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三生教育”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三生教育”的认同感也越来越强。高校作为一个培养人成才的重要场所,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三生教育’作为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需要高校的教师与时俱进地学习和掌握“三生教育”的内涵。从当前的现状来看,高校现有的师资状况很难满足“三生教育”的要求,如何加强高校三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就是本文要讨论的话题。
[关键词]高校 三生教育 师资队伍
一、三生教育的含义及内涵
1、“三生教育”的含义
“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并在实践生活的过程中体验人生的幸福美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活观,教育学生用正当的方式去追求个人、家庭、集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
2、“三生教育”的内涵
“三生教育”,从内涵上看,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三生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其目的是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在“三生教育”的内涵上,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三生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三生教育”是主体的认识和行为过程,是学生的自我认知过程和行为实践过程。因此,在“三生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引导好学生来认知、来实践,并使学生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成为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活动;第二,教育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三生教育”中,要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的积极性,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在“三生教育”中,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并不是互不相干的,而是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
二、高校现有的师资队伍难以满足三生教育的要求
高校实施三生教育就是要使广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生命、生存、生活教育,通过教育引导和影响学生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形成和完善。三生教育从内涵上来看应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两课”教师、班主任和思想政治辅导员来实施。作为两课教师注重的是对学生思想政治理念的教育,班主任和思想政治辅导员更多的是从生活上给予学生关怀,从思想上给予学生理解和支持,而三生教育更多的要求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的认知来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理念。这对实施三生教育的师资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仅仅依靠“两课”教师、班主任和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很难满足三生教育的要求的。
三生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回归教育的本源,但它作为一个新理念的提出有它深厚的理论根基。对于新理论的学习和贯通是需要一个过程和周期的,在当前高校现存的师资建设体制下建立一个三生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把高校的“两课”教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进行新理论的教育,通过他们实施三生教育会节省很多人力物力,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校的“两课”教师作为一个高校专业师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对新理念的接受过程中会自觉地把对本专业固守的思想带到学习工作中来,难以及时有效地对新理念进行学习和接受:二是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一般都忙于日常事务,缺乏必要的时间来进行学习和提高,同时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职位发展作为一个在当前高校人事体制中很难解决的难题,导致了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的不断流失,也很难保证精力来进行深入细致三生教育。
所以,从当前高校的师资队伍现状来看,高校现有的师资队伍很难满足三生教育的要求。
三、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对三生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当代大學生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现状下,形成了群体的特殊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理性思维下的怀疑精神。
当今世界是个信息化的世界,各种知识和信息通过不同媒介主动的“攻击’,着大学生,而他们依靠自身形成的价值理念理性地对各种信息进行判断和有目的的选择,不再被动地接受不加筛选的信息。大学生在理性判断的同时也对各种信息进行批判性的理解,不再一味的盲从。
2、感情上的依赖造成的对现实的逃避。
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亲属的溺爱,较少受到挫折的考验。进入大学阶段虽然从年龄上已经成熟,但是仍然脱离不了家庭的影响,过于依赖父母,认为父母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感情上的过度依赖造成了不敢面对现实,对于现实中的困难和挫折,选择逃避,不愿勇敢面对。
3、爱情、婚姻、性等道德观念发生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于长期处于传统思维影响下的大学生对于国外的爱情观、婚姻观和性观念有着本能上的好奇。大学生由于缺乏对爱情、婚姻和性的本质理解,很容易在爱情、婚姻和性的道德观念上发生变化,背离传统的道德教育。
4、主体意识增强。
当代大学生正在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新的思维视角——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强调人是历史的主体,强调自我的主动性、积极性、实践性和建设性,是发挥人的潜能的内在基础。他们不再轻信,注重自我挑战、亲身经历,不服输,他们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目的是为了有所作为,在社会的发展中实现自我。他们对灌输越来越缺乏热情,对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却有极大的兴趣。
以上大学生群体产生的新的特殊性都对三生教育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也对高校三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更好的要求。
四、高校三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全面提高高校“三生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大队伍建设的力度,尽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强有力的教师队伍。主要有以下一些途径。
1、构建独立的“三生教育”教师评价体系作为师资建设的推动力
“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创新,要构建学生评价、社会评价、自我评价、学校考核的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形成压力和动力,进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教师评价的目的在于规范、激励教师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热情,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增强“三生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教师评价制度运用得好,会促进教师和谐、持续地成长;用得不好,会堵塞教师成长的道路,并可增加教师管理中的不和谐因素。构建独立的“三生教育”教师 评价体系就是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样性,突出学生评价与教师的自我评价;坚持评价种类的综合性,强调形成性评价;坚持评价标准的层次性,重视评价的针对性,珍视评价结果的发展价值,淡化评价结果的管理功能。传统教育对教师的评价多在“以事为主”上,所有指标偏重对教学、科研等最终结果的考核。现代社会要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该在构建考核评价制度时,要找到教师竞争和合作的平衡点,注重教师的自我成就感与工作目标的统一:要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统一。
2、充分利用现有师资队伍资源,加大培训力度
三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工程,它是需要一个较长周期才能产生实效的一个教育模式,三生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样都与高校的发展紧密相连。高校三生教育的实施应利用现有思想政治师资队伍资源,充分挖掘管理干部中具有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教育经验和潜力的人员,充分整合资源,在高校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尽量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潜力,建立一支思想政治觉悟高的三生教育师资队伍。这是高校减少人力财力消耗的好办法,也是对科学发展观具体实践的充分体现。对于高校三生教育的师资一定要加大培训力度,创造各种条件为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让他们主动接受新理念、新思维,与有经验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交流学习,不断增强对三生教育的认同感和热爱度,在三生教育的领域内,不断创新,使得三生教育真正发挥实效,帮助广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3、培养高校三生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带头人
高校“三生教育”要培养自己专家和带头人,在一个新理念的实践过程中,专家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他可以影响群体对于三生教育的认识。因此高校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善于发现那些能力突出、效果显著的三生教育教师,总结他们的经验,提炼和升华教育理念,推出高校三生教育領域的专家,通过专家带动更多的教师投入到三生教育的发展历程中。
同时应加强高校三生教育学科带头人的挖掘。学科带头人不仅可以带一个专业的建设,甚至还可以带动整个学校的建设,因此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学术团队的建设是高校提高“三生教育”水平,形成特色、产生实效的重中之重,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要加强对带头人的培养和学术团队建设,可以通过加强思想教育、业务培训以及在专业建设和科研工作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担负起“三生教育”的重任。同时,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进行动态管理,严格进行目标考核,不搞终身制。高校要给予大力支持,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落实学科带头人与学术团队教学科研经费,对他们的相关待遇要给予高度重视,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在“三生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队伍是关系到“三生教育”目标实现和学生是否受益的关键,高校只有充分认识自身在师资队伍上的差距,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师资水平,才能高质量推进高校“三生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顺利成才。
[关键词]高校 三生教育 师资队伍
一、三生教育的含义及内涵
1、“三生教育”的含义
“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并在实践生活的过程中体验人生的幸福美好,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活观,教育学生用正当的方式去追求个人、家庭、集体、民族、国家和人类的幸福生活。
2、“三生教育”的内涵
“三生教育”,从内涵上看,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三生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其目的是促进入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在“三生教育”的内涵上,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第一,“三生教育”的主体是学生,“三生教育”是主体的认识和行为过程,是学生的自我认知过程和行为实践过程。因此,在“三生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引导好学生来认知、来实践,并使学生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成为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活动;第二,教育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仅仅是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三生教育”中,要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的积极性,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三,在“三生教育”中,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并不是互不相干的,而是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是基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
二、高校现有的师资队伍难以满足三生教育的要求
高校实施三生教育就是要使广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接受生命、生存、生活教育,通过教育引导和影响学生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形成和完善。三生教育从内涵上来看应该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由“两课”教师、班主任和思想政治辅导员来实施。作为两课教师注重的是对学生思想政治理念的教育,班主任和思想政治辅导员更多的是从生活上给予学生关怀,从思想上给予学生理解和支持,而三生教育更多的要求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的认知来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理念。这对实施三生教育的师资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仅仅依靠“两课”教师、班主任和思想政治辅导员是很难满足三生教育的要求的。
三生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回归教育的本源,但它作为一个新理念的提出有它深厚的理论根基。对于新理论的学习和贯通是需要一个过程和周期的,在当前高校现存的师资建设体制下建立一个三生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是不现实的,因此可以把高校的“两课”教师和思想政治辅导员进行新理论的教育,通过他们实施三生教育会节省很多人力物力,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校的“两课”教师作为一个高校专业师资群体,他们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在对新理念的接受过程中会自觉地把对本专业固守的思想带到学习工作中来,难以及时有效地对新理念进行学习和接受:二是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一般都忙于日常事务,缺乏必要的时间来进行学习和提高,同时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职位发展作为一个在当前高校人事体制中很难解决的难题,导致了思想政治辅导员队伍的不断流失,也很难保证精力来进行深入细致三生教育。
所以,从当前高校的师资队伍现状来看,高校现有的师资队伍很难满足三生教育的要求。
三、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对三生教育提出更高要求
当代大學生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现状下,形成了群体的特殊性,主要有以下几点:
1、理性思维下的怀疑精神。
当今世界是个信息化的世界,各种知识和信息通过不同媒介主动的“攻击’,着大学生,而他们依靠自身形成的价值理念理性地对各种信息进行判断和有目的的选择,不再被动地接受不加筛选的信息。大学生在理性判断的同时也对各种信息进行批判性的理解,不再一味的盲从。
2、感情上的依赖造成的对现实的逃避。
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很大一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亲属的溺爱,较少受到挫折的考验。进入大学阶段虽然从年龄上已经成熟,但是仍然脱离不了家庭的影响,过于依赖父母,认为父母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感情上的过度依赖造成了不敢面对现实,对于现实中的困难和挫折,选择逃避,不愿勇敢面对。
3、爱情、婚姻、性等道德观念发生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对于长期处于传统思维影响下的大学生对于国外的爱情观、婚姻观和性观念有着本能上的好奇。大学生由于缺乏对爱情、婚姻和性的本质理解,很容易在爱情、婚姻和性的道德观念上发生变化,背离传统的道德教育。
4、主体意识增强。
当代大学生正在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新的思维视角——主体意识。主体意识强调人是历史的主体,强调自我的主动性、积极性、实践性和建设性,是发挥人的潜能的内在基础。他们不再轻信,注重自我挑战、亲身经历,不服输,他们关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目的是为了有所作为,在社会的发展中实现自我。他们对灌输越来越缺乏热情,对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却有极大的兴趣。
以上大学生群体产生的新的特殊性都对三生教育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也对高校三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更好的要求。
四、高校三生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
全面提高高校“三生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大队伍建设的力度,尽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强有力的教师队伍。主要有以下一些途径。
1、构建独立的“三生教育”教师评价体系作为师资建设的推动力
“三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创新,要构建学生评价、社会评价、自我评价、学校考核的教师评价体系,对教师形成压力和动力,进而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教师评价的目的在于规范、激励教师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热情,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增强“三生教育”的实效性、针对性。教师评价制度运用得好,会促进教师和谐、持续地成长;用得不好,会堵塞教师成长的道路,并可增加教师管理中的不和谐因素。构建独立的“三生教育”教师 评价体系就是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样性,突出学生评价与教师的自我评价;坚持评价种类的综合性,强调形成性评价;坚持评价标准的层次性,重视评价的针对性,珍视评价结果的发展价值,淡化评价结果的管理功能。传统教育对教师的评价多在“以事为主”上,所有指标偏重对教学、科研等最终结果的考核。现代社会要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该在构建考核评价制度时,要找到教师竞争和合作的平衡点,注重教师的自我成就感与工作目标的统一:要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统一。
2、充分利用现有师资队伍资源,加大培训力度
三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工程,它是需要一个较长周期才能产生实效的一个教育模式,三生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样都与高校的发展紧密相连。高校三生教育的实施应利用现有思想政治师资队伍资源,充分挖掘管理干部中具有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教育经验和潜力的人员,充分整合资源,在高校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尽量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潜力,建立一支思想政治觉悟高的三生教育师资队伍。这是高校减少人力财力消耗的好办法,也是对科学发展观具体实践的充分体现。对于高校三生教育的师资一定要加大培训力度,创造各种条件为他们提供培训机会,让他们主动接受新理念、新思维,与有经验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交流学习,不断增强对三生教育的认同感和热爱度,在三生教育的领域内,不断创新,使得三生教育真正发挥实效,帮助广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3、培养高校三生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带头人
高校“三生教育”要培养自己专家和带头人,在一个新理念的实践过程中,专家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他可以影响群体对于三生教育的认识。因此高校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善于发现那些能力突出、效果显著的三生教育教师,总结他们的经验,提炼和升华教育理念,推出高校三生教育領域的专家,通过专家带动更多的教师投入到三生教育的发展历程中。
同时应加强高校三生教育学科带头人的挖掘。学科带头人不仅可以带一个专业的建设,甚至还可以带动整个学校的建设,因此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学术团队的建设是高校提高“三生教育”水平,形成特色、产生实效的重中之重,也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关键。要加强对带头人的培养和学术团队建设,可以通过加强思想教育、业务培训以及在专业建设和科研工作中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担负起“三生教育”的重任。同时,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进行动态管理,严格进行目标考核,不搞终身制。高校要给予大力支持,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落实学科带头人与学术团队教学科研经费,对他们的相关待遇要给予高度重视,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在“三生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队伍是关系到“三生教育”目标实现和学生是否受益的关键,高校只有充分认识自身在师资队伍上的差距,通过各种途径提升师资水平,才能高质量推进高校“三生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顺利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