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循着《乡愁》归故乡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74042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余光中过世的前一天凌晨,《余光中传》作者、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徐学突然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爬起来,在朋友圈转发了一篇关于余光中的微信文章,并写上了“守夜人”3个字。没想到第二天中午,他就在媒体上看到余光中病逝的消息。“那晚,他大概是提前与我作别。”徐学坐在《环球人物》记者对面,窗外天气正晴好,适宜忆旧怀人。
  “这是我的‘私生子’哦!”
  相对于“洋腔洋调”,我宁取“土头土脑”……不装腔作势,不卖弄技巧,不遁世自高,不滥用典故,不效颦西人和古人,不依赖文学权威,不怕牛粪和毛毛虫,更不用什么诗人的高贵感来镇压一般读者。
  ——节选自余光中《现代诗怎么变》
  我第一次见到余先生是在1993年香港的一次两岸文学交流研讨会上。那是初见却并非初识。此前,我就在海这头看过他的书作、录像,他也在海那头通过福建海峡之声广播电台听过我介绍他的系列文章,此后我们又有书信往来,所以未相见已熟识。
  那时余先生年过花甲,我却正值壮年气盛。见面后,我对他说:“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是把自己比作了李白,把余先生比作了识才的韩荆州。如今想来,此言极是狂妄,但余先生只是笑笑,并不曾出言指摘。后来我们相交越久,我就越知道余先生的平易宽厚。
  我曾邀请余先生来厦门的晓风书店签名售书。在余先生到达前,队伍就排得很长了,等看见余先生,人群很快挤成一团。我有些慌,余先生却很镇定,对人群说,“站回去排队,不然我不签”。听了他的话,大家才赶快去排好队。签名时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有名读者递过来签名的是本盗版书。我也陪过很多作家签名售书,有的作家一看到盗版书就会说,“这书请你拿回去,我不能支持盗版”。但余先生见到盗版书,只是笑一笑,说:“这是我的‘私生子’哦!”然后余先生就给他签了名。后来在厦大校园,还有学生请余先生签过自己手抄的诗集。学生很感动,余先生见状也很感动。他很容易为人的感动而感动,從不把他人的喜爱当作理所当然。
  1947年高中毕业后,余先生同时考上了北大和金陵大学(后并入南京大学),因听说北京不安宁,于是选择了金陵大学,但还保存着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后来随着局势的发展,他到了厦大,最后又去了台大。所以这3所大学的校庆都会请他。
  厦大每次请他,他都会来,来了就住在我们的逸夫楼里。逸夫楼曾是我们最好的楼,专门接待贵宾。但是在1995年,余先生第一次回来的时候,楼里有几个厕所会漏水。余先生就一边打着伞,一边上厕所。过了很多年,他才把这件事当玩笑说给我听。
  对于生活上的这些事,余先生一概没有要求。他去哪里都穿那几件衣服,人家见他衣领都磨破了,还给他送了一件红豆衬衫。地方上请他过去演讲,他会自己跑去和大家一起吃自助餐,而不去主办方安排的贵宾包间。有一年,我带他去拜访舒婷和她先生。我们在郑成功雕像前见面,绕小径上山,到了舒婷古风犹存的家。舒婷亲自下厨,用地瓜粥、鲜嫩的豆腐、蛋炒萝卜干等家常闽南菜来招待他,让他“感觉太美了”。
  余先生不会居高临下地俯视老百姓,讨厌一切把他和老百姓隔开的形式。在我眼里,他是真正的“乡土”诗人。这话听来有些可笑,因为在上世纪70年代,余先生曾身陷台湾乡土文学论争,被归为反对乡土文学的那一边。但我确实从未见到一个乡土的作家,能像他那样接地气。
  余先生会用常州话说绕口令,念及重庆的同学就唱一曲川江号子,上课说粤语笑话逗得满堂笑声,夜深用闽南语吟唱唐诗为伴。东北人听他唱《松花江上》会落泪,北京人喜欢这位北大老校友笔下的长城故宫,楚人更因他一句“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而引之为屈原以后最可亲近的诗人。关里关外、江河南北、田间坝上……都是他行呤的身影。他到哪里,哪里人都觉得他亲切。
  有时我读余先生的诗,总想起《诗经》,想起乐府,想起竹枝词,想起从古至今,无数寻常街巷中平头百姓的忧患和痴爱。如今,我耳畔仍常响起他用浓浓川音诵过的他写的第一首诗《扬子江船夫曲》:“我在扬子江的岸边歌唱/歌声响遍了岸的两旁/我抬起头来看一看东方/初升的太阳是何等的雄壮/嗨呦,嗨呦/初升的太阳是何等的雄壮!”
  《乡愁》的小时候、长大后、现在与未来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节选自余光中《乡愁四韵》
  1928年,重阳,余先生在南京呱呱落地。他的父亲余超英是福建永春人,母亲是江苏常州人。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余先生在南京出生、长大,但他关于童年的记忆中,仍有永春的山和常州的水。余先生后来说,自己既是闽南人,也是江南人。
  “记得小时候/在江南/秋天拾枫叶/春天养蚕。”在诗中,余先生的童年是山青水绿的安宁恬静。但这份安宁终被日军1937年的炮火炸得粉碎。9岁的余先生随母亲匆匆逃离南京,与南京大屠杀擦身而过,后来又从常州逃往苏皖边境,“诗的江南词的江南”被“砍成血腥的屠场”,“记不清走过多少阡陌,越过多少公路,只记得太湖里沉过船,在苏州发高烧,劫后和桥的街上,踩满地的瓦砾、尸体和死寂得狗都不叫的月光”。
  母子俩一路辗转,几经周折,终于在1938年5月来到重庆,与在国民政府海外部工作的余超英相聚。余先生一家起初住在城内,不久为躲避日本军机轰炸,随海外部机关搬到重庆市区外的江北县悦来场,直至抗战结束。
  抗战时的重庆,虽然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贪官奸商,但更多的是民族高扬的激情,献款劳军的大游行,万人齐唱的悲壮歌谣……这些记忆深埋在余先生的心中,随他从四川到南京,到厦门,到台湾——“20年前来这岛上的,是一个激情昂扬的青年,眉上睫上发上,犹飘扬大陆带来的烽火从沈阳一直燃烧到衡阳,他的心跳和脉搏,犹应和抗战遍地的歌声嘉陵江的涛声长江滔滔入海浪淘历史的江声”。   血与火的时代渐渐远去,但脚下的乡土和身边的友邻还在那里。2005年10月19日,我陪余先生到重庆,再归悦来场。我们从重庆市区出发,乘汽车走了30多里后,还得徒步再走半小时山路。山路很窄很陡,有的是用青石板铺成,有的完全是黄泥土路。余先生和师母当时都年近八十,当地人就准备了两架滑竿请他们坐。师母坐了上去,余先生却坚持要步行。我以为他害怕抬的人脚滑会把他摔下去,上前恳请,余先生摆摆手,解释道:“我以朝圣的心情回故乡,我要一步步地走回去,我要一步步地用自己的脚,踏着童年、少年的我走过的路。我才能感觉到,自己回家了。”
  60年前的老房子早已被拆毁,家附近的几棵大银杏树和黄桷树也不见踪影,四顾看去,处处都有些陌生,这大抵就是“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悲哀。好在来迎接我们的,尚有几位余先生的儿时玩伴。当年的少年在时间中走成了老者,彼此挽手而行,用乡音颤抖着说:“我还记得你,我还记得你……”
  在余先生曾住过的朱家祠堂的院子中,师母看着檐际云纹的瓦当,仿佛怀念起幼时在这里的生活。见此情状,我悄悄建议村人拿下一块相赠。余先生接过瓦片,用手摩挲,落下泪来。后来这片瓦片被他带过了海,置于家中客厅的柜顶,“苔霉隐隐,似乎还带着嘉陵江边的雨气。毕竟,逝去的童年依依,还留下美丽的物证”。
  上世纪70年代初,正值两岸对峙,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先生,提笔写下了《乡愁》。在他笔下,乡愁是邮票,是船票,是矮坟,是海峡,是一代人的伤痛。我曾听说过一个故事,当时有人偷偷从山东老家包了一袋泥土带回台湾,把几个几十年没能回家的山东老乡召集在一起,共同分这包土。杜甫说:“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为什么家书能抵万金?因为烽火连三月啊。而在台澎金马,不只是烽火三月,是30多年,把那些离乡的人啊,青丝熬成了白发,生离熬成了死别。
  后来,《乡愁》从海那边传到了海这边,成了黄口小儿也会念诵的小诗。有人问来大陆演讲的余先生:“《乡愁》写了小时候、长大后、现在,没有写未來,为什么没有写未来?可不可以续上未来的一段?”余先生答得很快,立刻吟出:“未来啊,乡愁是一座长长的桥,我来这头,你去那头。”
  两件礼物:肉身和语文
  五千年的这一头还亮着一盏灯
  四十岁后还挺着一支笔
  ……
  最后的守夜人守最后一盏灯
  只为撑一幢倾斜的巨影
  ——节选自余光中《守夜人》
  在给学生上课时,我曾说:“你们理解余光中,如果只知道《乡愁》,就像理解李白,只知道《静夜思》一样。”余先生亦说过:《乡愁》是我的招牌菜,但我还会煮很多好菜,《乡愁》是我的名片,但我不希望这张名片遮住了我的脸。
  “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这是散文大家梁实秋对学生余光中的评价。事实上,这句话也仅概括了余先生文人的一面,他还是一位认真的学者、严格的教师、不苟的翻译家。余先生有如此多面,读懂他却很简单,因为他的人生有一个定点——中文。
  童年时,“长夏的午后,吃罢绿豆汤,父亲便躺在竹睡椅上,一卷接一卷地细览他的《纲鉴易知录》,一面叹息盛衰之理,我则畅读旧小说”,是余先生最早的意趣;少年时,“四川同学家里常见线装藏书,有的可能还是珍本,不免拿来校中炫耀,乃得奇书共赏”,这是他战火中的弦歌不绝;待到入读厦大,他在近半年时间内发表了7首新诗、7篇文艺评论和两篇译文,真正开启了追寻文字的路。有一次,厦大外文系系主任李庆云教授在课间和同学座谈,让学子各言其志,大多数说想投身社会变革,只有余光中毫不犹豫地说,我要当作家。其志之坚,风起云涌的时代也不能动摇。
  余先生的母亲在他30岁时去世了。他写了3首《母难日》,其中一首我最为喜欢:“今生今世/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有无穷无尽的笑声/一遍一遍又一遍/回荡了整整三十年/你,都晓得,我,都记得。”后来,余先生把《母难日》刻在了母亲的墓碑上。我曾在大学中文系演讲时感慨,大家不要看不起中文系,也许你们不能给你们母亲买大房子,但是你们可以写一首诗,刻在母亲的墓碑上。
  英国人说,我们宁愿失去印度,也不能失去莎士比亚;我们中国人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文学大师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在余先生看来,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向心力就必然常在,一个方块字就是一个天地,汉族的心灵,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我曾陪他进过寺庙、访过道观、入过教堂。他神态庄重,却从不行礼朝拜,因为它们都并非他的信仰。他唯一的信仰是中文,唯一的宗教情怀就是把中文写好,让大家热爱中文,通过富有生命的文字体验中华文化精华。
  余先生很喜欢李白,写过很多关于李白的诗篇。很多大学生喜欢他的《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熟读之余,他们会想象,未曾谋面的余先生一定是位胡子很多、身材高大的侠客。听演讲时一见,余先生个子不高,打扮很随便,好像也没什么侠气,他们就有点失望。余先生对此回答,我是把精神都放在了写作上。余先生生活很有规律:上课、回家、写作,每天在灯下“用创作与永恒拔河”。他的确是把精神都放在写作里头去了。
  几年前,余先生来厦门做主题演讲。演讲之余尚有空闲,我问他,有人想花钱请您去演讲,去不去?他说,不去。我又问,厦门周边开发了新旅游点,景色很美,空气很好,要不要去?他说,不去。我疑惑,哪里都不去,您待在房间里要干什么?他拿出一大沓纸说,你看,我有这么多作业要改。他开了一门翻译课,有几十名学生,那沓纸是学生交上来的翻译。每份作业他都亲自批改,用红笔圈出来,这个字句措词不太妥当,应该怎么改,一笔一笔地改。他说,回台后很忙,正好利用这点空闲。教学也好,写作也好,演讲也好,签名售书也好,他都是为了把好的中文传承下去。
其他文献
鲍里斯·尼古拉耶维奇·叶利钦(1931年—2007年)  苏联解体后首任俄罗斯总统。1999年12月31日辞职,并推举普京作为接班人。  俄罗斯前总统鲍里斯·叶利钦为什么会选择弗拉基米尔·普京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这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美国克林顿总统图书馆最近解密的领导人通话录音,揭开了这个近20年的谜题。  这批录音披露了叶利钦与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之间的18次会谈和56次通话内容。录音显示
一本书因为任正非火了。  5月27日,任正非在华为深圳总部接受美国媒体专访时,被拍到他办公桌上摆着《美国陷阱》。该书作者是法国电力和交通运输集团阿尔斯通公司(以下称阿尔斯通)高管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讲述了皮耶鲁齐遭美国监禁的经历。今年1月,这本书在法国出版,4月推出中文版,銷售火爆。阿尔斯通高管皮耶鲁齐在机场被美方逮捕和随后的牢狱之灾,让人很难不联想到同样身陷美国法律陷阱的华为高管孟晚舟。《美国
8月12日,微博话题“大胃王吃播被批浪费严重”引发网友热议。在颇受一些人喜欢的网络直播——吃播中,主播时常以超出常人的食量吸睛。其中不乏博主过量饮食后又偷偷将食物吐出等浪费现象存在。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均表示,将严加管理,一旦发现浪费行为,将进行严肃处理。网友热议  ①真该管管这些主播了,多是哗众取宠,坑蒙拐骗。  ②看他们吃饭,还要给他们刷钱,真是搞不懂。  ③那种咋咋呼呼拿个大锅,一次煮一只整
2019年12月7日,赵鹏大和赵联强(右)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陈霖/摄)  辽宁清原人,1933年生,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地质大学校长。  1959年生于北京,俄罗斯籍,医学博士,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医疗工程院院士,现任俄罗斯国家研究中心外科部副主任。  这几年,赵联强来中国的次数不断增加。他是俄罗斯工程院院士、医疗工程院院士,两个多月前刚受邀到河南信阳市的
从逃脱法律到闪避道德,再到收割流量,这样的“吃相”自然引发众怒。刘鑫不过就是以“吸睛”的方式“吸金”。  时隔三年,刘鑫再次登上话题热搜。因为一次改名,也因为“通过私信、点赞等形式消费并攻击被害人家属的行为”被关停微博。  2016年,就读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江歌,被室友刘鑫的前男友用匕首残忍杀害。尽管凶手被日本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和恐吓罪判处有期徒刑20年,但刘鑫在案发前后的表现击穿了公众
安东·谷迪姆自画像。《人生很好玩,但有时也很丧》。  5年前的一个深夜,莫斯科,一名程序员正在办公室机械地写着代码。他被4个巨大的显示屏围绕,荧光一度让眼睛出现重影。疲惫与压力交加,他突然觉得眼前不再是电脑,而是一个沙漏,时间被荒废,人生像流沙一样缓缓下沉,百无聊赖。于是,他拿起笔,画下脑海中的自己——一个穿着灰色帽衫,守着沙漏的“码农”。  从这个小小的自画像开始,程序员不断将脑海中迸发的奇思妙
当河南省人民医院国家高级卒中中心主任医师朱良付回到家時,全家人早已吃完晚饭。看到两个女儿,他笑得合不拢嘴。听到大女儿调侃他五音不全的歌声,他羞涩地笑了。坐到沙发上,他又抱起尚在襁褓的小女儿,亲昵地问: “你将来当个医生,行不行?”正在此时,手机响了。听到电话另一头的声音,他逐渐收起笑容,皱了下眉头,“我一会到急诊部。”家人似乎习惯了他这样的状态,大女儿拽着小女儿的手向他挥动,“Bye! Bye!”
大海退潮后,走在大连的街上,有时能闻到一股热气腾腾的“海味”。仔细一看,原来是大连人在“快煮活参”。只见他们把一团清除肠子后的海参放到锅里,不断搅动锅里的热水,防止粘锅。煮了半小时后,原本成团的海参逐渐分离,他们便把海参捞出来,加点酱油、调味品,一口一个,软滑清甜。这便是大连普通人家吃海参的方式。  在这里,家家户户都能吃上海参。大连市地处辽东半岛南端,东濒黄海,西临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北
英国新一届议会2019年12月19日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宫举行。这次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没有乘坐钻禧国家马车,也没有披象征最高权力的深红色天鹅绒长袍,而是穿了一套简约的绿色裙装并配以绿色的帽子。议会开始,女王在查尔斯王子陪同下步入会场,并宣读政府制定的20多項有关教育、法律、环境等议题。在众人关注的“脱欧”问题上,女王表示:“我国政府的首要任务是确保英国在2020年1月31日离开欧盟。我的大臣将用立法确保
躲在温暖的屋子里,听着苏联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再喝下一碗酸甜浓厚的罗宋汤——这是哈尔滨人的御寒之道。  1月初,小寒即将到来。这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倒数第二个,意味着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来了。哈尔滨人恐怕是中国最先体验到这渗入骨髓之寒的人了。这里是中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的大城市,地处东北平原,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哈尔滨位于东北亚中心地带,又紧靠俄罗斯,是亚欧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