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采用线谱版教材的中小学音乐课的视唱教学中,适当引入规范的简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一定要注意与线谱的紧密结合。两者兼顾,相互促进,才能真正做到鱼与熊掌兼得,使我们的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与生活实践中能够跨越识谱的障碍,走进神圣的音乐殿堂!
【关键词】线谱;简谱;记谱法
【中图号】G633.951【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8)11-0264-01
线谱还是简谱看上去是一个很老的题目,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也是由来已久,争论的焦点很大程度上是这两种记谱法究竟哪一种更好,并提倡采用其中一种。坚持线谱优越论的理论不言而喻,而坚持简谱更好的观点亦有其有力的证据。然而事实上众所周知,这两种记谱法都各有其优缺点,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对于中小学音乐课试唱教学而言,所谓的“更好”应该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更具备可操作性和更符合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争论的结果是主流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产生了简谱版和线谱版两个不同的版本,而线谱版务实地采用了首调唱名法,实际上是兼顾了以上的两种观点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问题是这种折衷最终反映在形式上,仍然是选择了其中的一种。笔者无意评述简谱与线谱在专业领域内的优劣,只是在教学中结合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和实践探索,获得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思路。即:为什么不把简谱引入到线谱版教材的视唱教学中从而打破两种版本教材之间的界限?两者孰优孰劣并不重要,形式上的相辅相成其实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务实性,而得到的结果又很可能超过两者的简单相加。笔者执教过普通中学的音乐课,这里就以教学实践中的一个课例为例,针对上述的观点试做一些理论上的表述。
教唱福建民歌《采茶灯》,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舞蹈歌曲,除了一个转调的难点外,应该说有着极易上口的曲调。在最初的视唱教学中可以说颇为顺利,一些水平较差的学生在一些较为熟练的学生的带动下很快的掌握了曲调。但在第二课时,已能较为熟练的演唱歌词之后的乐谱视唱,抽查中却发现了问题:有一部分学生面对一个熟悉的曲调竟然还找不到唱名。进一步了解发现,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差,视唱乐谱时基本上是跟着其他学生混过来的。由于此歌较易上口,熟悉一点后跟在其他学生后面对着口型唱唱名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这就说明,视唱中最基本的环节即对唱名的辩认,对于这部分学生直到初中高年级仍然是件很困难的事,就更加谈不上识别节奏并流畅地视唱乐谱了。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我想许多基层的音乐教师都会深有同感,翻看一下那部分唱的比较熟练的学生的课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在原有线谱的上面或下面注有简谱音符,更有甚者,个别学生标注的竟然是一些拼音字母,如歌曲的第一,二小节有着这样的“注释”:LSMSLS……我恍然大悟!这里有一组简单的数据:笔者教过的一个水平中等的班级共有54人,学会歌曲后因不熟悉唱名的位置而仍然无法唱谱的有6人,约占11%(这部分学生亦未对线谱进行注释):在线谱上标注简谱音符的人数高达45人,约占83%(其中两人注的是拼音字母),这些注释是使他们能够比较熟练地视唱乐谱的根本原因:而真正未做任何注释又能较顺利地视唱乐谱的仅有3人,只占5%多一点,这虽然只是一个班级的统计数据,但我想已有足够的说服力了。这说明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在每周仅有一课时音乐课的情况下,即使是采用首调唱名法的线谱,由于唱名位置随着调性的变换而不断变化,视唱起来仍然会有一定的困难,而易学易记的简谱由于本身便是首调记谱,于是自然成了学生们“以不变应万变”的选择。
我们为什么要漠视这样的选择呢?要知道就是那些看上去挺夸张的拼音字母,其实作为字母谱在先进的柯达伊教学法中也有大量的运用。笔者常常听到一些音乐教师禁止学生们在线谱上标注简谱,不加思索的以此来强调识读五线谱的重要性。殊不知对于非专业的普通学生来说,在实际生活中毫无疑问接触到的更多的是简谱,如大量的歌曲乐谱,相当一部分音乐普及读物中的谱例等。因此,我想已有足够的理由在使用线谱版教材的教学中适当引入规范的简谱了。
对于已具备了一定的乐理知识并大部分都对简谱较熟悉的初中学生来说,关于简谱知识讲解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单纯的讲解简谱记谱法知识的做法并不是一件好主意。简单的讲解后让学生具体实践,即将教材上的线谱翻成规范的简谱,在这个过程中在加以引导使之深入和提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只有这样的办法才能从一开始就兼顾到两种不同的记谱法,从而真正做到使两者相辅相成,而这也正是本文的写作初衷。
关于这一教学过程这里就不做详述了,其中的主要部分应包括调性、音高、节奏、节拍、休止符等几个方面。有些很简单,例如调性节拍的表达,简谱中小于四分音符的音的下划线等都可以和线谱对应起来,而对于与线谱差别较大的如音高、时值、休止符等则应加以强调,并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不断给以指导。
【关键词】线谱;简谱;记谱法
【中图号】G633.951【文献标示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8)11-0264-01
线谱还是简谱看上去是一个很老的题目,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也是由来已久,争论的焦点很大程度上是这两种记谱法究竟哪一种更好,并提倡采用其中一种。坚持线谱优越论的理论不言而喻,而坚持简谱更好的观点亦有其有力的证据。然而事实上众所周知,这两种记谱法都各有其优缺点,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对于中小学音乐课试唱教学而言,所谓的“更好”应该是指在教学实践中更具备可操作性和更符合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争论的结果是主流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产生了简谱版和线谱版两个不同的版本,而线谱版务实地采用了首调唱名法,实际上是兼顾了以上的两种观点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问题是这种折衷最终反映在形式上,仍然是选择了其中的一种。笔者无意评述简谱与线谱在专业领域内的优劣,只是在教学中结合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和实践探索,获得了一些新的方法和思路。即:为什么不把简谱引入到线谱版教材的视唱教学中从而打破两种版本教材之间的界限?两者孰优孰劣并不重要,形式上的相辅相成其实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务实性,而得到的结果又很可能超过两者的简单相加。笔者执教过普通中学的音乐课,这里就以教学实践中的一个课例为例,针对上述的观点试做一些理论上的表述。
教唱福建民歌《采茶灯》,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舞蹈歌曲,除了一个转调的难点外,应该说有着极易上口的曲调。在最初的视唱教学中可以说颇为顺利,一些水平较差的学生在一些较为熟练的学生的带动下很快的掌握了曲调。但在第二课时,已能较为熟练的演唱歌词之后的乐谱视唱,抽查中却发现了问题:有一部分学生面对一个熟悉的曲调竟然还找不到唱名。进一步了解发现,部分学生由于基础较差,视唱乐谱时基本上是跟着其他学生混过来的。由于此歌较易上口,熟悉一点后跟在其他学生后面对着口型唱唱名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这就说明,视唱中最基本的环节即对唱名的辩认,对于这部分学生直到初中高年级仍然是件很困难的事,就更加谈不上识别节奏并流畅地视唱乐谱了。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我想许多基层的音乐教师都会深有同感,翻看一下那部分唱的比较熟练的学生的课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在原有线谱的上面或下面注有简谱音符,更有甚者,个别学生标注的竟然是一些拼音字母,如歌曲的第一,二小节有着这样的“注释”:LSMSLS……我恍然大悟!这里有一组简单的数据:笔者教过的一个水平中等的班级共有54人,学会歌曲后因不熟悉唱名的位置而仍然无法唱谱的有6人,约占11%(这部分学生亦未对线谱进行注释):在线谱上标注简谱音符的人数高达45人,约占83%(其中两人注的是拼音字母),这些注释是使他们能够比较熟练地视唱乐谱的根本原因:而真正未做任何注释又能较顺利地视唱乐谱的仅有3人,只占5%多一点,这虽然只是一个班级的统计数据,但我想已有足够的说服力了。这说明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在每周仅有一课时音乐课的情况下,即使是采用首调唱名法的线谱,由于唱名位置随着调性的变换而不断变化,视唱起来仍然会有一定的困难,而易学易记的简谱由于本身便是首调记谱,于是自然成了学生们“以不变应万变”的选择。
我们为什么要漠视这样的选择呢?要知道就是那些看上去挺夸张的拼音字母,其实作为字母谱在先进的柯达伊教学法中也有大量的运用。笔者常常听到一些音乐教师禁止学生们在线谱上标注简谱,不加思索的以此来强调识读五线谱的重要性。殊不知对于非专业的普通学生来说,在实际生活中毫无疑问接触到的更多的是简谱,如大量的歌曲乐谱,相当一部分音乐普及读物中的谱例等。因此,我想已有足够的理由在使用线谱版教材的教学中适当引入规范的简谱了。
对于已具备了一定的乐理知识并大部分都对简谱较熟悉的初中学生来说,关于简谱知识讲解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但单纯的讲解简谱记谱法知识的做法并不是一件好主意。简单的讲解后让学生具体实践,即将教材上的线谱翻成规范的简谱,在这个过程中在加以引导使之深入和提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只有这样的办法才能从一开始就兼顾到两种不同的记谱法,从而真正做到使两者相辅相成,而这也正是本文的写作初衷。
关于这一教学过程这里就不做详述了,其中的主要部分应包括调性、音高、节奏、节拍、休止符等几个方面。有些很简单,例如调性节拍的表达,简谱中小于四分音符的音的下划线等都可以和线谱对应起来,而对于与线谱差别较大的如音高、时值、休止符等则应加以强调,并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不断给以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