他要把西瓜分成8份,每人两份。到底是悟空分得多还是八戒分得多?”此时教师让学生思考:“你该如何帮助他们分西瓜?”最后引出此节课学习内容“分数的大小比较”。
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为学生开设人人参与的机会,创设人人都能表现自我的条件,从而共同探索、发现新东西。此种模式能创造一个很好的情境,在平等基础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中,本人特别注意采取小组合作模式进行教学。
例如:在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要求学生小组合作玩积木,短短的时间内,城堡、大楼、吊车……全都出来了。进一步指导学生在搭积木中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很难滚动的原因,而球与圆柱却可以滚动。在讨论中,得出结论,从而引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因材施教,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做发现者、探索者、参与者
老师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所以课堂上必须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因此为了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针对教学内容,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例如:在“分数”教学中,本人设计了四道题:
①车站堆放36吨货物,运走了( 分之 ),运走了多少吨?
②车站堆放36吨货物,运走了( 分之 )恰好是10.8吨,还剩几吨?
③车站堆放一堆货物,运走了( 分之 )恰好是10.8吨,车站堆放的货物有多少吨?
④车站堆放36吨货物,运走了( 分之 ),还剩20吨,运走了多少吨?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选择性做题:成绩一般的学生做①、②题,成绩较好的学生做③、④题。在完成规定题的同时,看谁还能战胜自己,所有的题目都能做出来。这样的要求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被调动起来了。
总之,学生的主动参与,让他们成为学习过程中的发现者、参与者、探索者,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思维方式……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