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地球上的红飘带

来源 :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hcxp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寻根百年留学足迹,青年学子不忘初心。
  回首百年留学路,我国早期革命前辈的足迹曾遍布世界上多个国家。虽然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雨洗礼,但是这些红色足迹仍然未被遗忘,仍然饱含着当年思想觉醒的曙光,闪耀着真理的光辉。放眼世界,从莫斯科到蒙达尔纪,从巴黎到柏林,再到开启建党新纪元的初心燃起之地——上海……一路走来,这些串联起来的足迹好似一条红色的飘带飞扬于地球之上,早已铸成一座座丰碑而屹立于历史长河之中,以使海内外的中国学子铭记那段固守初心、追求革命真理的日 子。
  莫斯科
  追寻我国早期革命家留学海外的足迹,莫斯科的学校里承载了太多的故事。
  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全称“莫斯科国立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大学”,简称“莫斯科大学”,1755年由俄国教育家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罗蒙诺索夫创办。莫斯科大学是俄罗斯联邦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综合性研究型高等院校,也是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
  就是这里,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开始接纳工农子弟,开始为工人阶级子弟提供平等的入学机会;也是在这里,1957年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期间,发表了著名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还是这里,在大学礼堂大厅演讲台的背景墙上,绘有一幅巨型壁画,在画的两侧,刻有列宁的勉励之语:“只有了解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历史上,多位我国早期的革命领导人都曾在莫斯科留学,以先进的思想丰富自己的头脑。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维尔大街旁的东方大学校址,同样留有他们的足迹。
  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简称东方大学,是苏联为培养苏俄东方民族和亚洲各国革命干部而创办的新型政治学校,为我国革命培养和输送了大批干部。早期,我国秘密赴东方大学学习的学员多为当时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团员。后来刘少奇、邓小平、朱德、任弼时等中共领导人开始在这里学习深造,学习《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和国际工人运动史,以及共产主义运动的政治和经济理论。除此之外,革命家瞿秋白也曾在这里的中文班教授俄文、政治经济学、唯物辩证法等课程。
  1938年,莫斯科东方大学正式停办。虽然仅有短短的五年,但这里却走出了多位优秀的无产阶级领袖。与此同时,这些革命前辈在莫斯科留下的足迹也是我国留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蒙达尔纪
  寻访海外足迹,旅欧勤工俭学运动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1919年到1920年,我国一批有志青年为探索救国道路,从上海出发,历时两个月,赴法勤工俭学。船到马赛后,他们又继续奔赴法国各地。在距离法国巴黎100公里的小城蒙达尔纪,我们所熟悉的邓小平、蔡和森、陈毅、李富春、蔡畅等人便留下了他们求学的足迹,书写着他们神圣的法兰西岁月。
  在蒙达尔纪的杜吉公园有一个指示牌写着“伟大的足迹蒙达尼会议会址”,在这里,以蔡和森、向警予等为主的留法学生提出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而这里,也成为我党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坐标。
  1920—1927年,我国留法学生在读书的同时还需打工赚钱以支付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在勤工俭学的故事里,不得不提到位于蒙达尔纪的哈金森橡胶厂。那时,邓小平曾以邓希贤为名,在这里的制鞋车间做过几个月的工人。时至今日,这里的纪念碑上依然留有当时邓希贤工作证件的复印件。
  彼时,勤工俭学的生活很辛苦,留学生们收入微薄,但工作强度却很大。常常,几十个留学生在近十个小时的劳作后只能挤在小小的工棚中休息。即便是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中,学生们仍然没有放弃勤工俭学的意愿,工棚里经常洋溢着大家的欢声笑语。也许正是这种艰难环境中保持的乐观和积极,孕育着后来革命年代最难能可贵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锤炼了革命前辈们坚韧不拔、不卑不亢的卓越品格。
  巴黎
  1921年春天,周恩来抵达巴黎,参与旅法共产主义小组的组建工作。1922年,他带领赵世炎等18名进步青年在位于巴黎西郊的布洛涅森林召开了关于组建“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的会议。其工作地点便选在了今巴黎第13区意大利广场附近的“海王星旅馆”。
  旅法期间,周恩来白天勤工俭学,晚上开展党的相关活动。也是在这里,他创办了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革命刊物《少年》,后改名为《赤光》。留学巴黎期间,周恩来居住的地方设施十分简单,仅有一床一桌。但是也就是这方寸之地,曾留下同样旅法学习的邓小平、聂荣臻、陈毅、李富春等人的足迹,也留下了当年留学海外的有志青年将星星之火逐渐聚合,点亮未来革命道路的故事。
  为了纪念革命前辈的那段法兰西岁月,巴黎海王星旅馆的外墙上镶嵌着一块周恩来总理的青铜雕塑。每逢节日,都会有华人华侨带着鲜花在雕塑前相聚,以表达对革命前辈的追思,以慰藉对祖国思念的情切,以砥砺一代又一代留学海外的青年。
  柏林
  我国20世纪20年代初的旅欧学子们,在柏林也留下了足迹。
  1922年3月,周恩来到达德国,居住在柏林郊区瓦尔姆村皇家林荫路45号。在这里,他积极开展党的活动,组织旅德中共党组织,团结学生中的先进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后来,为了更方便开展革命工作,周恩来搬到康德大街居住。当时,康德大街是共产主义组织举办活动的主要场所,赴德留学的中国学生们也大多居住在这条街的两侧。
  时至1925年,孙中山逝世。当时旅欧学习的朱德在中共旅德组织安排下,组织留德学生、工人和华侨在位于柏林市中心的波茨坦广场举行追悼孙中山大会和游行,发放讲述孙中山革命事业的传单和书籍,这在当时的柏林产生了很大的轰动。
  上海
  1921年7月,在上海望志路106号聚集了多位意志坚定、目光澄澈的有识之士。他们大踏步地走到这一红色起点。他们,是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这里,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诞生地。毛泽东主席曾写道:“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追寻地球上的红飘带,上海,是革命的初心之地。
  南昌路100弄,原本是上海的一个普通小弄堂,但这里却是综合性文化月刊《新青年》的诞生地。在后来的五四运动中,陈独秀因发放革命传单被捕入狱,在囚禁近百日后,由李大钊护送他离开北京,经天津辗转后再次到达上海。
  当时的上海,民族资产阶级兴起,市民阶层发展,工人阶级成长迅速,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为发动人民群众参加运动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因出版印刷业蓬勃发展,上海成为了思想传播的中心地带,各类主张、学说皆在上海展开论战。自陈独秀离京抵沪后,这里又迅速成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宣传重镇。1920年4月,由陈望道翻译,陈独秀、李汉俊校译的《共产党宣言》,以“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出版。
  另一方面,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将上海视为中国革命的中心。
  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1919年3月,列宁为改变苏俄政权所处的不利地位,联合30多个国家的共产主义者成立共产国际,也称“第三国际”。在欧洲共产主义运动的浪潮逐渐褪去后,列宁将视角锁定在中国。
  1920年,共产国际的代表维经斯基经北京至上海。同年4月与陈独秀在南昌路见面并提出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建议。至1920年8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立,为全国各地早期组织的互相联络以及1921年正式建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此拉开了之后更深层次的思想解放、民族独立、国家振兴的伟大事业的序幕。
  沿着地球上的红飘带追寻百年艰难留学史,历史与现实交相呼应。20世纪革命前辈驻足的痕迹已与革命精神一道化为永恒。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或有关山难越,或有蜀道难行,但淬火成钢的勇气与追求真理的信念将是达成目标的不竭动力之源。忆往昔峥嵘岁月,恰同学少年为中华之崛起奔赴海外求学,在颠沛流离的岁月里,他们犹如暗夜中的火把,携着赤诚与坚定,为后代带来真理与光芒。
  这团理想的火焰,也将永远与前辈们的足迹一起,继续砥砺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使地球上那条代表着“伟大事业”的红色飘带更加鲜艳夺目,在时代的浪潮中乘风破浪,在歷史的天空里迎风飘扬。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生活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短缺,土地利用矛盾日益严重,尤其是人多地少的国家。在特殊情况下,加强土地资源管理尤为重要,因此,在新的时代,利用土地管理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土地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实现土地管理的效率化和土地资源的利用,因此本文对国土资源进行了研究。在管理中,通过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对信息技术恰当、准确、合理地利用,在国土管理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说明,优化土地管理,提高管理效率。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针。从管理的角度上来说,农业经济管理属于一种对经济进行管理的方式,其不能回避政府、市场以及制度三种手段,同时也不能忽视法制、制度、政策以及环境等几个方面的影响。本文主要对乡村振兴视域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
世界遗产教育不仅在培养今天的参与者,而且在培养明天的引领者。  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遗产保护也是各国皆在探索的问题。保护遗产,离不开专业的人才,遗产教育自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强烈的关注。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开幕,其中“面向未来的世界遗产教育”主题边会聚焦世界遗产教育话题,引发各国教育界人士的关切与探讨。  新一届遗产大会聚焦世界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与风险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