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羌鐘是战国前期的一件重要彝器,其铭文记述了晋、齐之间的一次战役。文章旨在从字句方面入手解读这段铭文,以期为了解战国前期诸侯争霸中原提供一点史料,也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的语言、文字提供一些语料。
关键词:羌鐘 平阴之战 诸侯争霸
羌鐘为战国早期重要彝器,传世共有五件,1928~1931年间出土于洛阳故城遗址,原为近人刘体智(1879~1962)旧藏,现已归入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余四器藏于日本泉屋博古馆。羌鐘铭文共8行61字,鐘铭著录于:严一萍主编《金文总集》(台北艺文印书馆,1983年)、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1937年)、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续编》(1934年)、刘体智《善斋吉金录》(1934年)、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1935年)、刘体智《小校经阁金文拓本》(1935年)、容庚《善斋彝器图录》(1936年)、[日]梅原末治《日本蒐储支那古铜精华》、[澳]巴纳、张光裕《中日欧美澳纽所见所拓所摹金文汇编》(1978年)、上海博物馆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文物出版社,1986~1987年)、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中国古铜器编》(2002年)[1]P778及《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1984~1994年)第一册、《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07年)第一册。
羌鐘五器铭文均有漫漶不清之处,今择其一较清晰者著录如上,但仍有不清之处。为使读者能认清全铭文,学者便以五器铭文互相对补,以形成一幅完整的铭文,并写成摹本。为便于释读羌鐘铭文,今把朱德熙先生所作铭文摹本[2](P168)移录于此:
为行文方便,先将该鐘铭文直接隶定如下:
唯廿又再祀,羌乍氒辟宗,征秦齊,入城先,會于平,武侄寺力,敚楚京;赏于宗,令于晋公,于天子,用明则之于铭,武文咸剌,永枼毋忘。
“唯廿又再祀”中“祀”,《说文·示部》:“祭无已也。”“祀”本义为“祭祀”,后称遍祭先公先王一周为一祀。郭沫若《殷契粹编》八九六:“……在九月,隹(唯)王八祀。”后转化为“年岁”义。《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邢昺疏引孙炎曰:“(祀)取四时祭祀一讫。”《玉篇·示部》:“祀,年也。”《尚书·洪范》:“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经学者反复论证,“廿又再祀”是周威烈王二十二年、晋烈公十二年、公元前404年[3](P68),古本《竹书纪年》载“晋烈公十二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翟员伐齐,入长城”,亦即鐘铭所记平阴之战。翌年,即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羌乍氒辟宗”。羌,人名,是器主。“乍”读为“作”,“乍”作俱属精纽铎部,双声叠韵。“戎”似应隶定为“”,亦即“”,读为“代”,是一個从力弋声的字[2](P171)。“氒”,读为“厥”。《说文·氏部》:“氒,木本。从氏,大于末,读若厥。”容庚云:“‘氒’为‘橛’之古文,亦为‘厥’之古文。敦煌本隶古定《尚书》‘厥’皆作‘氒’。”[4](P817)“厥”,用作代词,相当于其。“”,从早,声。铭文中“”读为“韩”,姓氏。《古玺汇编》二七九四:“午。”《古玺汇编》二八九七:“耳。”姓氏“”字通作“韩”。《诗·大雅·韩奕·小序》:“《韩奕》,尹吉甫美宣王也,能锡命诸侯。”《毛传》:“韩,姬姓之国也,后为晋所灭,故大夫韩氏以为邑名焉。”《广韵·寒韵》:“韩,亦国名,又姓,出自唐叔虞之后。曲沃桓叔之子万,食邑于韩,因以为氏,代为晋卿,后分晋为国。”本钟主人似应为晋国韩氏家臣。“”,按陈梦家之说,为从“鬳”之字,省去虎头,在铭文中为人名用字,即韩景子虔[5](P106)。“”,《说文·辵部》:“,先道也。”段注:“,经典假率字为之。”《玉篇·辵部》:“,先道也,引也。今为帅。”毛际盛《述谊》:“案:率、帅、三字古通,义皆可假。”多友鼎:“武公命多友公车羞追于京(师)。”文献亦作帅。《论语·颜渊》:“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此处“”读为“帅”,统帅。
“征秦齊”。“”,从辵,声,读为“迮”。《玉篇·辵部》:“迮,迫也。”《正字通·辵部》:“迮,迫蹙也。”“征秦齊”意为征讨秦国,逼迫齐国。
“入城,先會于平”。“”,从立,长声,“长”之异文,为典型的齐系文字。“城”,读为“长城”,齐国长城。,从阜,金声,读为“陰”,、陰声符互换。平阴,地名,在今山东肥城东北。
“武侄寺力”。“侄”,杨树达赞同郭沫若的观点:“侄,郭沫若读为《淮南·兵略篇》之挃,高诱训为擣者,是也。”[6](P141)李家浩引用于省吾《双剑誃吉金文选》中的观点,认为“侄”与“鸷”同声相假,“武侄”即“武鸷”,武勇之意[7](P57)。于省吾、李家浩的观点似更妥切。“寺”,杨树达认为应读为“之”,寺从之得声[6](P141)。李家浩认为“寺”疑读为“时”,训为“有”(据《周书·皇门解》“维时及胥学于非夷”孔晁注)[7](P57)。杨树达与李家浩之说皆通,今暂从杨树达之说。
“敚楚京”。“敚”,杨树达认为:“字从譶声,当读为慴。《尔雅·释诂》云:‘慴,惧也。’《说文》心部云:‘慴,惧也,从心,習声,读若叠’。敚,《说文》训“强取”,经传通作“夺”字。武侄寺力敚楚京者,谓晋军征秦迫齐,勇武擣击之威力,使楚国都之君臣慴惧震动而夺气也。”[6](P141~142)李学勤赞同杨树达的观点,并以新蔡葛陵楚简证明,楚军援齐,与晋军战于长城而失败,铭文中的“楚京”即为楚都[3](P68)。“敚”,《说文·攴部》:“彊取也。”段注:“此是‘争敚’正字。后人假(夺)为敚,夺行而敚废矣。”“敚”,后作“夺”。
“令于晋公”,读为“命于晋公”,被动句,指受晋公爵命。[8](P3530)《论语·先进》:“(端木)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皇侃疏引王弼曰:“命,爵命。”
“于天子”。“”,从日,卲声,读为“诏”。《玉篇·言部》:“诏,告也。”《礼记·学记》:“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孔颖达疏:“诏,告也。” “用明则之于铭”中“用”,连词,于是。《尚书·益稷》:“(丹朱)朋淫于家,用殄厥世。”“用”义为于是。“则”,刻画。“则”,甲骨文作“”(《周原甲骨》H一一·一四),从刀,从鼎,会以刀刻鼎铭之意;金文承袭甲骨文作“”(散盘)“”(攸比鼎),或繁化作“”(段簋),鼎旁或讹作贝形,如本铭中的“则”作“”。“明”,显著。
“武文咸剌”。“剌”读为“烈”,“剌、烈”俱属来纽月部,双声叠韵。“剌”,文献中通作“烈”。《尚书·洛诰》:“越乃光烈考武王。”“烈”,光耀、显赫。《左传·哀公二年》:“烈祖康叔。”杜预注:“烈,显也。”
“永枼毋忘”。“枼”读为“世”,“枼”属喻纽盍部,“世”属审月部,喻、审旁纽,盍、月通转。《古文苑·秦惠文王<诅楚文>》:“枼万子孙毋相为不利。”章樵注:“《檀弓》:世世万子孙毋变也。”“世”,一生。《吕氏春秋·观世》:“故日慎一日,以终其世。”高诱注:“没身为世。”
根据上述对羌鐘铭文的考释,该铭文可以更确切地隶定为:唯廿又再祀,羌乍(作)(代)氒(厥)辟(韩)宗(帅),征秦(迮)齐,入(长)城先,会于平(隂),武侄(鸷)寺(之)力,(慴)敚(夺)楚京;赏于(韩)宗,令(命)于晋公,(诏)于天子,用明则之于铭,武文咸剌(烈),永枼(世)毋忘。
综上考述,羌鐘铭文大意为: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04年),羌成为代替其(晋国)国君及韩侯韩景子虔的统帅,征讨秦国,逼迫齐国,预先进入齐国长城以内,与齐军在平阴相会,大败齐军,勇武之威力震动楚国国都,使其君臣夺气;羌为韩侯所奖赏,被晋公授予爵命,并告知周天子,于是把这件事显著地刻写在铭文里,武功文采都很光耀、显赫,永世都不要忘记。
羌鐘所记平阴之战,是战国前期晋国同齐国、楚国之间进行的一次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晋军战胜了齐军,并有力地震慑了支援齐国的楚军。羌鐘所载从一侧面反映了战国前期晋、齐、楚等大国争霸中原的情形,此役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分晋,从此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七雄争霸的战国时代。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朱德熙.关于羌鐘铭文的断句问题[A].朱德熙古文字论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5.
[3]李学勤.论葛陵楚简的年代[J].文物,2004,(7).
[4]容庚.金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陈梦家.西周年代考六国纪年[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M].北京:中华书局,1997.
[7]李家浩.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8]黄德宽.古文字谱系疏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杨晓霞 山东寿光 潍坊科技学院公共教学部 262700)
关键词:羌鐘 平阴之战 诸侯争霸
羌鐘为战国早期重要彝器,传世共有五件,1928~1931年间出土于洛阳故城遗址,原为近人刘体智(1879~1962)旧藏,现已归入加拿大安大略博物馆,余四器藏于日本泉屋博古馆。羌鐘铭文共8行61字,鐘铭著录于:严一萍主编《金文总集》(台北艺文印书馆,1983年)、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1937年)、罗振玉《贞松堂集古遗文续编》(1934年)、刘体智《善斋吉金录》(1934年)、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1935年)、刘体智《小校经阁金文拓本》(1935年)、容庚《善斋彝器图录》(1936年)、[日]梅原末治《日本蒐储支那古铜精华》、[澳]巴纳、张光裕《中日欧美澳纽所见所拓所摹金文汇编》(1978年)、上海博物馆编著《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文物出版社,1986~1987年)、日本京都泉屋博古馆《中国古铜器编》(2002年)[1]P778及《殷周金文集成》(中华书局,1984~1994年)第一册、《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中华书局,2007年)第一册。
羌鐘五器铭文均有漫漶不清之处,今择其一较清晰者著录如上,但仍有不清之处。为使读者能认清全铭文,学者便以五器铭文互相对补,以形成一幅完整的铭文,并写成摹本。为便于释读羌鐘铭文,今把朱德熙先生所作铭文摹本[2](P168)移录于此:
为行文方便,先将该鐘铭文直接隶定如下:
唯廿又再祀,羌乍氒辟宗,征秦齊,入城先,會于平,武侄寺力,敚楚京;赏于宗,令于晋公,于天子,用明则之于铭,武文咸剌,永枼毋忘。
“唯廿又再祀”中“祀”,《说文·示部》:“祭无已也。”“祀”本义为“祭祀”,后称遍祭先公先王一周为一祀。郭沫若《殷契粹编》八九六:“……在九月,隹(唯)王八祀。”后转化为“年岁”义。《尔雅·释天》:“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邢昺疏引孙炎曰:“(祀)取四时祭祀一讫。”《玉篇·示部》:“祀,年也。”《尚书·洪范》:“惟十有三祀,王访于箕子。”经学者反复论证,“廿又再祀”是周威烈王二十二年、晋烈公十二年、公元前404年[3](P68),古本《竹书纪年》载“晋烈公十二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翟员伐齐,入长城”,亦即鐘铭所记平阴之战。翌年,即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
“羌乍氒辟宗”。羌,人名,是器主。“乍”读为“作”,“乍”作俱属精纽铎部,双声叠韵。“戎”似应隶定为“”,亦即“”,读为“代”,是一個从力弋声的字[2](P171)。“氒”,读为“厥”。《说文·氏部》:“氒,木本。从氏,大于末,读若厥。”容庚云:“‘氒’为‘橛’之古文,亦为‘厥’之古文。敦煌本隶古定《尚书》‘厥’皆作‘氒’。”[4](P817)“厥”,用作代词,相当于其。“”,从早,声。铭文中“”读为“韩”,姓氏。《古玺汇编》二七九四:“午。”《古玺汇编》二八九七:“耳。”姓氏“”字通作“韩”。《诗·大雅·韩奕·小序》:“《韩奕》,尹吉甫美宣王也,能锡命诸侯。”《毛传》:“韩,姬姓之国也,后为晋所灭,故大夫韩氏以为邑名焉。”《广韵·寒韵》:“韩,亦国名,又姓,出自唐叔虞之后。曲沃桓叔之子万,食邑于韩,因以为氏,代为晋卿,后分晋为国。”本钟主人似应为晋国韩氏家臣。“”,按陈梦家之说,为从“鬳”之字,省去虎头,在铭文中为人名用字,即韩景子虔[5](P106)。“”,《说文·辵部》:“,先道也。”段注:“,经典假率字为之。”《玉篇·辵部》:“,先道也,引也。今为帅。”毛际盛《述谊》:“案:率、帅、三字古通,义皆可假。”多友鼎:“武公命多友公车羞追于京(师)。”文献亦作帅。《论语·颜渊》:“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此处“”读为“帅”,统帅。
“征秦齊”。“”,从辵,声,读为“迮”。《玉篇·辵部》:“迮,迫也。”《正字通·辵部》:“迮,迫蹙也。”“征秦齊”意为征讨秦国,逼迫齐国。
“入城,先會于平”。“”,从立,长声,“长”之异文,为典型的齐系文字。“城”,读为“长城”,齐国长城。,从阜,金声,读为“陰”,、陰声符互换。平阴,地名,在今山东肥城东北。
“武侄寺力”。“侄”,杨树达赞同郭沫若的观点:“侄,郭沫若读为《淮南·兵略篇》之挃,高诱训为擣者,是也。”[6](P141)李家浩引用于省吾《双剑誃吉金文选》中的观点,认为“侄”与“鸷”同声相假,“武侄”即“武鸷”,武勇之意[7](P57)。于省吾、李家浩的观点似更妥切。“寺”,杨树达认为应读为“之”,寺从之得声[6](P141)。李家浩认为“寺”疑读为“时”,训为“有”(据《周书·皇门解》“维时及胥学于非夷”孔晁注)[7](P57)。杨树达与李家浩之说皆通,今暂从杨树达之说。
“敚楚京”。“敚”,杨树达认为:“字从譶声,当读为慴。《尔雅·释诂》云:‘慴,惧也。’《说文》心部云:‘慴,惧也,从心,習声,读若叠’。敚,《说文》训“强取”,经传通作“夺”字。武侄寺力敚楚京者,谓晋军征秦迫齐,勇武擣击之威力,使楚国都之君臣慴惧震动而夺气也。”[6](P141~142)李学勤赞同杨树达的观点,并以新蔡葛陵楚简证明,楚军援齐,与晋军战于长城而失败,铭文中的“楚京”即为楚都[3](P68)。“敚”,《说文·攴部》:“彊取也。”段注:“此是‘争敚’正字。后人假(夺)为敚,夺行而敚废矣。”“敚”,后作“夺”。
“令于晋公”,读为“命于晋公”,被动句,指受晋公爵命。[8](P3530)《论语·先进》:“(端木)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皇侃疏引王弼曰:“命,爵命。”
“于天子”。“”,从日,卲声,读为“诏”。《玉篇·言部》:“诏,告也。”《礼记·学记》:“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孔颖达疏:“诏,告也。” “用明则之于铭”中“用”,连词,于是。《尚书·益稷》:“(丹朱)朋淫于家,用殄厥世。”“用”义为于是。“则”,刻画。“则”,甲骨文作“”(《周原甲骨》H一一·一四),从刀,从鼎,会以刀刻鼎铭之意;金文承袭甲骨文作“”(散盘)“”(攸比鼎),或繁化作“”(段簋),鼎旁或讹作贝形,如本铭中的“则”作“”。“明”,显著。
“武文咸剌”。“剌”读为“烈”,“剌、烈”俱属来纽月部,双声叠韵。“剌”,文献中通作“烈”。《尚书·洛诰》:“越乃光烈考武王。”“烈”,光耀、显赫。《左传·哀公二年》:“烈祖康叔。”杜预注:“烈,显也。”
“永枼毋忘”。“枼”读为“世”,“枼”属喻纽盍部,“世”属审月部,喻、审旁纽,盍、月通转。《古文苑·秦惠文王<诅楚文>》:“枼万子孙毋相为不利。”章樵注:“《檀弓》:世世万子孙毋变也。”“世”,一生。《吕氏春秋·观世》:“故日慎一日,以终其世。”高诱注:“没身为世。”
根据上述对羌鐘铭文的考释,该铭文可以更确切地隶定为:唯廿又再祀,羌乍(作)(代)氒(厥)辟(韩)宗(帅),征秦(迮)齐,入(长)城先,会于平(隂),武侄(鸷)寺(之)力,(慴)敚(夺)楚京;赏于(韩)宗,令(命)于晋公,(诏)于天子,用明则之于铭,武文咸剌(烈),永枼(世)毋忘。
综上考述,羌鐘铭文大意为: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04年),羌成为代替其(晋国)国君及韩侯韩景子虔的统帅,征讨秦国,逼迫齐国,预先进入齐国长城以内,与齐军在平阴相会,大败齐军,勇武之威力震动楚国国都,使其君臣夺气;羌为韩侯所奖赏,被晋公授予爵命,并告知周天子,于是把这件事显著地刻写在铭文里,武功文采都很光耀、显赫,永世都不要忘记。
羌鐘所记平阴之战,是战国前期晋国同齐国、楚国之间进行的一次战役,在这次战役中,晋军战胜了齐军,并有力地震慑了支援齐国的楚军。羌鐘所载从一侧面反映了战国前期晋、齐、楚等大国争霸中原的情形,此役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大夫分晋,从此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七雄争霸的战国时代。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一)[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朱德熙.关于羌鐘铭文的断句问题[A].朱德熙古文字论集[C].北京:中华书局,1995.
[3]李学勤.论葛陵楚简的年代[J].文物,2004,(7).
[4]容庚.金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陈梦家.西周年代考六国纪年[M].北京:中华书局,2005.
[6]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M].北京:中华书局,1997.
[7]李家浩.著名中年语言学家自选集·李家浩卷[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8]黄德宽.古文字谱系疏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杨晓霞 山东寿光 潍坊科技学院公共教学部 26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