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境差是语境中各因素之间的不平衡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小说中语境差都是不可或缺的。毕淑敏的《斜视》这一作品中,语境差表现为人物之间的三个主要误解,即:母亲对“我”和教授关系的误解、“我”对教授的误解、老女人对教授的误解。
关键词:《斜视》;误解;语境差
语境差在每篇小说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小说中的语境差使整篇小说的情节得以展开,并在戏剧冲突中引人入胜。毕淑敏的《斜视》就是由主线带动,巧妙地在情节跌宕起伏中刻画人物形象、完善故事情节的短篇。这篇小说主要以“眼睛”为全文线索,讲述了一个医科院校的学生“我”、著名的教授和一位斜眼看人的老女人之间发生的故事。面对不友好的“斜视”,面对别人的不信任和误解,老教授凭借着丰富的医学知识,以一颗仁厚的心指出了老女人的眼疾,融化了人与人之间冰封的心。文中一波三折,展现了老教授的真诚和以德报怨的高贵品质,每次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出乎读者意料之外,却又处在情理之中。
这篇小说中处处透漏着人与人之间的误解,无论是母亲对“我”和教授关系的误解、“我”对教授的误解,还是老女人对教授的误解,正是这些合理的误解将小说一步步推向戏剧冲突的高潮,同时也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性。通过阅读这篇小说,我们发现这一系列的误解是由言语环境造就的。从语符层面来讲,小说语言环境包括上下文语境、时间、空间、对象、目的、背景语境等在内的语符表层和语符深层所共同构成的语境。文学作品中的语境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但制约着言语代码的选择,同时也伴随着读者对作品解读的全过程。在语境参与构建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会出现语境中各因素之间的平衡,而更多的则是出现语境中各因素之间的不平衡现象。正是这种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增添了文学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语境中各因素之间的这一不平衡即是语境差。在《斜眼》中,语境差就突出地表现在了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误解方面,下面我们就主要从三对人物之间的误解入手,分析其语境差的产生、表现及其功用,全方位探究作者怎样从言语间表层的不平衡转换成深层的平衡,进而达到最终的言语之妙。
一、 母亲对“我”和教授关系的误解
小说中语境差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就是小说中人物之间因共知前提、知识背景、时间背景、空间背景、对象背景等语境的不同而导致人物之间出现信息理解和接受的差异。在《斜眼》这篇小说中,母亲对“我”和教授关系的误解最早的核心误解,同时又为后面两个核心误解的出现起到了铺垫的作用,由此将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
在本篇小说的情节设置中,作者为第一个误解的出现做了深入的铺垫。“我”是一名自费的医科学校的在校学生,然而“开学不久,我就厌倦了”。原本“我”与教授除了上课时候的接触之外,是不会有什么交集的,不过因为彼此相同的乘车路线,不经意间“我”邀请教授抄近路,慢慢地我们熟悉了起来。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当这一事件频繁发生,因和周围人共知前提的不同,“我”和教授的同路而行逐渐成为一些闲人的谈资。之后,各种风言风语,四下涌起。那些散布谣言的人把自己看到的东西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解码,殊不知他们已经歪曲了事实真相。由这些流言蜚语引发出了母亲对“我”和教授关系的误解。从小说情节发展来看,作者对这一误解的设置是十分巧妙的。这一误解是后文发展的前提,正是因为这一误解,“我”和教授才会提及这件事情,并最终和老女人“针锋相对”。
二、 “我”对教授的误解
承接第一个核心误解,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逐渐产生了对教授的误解。因为别人传播的风言风语以及母亲的告诫,“我”开始刻意地避开教授,不再与他同行。但是教授知道原因之后,却“遗憾地说:‘我怎么没有早注意到有这样一双眼睛?’”。此时的“我”和教授处在不同的对话领域,“我”在因为老女人的所作所为而生气,但是教授却以他丰富的医学经验怀疑老女人的眼睛可能有病。“我”和教授之间在此时就已经产生了语境差。
教授是个倔强的知识分子,他坚持还要从“我们”院子走,并且要“我”和他一起走。此时的“我”内心除去些许气愤之外,更多的是无措和不安。当教授要“我”明确指一指具体是哪个人的时候,“我”吓了一跳。此时“我”和教授在目的语境下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我”按照既定的思维以为教授要去质问老女人,然而教授的实际目的是想去证实自己的想法,看看老女人是不是有病。作者在这里设计得很巧妙,为读者营造了巨大的预想空间,也为后文的叙事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你明确给我指一指具体是哪个人。”教授很执著地要求。
我吓了一跳,后悔不该把底兜给教授。现在教授要打抱不平。
“算了!算了!您老人家别生气,今后不理她就是了!”我忙着劝阻。
“这种事,怎么能随随便便就放过去了呢?”教授坚定不移。①
此时沿着作者的叙事线路,读者的想法会跟“我”的想法一样,以为教授真的要去找老女人的麻烦了。等到通读了后文才明白,这里有一个推出故事高潮的误解。当所有人都以为这个误解是真实之后,“我”与教授之间、读者与教授之间也产生了语境差。但是这里的语境差并没有影响整个故事情节的展开,相反却增添了故事的跌宕起伏感,更加地出人预料。
三、老女人对教授的误解
老女人对教授的误解是整篇小说矛盾爆发的集中点,也是小说的高潮。教授与老女人的对话“你有病”,“你才有病呢”建构了全文最大的戏剧性冲突。老女人以为教授说的“有病”带有谩骂的贬义色彩,但是教授在这里所说的“病”是指“疾病”,简短的话语因为语境的缺失而使得对话双方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方式。这里教授和老女人的一问一答因为不同的话语背景而产生了互相理解上的差异。也正是这一巧妙的设计,更加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变得鲜活生动。教授并没有追究老女人的“恶毒”,反而回答“我是有病,心脏和关节都不好。”故意将话题重点引向别处,来为后面提及老女人的眼疾做铺垫。此时老女人对教授的误解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向高潮,这番对话更将教授的宽容大度、以德报怨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个短篇小说主要是围绕着人物之间的误解展开的,其中的三个主要误解构成了故事情节发展的主线,为读者展示了鲜明的人物性格。整体看来,母亲对“我”和教授关系的误解以及“我”对教授的误解都是为最后一个误解,即老女人对教授的误解做铺垫的。小说正是在前两个误解的基础上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而产生了最后一个误解。通观这些误解产生的原因都是话语双方语境的差异,这些语境差在人物双方的话语交际中可能产生了消极的负效应,但是从小说整体来看起到的却是积极的正效应,不仅使得故事一波三折,也突出表现了人物性格。总之,正是语境差使得话语表层的不通转化为话语深层的通,进而达到最终的言语之妙,使得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精心的话语设计和人物构化。(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祝敏青.小说辞章学[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
[2]祝敏青.论文学语境差效应[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9.
[3]林吟.建筑多维故事的语境之“墙”——谈袁远小说<一墙之隔>的语境差运用[J].东南传播,2007,10.
[4]陈芳芳.王蒙小说《刻舟求剑》语境差浅析[J].安徽文学,2011,12.
[5]李妮.浅析小说《妻妾成群》中的语境差现象[J].群文天地,2012,3.
[6]许金平.浅析电影《人在囧途》的语境差现象[J].群文天地,2012,3.
注解
①毕淑敏.《斜视》,意林,2012,(14).
关键词:《斜视》;误解;语境差
语境差在每篇小说中都是不可或缺的,小说中的语境差使整篇小说的情节得以展开,并在戏剧冲突中引人入胜。毕淑敏的《斜视》就是由主线带动,巧妙地在情节跌宕起伏中刻画人物形象、完善故事情节的短篇。这篇小说主要以“眼睛”为全文线索,讲述了一个医科院校的学生“我”、著名的教授和一位斜眼看人的老女人之间发生的故事。面对不友好的“斜视”,面对别人的不信任和误解,老教授凭借着丰富的医学知识,以一颗仁厚的心指出了老女人的眼疾,融化了人与人之间冰封的心。文中一波三折,展现了老教授的真诚和以德报怨的高贵品质,每次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出乎读者意料之外,却又处在情理之中。
这篇小说中处处透漏着人与人之间的误解,无论是母亲对“我”和教授关系的误解、“我”对教授的误解,还是老女人对教授的误解,正是这些合理的误解将小说一步步推向戏剧冲突的高潮,同时也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性。通过阅读这篇小说,我们发现这一系列的误解是由言语环境造就的。从语符层面来讲,小说语言环境包括上下文语境、时间、空间、对象、目的、背景语境等在内的语符表层和语符深层所共同构成的语境。文学作品中的语境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但制约着言语代码的选择,同时也伴随着读者对作品解读的全过程。在语境参与构建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会出现语境中各因素之间的平衡,而更多的则是出现语境中各因素之间的不平衡现象。正是这种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增添了文学作品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语境中各因素之间的这一不平衡即是语境差。在《斜眼》中,语境差就突出地表现在了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误解方面,下面我们就主要从三对人物之间的误解入手,分析其语境差的产生、表现及其功用,全方位探究作者怎样从言语间表层的不平衡转换成深层的平衡,进而达到最终的言语之妙。
一、 母亲对“我”和教授关系的误解
小说中语境差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就是小说中人物之间因共知前提、知识背景、时间背景、空间背景、对象背景等语境的不同而导致人物之间出现信息理解和接受的差异。在《斜眼》这篇小说中,母亲对“我”和教授关系的误解最早的核心误解,同时又为后面两个核心误解的出现起到了铺垫的作用,由此将小说一步步推向高潮。
在本篇小说的情节设置中,作者为第一个误解的出现做了深入的铺垫。“我”是一名自费的医科学校的在校学生,然而“开学不久,我就厌倦了”。原本“我”与教授除了上课时候的接触之外,是不会有什么交集的,不过因为彼此相同的乘车路线,不经意间“我”邀请教授抄近路,慢慢地我们熟悉了起来。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是当这一事件频繁发生,因和周围人共知前提的不同,“我”和教授的同路而行逐渐成为一些闲人的谈资。之后,各种风言风语,四下涌起。那些散布谣言的人把自己看到的东西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解码,殊不知他们已经歪曲了事实真相。由这些流言蜚语引发出了母亲对“我”和教授关系的误解。从小说情节发展来看,作者对这一误解的设置是十分巧妙的。这一误解是后文发展的前提,正是因为这一误解,“我”和教授才会提及这件事情,并最终和老女人“针锋相对”。
二、 “我”对教授的误解
承接第一个核心误解,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逐渐产生了对教授的误解。因为别人传播的风言风语以及母亲的告诫,“我”开始刻意地避开教授,不再与他同行。但是教授知道原因之后,却“遗憾地说:‘我怎么没有早注意到有这样一双眼睛?’”。此时的“我”和教授处在不同的对话领域,“我”在因为老女人的所作所为而生气,但是教授却以他丰富的医学经验怀疑老女人的眼睛可能有病。“我”和教授之间在此时就已经产生了语境差。
教授是个倔强的知识分子,他坚持还要从“我们”院子走,并且要“我”和他一起走。此时的“我”内心除去些许气愤之外,更多的是无措和不安。当教授要“我”明确指一指具体是哪个人的时候,“我”吓了一跳。此时“我”和教授在目的语境下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我”按照既定的思维以为教授要去质问老女人,然而教授的实际目的是想去证实自己的想法,看看老女人是不是有病。作者在这里设计得很巧妙,为读者营造了巨大的预想空间,也为后文的叙事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你明确给我指一指具体是哪个人。”教授很执著地要求。
我吓了一跳,后悔不该把底兜给教授。现在教授要打抱不平。
“算了!算了!您老人家别生气,今后不理她就是了!”我忙着劝阻。
“这种事,怎么能随随便便就放过去了呢?”教授坚定不移。①
此时沿着作者的叙事线路,读者的想法会跟“我”的想法一样,以为教授真的要去找老女人的麻烦了。等到通读了后文才明白,这里有一个推出故事高潮的误解。当所有人都以为这个误解是真实之后,“我”与教授之间、读者与教授之间也产生了语境差。但是这里的语境差并没有影响整个故事情节的展开,相反却增添了故事的跌宕起伏感,更加地出人预料。
三、老女人对教授的误解
老女人对教授的误解是整篇小说矛盾爆发的集中点,也是小说的高潮。教授与老女人的对话“你有病”,“你才有病呢”建构了全文最大的戏剧性冲突。老女人以为教授说的“有病”带有谩骂的贬义色彩,但是教授在这里所说的“病”是指“疾病”,简短的话语因为语境的缺失而使得对话双方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方式。这里教授和老女人的一问一答因为不同的话语背景而产生了互相理解上的差异。也正是这一巧妙的设计,更加凸显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变得鲜活生动。教授并没有追究老女人的“恶毒”,反而回答“我是有病,心脏和关节都不好。”故意将话题重点引向别处,来为后面提及老女人的眼疾做铺垫。此时老女人对教授的误解将故事情节的发展引向高潮,这番对话更将教授的宽容大度、以德报怨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个短篇小说主要是围绕着人物之间的误解展开的,其中的三个主要误解构成了故事情节发展的主线,为读者展示了鲜明的人物性格。整体看来,母亲对“我”和教授关系的误解以及“我”对教授的误解都是为最后一个误解,即老女人对教授的误解做铺垫的。小说正是在前两个误解的基础上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而产生了最后一个误解。通观这些误解产生的原因都是话语双方语境的差异,这些语境差在人物双方的话语交际中可能产生了消极的负效应,但是从小说整体来看起到的却是积极的正效应,不仅使得故事一波三折,也突出表现了人物性格。总之,正是语境差使得话语表层的不通转化为话语深层的通,进而达到最终的言语之妙,使得读者能够体会到作者精心的话语设计和人物构化。(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祝敏青.小说辞章学[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
[2]祝敏青.论文学语境差效应[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0,9.
[3]林吟.建筑多维故事的语境之“墙”——谈袁远小说<一墙之隔>的语境差运用[J].东南传播,2007,10.
[4]陈芳芳.王蒙小说《刻舟求剑》语境差浅析[J].安徽文学,2011,12.
[5]李妮.浅析小说《妻妾成群》中的语境差现象[J].群文天地,2012,3.
[6]许金平.浅析电影《人在囧途》的语境差现象[J].群文天地,2012,3.
注解
①毕淑敏.《斜视》,意林,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