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人小传
“陈老师的课,总是与众不同!”
“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么上!”
这是很多老师听了我的课、我的讲座后,给我的评价。其中,有褒奖,也有批评。无论褒贬,我都接受。因为,我会“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
小船。
也许,骨子里有点不安分的基因,从小就不愿走别人走过的路。数学课上,我总是向老师求证我的解题思路对不对;语文课上,我经常因为一个句群里层次的划分,和老师据理力争。好在我很有礼貌,老师们都不讨厌我,甚至有点偏爱。
1990年上了师范,铁了心做数学老师,没曾想1993年毕业,“误入歧途”,和语文打了24年交道。现在,庆幸的是自己教了语文,因为越教越发现要学的东西很多,于是,不停地买书读书,读书买书,二十几年下来,竟拥有了上万册藏书。
研读教材,力求不断有新发现;设计教案,力求不断有新突破;撰写论文,力求不断有新观点;开设讲座,力求不断有新思想。从荆楚古都,到岭南莞邑,边學边教,边教边思,边思边写,苦在其中,乐亦在其中。
在公开课中涅槃
一个老师的成长,我觉得离不开公开课。参加工作20多年来,上过多少公开课,我自己都记不清了。不管是什么性质的公开课,我都不敢有丝毫懈怠。每一节公开课,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次磨练,都是一次成长。每一节公开课,或许留下懊悔的败笔,或许留下窃喜的片段,不知不觉,就在公开课中获得了涅槃。
刻骨铭心的失败
我于1993年6月毕业于湖北省仙桃师范学校,同年7月被分配至湖北省荆州师专附属中学(今湖北省荆州市实验中学)小学部任教。刚踏上工作岗位,热情高涨,一边研读名师的论文、设计、实录,一边悄悄地在自己的课堂上复制丁有宽、万永富、周一贯、左友仁、袁瑢、朱作仁、李吉林、于永正、贾志敏等老前辈的课,他们的著作、文章、课例百看不厌。可能我还算不笨,课堂教学居然也能偶尔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
1995年,荆州地区和沙市市合并为荆沙市,全市举办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我们学校规模不大,正值青黄不接的阶段,学校决定派我参加这次比赛。我接到任务,既兴奋,又紧张。赶紧确定参赛篇目,又从图书馆借来一大堆参考资料,经过一番七拼八凑,弄出了一份自己觉得“像样”的设计。经过几次校内试讲,教案经过几次调整,我便走上了赛场。
我执教的是《月光曲》,我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欣赏《月光曲》的优美、学习分清现实和联想,弄清《月光曲》谱写的经过,了解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一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月光曲》的美,我用录音机播放了乐曲的三个片段,请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我再用简笔画将三个对应的画面一一展现出来……这个环节下来,我发现学生全都面无表情,我自己的情绪也一落千丈。至于后面的一问一答,对学生和我来说,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比赛结果可想而知。
市教研员许世钧先生在最后点评时,提到了我的这节课,说:“《月光曲》的谱写,是因为穷兄妹俩美好的心灵深深打动了贝多芬。文章第2、3、4自然段写什么?就是写兄妹俩穷!住的是茅屋,点的是蜡烛,生活的唯一来源是靠哥哥做皮鞋,连一张音乐会入场券都买不起……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我们上好一篇课文,首先要认真研读教材……”许老师的话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坎儿上,让我羞愧不已。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可曾老老实实研读过教材?课堂上有哪一点东西是我自己的?可曾对学生的各种有可能的反应做过充足的预判?上课之前是不是因为虚荣心太重而导致设计得过于花哨?……这次刻骨铭心的失败,几乎摧毁了我所有的信心!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一块当语文老师的料!这节课,至今也让我警醒,课,不能这么上!
卧薪尝胆的翻身
2000年12月底,荆州市教科院举办的创新教学大赛在公安县实验小学举行。我有幸再次代表学校出征。我这次选择的参赛课文是《詹天佑》。
一篇经典老课文,怎样上出新意?体现“创新教育”的追求?我决心对课文进行调整,紧扣第4自然段的首句,将前后内容糅合在一起,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詹天佑的爱国与杰出,感受到作者选材的精妙。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很普通的一个过渡句。我紧紧抓住层层设问:1.詹天佑接受了什么任务?请简单介绍一下这项任务。2.完成这项任务,有什么困难?前后勾连,正面写的,侧面写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原来,困难如此之大!如此之多!3.完成这项任务,谁嘲笑我们?他们为什么要嘲笑我们?除了嘲笑,他们还干了什么?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这时候,适时补充背景资料,帝国主义卑鄙的嘴脸,一览无余!4.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詹天佑为什么毅然接受了?他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这一句话,把全文带活了!在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人”字形线路上,我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楼梯、盘山公路入手,让学生感受詹天佑的过人智慧——他将盘山公路的建设经验运用到了铁路建设上来。只是火车掉头的方式与汽车不一样——因为火车很长,所以将类似盘山公路的铁路改成了“人”字形——这样便于火车掉头。
结课时,我又补充了相关资料,告诉学生:詹天佑不仅只用了四年时间就完成了六年的任务,而且还节约了几千万两白银!詹天佑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证明了: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还能做到!
这节课,学生们上得热血沸腾,我也觉得酣畅淋漓。我真的领悟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含义。评委们将我这节课评为了第一名,这是一堂卧薪尝胆之后的“翻身课”,让我重新找回了课堂自信。
突如其来的挑战
2012年2月19日,广东省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在广州市培正小学举行。此时,我已经来到东莞工作六年,有幸从全市选拔赛中冲出,代表东莞参加全省比赛。比赛有五个项目:课文朗读、粉笔书写、才艺展示、课堂教学、知识问答。我最忐忑的是上课——提前一天抽签,决定上课内容,课前不能见学生,学生不预习,只有30分钟——跟全国大赛规则毫无二致。 报名时,我填的是高段。结果,抽到的签是二年级的《宿新市徐公店》。一时懵了,因为我有十多年没有接触过低段了!我们有选手提出疑问,省教研员杨建国老师说:“一个真正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什么课文都能上,什么学段都能上,什么课型都能上。”好吧!赶紧备课。在市教研室教研员严考全副主任和黄小颂老师的指挥下,我们备课团队很快就理出了上课思路。没有最后敲定的是运用什么策略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意境。最常规的手段—— 一问一答肯定不能用,太沉闷了!用简笔画展现诗歌内容?李吉林老师用过,上届比赛选手执教这一课也是这一招!用情景表演、学生汇报的方式?于永正老师
用过!
怎么办?智囊团成员陈升旭老师说,可否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把古诗拉长、缩短?他一边说,一边比画,很兴奋的样子!升旭老师一下子点燃了我的灵感。果然,这节课因为这个环节而大放异彩!我在课堂上跟学生玩起了“魔术”:一会儿将原诗改为六言诗,一会儿将原诗改为五言诗,一会儿将原诗改为八言诗。全班学生在我的“魔术”中,一边读、一边乐,笑得东倒西歪,课堂气氛格外轻松热烈。在欢声笑语中,学生既理解了古诗的主要内容,又感受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还培养了一定的创新能力。
这节课,评委们高度认可,给了我全场最高分,把我送到了全国的赛场上。这节课也让我充满了迎接挑战的勇气!
酣畅淋漓的绽放
紧接着,3月26日,南京,全国大赛。抽签,《窃读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网上几乎无可用资料。大家都在忙着开学呢,谁用它来上公开课呀。严主任组织大家研讨了一上午,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两条思路,黄小颂老师也组织全市小语精英经过热烈讨论,给出了一套方案。怎么选择?一个下午的思考、挣扎,没有定稿。晚餐时,严主任在餐桌上提到了“知趣”这个词,说可以在它上面做点文章:这“知趣”的本领可不是天生就会的,是在遭遇多次的尴尬与屈辱之后才练就出来的本领呀。我一下子脑洞大开,一个全新的教学方案诞生。果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第二天上午,我带领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之后,放开手脚,让学生畅谈“窃读的滋味”。不到一分钟,一只只小手雨后春笋般地举起来。他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走到文本中去了。不一会儿,黑板上就写满了学生自己的感悟……
“知趣”抓出来了!
“知趣是什么意思?”
“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明怎样做就是知趣?”这可让学生为难了。
我立马给学生解围:“比如,等会儿下课铃响了,我们就得——”
“知趣地下课。”学生接得很好。
“对呀,老师已经听了两天半的课了,非常辛苦了。”
这是我挖空心思准备的包袱!我以为,此处应该有掌声的,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底下掌声寥寥,跟我预想的效果相差太远了!
我读完从原文中截取的一个片段,几个学生简单谈了谈自己的感受。“嘀——”一声长哨,时间到了!剩下的时间不到一分钟了!我得赶紧“刹车”!
“好在并不是每个卖书的人都像这个老板一样,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出原文来读一读。同学们,我们知趣点,下课吧?”
孩子们还沉浸在学习的情境中呢!没有反应。
“下课!”我大声宣布。台下掌声一片。
这节课,从走上讲台那一刻,我似乎忘记了在比赛。我顺着学生的思路去牵引,带着学生一次次走进英子的内心,这种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
这节课,告诉我,每一节公开课都是呕心沥血的创造,教学有法,但是教无定法。
还有一段特别的岁月不得不说。2007年底,我们的曾剑辉校长从杭州西湖小学集团挂职归来,推行了“月考课”制度,即每个老师每个月都必须在科组内上一节公开课。我们几位同事仿佛暗地里较着劲,看谁想出的点子新,看谁的课有创意。于是,我们就这样你追我赶,把上公开课当成了一种乐趣。那几年上的公开课比以往十几年上的公开课还多。
迎接公开课挑战,我将继续行走,并期待下一轮涅槃。
语文存大道,万变不离宗
语文存大道,万变不离宗。只要我们把握住了语文的大道,就不必为外界的言论所困扰。只要我们在做语文该做的事,我们在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语文实践,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那么,我们就是在上正正经经的语文课!
接下来有老师可能会问:哪些事情是我们该做的?我们应该怎样去遵循语文的大道呢?为了论述方便,我将本是融为一体的事情分开来说。
一、语料积累
顾名思义,语料积累,就是语言材料的记诵、存储。我们学习一门语言掌握一门语言,首先离不开基本的语言材料,这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拿我们的母语来说,要会听说读写,就必须懂得常用汉字的发音,必须会认、会写几千个常用汉字,必须掌握相应的词汇、短语,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句子。也就是说,几千个常用汉字的音形义,你必须三位一体地输入自己的大脑,成为你大脑存储的一部分。那些基本词汇、短语的意思,你得大致理解。否则,失去这样的基础和前提,我们的语言学习就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
语料的积累,基本途径是朗读和背诵。朗读就是在语境中,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帮助学生实现文本的理解、语料的积累。通过朗读,学生一次次跟语料反复“见面”,亲密“接触”,对语料自然由陌生变熟悉。久之,熟悉就变成了自己记忆的一部分。语料的积累,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和对文本的理解相伴而行,而不宜孤立、机械地认读和识记——否则,岂不是抱着字典、词典、句典學习语文就好了?优美的文段、经典的篇目,学生还应该背诵下来,这是语料积累的必然选择。背诵不宜牵强暗记,而应熟读成诵,达到久远不忘之功效。当然,背诵的功效不只是帮助积累语料,实乃一举数得,我们当在课堂上巧加运用、多加运用。
积累语料的途径,还有适当抄写。用多种感官的协调运动帮助记忆,不失为一条“笨拙”的巧办法。古人云:“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我们的老祖宗在这方面是有丰富的经验的,我们应当好好继承和发扬。所以,语文教学中,抄抄写写(生字抄写、语段摘抄等)是必不可少的,只是要避免机械重复。在小学阶段,我们应该把语料积累贯穿于我们语文教学的始终。 二、语意理解
所谓语意理解,也称文意理解,指的是我们对文本所承载的主要内容、思想情感、表达目的等的理解与感悟。阅读教学,理应在阅读的基础上展开。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蕴,本是阅读教学的应尽之责,也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意。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人们之所以会爱上阅读,是因为通过阅读可以得到这么多收获。成人阅读是这样,学生也是如此。如果读完一篇文章,一无所获,学生还会喜欢阅读吗?就一般的阅读过程而言,读者是被深深打动的,心里被唤起共鸣的,往往也是文章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文本内涵,阅读教学责无旁贷。有些文章比较浅显,学生一读便知,我们便可以在这方面少花点工夫;有些文章比较艰深,学生凭一己之力一时半会很难领悟透彻,那么,我们就应该在这方面多花点工夫。学生能从课文中获得以前未知的东西、获得奇妙的审美体验,自然会越来越喜欢阅读。
阅读教学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理解和传承文化。古今中外灿烂的文化,大多都由语言文字记载了下来。这就是“文以载道”,“道”若不存,“文”有何意?我们课本里的选文,基本做到了文质兼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如果连一篇文章的主旨、内涵都无法理解和体悟,学生传承人类的文化又从何谈起呢?
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决定我们必须重视语意的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与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我称之为“阅读背景”,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背景”像一块磁铁,能有效帮助学生“吸附”住有关联的阅读内容。学生在学习新知时能够与已有的旧知构成相似关系,则新知很快被吸收,反之则很困难。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便可以形成很多的知识单元——“相似块”,当学生的“相似块”越多,也就是“阅读背景”越深厚,那么,这块“磁铁”的功能就越强大,学生理解新的阅读对象就越容易。我们引导学生真正读懂每一篇课文,就是在丰富学生的“阅读背景”,增加学生的“知识块”,为学生阅读更深奥的文章做准备。
引导学生理解语意,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要通过精辟的问题或者巧妙的任务,让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去琢磨、去体悟,必要时教师搭建一定的阶梯,加上适时的点拨和适度的讲解,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
三、语识把握
语识,就是语文知识,包括言语表达的基本规则、基本的写作方法、遣词造句的直觉、布局谋篇的艺术。在小学阶段,语文知识的教育不追求系统性,但是有些语文基础知识的渗透还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说,语意理解针对的是文章内容,那么,语识把握针对的就是文章形式。有一段时间,我们的语文教学确实走了弯路。我们把主要精力花在了语意也就是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而忽略了语识的学习与把握。这样一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透彻了,但是,提起笔来,依然不会写作、不会表达。问题就在于,学生没有从阅读中获得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
就阅读过程而言,学生一般只关注文章的内容而不会主动去关注文章的形式。恰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从前我看文学作品,吸引注意力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与情境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很注意到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可不用管了。”然而,后来朱先生的阅读发生了变化:“近年来我的习惯几已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朱先生为什么能做到这种自觉?那是因为他的语识更丰富了,审美水平更高了。阅读能明确感知语文的精确妥帖,写作能做到语文的精确妥帖,是语识丰富的标志。
我们不希望学生在拥有朱先生这般修养之后才去关注语识,我们更希望学生在每个年龄阶段都能掌握相应的语识,能形成相应的语感,阅读时主动去关注别人文章的表达形式,写作时主动关注自己习作的表达形式。现实中,学生不会主动去关注言语形式,怎么办?那就得看我们老师怎么去引导和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引导学生破解文本的“秘妙”。
四、语用实践
这里所说的“语用”,特指“语言文字运用”。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便是语文能力。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让学生经历语文实践。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语文”。
语用实践,分无意识语用实践和有意识语用实践。学生积累的语料、语识先储存在浅表记忆里,学生接下来一段时间内的说话、习作,会不知不觉地用上一部分,这就是无意识的语用实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刻意地将已有的语料、语识拿来加以运用,就是有意识的语用实践。我们需要着力开展的是有意识的语用實践。
今天积累的语料,放在一定的语境里,说一说、用一用,是语用实践;
今天理解的语意,通过恰当的语言文字传递出来,肯定是语用实践;
今天掌握的语识,结合新的文本试一试,也是语用实践;
模仿新学的语识,尝试写一个句子、写一个语段、写一篇作品,更是语用实践。
语文课堂上的语用实践,要敢于打破时空的限制,要敢于突破当下正在学习的一篇课文的限制,让学生的语用实践前后贯通起来。比如执教《乡下人家》,怎么让学生展开语用实践呢?可以仿照这册语文教科书第一页的单元导语写一句话,那就是在用本课的语料与导语的表达方法开展语用实践;可以仿照《天净沙·秋思》填一首《天净沙·乡下人家》,那是在用本课的语料与元曲的填曲方法开展语用实践;可以仿照《乡下人家》,写一写自己熟悉的某个地方,那就是在用本课的表达方法开展语用实践。
在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对“语用”的理解还存在误区,认为只有动笔写了才叫语用,这就导致了很多课堂上出现大量机械仿写等所谓的“语用”训练。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然是语用实践,而运用语言文字来理解,当然也是语用实践!其实,听说读写都是语言文字的运用,阅读就是最经常的“语用实践”。阅读就是运用语言文字来理解文本意义,读得越多,就是语言文字运用得越多,语文理解能力自然越强。
以上四点,实乃一个整体,不可截然分开。语料积累时伴随着语意理解,语意理解同样是语用实践,语用实践有助于语识掌握,语意理解有助于语料积累,语用实践需要有语料积累……语文课上,我们好好地带着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去积累语料、理解语意、把握语识、锻炼能力,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挺直腰杆教我们的语文呢?让我们豪气地吼一嗓子:我的课堂我做主!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黄江镇宣传教育文体局)
责任编辑 田 晟
“陈老师的课,总是与众不同!”
“原来,语文课还可以这么上!”
这是很多老师听了我的课、我的讲座后,给我的评价。其中,有褒奖,也有批评。无论褒贬,我都接受。因为,我会“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
小船。
也许,骨子里有点不安分的基因,从小就不愿走别人走过的路。数学课上,我总是向老师求证我的解题思路对不对;语文课上,我经常因为一个句群里层次的划分,和老师据理力争。好在我很有礼貌,老师们都不讨厌我,甚至有点偏爱。
1990年上了师范,铁了心做数学老师,没曾想1993年毕业,“误入歧途”,和语文打了24年交道。现在,庆幸的是自己教了语文,因为越教越发现要学的东西很多,于是,不停地买书读书,读书买书,二十几年下来,竟拥有了上万册藏书。
研读教材,力求不断有新发现;设计教案,力求不断有新突破;撰写论文,力求不断有新观点;开设讲座,力求不断有新思想。从荆楚古都,到岭南莞邑,边學边教,边教边思,边思边写,苦在其中,乐亦在其中。
在公开课中涅槃
一个老师的成长,我觉得离不开公开课。参加工作20多年来,上过多少公开课,我自己都记不清了。不管是什么性质的公开课,我都不敢有丝毫懈怠。每一节公开课,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一次磨练,都是一次成长。每一节公开课,或许留下懊悔的败笔,或许留下窃喜的片段,不知不觉,就在公开课中获得了涅槃。
刻骨铭心的失败
我于1993年6月毕业于湖北省仙桃师范学校,同年7月被分配至湖北省荆州师专附属中学(今湖北省荆州市实验中学)小学部任教。刚踏上工作岗位,热情高涨,一边研读名师的论文、设计、实录,一边悄悄地在自己的课堂上复制丁有宽、万永富、周一贯、左友仁、袁瑢、朱作仁、李吉林、于永正、贾志敏等老前辈的课,他们的著作、文章、课例百看不厌。可能我还算不笨,课堂教学居然也能偶尔得到领导和同事的称赞。
1995年,荆州地区和沙市市合并为荆沙市,全市举办首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我们学校规模不大,正值青黄不接的阶段,学校决定派我参加这次比赛。我接到任务,既兴奋,又紧张。赶紧确定参赛篇目,又从图书馆借来一大堆参考资料,经过一番七拼八凑,弄出了一份自己觉得“像样”的设计。经过几次校内试讲,教案经过几次调整,我便走上了赛场。
我执教的是《月光曲》,我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欣赏《月光曲》的优美、学习分清现实和联想,弄清《月光曲》谱写的经过,了解贝多芬是一个怎样的人。一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月光曲》的美,我用录音机播放了乐曲的三个片段,请学生描述自己的感受,我再用简笔画将三个对应的画面一一展现出来……这个环节下来,我发现学生全都面无表情,我自己的情绪也一落千丈。至于后面的一问一答,对学生和我来说,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比赛结果可想而知。
市教研员许世钧先生在最后点评时,提到了我的这节课,说:“《月光曲》的谱写,是因为穷兄妹俩美好的心灵深深打动了贝多芬。文章第2、3、4自然段写什么?就是写兄妹俩穷!住的是茅屋,点的是蜡烛,生活的唯一来源是靠哥哥做皮鞋,连一张音乐会入场券都买不起……提领而顿,百毛皆顺。我们上好一篇课文,首先要认真研读教材……”许老师的话重重地敲打在我的心坎儿上,让我羞愧不已。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可曾老老实实研读过教材?课堂上有哪一点东西是我自己的?可曾对学生的各种有可能的反应做过充足的预判?上课之前是不是因为虚荣心太重而导致设计得过于花哨?……这次刻骨铭心的失败,几乎摧毁了我所有的信心!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一块当语文老师的料!这节课,至今也让我警醒,课,不能这么上!
卧薪尝胆的翻身
2000年12月底,荆州市教科院举办的创新教学大赛在公安县实验小学举行。我有幸再次代表学校出征。我这次选择的参赛课文是《詹天佑》。
一篇经典老课文,怎样上出新意?体现“创新教育”的追求?我决心对课文进行调整,紧扣第4自然段的首句,将前后内容糅合在一起,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詹天佑的爱国与杰出,感受到作者选材的精妙。
“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很普通的一个过渡句。我紧紧抓住层层设问:1.詹天佑接受了什么任务?请简单介绍一下这项任务。2.完成这项任务,有什么困难?前后勾连,正面写的,侧面写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原来,困难如此之大!如此之多!3.完成这项任务,谁嘲笑我们?他们为什么要嘲笑我们?除了嘲笑,他们还干了什么?他们的目的是什么?这时候,适时补充背景资料,帝国主义卑鄙的嘴脸,一览无余!4.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詹天佑为什么毅然接受了?他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这一句话,把全文带活了!在突破教学难点——设计“人”字形线路上,我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楼梯、盘山公路入手,让学生感受詹天佑的过人智慧——他将盘山公路的建设经验运用到了铁路建设上来。只是火车掉头的方式与汽车不一样——因为火车很长,所以将类似盘山公路的铁路改成了“人”字形——这样便于火车掉头。
结课时,我又补充了相关资料,告诉学生:詹天佑不仅只用了四年时间就完成了六年的任务,而且还节约了几千万两白银!詹天佑用自己的行动向世界证明了: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到!外国人不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还能做到!
这节课,学生们上得热血沸腾,我也觉得酣畅淋漓。我真的领悟到了“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含义。评委们将我这节课评为了第一名,这是一堂卧薪尝胆之后的“翻身课”,让我重新找回了课堂自信。
突如其来的挑战
2012年2月19日,广东省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在广州市培正小学举行。此时,我已经来到东莞工作六年,有幸从全市选拔赛中冲出,代表东莞参加全省比赛。比赛有五个项目:课文朗读、粉笔书写、才艺展示、课堂教学、知识问答。我最忐忑的是上课——提前一天抽签,决定上课内容,课前不能见学生,学生不预习,只有30分钟——跟全国大赛规则毫无二致。 报名时,我填的是高段。结果,抽到的签是二年级的《宿新市徐公店》。一时懵了,因为我有十多年没有接触过低段了!我们有选手提出疑问,省教研员杨建国老师说:“一个真正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什么课文都能上,什么学段都能上,什么课型都能上。”好吧!赶紧备课。在市教研室教研员严考全副主任和黄小颂老师的指挥下,我们备课团队很快就理出了上课思路。没有最后敲定的是运用什么策略引导学生理解古诗意境。最常规的手段—— 一问一答肯定不能用,太沉闷了!用简笔画展现诗歌内容?李吉林老师用过,上届比赛选手执教这一课也是这一招!用情景表演、学生汇报的方式?于永正老师
用过!
怎么办?智囊团成员陈升旭老师说,可否通过加一加、减一减,把古诗拉长、缩短?他一边说,一边比画,很兴奋的样子!升旭老师一下子点燃了我的灵感。果然,这节课因为这个环节而大放异彩!我在课堂上跟学生玩起了“魔术”:一会儿将原诗改为六言诗,一会儿将原诗改为五言诗,一会儿将原诗改为八言诗。全班学生在我的“魔术”中,一边读、一边乐,笑得东倒西歪,课堂气氛格外轻松热烈。在欢声笑语中,学生既理解了古诗的主要内容,又感受到了汉语的独特魅力,还培养了一定的创新能力。
这节课,评委们高度认可,给了我全场最高分,把我送到了全国的赛场上。这节课也让我充满了迎接挑战的勇气!
酣畅淋漓的绽放
紧接着,3月26日,南京,全国大赛。抽签,《窃读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一课。网上几乎无可用资料。大家都在忙着开学呢,谁用它来上公开课呀。严主任组织大家研讨了一上午,形成了完全不同的两条思路,黄小颂老师也组织全市小语精英经过热烈讨论,给出了一套方案。怎么选择?一个下午的思考、挣扎,没有定稿。晚餐时,严主任在餐桌上提到了“知趣”这个词,说可以在它上面做点文章:这“知趣”的本领可不是天生就会的,是在遭遇多次的尴尬与屈辱之后才练就出来的本领呀。我一下子脑洞大开,一个全新的教学方案诞生。果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第二天上午,我带领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之后,放开手脚,让学生畅谈“窃读的滋味”。不到一分钟,一只只小手雨后春笋般地举起来。他们真聪明,这么快就走到文本中去了。不一会儿,黑板上就写满了学生自己的感悟……
“知趣”抓出来了!
“知趣是什么意思?”
“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明怎样做就是知趣?”这可让学生为难了。
我立马给学生解围:“比如,等会儿下课铃响了,我们就得——”
“知趣地下课。”学生接得很好。
“对呀,老师已经听了两天半的课了,非常辛苦了。”
这是我挖空心思准备的包袱!我以为,此处应该有掌声的,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底下掌声寥寥,跟我预想的效果相差太远了!
我读完从原文中截取的一个片段,几个学生简单谈了谈自己的感受。“嘀——”一声长哨,时间到了!剩下的时间不到一分钟了!我得赶紧“刹车”!
“好在并不是每个卖书的人都像这个老板一样,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出原文来读一读。同学们,我们知趣点,下课吧?”
孩子们还沉浸在学习的情境中呢!没有反应。
“下课!”我大声宣布。台下掌声一片。
这节课,从走上讲台那一刻,我似乎忘记了在比赛。我顺着学生的思路去牵引,带着学生一次次走进英子的内心,这种感觉,实在是太美妙了!
这节课,告诉我,每一节公开课都是呕心沥血的创造,教学有法,但是教无定法。
还有一段特别的岁月不得不说。2007年底,我们的曾剑辉校长从杭州西湖小学集团挂职归来,推行了“月考课”制度,即每个老师每个月都必须在科组内上一节公开课。我们几位同事仿佛暗地里较着劲,看谁想出的点子新,看谁的课有创意。于是,我们就这样你追我赶,把上公开课当成了一种乐趣。那几年上的公开课比以往十几年上的公开课还多。
迎接公开课挑战,我将继续行走,并期待下一轮涅槃。
语文存大道,万变不离宗
语文存大道,万变不离宗。只要我们把握住了语文的大道,就不必为外界的言论所困扰。只要我们在做语文该做的事,我们在引导学生开展相应的语文实践,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那么,我们就是在上正正经经的语文课!
接下来有老师可能会问:哪些事情是我们该做的?我们应该怎样去遵循语文的大道呢?为了论述方便,我将本是融为一体的事情分开来说。
一、语料积累
顾名思义,语料积累,就是语言材料的记诵、存储。我们学习一门语言掌握一门语言,首先离不开基本的语言材料,这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拿我们的母语来说,要会听说读写,就必须懂得常用汉字的发音,必须会认、会写几千个常用汉字,必须掌握相应的词汇、短语,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句子。也就是说,几千个常用汉字的音形义,你必须三位一体地输入自己的大脑,成为你大脑存储的一部分。那些基本词汇、短语的意思,你得大致理解。否则,失去这样的基础和前提,我们的语言学习就是水中之月、镜中之花。
语料的积累,基本途径是朗读和背诵。朗读就是在语境中,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帮助学生实现文本的理解、语料的积累。通过朗读,学生一次次跟语料反复“见面”,亲密“接触”,对语料自然由陌生变熟悉。久之,熟悉就变成了自己记忆的一部分。语料的积累,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和对文本的理解相伴而行,而不宜孤立、机械地认读和识记——否则,岂不是抱着字典、词典、句典學习语文就好了?优美的文段、经典的篇目,学生还应该背诵下来,这是语料积累的必然选择。背诵不宜牵强暗记,而应熟读成诵,达到久远不忘之功效。当然,背诵的功效不只是帮助积累语料,实乃一举数得,我们当在课堂上巧加运用、多加运用。
积累语料的途径,还有适当抄写。用多种感官的协调运动帮助记忆,不失为一条“笨拙”的巧办法。古人云:“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我们的老祖宗在这方面是有丰富的经验的,我们应当好好继承和发扬。所以,语文教学中,抄抄写写(生字抄写、语段摘抄等)是必不可少的,只是要避免机械重复。在小学阶段,我们应该把语料积累贯穿于我们语文教学的始终。 二、语意理解
所谓语意理解,也称文意理解,指的是我们对文本所承载的主要内容、思想情感、表达目的等的理解与感悟。阅读教学,理应在阅读的基础上展开。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意蕴,本是阅读教学的应尽之责,也是阅读教学的应有之意。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人们之所以会爱上阅读,是因为通过阅读可以得到这么多收获。成人阅读是这样,学生也是如此。如果读完一篇文章,一无所获,学生还会喜欢阅读吗?就一般的阅读过程而言,读者是被深深打动的,心里被唤起共鸣的,往往也是文章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引导学生深刻领悟文本内涵,阅读教学责无旁贷。有些文章比较浅显,学生一读便知,我们便可以在这方面少花点工夫;有些文章比较艰深,学生凭一己之力一时半会很难领悟透彻,那么,我们就应该在这方面多花点工夫。学生能从课文中获得以前未知的东西、获得奇妙的审美体验,自然会越来越喜欢阅读。
阅读教学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理解和传承文化。古今中外灿烂的文化,大多都由语言文字记载了下来。这就是“文以载道”,“道”若不存,“文”有何意?我们课本里的选文,基本做到了文质兼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元素。如果连一篇文章的主旨、内涵都无法理解和体悟,学生传承人类的文化又从何谈起呢?
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决定我们必须重视语意的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与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我称之为“阅读背景”,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背景”像一块磁铁,能有效帮助学生“吸附”住有关联的阅读内容。学生在学习新知时能够与已有的旧知构成相似关系,则新知很快被吸收,反之则很困难。学生通过大量阅读,便可以形成很多的知识单元——“相似块”,当学生的“相似块”越多,也就是“阅读背景”越深厚,那么,这块“磁铁”的功能就越强大,学生理解新的阅读对象就越容易。我们引导学生真正读懂每一篇课文,就是在丰富学生的“阅读背景”,增加学生的“知识块”,为学生阅读更深奥的文章做准备。
引导学生理解语意,要注意方式方法,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要通过精辟的问题或者巧妙的任务,让学生开动脑筋,去思考、去琢磨、去体悟,必要时教师搭建一定的阶梯,加上适时的点拨和适度的讲解,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
三、语识把握
语识,就是语文知识,包括言语表达的基本规则、基本的写作方法、遣词造句的直觉、布局谋篇的艺术。在小学阶段,语文知识的教育不追求系统性,但是有些语文基础知识的渗透还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说,语意理解针对的是文章内容,那么,语识把握针对的就是文章形式。有一段时间,我们的语文教学确实走了弯路。我们把主要精力花在了语意也就是文本内容的理解上,而忽略了语识的学习与把握。这样一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是透彻了,但是,提起笔来,依然不会写作、不会表达。问题就在于,学生没有从阅读中获得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
就阅读过程而言,学生一般只关注文章的内容而不会主动去关注文章的形式。恰如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所说:“从前我看文学作品,吸引注意力的是一般人所说的内容。如果它所写的思想与情境本身引人入胜,我便觉得它好,根本不很注意到它的语言文字如何。反正语文是过河的桥,过了河,桥的好坏就可不用管了。”然而,后来朱先生的阅读发生了变化:“近年来我的习惯几已完全改过。一篇文学作品到了手,我第一步就留心它的语文。如果它在这方面有毛病,我对它的情感就冷淡了好些。我并非要求美丽的词藻,存心装饰的文章甚至使我嫌恶;我所要求的是语文的精确妥帖,心里所要说的与手里所写出来的完全一致,不含糊,也不夸张,最适当的字句安排在最适当的位置。那一句话只有那一个说法,稍加增减更动,便不是那么一回事……”朱先生为什么能做到这种自觉?那是因为他的语识更丰富了,审美水平更高了。阅读能明确感知语文的精确妥帖,写作能做到语文的精确妥帖,是语识丰富的标志。
我们不希望学生在拥有朱先生这般修养之后才去关注语识,我们更希望学生在每个年龄阶段都能掌握相应的语识,能形成相应的语感,阅读时主动去关注别人文章的表达形式,写作时主动关注自己习作的表达形式。现实中,学生不会主动去关注言语形式,怎么办?那就得看我们老师怎么去引导和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去引导学生破解文本的“秘妙”。
四、语用实践
这里所说的“语用”,特指“语言文字运用”。语文课程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核心便是语文能力。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让学生经历语文实践。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会语文”。
语用实践,分无意识语用实践和有意识语用实践。学生积累的语料、语识先储存在浅表记忆里,学生接下来一段时间内的说话、习作,会不知不觉地用上一部分,这就是无意识的语用实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刻意地将已有的语料、语识拿来加以运用,就是有意识的语用实践。我们需要着力开展的是有意识的语用實践。
今天积累的语料,放在一定的语境里,说一说、用一用,是语用实践;
今天理解的语意,通过恰当的语言文字传递出来,肯定是语用实践;
今天掌握的语识,结合新的文本试一试,也是语用实践;
模仿新学的语识,尝试写一个句子、写一个语段、写一篇作品,更是语用实践。
语文课堂上的语用实践,要敢于打破时空的限制,要敢于突破当下正在学习的一篇课文的限制,让学生的语用实践前后贯通起来。比如执教《乡下人家》,怎么让学生展开语用实践呢?可以仿照这册语文教科书第一页的单元导语写一句话,那就是在用本课的语料与导语的表达方法开展语用实践;可以仿照《天净沙·秋思》填一首《天净沙·乡下人家》,那是在用本课的语料与元曲的填曲方法开展语用实践;可以仿照《乡下人家》,写一写自己熟悉的某个地方,那就是在用本课的表达方法开展语用实践。
在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对“语用”的理解还存在误区,认为只有动笔写了才叫语用,这就导致了很多课堂上出现大量机械仿写等所谓的“语用”训练。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然是语用实践,而运用语言文字来理解,当然也是语用实践!其实,听说读写都是语言文字的运用,阅读就是最经常的“语用实践”。阅读就是运用语言文字来理解文本意义,读得越多,就是语言文字运用得越多,语文理解能力自然越强。
以上四点,实乃一个整体,不可截然分开。语料积累时伴随着语意理解,语意理解同样是语用实践,语用实践有助于语识掌握,语意理解有助于语料积累,语用实践需要有语料积累……语文课上,我们好好地带着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去积累语料、理解语意、把握语识、锻炼能力,我们还有什么不能挺直腰杆教我们的语文呢?让我们豪气地吼一嗓子:我的课堂我做主!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黄江镇宣传教育文体局)
责任编辑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