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浅构造的应力状态与运动特征

来源 :高原地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feng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活动构造调查中我们曾遇到地壳浅部构造与地壳深部构造不一致的情况,在地震烈度调查中我们也经常发现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的空间位置不同。本文从地壳深浅部构造应力状态和运动特征的角度,对其可能的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文中首先对地壳可能的应力状态进行了估计,然后结合对褶皱和断裂的深浅部构造应力状态与运动特征的分析,解释了地壳深浅部构造差异性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宏观震中与微观震中存在差异的原因,最后对地壳应力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介绍。
其他文献
为鉴定并筛选出适宜高原夏菜生产的优良大白菜品种,实施了安定区高原夏菜大白菜新品种引进试验。引进了6个品种,对不同品种播种后的出苗率、植株长势、抗病性和净菜产量等指
利用山丹地震台2年多的多极距观测资料,并结合该台单一极距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2种观测方法的结果。结果显示,多极距观测在干扰排除和异常落实方面具备一定的优势;同一场地不同极距电阻率测值的相互佐证,可以为识别干扰和判定地震前兆异常的真实性提供帮助。
为了探索不同品种甘薯春季繁殖育苗与产量效果,以及相同品种春薯栽培与夏薯栽培的产量差异,2014-2015年进行了甘薯不同品种春季繁殖育苗与产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甘薯不同品
通过建立的岩石破裂危险度KR及断层滑动危险系数KF2个判别指标,对中卫-同心活动断裂带进行粘弹性有限元数值模拟,得到该断裂带在现代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大震后的应力演变及地震破裂危险区长度、范围、峰值、衰减规律等的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该断裂带大震后应力场的调整主要产生于震后300~400年间,震后地震破裂危险区转移到断裂带的中西段,并逐渐向东迁移,范围越来越集中,最终转移到断裂带的弧形顶点部位(红谷梁附
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及建筑物和生命等的易损性分析的基础上,预测未来地震造成自然和人工建筑环境的灾害及其损失,这是地震灾害及其损失研究的基本思路。本文基于宏观经济指标的地震灾害损失预测模型,以2000年全国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GDP作为地震宏观易损性的分类指标,以某市(A、B县)为例进行未来15年地震灾害损失预测。其预测结果包括两大部分:县行政区预测结果和网格预测结果,其预测结果可以为确定地震重点监视防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