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兴趣,减少学生流失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ogar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流失严重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究其原因,固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但另一方面与我们老师的教学也不无关系,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无不流露出读书太“苦”的叹息。的确,“学海无涯苦作舟”自古以来,读书就是件苦差事,不少学生在老师的高压下机械地读、死板地记,实在是苦不堪言,这样,他们对读书失去了兴趣,厌倦学习,最终导致学生辍学。因此,作为老师,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苦读”为“乐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你教的学科和知识感兴趣,才能从根本上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其潜力,以克服厌学情绪,减少学生流失。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从以下几方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发挥物理学科优势,以实验激发其兴趣
  
  物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它自身的优势,那就是实验多,直观性强。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尽可能地让他们通过实验掌握知识。为让他们感到物理是有趣的,我在初二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这一学科的第一节课就做了几个有趣的小实验,如:在倒置的漏斗里放一个乒乓球,用手托住乒乓球,然后从漏斗口向下用力吹气或向上用力吸气,并将手指移开,乒乓球都不会往下掉。看到这一现象,学生很惊奇,和他们猜想的完全不一样,一下子就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初中物理实验主要有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小实验、小制作等。教学中我结合本地实际,主要抓了演示实验和小制作,课本上的实验我尽量做齐,有时没有现成的实验器材,就因陋就简,用另外的器材代替或自己设法制作,同时也让学生参与制作。如讲“研究液体压强”一节,我让学生找来塑料瓶,在塑料瓶上不同部位扎几个小孔,用它来演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和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并让制作的学生当堂演示,这次实验使他们体会到了参与其中的乐趣,以后不断有学生和我一起制作实验器材,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思维,又提高了实验技能。有时也需在课堂上随即实验,让学生找找感觉。如:讲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问题时,让学生用力捶一下桌子,感受一下反作用力的存在;讲“压强的大小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时,我让学生随即实验,一次用同样大的力分别用铅笔的平端和尖端戳手指,另一次用尖端用大小不同的力戳,根据它疼的程度来判断压强的大小。通过实践,得出“压强的大小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的结论,随后又由此结论找出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通过找感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变“厌学”为“好学”,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但提高了学习兴趣,更能真正理解知识,记牢知识。
  
  二、用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许多物理现象就发生在学生身边或身上,可他们只知道是这样,并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如果老师能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再引导他们利用物理知识去解决问题,他们就会觉得有趣,更有用,学到这些知识后,回到家里还可以解释给父母、弟妹听,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从而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因为他们真正体会到了知识的作用。如:学习《蒸发》一节,恰逢同学们刚上完体育课回来,满头大汗,一进教室就见好多同学在扇扇子,我没有批评他们,而是让他们使劲扇,我在旁边用温度计测气温,并让一位同学用扇子对着温度计扇,叫他们猜想:温度计的示数会下降吗吗?通过实践告诉他们:虽然你们感到凉爽,可气温并没有降低,引导他们思考,然后得出结论:蒸发吸热,扇扇子只是加快了汗液的蒸发,并不能降低气温。在此实例的基础上,再让他们列举生活中和它类似的例子,如:刚打下的稻谷如何让它快速晾干,怎样使湿衣服干得快。通过实例使学到的实现迁移,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就把学到的物理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有时还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他们的辨别能力,如学习《杠杆》,我首先让学生思考:同一杆秤换用大小不同的秤砣来称同一东西,结果会如何?大家讨论后,我再实际称给他们看,他们亲眼目睹后,首先是惊奇,继而是困惑,再由困惑而急于求解,探究之情油然而生,之后,老师讲这一节内容时,他们听得格外认真,懂得道理后,老师再告诉他们:这就是某些骗子的骗术,希望你们擦亮眼睛,用知识武装头脑,以免上当受骗,他们都欣慰地笑了。能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现象,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体现了物理知识是有用的,更能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学到了知识,让他们的内心更充实,更具有自信心。
  
  三、亦唱亦乐,提高兴趣
  
  课堂上适时地穿插一些歌词、谚语等,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让学生在享受中懂得了其中所包含的物理知识。如:讲“平面镜成像”这一节知识,讲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后,学生已有些疲倦,这时我带头唱起了“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这几句歌词,学生精神为之一振,兴趣提起来了,接着让他们分析其中包含哪些物理知识,他们分析得很透彻,效果也很好。又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山不转水转”等生活谚语,是学生熟悉的,讲授物理知识时适时地引入,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既了解了谚语,又巩固了知识,以后只要想起这两句谚语,他就可以牢牢地记住:“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首先必须选定一个参照物”等知识。亦唱亦乐,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学习兴趣高,知识记得牢。只有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业中走出来,这样,学习才不会成为他们的负担,读书才会是一种享受。
  
  四、体验成功,增强动力
  
  目前多数同学学习是努力的,可是方法不对,读得辛苦却收获不大,致使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要设法改变他们“时间加汗水”的做法,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作为老师要学会欣赏学生,不吝啬自己的夸奖,给学生一个激励性的评语,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的喜悦,让他们时时为自己学习的点滴进步而高兴,为处处获得老师的欣赏和赞美而自豪,有了成功的体验就会有更多的学习动力。
  
  总之,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界,,在教学过程中只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从“知之者”引到“乐之者”的境使他们把学习当做是自己的一种需求,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这也是一条减少学生流失的有效途径。
其他文献
你认为最枯燥的学科是什么?你认为最难学的学科是什么?你认为最令你头痛的学科是什么?令你最讨厌的学科是什么?答案是数学。为什么数学在学生的眼中,总是板着面孔、高深莫测呢?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一针见血地分析道:“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是数学教学脱离实际。”针对此种现象,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就提出在数学教学中应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数学教学的思想。在小学阶段,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把
摘要: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指对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发动和调节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调动这些功能来提高教学质量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诸方面着手进行:一、要热爱学生;二、要培养学生爱好体育运动的情感;三、营造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的教学环境  关键词:情感 热爱 和谐 揣摩 鼓励 激励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
随着教改的逐步深入,发展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中小学教育的主要目标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而音乐教学对于培养和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丰富人的想象力、感知力,培养具有个性化的综合素质人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在教育上需要加大力度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音乐课教学在学校日常教学中的比重有所下降,部分音乐教师在音乐教育的课堂上对歌曲的演唱教学不能尽如人意,内容陈旧、方法单一,不仅无法
摘要:当前,现代社会急需要各种复合型综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不仅仅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还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但长期以来,高校片面注重高职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教育,而与就业密切相关的心理素质却没有受到重视,教育理论与实践上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而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还存在着许多弊端,如重知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模式轻创新。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果,造成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少、慢、差、费”,使我们的某些语文教学走入误区,其结果是学生叫苦,教师叫累,事倍而功半。我认为,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其根本出路在于优化课堂教学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更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创新在课堂中的运用就显
[摘 要] 新课程标准环境下中学英语教学需要采用新的有效的教与学的方式。合作学习是提高中学英语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要实现课堂交际化,激励学生参与意识,就要将其渗透到中学英语日常教学活动之中。  [关键词] 英语新课程 英语教学 小组合作探究 团体合作学习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为了使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重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内容提要】课堂提问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恰当的提问,对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如何巧妙地把问题贯穿于教学,服务于教学,做到恰倒好处的抛砖引玉,把握课堂提
近年来,我们的数学课堂比原来活跃了,与生活联系得更紧密了,学生的兴趣也更浓了,但是我们也经常能看到这样一些不和谐的镜头:学生集体讨论时优生的“一言堂”,教师闲庭信步式的巡视;教师对学困生的不闻不问等等;也有教师抱怨,自己已经把知识点讲得很仔细了,可是还有学生听不懂,不会做,于是不得不中午、晚上再给这些学生补习功课。  靠加班加点提高质量,老师和学生都很累,效果也不佳。以前我们常说向课堂要质量,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