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夯实基础,巧妙“拿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de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写作历来是语文教育的软肋,“没话写”、“不会写”、“写不好”是学生作文三大难题。在校本作业的布置与落实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留心生活中的真善美,累积作文素材,归类摘抄、概括名家作品及优秀例文中的美词佳句,并通过仿写、延伸、想象等方法,学以致用,继承与发扬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为我所用。唯有积累与运用结合,才能解决学生无事可写、无话可说的作文难题。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教学 素材积累 运用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性质与地位的表达。“课程标准”中规定“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然而缺乏积累,学生写作时往往平铺直叙或纸上谈兵、空发议论,作文缺乏新意或没有真情实感,难有“亮点”的闪现,这是制约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颈。
  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实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学时能否从平凡的生活中落笔,返璞归真,探寻初中作文教学的本位,做好校本作业中素材的累积与运用,显得十分重要。谨此,笔者谈些许做法,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积累素材,为写作夯实基础
  素材是写作的基础,否则就会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学生入学伊始,笔者就不间断地布置学生写周记。在持续不断地对周记进行批改和评讲中,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认真写作,以储备素材、提高认识、积累思想,为三年后的中考提供厚实的“粮草”“给养”。笔者主要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选择材料,多方训练。
  (一)独立思考,取材社会生活。
  从社会生活现象出发,透过现象洞察本质,挖掘现象背后隐含的比较深刻的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东西,在观点上给人以启发。平时注重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上的热点焦点问题,有了自己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在评讲周记的时候拿出来在班级探讨,鼓励其他学生共同关注,锻炼学生对生活感悟的敏锐能力。
  笔者现在任教的是初一年级,通过持之以恒的训练,学生在平时的周记和作文中,能够从社会生活中广泛取材,写出了思想较深刻的好文章。针对现在百姓关注的食品问题,学生戴一忻写了《大话食品安全》;学生陈美颖从网上看到一条消息“孙雨晴,孙雨婷,双胞胎,12岁,身高1.43米,山东小学生,星期一晚放学未归,父母老师都很担心,日渐憔悴……”,写了《粘贴爱》;学生林珩钰在元宵节目睹了猜谜者拿着手机百度猜谜,写了《元宵遐想》……
  这些同学的作品内容正是取材于平时的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他们能从细微处捕捉瞬间而逝的社会热点,挖掘社会焦点问题。通过记叙的手法,阐明事情发生的背景及得与失,诠释了社会的爱,勾画出了人们思想发展的轨迹,褒扬和抨击了社会的真善美假恶丑。没有教师的指导,没有学生的走入生活,他们是无法写出关心社会生活、关注时代发展的好文章的。
  (二)细心观察,取材学校家庭生活。
  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笔者一再强调学生应从习以为常的家庭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此找到更新的角度。而这“习以为常的生活”,正是学校及家庭生活。学生亲临其境、潜移默化地熏陶其中,得天独厚地享受着这些素材的馈赠,她也是教师教学利用的不竭资源。
  对每一届的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笔者都会布置《我的老师》《我的父母》《?摇 ?摇的一件事》《?摇 ?摇的一堂课》《清明节有感》《春节》等这最普通的题目让学生写作。在平时教学中,对一些选材普通而感情真挚的文章总是大力表扬,给学生以正面引导。
  2011届的一些学生曾在《海峡教育报》上发表过几篇文章,大多取材于学校家庭生活。如张德利的《在尝试中成长》取材校运会,陈颖盈《灯》写的是父母亲情,张宏量的《品茶记》描述与父亲品茶时悟出的道理。
  信手拈来便为宝,这是笔者对作文教学的深刻感悟。鉴于学习任务的紧张,安全问题的考虑,学校很少有机会组织学生走进社会,而学校与家庭的生活正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生活的缩影。教师借助这一平台,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不失为一条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捷径。
  (三)扩展思维,取材广泛阅读。
  广泛的阅读,不仅能潜移默化地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而且能为我们提供写作的材料。因而学生可以从阅读中汲取营养,悟出借鉴的真谛,从而在举一反三的意境中写好自己的文章。在广泛阅读中,要引导学生归类摘抄优秀作品中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合理想象,关注背景与时代特点,并熟读成诵。
  学生潘倩滢写过一篇2010泉州中考同题作文《我和别人一样吗?》,把自己化身为李后主李煜,文章写得十分精彩,在《南安文学》上发表。
  学生林剑鸿《一朵开在冬天的花》写了热爱自然、性情率真的诗人、达赖喇嘛仓央嘉措,视觉独特,语言老练,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初中生佳作。
  由此观之,借鉴他人的写作技巧,诱导启发,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助力于材料的迁移,是作文教学成功的秘籍之一。
  二、巧妙仿写,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一)规范指导,熟稔运用写作技巧。
  在有了写作素材后,还需在具体写作时,通过有关写作手法(具体指:结构安排、材料取舍、过渡衔接、对比烘托、语言运用、收束结论等),使文章的观点及内容显得有层次、有发展、有重点,更为深刻。
  笔者在此介绍一种“画龙点睛”的方法——“媒介联想法”。
  “媒介”,是具体可感的行为,事物。
  “联想”是从具体事物联系到抽象的情感,思想。
  如两位学生,同时写了《品茶记》,引发的联想则不相同。学生叶亮从中品出了人生的道理——人生如茶,先苦后甜。学生詹宏量则品出了——世上有许多事物都是很值得我们去感受与体会的,但往往因为他们很平常或因为我们对他们的存在习以为常,而使我们没去品味。有时,只要我们放慢匆匆的脚步,认真去听,去看,去观察他们,你就会品出不一样的人生。同样是品茶,两位学生联想的触发点不同,他们所表达的意境也就不同。因此,注意写作技法,是纠正作文教学中所出现的千篇一律结局的最佳良药,教师如果能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那么作文教学的天空一定是永远蔚蓝蔚蓝的。   (二)因势利导,让素材因仿写而熠熠生辉。
  鲁迅先生说:“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仿写架起了由“读”到“写”的桥梁。语文教学心理的研究表明,阅读和写作是两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前者是自内而外的意义吸收,后者是由内而外的实现表达,但这两个心理过程之间又是可以互相沟通的。
  1.巧妙嵌用,让摘抄为文章润色。
  语言的积累对于学习语文十分重要。郭沫若先生有言:“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均任歙张。”如果学生积累了大量语汇、句式、段篇,下笔时就能辞直义畅,奔弛放达,任凭吞吐。如阅读《母亲的目光》一文后,我引导学生摘抄其中一个段落:“一天,我正在里间午睡,还没睡稳,听到母亲走进来,摸摸索索的,似乎在找什么东西,过了一会儿,忽然静了。可她分明又没有出去。我们两个的呼吸声交替着,如树叶的微叹,我莫名地觉得紧张起来,十分不自在。等了一会儿,还没有听到她的声响,便睁开眼。我看见,母亲站在离床一步远的地方,正默默地看着我……我知道,这是天空对白云的目光,这是礁石对海浪的目光,这是河床对小鱼的目光。这种目光,只属于母亲。”
  学生陈静在写《目光里的成全》一文中,叙述自己在妈妈目光中从满足到抗拒到感动的时候,就巧妙地把这部分嵌用进去,声情并茂地写道:“借着今夜微弱的月光,我偷偷看着父母,他们也正静静地看着我。我知道,这爱的目光,这是天空对白云的目光,这是礁石对海浪的目光,这是河床对小鱼的目光。这种目光,只属于父亲,属于挚爱着我的我亲爱的父母。我知道,继续维持着单纯的睡颜,去成全他欣赏孩子和担忧孩子的心情,是此时此刻我最应该做的。这小小的成全,对于我,我的父母,都是一种深深的幸福啊!”
  2.仿名家或者阅读材料。
  如学了朱自清的《春》,某学生有感而发,仿写了这篇《秋》:“期待着,期待着,秋风来了,秋天的脚步近了。秋天来了,大地上铺上了金黄的地毯,到处是金灿灿的样子。河里的鱼儿又大又肥,枝头的果实香飘四溢,收获的喜悦唱响秋的乐章……秋天像充满丰收喜悦的农民,他从头到脚都流着喜悦的汗水,品尝着丰收后的果实。秋天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有着无比的智慧,领着我们过上好日子。秋天像一个知识丰富的老师,默默教我们知识,给我们指明前进的方向。”
  这样仿写,在阅读素材的积累上,仿用了《春》的格式,很美。该文从结构、语言、写法等方面进行仿写,还是很感人的。写出了秋的特点,秋的感受,秋的喜悦,也很有文采。最关键的是学生通过仿写有所悟,悟出了名作的意境、独到的写法、显著的特色,从而达到了仿写的目的,树立了写作信心,逐渐掌握了写作要领,并能写出好文章。
  总之,作文教学不能永远停留在将学生“扶上马”的层面,教师要积极研究,针对学情,根据社会发展趋向,引导学生做生活的主宰者,学会从生活中寻找真谛,悟出人生哲理,并诉诸笔端,将美好的东西展现在人们面前,以此深化作文教学内涵,这才是素质教育精髓的体现。
  参考文献:
  [1]胡腾华.虚笔才是作文的本质.中学生语文教学参考,2014(3).
  [2]冯萍.浅谈新课程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月刊,2012(3).
  [3]陈日亮.守正融新.踏实前行.课程·教材·教法,2014(9).
其他文献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融合越来越深入,为高等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在对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为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高校教学 应用现状  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融合越来越深入,为高
摘 要: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和实用性,为使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变得丰富、生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MOOC平台的教学模式,根据C语言课程特点,分析了传统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就MOOC的应用特点探讨了如何使其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进行C语言程序设计课堂模式重新设计,解决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资源不足等问题,研究表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摘 要: 本文以探讨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改革为目的,首先简单总结了中国创业教育的现状及特点,针对高校创业教育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教学方法的改良措施。结论为创业教育必须明确以培养学生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为主的工作目标,创业教育必须多样化,以培养学生对创业机会的敏感性为重点,增加校企合作平台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用,为创业做好实质性的基础。  关键词: 创业教育 教学方法 工作目标 教育内容 创业服务平台  一、中
摘 要: 湘版《美术鉴赏》第一单元第二课《图像与眼睛》的内容注重对美术作品三大类的了解和认识。对抽象美术,学生很难读懂,因为抽象美术否定描绘具体物象,主张抽象表现,通过线条、色彩、块面、形体、构图等传达各种情绪,激发人们的想象,启迪人们的思维。抽象美术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艺术现象,也是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只是它用的是纯粹的艺术语言,教学难度较大。  关键词: 《美术鉴赏》 抽象作品 抽象艺术
摘 要: 微课程的运用为初中化学教学带来崭新的教学理念,使其焕发生机和活力,也让迷茫求知的学生耳目一新,课堂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本文对微课程的概念进行了梳理与界定,在研究过程中,确立着重从思维能力的创造性、灵活性、批判性、敏捷性等角度,研究思维能力培养的措施,并结合初中化学课程《二氧化碳能否与氢氧化钠反应》进行阐述。  关键词: 微课程 微课程设计 思维能力 有效教学  “微课程”是在信息化、数字化
摘 要: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的基础,搞好生物学概念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成功的关键。作者根据教学实践,结合“生物2:遗传与进化”模块的教学总结在这方面的具体做法:围绕核心概念,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抓住基本概念的本质,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夯实基础。  关键词: 高中生物 概念教学 有效策略  科学概念被喻为科学知识的细胞,概念的掌握是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一
摘 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课前谈话、导入是一课堂成功的一半。课前谈话在现在的教学活动中,成为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至关重要的环节和必不可少的手段。可以说,课前谈话是稳定学生情绪的“镇静剂”,是融洽师生关系的“润滑剂”,是活跃课堂气氛的“兴奋剂”,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催化剂”。  关键词: 课前谈话 活跃气氛 加深情感 渗透数学思想  《新课标》指出,数学评价既要关注数学学习的结果,又
摘 要: 编织活动主要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将细条或带形的东西运用交叉的技能组织起来而开展的一种操作或者制作活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为幼儿所接受和喜爱,让幼儿在娱乐中启发和发散思维,锻炼手指的灵活性,无形中培养幼儿别类的艺术审美能力。本文从欣赏编织作品;创设环境;适时介入传授技能技巧;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创作过程中的评价与结尾评价;寓趣味性于编织活动中几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在于“言语”,引导学生运用语言工具进行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从中提高言语技能,形成语文素养。文章选取部分小学教学案例,从言语实践角度出发,呼唤教师的语文意识。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言语实践 语文意识教学  重视语言形式的学习和训练已成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我们遗憾地看到,不少言语实践充其量只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比如,学生交流个体感悟体验,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所说的
摘 要: 在地理教学中只有结合生活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中的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结合实际生活选择教学内容、寻找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实现生活与地理教学的结合。  关键词: 高中地理 生活化教学 “地球运动的意义”  在生活中学习地理知识是地理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这一理念要求传统课堂模式在结合现有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相应改善,使学生在体验中得到学习,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