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探究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提出问题”.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如果不能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其就失去了探究的基础与前提,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实施探究教学与探究学习的重要环节.现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关于“提出问题”的现状、误区与策略谈几点看法与思考,供同行们批判之用.
1“提出问题”的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现状是: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来创设情境,学生观看实验过程,然后让学生“猜想”,在此基础上,教师把学生说的几点一一归纳并总结出结论,并让学生记录这些结论;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些结论去“解决问题”,学生在考试中考出好的成绩.从教学实践来看,不少教师这样做了之后,中考物理成绩是不错的.然而,学生离开教师时就不会学习与提出问题了.
出现这种现象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敢问.许多学生生性胆怯,不善言谈,一怕提出问题时词不达意或出现错误,被同学讥笑;二怕所提问题过于简单,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引起师生的讥讽和嘲笑;三怕提出问题超出教学要求或老师一时难以回答,造成尴尬.
例如:做“测量灯泡工作时的电阻”演示实验时,根据电路图正确接好实验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灯不亮,很多同学有问题,而且问题质量也不错,但不敢说自己的问题,如:灯为什么不亮,是不是灯坏了?
(2)不会问.以前课堂教学中,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回答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各种问题的被动状态和地位,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根本就没有想过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向老师提出问题,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最多是在遇到不会做的问题,才会向教师请教该题怎么做?很少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即使提出问题,也是被动的加上为什么.
例如:在教授“物体的浮与沉”一节内容时,教师拿出一个鸡蛋,将鸡蛋轻轻放入清水中,看到鸡蛋下沉了;然后将鸡蛋取出,在清水中加入盐,并搅拌,再将鸡蛋放入,看到鸡蛋悬浮或上浮了.引导学生学生提问,很多学生的问题都是:为什么鸡蛋上浮了,而没有从问题本质——力学的角度去分析鸡蛋在水中时受到哪些力呢?而是盲目的加上一个为什么就是问题了.
(3)没机会问.教师不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的培养.许多教师还没有从主观上去想课改为什么要改,多年的老的教育模式很难一下改变,部分教师在旧的教学中教学成绩也很好,就觉得是课改成功了.另外的教师觉得学生没那样的能力,还不如自己自问自答,即减少学生的麻烦,也节约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提问时间太少,以至于课堂上学生发现问题并想提出来,没有提问的机会,课后只能由同学间交流,如果交流后还不能解决,问题也只能留给自己.
2“提出问题”的教学应对策略
在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中,要求大力倡导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教学过程中去,即“在做中学”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的必然要求.
2.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挑战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前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让学生体会到:本书的知识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老师的观点也不一定是正确的.一个善于提出问题并表现出非凡的“提问”才华的人,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乐观的.
例如:学生在做“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时,不小心把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导致电流表指针反偏,观察到这一现象的学生就会提出“电流表的指针为什么会反偏?”;又如学生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问到“蜡烛放在一倍焦距以外,从另一侧通过透镜为什么还能看见蜡烛的虚像?”在做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覆杯实验后,一位学生提出:“老师,杯子里的水少一点纸片会不会掉下来?”于是我们又做了实验,结果发现水再少实验也会成功.同学们都很惊讶!他又问:“那为什么这么少的水也会成功?”对他所提的问题只能一一做解释.这样一来,全体同学在问题中学到了新的东西,虽然花了不少时间但很值得.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创设能引起学生好奇或怀疑,但又不能用现有知识解决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与碰撞,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提出疑问,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关键.
2.2建立民主课堂,创设良好科学探究的氛围,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保障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他们不向老师提问的原因是不愿提,不敢提.主要是学生存有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影响老师的教学程序,而挨老师的批评;其次是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料;再者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因此,教师对学生大胆的发问、质疑不能视为刁难、捣乱、钻牛角尖,加以批评、甚至训斥、挖苦,所以,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提供环境保障.
比如,在学到响度、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很多同学感到理解有困难,概念容易混淆.于是师生共同策划了一场区分响度强弱、音调高低的研讨会.会前学生以老师课上讲过的内容和实验为依据,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新的实验,会上大家逐一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并热烈地讨论实验所能说明的物理问题:有的同学带来了竖笛、口琴、二胡等乐器,有的用录音机将一盘磁带上的同一支歌以快慢不同的速度播放……教室里“研讨会”开成了“噪声制造会”,但看到学生们激动的表情,闪亮的眼睛,就不会怀疑他们已收获了很多.
2.3重视解决提出的问题是我们最终目标的实现
提出问题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不能因重视提出问题,而轻视了问题的解决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提出问题过渡到分析和解决问题上来,既要重视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中提出的问题,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目标的实现.
例如:学生学习了质量和密度之后,紧接着学习力的知识,到这时候学生容易把“质量”和“重力”相混淆,甚至在练习本上写1千克=9.8牛顿.为了克服这种负迁移现象,教师在进行“重力”一课的后期,可以通过问答方式带领学生分辨“质量”和“重力”(重量),应该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有关问题:(1)“质量”和“重力”分别表示什么?(2)物体在太空存在失重现象,那么物体在太空也存在“失质”现象吗?为什么?(3)两者的测量工具和单位一样吗?有什么不同?(4)“重力”和“质量”是什么关系?能反过来说质量跟物体受到的重力成正比吗?(5)1 kg=9.8 N的错误在哪里?在引导学生思考以上问题以后,教师应该从两者的正比关系点明是对这个关系的模糊认识给同学们带来了混淆.在物理学习中还有诸如“压力”与“重力”的易混问题,实践研究表明采用提问的方式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概念糊混现象.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是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极好的途径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最好开始.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就要培养和探究学生的提问意识,让问题走进课堂,让我们的学生“敢问”、“善问”、“会问”. 只有学生问的多了,学生提问的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发展.
1“提出问题”的教学现状分析
初中物理教学现状是:教师通过演示实验来创设情境,学生观看实验过程,然后让学生“猜想”,在此基础上,教师把学生说的几点一一归纳并总结出结论,并让学生记录这些结论;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些结论去“解决问题”,学生在考试中考出好的成绩.从教学实践来看,不少教师这样做了之后,中考物理成绩是不错的.然而,学生离开教师时就不会学习与提出问题了.
出现这种现象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敢问.许多学生生性胆怯,不善言谈,一怕提出问题时词不达意或出现错误,被同学讥笑;二怕所提问题过于简单,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知识浅薄,引起师生的讥讽和嘲笑;三怕提出问题超出教学要求或老师一时难以回答,造成尴尬.
例如:做“测量灯泡工作时的电阻”演示实验时,根据电路图正确接好实验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灯不亮,很多同学有问题,而且问题质量也不错,但不敢说自己的问题,如:灯为什么不亮,是不是灯坏了?
(2)不会问.以前课堂教学中,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回答教师事先设计好的各种问题的被动状态和地位,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根本就没有想过在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向老师提出问题,只是一味地被动接受.最多是在遇到不会做的问题,才会向教师请教该题怎么做?很少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即使提出问题,也是被动的加上为什么.
例如:在教授“物体的浮与沉”一节内容时,教师拿出一个鸡蛋,将鸡蛋轻轻放入清水中,看到鸡蛋下沉了;然后将鸡蛋取出,在清水中加入盐,并搅拌,再将鸡蛋放入,看到鸡蛋悬浮或上浮了.引导学生学生提问,很多学生的问题都是:为什么鸡蛋上浮了,而没有从问题本质——力学的角度去分析鸡蛋在水中时受到哪些力呢?而是盲目的加上一个为什么就是问题了.
(3)没机会问.教师不重视学生提出问题的培养.许多教师还没有从主观上去想课改为什么要改,多年的老的教育模式很难一下改变,部分教师在旧的教学中教学成绩也很好,就觉得是课改成功了.另外的教师觉得学生没那样的能力,还不如自己自问自答,即减少学生的麻烦,也节约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提问时间太少,以至于课堂上学生发现问题并想提出来,没有提问的机会,课后只能由同学间交流,如果交流后还不能解决,问题也只能留给自己.
2“提出问题”的教学应对策略
在新一轮物理课程改革中,要求大力倡导探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教学过程中去,即“在做中学”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新课程改革对初中物理教学提出的必然要求.
2.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挑战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前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让学生体会到:本书的知识并不一定是正确的,老师的观点也不一定是正确的.一个善于提出问题并表现出非凡的“提问”才华的人,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乐观的.
例如:学生在做“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时,不小心把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导致电流表指针反偏,观察到这一现象的学生就会提出“电流表的指针为什么会反偏?”;又如学生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问到“蜡烛放在一倍焦距以外,从另一侧通过透镜为什么还能看见蜡烛的虚像?”在做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覆杯实验后,一位学生提出:“老师,杯子里的水少一点纸片会不会掉下来?”于是我们又做了实验,结果发现水再少实验也会成功.同学们都很惊讶!他又问:“那为什么这么少的水也会成功?”对他所提的问题只能一一做解释.这样一来,全体同学在问题中学到了新的东西,虽然花了不少时间但很值得.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入手,创设能引起学生好奇或怀疑,但又不能用现有知识解决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有效的认知冲突与碰撞,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提出疑问,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景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关键.
2.2建立民主课堂,创设良好科学探究的氛围,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保障
学生“提出问题”需要勇气,他们不向老师提问的原因是不愿提,不敢提.主要是学生存有怕在课堂上提出问题会影响老师的教学程序,而挨老师的批评;其次是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成为同学们的笑料;再者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被人瞧不起.因此,教师对学生大胆的发问、质疑不能视为刁难、捣乱、钻牛角尖,加以批评、甚至训斥、挖苦,所以,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提供环境保障.
比如,在学到响度、音调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很多同学感到理解有困难,概念容易混淆.于是师生共同策划了一场区分响度强弱、音调高低的研讨会.会前学生以老师课上讲过的内容和实验为依据,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新的实验,会上大家逐一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并热烈地讨论实验所能说明的物理问题:有的同学带来了竖笛、口琴、二胡等乐器,有的用录音机将一盘磁带上的同一支歌以快慢不同的速度播放……教室里“研讨会”开成了“噪声制造会”,但看到学生们激动的表情,闪亮的眼睛,就不会怀疑他们已收获了很多.
2.3重视解决提出的问题是我们最终目标的实现
提出问题最终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不能因重视提出问题,而轻视了问题的解决 ,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提出问题过渡到分析和解决问题上来,既要重视学生在获取物理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中提出的问题,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目标的实现.
例如:学生学习了质量和密度之后,紧接着学习力的知识,到这时候学生容易把“质量”和“重力”相混淆,甚至在练习本上写1千克=9.8牛顿.为了克服这种负迁移现象,教师在进行“重力”一课的后期,可以通过问答方式带领学生分辨“质量”和“重力”(重量),应该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有关问题:(1)“质量”和“重力”分别表示什么?(2)物体在太空存在失重现象,那么物体在太空也存在“失质”现象吗?为什么?(3)两者的测量工具和单位一样吗?有什么不同?(4)“重力”和“质量”是什么关系?能反过来说质量跟物体受到的重力成正比吗?(5)1 kg=9.8 N的错误在哪里?在引导学生思考以上问题以后,教师应该从两者的正比关系点明是对这个关系的模糊认识给同学们带来了混淆.在物理学习中还有诸如“压力”与“重力”的易混问题,实践研究表明采用提问的方式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概念糊混现象.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求知的起始,是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极好的途径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最好开始.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就要培养和探究学生的提问意识,让问题走进课堂,让我们的学生“敢问”、“善问”、“会问”. 只有学生问的多了,学生提问的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