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副词“都”的前指和后指的情况分别进行描写,试图找出“都”的语义指向和“都”的歧义之间的联系,并提出消除“都”的歧义的各种手段。
关键词:都1 都2 都3 语义指向 歧义 语用手段
一、引言
关于副词“都”,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的解释,“都”的用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a.范围副词,表总括;b.语气副词,相当于“甚至”;c.时间副词,相当于“已经”。下文把它们依次称为都1、都2、都3。
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都”的语义指向,在何种情况下会产生歧义,以及如何消除歧义。
二、“都”的语义指向
(一)都1的语义指向
都1表总括。都1所总括的对象一般在“都”前,也可以在“都”后。
举例如下(“都”指向的部分统一加下划线):
(1)粥和糖包都是温的,糖包里的白糖部分已经凝结成砂状。①
(2)小朋友都笑了。
(3)他们都长了半头,也显得更知道和大人合作了。
(4)桌子,那儿童桌子很矮,她一迈腿不费劲就能站上去,那样抓我打我都易如反掌。
(5)我们看不透其中的内容,不知道前边有什么在等着他无论好坏他都得一一受着
(6)楼道里很黑,方超一路都在啜泣。
(7)花果草坪遍地枯黄——看到哪里都是一幅曝光不足的照片。
(8)这孩子心里明白着呐,什么都懂。
(9)谁都知道。
(10)都谁知道?
(11)都什么地方?
(12)跟小朋友打架,顶撞阿姨,从保育院往外跑,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承认错误后都可以原谅。
(13)未必你都能了解,参得透你笔下的人物。
(1)中的“都”指向并列名词短语“粥和糖包”;(2)中的“都”指向集合名词“小朋友”;(3)中的“都”指向代词“他们”;(4)中的“都”指向前面的并列动词短语“抓我打我”;(5)中的“都”指向前面的形容词“好坏”;(6)中的“都”指向前面的方位名词“一路”;(7)、(8)、(9)中的“都”分别指向前面的疑问代词“哪里”“什么”和“谁”,表任指。而(10)、(11)中的“都”分别指向“都”后面的疑问词“谁”和“什么”,表疑问;(12)中的“都”指向前面的三个小句;(13)中的“都”指向“都”后面的“笔下的人物”。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都”所总括的事物一般都是复数事物,有的是句中的复数性成分,如(1)、(3)、(4)、(5)、(12)、(13);或表示类概念的光杆名词,如(2);以及具有可分性(可分割为具有某种属性的离散性个体)的整体性名词,如(6)。“都”还可以指向疑问词,疑问词出现在“都”前时表任指,如(7)、(8)、(9),出现在“都”后表疑问,如(10)、(11)。
以上例句中都1的指向对象都在句子中出现了,但都1指向的对象也可以在句子中不出现。
(14)都不是。
(15)都回去,这事儿阿姨处理。
(二)都2的语义指向
都2表强调。都2的所指对象可以在“都”前,也可以在“都”后。
(16)阿姨都给欺负成这个样子,他还有命吗?
(17)我妈去都够你一呛,我爸再一急也去了呢?
(18)他都不知道这个计划。
(19)陈南燕问,你爸到处找你,都找到我们家去了。
(16)句中的“都”指向它前面的主语“阿姨”,
(17)句中的“都”指向它前面由主谓短语构成的主语“我妈去”,(18)句中的“都”指向它后面的谓语“不知道这个计划”,(19)句中的“都”指向它后面的谓语“找到我们家去了”。
(三)都3的语义指向
都3相当于“已经”,句末常常用“了”。都3指向的对象一般在“都”的后面,不出现在“都”的前面。
(20)每天她进门天都黑了。
(21)方枪枪手举得都快杵到陈南燕眼睛上了。
(22)常常我都睡着了手还在她脸上。
(20)中的“都”指向它后面的谓语“黑了”,(21)中的“都”指向它后面的补语“快杵到陈南燕眼睛上了”,(22)中的“都”指向它后面的分句谓语“睡着了”,这三个句子中的“都”都表已经。
三、“都”的歧义类型和消解
(一)“都”的歧义类型
1.都1的歧义
(23)这几天,我们都忙着筹备会计人员培训班。②
在此句中,“都”是都1,表总括,总括的对象有两个,一个是指向时间“这几天”,一个是指向施事“我们”。此句产生歧义的原因是句中有两个部分符合都1所总括的对象的条件,“这几天”和“我们”都是复数成分,所以“都”既可以指向“这几天”,也可以指向“我们”,或是同时指向二者,于是产生了歧义现象。
(24)这一天,我们都忙着筹备会计人员培训班。
在此句中,“都”前只有一个复数成分“我们”,还有一个单数成分“这一天”,这个句中却仍然有歧义。原因在于虽然“这一天”是单数,但它是一个具有可分性的整体性名词,可以分割为几个部分,如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这一天”具有这样的特征,符合都1的指向对象的条件,“都”在此句中有两个指向对象,于是产生了歧义。
(25)这本书,我们都有。
在此句中,符合都1指向对象条件的只有一个——“我们”,“都”只能指向“我们”,没有歧义现象。
由此可见,都1产生歧义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在句中有不止一个满足都1指向对象的条件的部分,这些部分或者是复数成分,或者是具有可分性的整体性名词。如果句中只有一个符合都1指向对象的条件的部分,则不会造成歧义。
都1前指的情况较多,后指的情况较少,而都1的歧义现象一般只发生在都1前指的情况下,都1后指时,未发现有歧义的现象。
2.都2的歧义
(26)你爷爷都找到我们家去了。
在此句中,“都”是都2,表强调,“都”既可以指向主语部分“你爷爷”,也可以指向谓语部分“找到我们家去了”,由于不同的语义指向,这个句子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你爷爷都找到我们家去了(更何况你爸呢)”,另一种是“你爷爷都找到我们家去了(还能没去过学校吗)”。
造成都2产生歧义的原因是句中的焦点不止一个,也就是由于说话人所要强调的部分不同,“都”的指向也就不同。此句中可作为焦点的部分至少有两个,一个是“你爷爷”,一个是“找到我们家去了”。如果说话人要强调的是主语“你爷爷”,“都”就指向前面;如果说话人要强调的是谓语“找到我们家去了”,“都”则指向后面。
与都1的歧义不同的是,都2的歧义在于它既能指向前面也能指向后面。都3的语义指向比较单一,一般只指向“都”的后面,不会出现由于都3存在多个指向对象而产生的歧义。
3.以上所提到的歧义都是由于都1或都2在句子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指向对象,这些歧义现象都只涉及到其中的一个“都”,或是理解为都1,或是理解为都2,这种歧义是属于都1或都2内部的歧义。还有一种歧义是在一个句子中,“都”既可以理解为都1,也可以理解为都2、都3。
(27)他手指头都勒红了。
在此句中,“都”既可以指向“都”前面的小主语“手指头”,也可以指向它后面的谓语部分“勒红了”。“都”指向小主语“手指头”时,由于“手指头”是集合名词,它既可指多个手指,也可指一个手指。在指多个手指时,理解为都1的可能性较大,表总括;在指一个手指或把手指作为一个整体时,理解为都2的可能性较大,表强调;“都”指向它后面的谓语“勒红了”时,由于“都勒红了”表达了一种结果,“都”在这里还可以理解为都3“已经”,因此此句的“都”既可以理解为都1,也可以理解为都2,还可以理解为都3。
(二)“都”的歧义的消除
“都”的歧义的消除可以借助语音手段、语法手段和语用手段。
语音手段,轻重音可以分化消除一部分“都”的歧义。
(28)他手指头都勒红了。
句中的“都”重读时,“都”是都1,表总括,指向“手指头”;“都”不重读时,是表强调的都2或表已经的都3。
语法手段,可以通过句式变换来分化消除“都”的歧义。如:
(29)他都不知道这个计划。
这个有歧义的句子可用上述方法分化为:
a.连他都不知道这个计划。
b.他连这个计划都不知道。
c.这个计划他连知都不知道。
通过句式变换,都2指向明确了,在a句中指向“他”,在b句中指向“这个计划”,在c句中指向“不知道”。
语音手段只适用于口语中歧义的消除,对于书面语中的歧义并不起作用。而且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轻重音也只能解决口语中一部分的“都”的歧义问题,只能通过重读把都1区分出来,还不能解决当都2和都3的分化问题。在这个句子中,都2和都3的区分需要语用手段。如:
(30)他手指头都勒红了。
a.他手指头都勒红了,没有一根是好的。
b.他手指头都勒红了,该休息休息了。
c.他手指头都勒红了,更何况他女儿呢。
同样,语法手段也只能解决一部分“都”的歧义问题,而类似“这几天,我们都忙着筹备会计人员培训班”这样由于都1有不止一个指向对象造成歧义的句子,依靠语法手段是不行的。要处理这样的歧义分化问题,需要运用语用手段。把这些歧义句放入一定的语境中,给它们加上一定的语用前提或后续,就能够消除这些句子中的歧义了。如:
(31)这几天,我们都忙着筹备会计人员培训班。
a.这几天,我们都忙着筹备会计人员培训班,一天也没休息。
b.这几天,我们都忙着筹备会计人员培训班,谁也没休息。
有了一定的语境,“都”的指向也就明确了,a句的“都”指向“这几天”,b句的“都”指向“我们”。
而且,用语法手段可以消除的歧义,用语用手段同样可以。如:
(32)他都不知道这个计划。
a.他都不知道这个计划,别人哪里会知道。
b.他都不知道这个计划,怎么会知道其他计划。
c.他都不知道这个计划,怎么可能参与。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副词“都”作为范围副词、语气副词、时间副词时各自的指向方向,指向对象进行了初步地考察,简要地说明了“都”的语义指向和“都”的歧义现象之间的关系,并概括了“都”的歧义的消除方法。这使我们对“都”的语义指向有了进一步地了解,并使我们对语用手段消除歧义的作用有了更深地认识。
注释:
①本文大多数例句来自于王朔的小说《看上去很美》。
②此例句引自《现代汉语八百词》。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徐以中,杨亦鸣.副词都的主观性客观性及语用歧义[J].语言研究,2005,(3).
[3]陈子骄.“都”的语义指向[J].汉语学习,1996,(6).
[4]徐以中.副词“只”的语义指向及语用歧义探讨[J].语文研 究,2003,(2).
[5]詹卫东.范围副词“都”的语义指向分析[J].汉语学报, 2004,(1).
[6]沈开木.论“语义指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1).
[7]周刚.语义指向分析刍议[J].语文研究,1998,(3).
(周颖,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关键词:都1 都2 都3 语义指向 歧义 语用手段
一、引言
关于副词“都”,根据《现代汉语八百词》(以下简称《八百词》)的解释,“都”的用法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a.范围副词,表总括;b.语气副词,相当于“甚至”;c.时间副词,相当于“已经”。下文把它们依次称为都1、都2、都3。
本文的目的在于探讨“都”的语义指向,在何种情况下会产生歧义,以及如何消除歧义。
二、“都”的语义指向
(一)都1的语义指向
都1表总括。都1所总括的对象一般在“都”前,也可以在“都”后。
举例如下(“都”指向的部分统一加下划线):
(1)粥和糖包都是温的,糖包里的白糖部分已经凝结成砂状。①
(2)小朋友都笑了。
(3)他们都长了半头,也显得更知道和大人合作了。
(4)桌子,那儿童桌子很矮,她一迈腿不费劲就能站上去,那样抓我打我都易如反掌。
(5)我们看不透其中的内容,不知道前边有什么在等着他无论好坏他都得一一受着
(6)楼道里很黑,方超一路都在啜泣。
(7)花果草坪遍地枯黄——看到哪里都是一幅曝光不足的照片。
(8)这孩子心里明白着呐,什么都懂。
(9)谁都知道。
(10)都谁知道?
(11)都什么地方?
(12)跟小朋友打架,顶撞阿姨,从保育院往外跑,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承认错误后都可以原谅。
(13)未必你都能了解,参得透你笔下的人物。
(1)中的“都”指向并列名词短语“粥和糖包”;(2)中的“都”指向集合名词“小朋友”;(3)中的“都”指向代词“他们”;(4)中的“都”指向前面的并列动词短语“抓我打我”;(5)中的“都”指向前面的形容词“好坏”;(6)中的“都”指向前面的方位名词“一路”;(7)、(8)、(9)中的“都”分别指向前面的疑问代词“哪里”“什么”和“谁”,表任指。而(10)、(11)中的“都”分别指向“都”后面的疑问词“谁”和“什么”,表疑问;(12)中的“都”指向前面的三个小句;(13)中的“都”指向“都”后面的“笔下的人物”。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都”所总括的事物一般都是复数事物,有的是句中的复数性成分,如(1)、(3)、(4)、(5)、(12)、(13);或表示类概念的光杆名词,如(2);以及具有可分性(可分割为具有某种属性的离散性个体)的整体性名词,如(6)。“都”还可以指向疑问词,疑问词出现在“都”前时表任指,如(7)、(8)、(9),出现在“都”后表疑问,如(10)、(11)。
以上例句中都1的指向对象都在句子中出现了,但都1指向的对象也可以在句子中不出现。
(14)都不是。
(15)都回去,这事儿阿姨处理。
(二)都2的语义指向
都2表强调。都2的所指对象可以在“都”前,也可以在“都”后。
(16)阿姨都给欺负成这个样子,他还有命吗?
(17)我妈去都够你一呛,我爸再一急也去了呢?
(18)他都不知道这个计划。
(19)陈南燕问,你爸到处找你,都找到我们家去了。
(16)句中的“都”指向它前面的主语“阿姨”,
(17)句中的“都”指向它前面由主谓短语构成的主语“我妈去”,(18)句中的“都”指向它后面的谓语“不知道这个计划”,(19)句中的“都”指向它后面的谓语“找到我们家去了”。
(三)都3的语义指向
都3相当于“已经”,句末常常用“了”。都3指向的对象一般在“都”的后面,不出现在“都”的前面。
(20)每天她进门天都黑了。
(21)方枪枪手举得都快杵到陈南燕眼睛上了。
(22)常常我都睡着了手还在她脸上。
(20)中的“都”指向它后面的谓语“黑了”,(21)中的“都”指向它后面的补语“快杵到陈南燕眼睛上了”,(22)中的“都”指向它后面的分句谓语“睡着了”,这三个句子中的“都”都表已经。
三、“都”的歧义类型和消解
(一)“都”的歧义类型
1.都1的歧义
(23)这几天,我们都忙着筹备会计人员培训班。②
在此句中,“都”是都1,表总括,总括的对象有两个,一个是指向时间“这几天”,一个是指向施事“我们”。此句产生歧义的原因是句中有两个部分符合都1所总括的对象的条件,“这几天”和“我们”都是复数成分,所以“都”既可以指向“这几天”,也可以指向“我们”,或是同时指向二者,于是产生了歧义现象。
(24)这一天,我们都忙着筹备会计人员培训班。
在此句中,“都”前只有一个复数成分“我们”,还有一个单数成分“这一天”,这个句中却仍然有歧义。原因在于虽然“这一天”是单数,但它是一个具有可分性的整体性名词,可以分割为几个部分,如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这一天”具有这样的特征,符合都1的指向对象的条件,“都”在此句中有两个指向对象,于是产生了歧义。
(25)这本书,我们都有。
在此句中,符合都1指向对象条件的只有一个——“我们”,“都”只能指向“我们”,没有歧义现象。
由此可见,都1产生歧义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在句中有不止一个满足都1指向对象的条件的部分,这些部分或者是复数成分,或者是具有可分性的整体性名词。如果句中只有一个符合都1指向对象的条件的部分,则不会造成歧义。
都1前指的情况较多,后指的情况较少,而都1的歧义现象一般只发生在都1前指的情况下,都1后指时,未发现有歧义的现象。
2.都2的歧义
(26)你爷爷都找到我们家去了。
在此句中,“都”是都2,表强调,“都”既可以指向主语部分“你爷爷”,也可以指向谓语部分“找到我们家去了”,由于不同的语义指向,这个句子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你爷爷都找到我们家去了(更何况你爸呢)”,另一种是“你爷爷都找到我们家去了(还能没去过学校吗)”。
造成都2产生歧义的原因是句中的焦点不止一个,也就是由于说话人所要强调的部分不同,“都”的指向也就不同。此句中可作为焦点的部分至少有两个,一个是“你爷爷”,一个是“找到我们家去了”。如果说话人要强调的是主语“你爷爷”,“都”就指向前面;如果说话人要强调的是谓语“找到我们家去了”,“都”则指向后面。
与都1的歧义不同的是,都2的歧义在于它既能指向前面也能指向后面。都3的语义指向比较单一,一般只指向“都”的后面,不会出现由于都3存在多个指向对象而产生的歧义。
3.以上所提到的歧义都是由于都1或都2在句子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指向对象,这些歧义现象都只涉及到其中的一个“都”,或是理解为都1,或是理解为都2,这种歧义是属于都1或都2内部的歧义。还有一种歧义是在一个句子中,“都”既可以理解为都1,也可以理解为都2、都3。
(27)他手指头都勒红了。
在此句中,“都”既可以指向“都”前面的小主语“手指头”,也可以指向它后面的谓语部分“勒红了”。“都”指向小主语“手指头”时,由于“手指头”是集合名词,它既可指多个手指,也可指一个手指。在指多个手指时,理解为都1的可能性较大,表总括;在指一个手指或把手指作为一个整体时,理解为都2的可能性较大,表强调;“都”指向它后面的谓语“勒红了”时,由于“都勒红了”表达了一种结果,“都”在这里还可以理解为都3“已经”,因此此句的“都”既可以理解为都1,也可以理解为都2,还可以理解为都3。
(二)“都”的歧义的消除
“都”的歧义的消除可以借助语音手段、语法手段和语用手段。
语音手段,轻重音可以分化消除一部分“都”的歧义。
(28)他手指头都勒红了。
句中的“都”重读时,“都”是都1,表总括,指向“手指头”;“都”不重读时,是表强调的都2或表已经的都3。
语法手段,可以通过句式变换来分化消除“都”的歧义。如:
(29)他都不知道这个计划。
这个有歧义的句子可用上述方法分化为:
a.连他都不知道这个计划。
b.他连这个计划都不知道。
c.这个计划他连知都不知道。
通过句式变换,都2指向明确了,在a句中指向“他”,在b句中指向“这个计划”,在c句中指向“不知道”。
语音手段只适用于口语中歧义的消除,对于书面语中的歧义并不起作用。而且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轻重音也只能解决口语中一部分的“都”的歧义问题,只能通过重读把都1区分出来,还不能解决当都2和都3的分化问题。在这个句子中,都2和都3的区分需要语用手段。如:
(30)他手指头都勒红了。
a.他手指头都勒红了,没有一根是好的。
b.他手指头都勒红了,该休息休息了。
c.他手指头都勒红了,更何况他女儿呢。
同样,语法手段也只能解决一部分“都”的歧义问题,而类似“这几天,我们都忙着筹备会计人员培训班”这样由于都1有不止一个指向对象造成歧义的句子,依靠语法手段是不行的。要处理这样的歧义分化问题,需要运用语用手段。把这些歧义句放入一定的语境中,给它们加上一定的语用前提或后续,就能够消除这些句子中的歧义了。如:
(31)这几天,我们都忙着筹备会计人员培训班。
a.这几天,我们都忙着筹备会计人员培训班,一天也没休息。
b.这几天,我们都忙着筹备会计人员培训班,谁也没休息。
有了一定的语境,“都”的指向也就明确了,a句的“都”指向“这几天”,b句的“都”指向“我们”。
而且,用语法手段可以消除的歧义,用语用手段同样可以。如:
(32)他都不知道这个计划。
a.他都不知道这个计划,别人哪里会知道。
b.他都不知道这个计划,怎么会知道其他计划。
c.他都不知道这个计划,怎么可能参与。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副词“都”作为范围副词、语气副词、时间副词时各自的指向方向,指向对象进行了初步地考察,简要地说明了“都”的语义指向和“都”的歧义现象之间的关系,并概括了“都”的歧义的消除方法。这使我们对“都”的语义指向有了进一步地了解,并使我们对语用手段消除歧义的作用有了更深地认识。
注释:
①本文大多数例句来自于王朔的小说《看上去很美》。
②此例句引自《现代汉语八百词》。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徐以中,杨亦鸣.副词都的主观性客观性及语用歧义[J].语言研究,2005,(3).
[3]陈子骄.“都”的语义指向[J].汉语学习,1996,(6).
[4]徐以中.副词“只”的语义指向及语用歧义探讨[J].语文研 究,2003,(2).
[5]詹卫东.范围副词“都”的语义指向分析[J].汉语学报, 2004,(1).
[6]沈开木.论“语义指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1).
[7]周刚.语义指向分析刍议[J].语文研究,1998,(3).
(周颖,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