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4-0255-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的指引下,我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认识到,幼儿科学活动必须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
一、在生活中探索科学活动
首先,要树立“生活中有科学”的观念,利用生活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
如学校幼儿园的午饭,为了增加营养特意做杂粮抓饭。抓饭里出了有羊肉外,还有小米、胡萝卜、红枣、葡萄干等,小朋友经常问:抓饭里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和我家的抓饭不一样?我结合这个情况,开展了“有营养的抓饭”这个科学活动,我和幼儿一起,收集小米、胡萝卜、红枣、葡萄干的图片和实物,从网上了解它们的营养成分。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需求,又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其次,在生活中探索科学,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观察兴趣。
幼儿探索客观世界,获得直接的科学经验,都是通过他们自身的观察活动来实现的。因此,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时,必须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
如在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钟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钟表,有挂钟、座钟、电子表、机械表、光能表、玩具表、闹钟等,激起了幼儿的观察兴趣,我用提问的方式指导幼儿如何去观察,如:“这里有很多不一样的钟表,用眼睛看一看,耳朵听一听,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的地方,这些钟表有什么特点,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进一步观察,又如:“这些钟表的功能都一样吗?你见过有特殊功能的钟表吗?”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这样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幼儿能全面地了解不同钟表的不同特征和功能。
再次,在生活中探索科学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方法。
在“奇妙的镜子”的科学活动中,我让幼儿比较玻璃和平面镜的不同、凹透镜和凸透镜的不同。用看一看、摸一摸、照一照的方法,比较其中的异同,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可以透过玻璃看到玻璃前面的东西,但从玻璃里只能看到模糊的自己。平面镜是用玻璃做的,但它后面涂着一层水银,我们不能透过镜子看到镜子前面的东西,而从镜子里可以看到自己。这种比较观察的方法能使幼儿把握各种事物的异同、现象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对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观察的时候,我让幼儿用眼睛去看,用手去摸,用鼻子去闻,这都将有助于对事物进行全面的了解,训练观察的全面性,同时,也会加深该事物在头脑中的印象。如在开展“多彩的肥皂”的科学活动时,我为幼儿准备了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肥皂,让小朋友试着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借助我们身上不同的感官感知肥皂的外部特征。孩子们很有兴趣,有的用手摸,说肥皂是硬的、光滑的,有点油;有的用鼻子闻,说肥皂香香的,说肥皂的颜色有白的,有绿的、黄的,形状也不一样呢。这时我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发现介绍给大家。通过多种感官观察,使孩子们了解到肥皂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各种各样的形状,各种各样的味道。
二、让幼儿充分感受到科学活动的生活化
水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玩,经常使用的东西,水的三态变化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小朋友也经常会提问:老师,冰是哪儿来的?什么时候会下雪?水开了为什么有那么多雾气等等。
为了让幼儿能够基本感受水的三态变化,我把探索环节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就是冰从哪里来,第二环节把冰变成水,第三环节水变成水蒸汽。
首先,第一步我从冰箱中拿出一块一块的冰,问孩子这是什么?孩子们说这是昨天的水放到冰箱里形成的;第二步,我给了每组幼儿两块冰,让孩子之间相互讨论探索可以用哪些方法把冰融化变成水,孩子们积极性非常高,用了好多好多的办法让冰渐渐融化,最后请孩子们把他们的方法进行了一一介绍,有些幼儿就说:“用嘴吹,因为吹出来的是热气。”有些幼儿说:“放在太阳底下照一照。”有些幼儿说:“把冰敲一敲,变成一小块一小块放手里就融化的要快。”有些幼儿说:“浇点热的开水。”孩子们都知道了遇热冰会融化变成水;最后,第三步我用了开水壶把水加热煮沸,用一面镜子平放在水壶上面,孩子们都惊讶地发现水能变成“烟”——水蒸汽,升腾起来的水蒸汽又能变成水。
这节课,孩子们兴趣高,探究过程每个人都完成得很好。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的知识经验都得到了提升,让孩子也充分感受到了科学活动的生活化,体验到了探究的无穷乐趣。
三、幼儿科学活动应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教育是为了完美的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教育应该帮助幼儿适应现实及将来的社会生活。所以科学启蒙教育更应以幼儿的生活及周围环境为基础,使教育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感性经验相结合。
幼儿园小朋友对“电”即熟悉又神秘,特别是幼儿大班的孩子对电充满着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如:在班上开设了“医院”的角色游戏区,需要手电筒给医生检查“病人”的喉咙,小朋友们都做了“手电筒”,每位“医生”工作时都使用自己做的“手电筒”,他们是玩得特别的自豪、开心。还有让“电动玩具动起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索,掌握正确安装电池的方法。
例如,在“空气”教学中,我收集多种探索性材料,幼儿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用塑料袋找空气,用小瓶装水(观察气泡),户外玩抓空气游戏,观察自行车的气门芯等等。在操作中,幼儿带着问题观察,获得与空气有关的经验。科学探究的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是自己当前想要了解、知道的东西和解决的问题,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学以致用。
总之,只有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自然现象、事物、物体,让幼儿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真正激發幼儿去主动探究、去操作,他们才会真切的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的身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的指引下,我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认识到,幼儿科学活动必须贴近生活、来源于生活。
一、在生活中探索科学活动
首先,要树立“生活中有科学”的观念,利用生活有效地组织科学活动。
如学校幼儿园的午饭,为了增加营养特意做杂粮抓饭。抓饭里出了有羊肉外,还有小米、胡萝卜、红枣、葡萄干等,小朋友经常问:抓饭里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和我家的抓饭不一样?我结合这个情况,开展了“有营养的抓饭”这个科学活动,我和幼儿一起,收集小米、胡萝卜、红枣、葡萄干的图片和实物,从网上了解它们的营养成分。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需求,又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
其次,在生活中探索科学,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观察兴趣。
幼儿探索客观世界,获得直接的科学经验,都是通过他们自身的观察活动来实现的。因此,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时,必须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
如在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钟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钟表,有挂钟、座钟、电子表、机械表、光能表、玩具表、闹钟等,激起了幼儿的观察兴趣,我用提问的方式指导幼儿如何去观察,如:“这里有很多不一样的钟表,用眼睛看一看,耳朵听一听,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的地方,这些钟表有什么特点,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进一步观察,又如:“这些钟表的功能都一样吗?你见过有特殊功能的钟表吗?”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这样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幼儿能全面地了解不同钟表的不同特征和功能。
再次,在生活中探索科学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方法。
在“奇妙的镜子”的科学活动中,我让幼儿比较玻璃和平面镜的不同、凹透镜和凸透镜的不同。用看一看、摸一摸、照一照的方法,比较其中的异同,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可以透过玻璃看到玻璃前面的东西,但从玻璃里只能看到模糊的自己。平面镜是用玻璃做的,但它后面涂着一层水银,我们不能透过镜子看到镜子前面的东西,而从镜子里可以看到自己。这种比较观察的方法能使幼儿把握各种事物的异同、现象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对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观察的时候,我让幼儿用眼睛去看,用手去摸,用鼻子去闻,这都将有助于对事物进行全面的了解,训练观察的全面性,同时,也会加深该事物在头脑中的印象。如在开展“多彩的肥皂”的科学活动时,我为幼儿准备了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肥皂,让小朋友试着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借助我们身上不同的感官感知肥皂的外部特征。孩子们很有兴趣,有的用手摸,说肥皂是硬的、光滑的,有点油;有的用鼻子闻,说肥皂香香的,说肥皂的颜色有白的,有绿的、黄的,形状也不一样呢。这时我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发现介绍给大家。通过多种感官观察,使孩子们了解到肥皂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各种各样的形状,各种各样的味道。
二、让幼儿充分感受到科学活动的生活化
水是幼儿日常生活中经常玩,经常使用的东西,水的三态变化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小朋友也经常会提问:老师,冰是哪儿来的?什么时候会下雪?水开了为什么有那么多雾气等等。
为了让幼儿能够基本感受水的三态变化,我把探索环节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就是冰从哪里来,第二环节把冰变成水,第三环节水变成水蒸汽。
首先,第一步我从冰箱中拿出一块一块的冰,问孩子这是什么?孩子们说这是昨天的水放到冰箱里形成的;第二步,我给了每组幼儿两块冰,让孩子之间相互讨论探索可以用哪些方法把冰融化变成水,孩子们积极性非常高,用了好多好多的办法让冰渐渐融化,最后请孩子们把他们的方法进行了一一介绍,有些幼儿就说:“用嘴吹,因为吹出来的是热气。”有些幼儿说:“放在太阳底下照一照。”有些幼儿说:“把冰敲一敲,变成一小块一小块放手里就融化的要快。”有些幼儿说:“浇点热的开水。”孩子们都知道了遇热冰会融化变成水;最后,第三步我用了开水壶把水加热煮沸,用一面镜子平放在水壶上面,孩子们都惊讶地发现水能变成“烟”——水蒸汽,升腾起来的水蒸汽又能变成水。
这节课,孩子们兴趣高,探究过程每个人都完成得很好。通过这样的一个活动,孩子的知识经验都得到了提升,让孩子也充分感受到了科学活动的生活化,体验到了探究的无穷乐趣。
三、幼儿科学活动应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教育是为了完美的生活”,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教育应该帮助幼儿适应现实及将来的社会生活。所以科学启蒙教育更应以幼儿的生活及周围环境为基础,使教育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感性经验相结合。
幼儿园小朋友对“电”即熟悉又神秘,特别是幼儿大班的孩子对电充满着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如:在班上开设了“医院”的角色游戏区,需要手电筒给医生检查“病人”的喉咙,小朋友们都做了“手电筒”,每位“医生”工作时都使用自己做的“手电筒”,他们是玩得特别的自豪、开心。还有让“电动玩具动起来”,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尝试、探索,掌握正确安装电池的方法。
例如,在“空气”教学中,我收集多种探索性材料,幼儿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用塑料袋找空气,用小瓶装水(观察气泡),户外玩抓空气游戏,观察自行车的气门芯等等。在操作中,幼儿带着问题观察,获得与空气有关的经验。科学探究的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经验,是自己当前想要了解、知道的东西和解决的问题,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学以致用。
总之,只有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自然现象、事物、物体,让幼儿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才能真正激發幼儿去主动探究、去操作,他们才会真切的感受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