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机械制造工艺》是研究机械制造基本规律、基础知识及其运用的一门综合、灵活、专业技术性比较强的课程,也是机械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学者、教育家更是在明确机械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編写了新教材,建立了新课程教育体系,本文将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以及该学科的特点对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教学新思路进行探究。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课程 教学探索 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242-01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我们认识到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的关键是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要提高制造技术水平必须掌握良好的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所以,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是为我国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水平机械制造人才的核心课程。下文将对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特点以及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新体系进行详细的探究。
一、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特点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具有理论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综合性强三个特点,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学习机械制造工艺学需要研究零件加工工艺和产品加工工艺之间的共性问题,这样就需要掌握零件加工工艺以及产品加工工艺等大量的理论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另外,机械制造工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与实际生活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等进行实际操作,以便提高动手能力,真正提高综合素质。最后,机械制造工艺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或者说机械制造工艺学需要在机械制图、机械设计、金属工艺学等课程基础知识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所以机械制造工艺学注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二、课程内容新体系探究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会针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会导致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相分离,理论知识冗杂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另外,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等的缺失也会使学生对机械加工工艺流程、装配工艺流程、机床夹具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匮乏,动手操作能力差,很难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本文将对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新思路进行探究。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并非空穴来风,学生在尚未动手实践时,对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整体认识偏低,再加上课程本身综合性强、涉及内容广、理论知识复杂,联系不紧密,在记忆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遭到打击。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讲解绪论时,让学生明白本门课程的学习背景、研究对象、学习要求、课程特点等,其中,尤其应该让学生注意本门课程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便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为了避免学生缺乏感性认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比如在讲解铸造时,可以将学生带到铸造的现场,分步骤依次讲解各个工序,让学生在观看全过程增强记忆力的同时,增加了对知识点的认知,从而完整、系统性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如果能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工艺等知识进行展示,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也可以大大减轻教师的授课劳动量,更能直观地展示出三维实物复杂的运动状态。但是如果教师太过于依赖多媒体,在课堂上一味用多媒体演示,就会使学生一直盯着多媒体课件,造成视觉疲劳,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既要运用多媒体,也要板书。板书并不意味着浪费时间,在教师板书的时候,学生可以有时间回忆教师所讲的知识点,不清楚的知识点也可以有时间做笔记,所以,板书并不是降低课堂效率,而是提高课堂效率。
(三)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由于《机械制造工艺学》这门学科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在独自学习时,很容易遇到各种问题,但是仅凭个人力量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这是就需要教师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比如,在分析加工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出现原因以及解决办法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讨论后选择一个代表对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去,每一位学生都对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能对抽象的问题有更清晰而系统的把握。
(四)运用实验教学
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这门课程,实验教学是必要的,生产实习是学生获得机械加工感性知识以及加深对课堂内容理解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了解到学生在后续实习中企业的具体情况,另外,课程设计就是在学生结束课程学习后对课本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一个考验,也是毕业设计的一次训练,教师在这个阶段要注意总结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还有学生课程设计作品上存在的不足。
三、小结
本文介绍了《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学科特点,并对本学科新体系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为了提高国家机械设计人才的数量和水平,首先需要采用直观教学法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爱上这门学科;接着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等设备进行教学,但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然后,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同时加强自己的各项能力;最后,实践出真知,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真正的能力。
责任编辑:张丽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课程 教学探索 新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242-01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我们认识到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的关键是采用先进的制造技术,要提高制造技术水平必须掌握良好的机械设计制造基础知识。所以,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是为我国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水平机械制造人才的核心课程。下文将对机械制造工艺课程特点以及机械制造工艺课程新体系进行详细的探究。
一、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特点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具有理论内容丰富、实践性强、综合性强三个特点,下面将分别进行介绍。学习机械制造工艺学需要研究零件加工工艺和产品加工工艺之间的共性问题,这样就需要掌握零件加工工艺以及产品加工工艺等大量的理论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另外,机械制造工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与实际生活间的联系较为紧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等进行实际操作,以便提高动手能力,真正提高综合素质。最后,机械制造工艺学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或者说机械制造工艺学需要在机械制图、机械设计、金属工艺学等课程基础知识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所以机械制造工艺学注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
二、课程内容新体系探究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会针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会导致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相分离,理论知识冗杂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另外,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等的缺失也会使学生对机械加工工艺流程、装配工艺流程、机床夹具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匮乏,动手操作能力差,很难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本文将对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新思路进行探究。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并非空穴来风,学生在尚未动手实践时,对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整体认识偏低,再加上课程本身综合性强、涉及内容广、理论知识复杂,联系不紧密,在记忆时也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遭到打击。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讲解绪论时,让学生明白本门课程的学习背景、研究对象、学习要求、课程特点等,其中,尤其应该让学生注意本门课程与生活实际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便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为了避免学生缺乏感性认知,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现场教学法,比如在讲解铸造时,可以将学生带到铸造的现场,分步骤依次讲解各个工序,让学生在观看全过程增强记忆力的同时,增加了对知识点的认知,从而完整、系统性地掌握这部分知识。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
机械制造工艺学的教学如果能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对工艺等知识进行展示,不但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也可以大大减轻教师的授课劳动量,更能直观地展示出三维实物复杂的运动状态。但是如果教师太过于依赖多媒体,在课堂上一味用多媒体演示,就会使学生一直盯着多媒体课件,造成视觉疲劳,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既要运用多媒体,也要板书。板书并不意味着浪费时间,在教师板书的时候,学生可以有时间回忆教师所讲的知识点,不清楚的知识点也可以有时间做笔记,所以,板书并不是降低课堂效率,而是提高课堂效率。
(三)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由于《机械制造工艺学》这门学科知识的抽象性,学生在独自学习时,很容易遇到各种问题,但是仅凭个人力量无法解决这些问题。这是就需要教师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比如,在分析加工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出现原因以及解决办法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通过讨论后选择一个代表对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汇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去,每一位学生都对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能对抽象的问题有更清晰而系统的把握。
(四)运用实验教学
对于实践性很强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这门课程,实验教学是必要的,生产实习是学生获得机械加工感性知识以及加深对课堂内容理解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了解到学生在后续实习中企业的具体情况,另外,课程设计就是在学生结束课程学习后对课本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的一个考验,也是毕业设计的一次训练,教师在这个阶段要注意总结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还有学生课程设计作品上存在的不足。
三、小结
本文介绍了《机械制造工艺学》的学科特点,并对本学科新体系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为了提高国家机械设计人才的数量和水平,首先需要采用直观教学法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爱上这门学科;接着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等设备进行教学,但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然后,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加深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同时加强自己的各项能力;最后,实践出真知,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真正的能力。
责任编辑: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