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历史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模式,能够促进教学内容由单一变为多元、教学主体由教师变为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他们问题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历史;PBL模式;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07-0072-03
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学模式要有所创新,要与时俱进。PBL就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相吻合,也与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相吻合,同时对现阶段的历史教学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结合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与课标要求的达成。本文将简单介绍PBL模式,并且以人教版《抗日战争》一课为例,简单谈谈该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何谓PBL模式
据百度词条,PBL即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简称,也叫问题式学习,其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后来越来越多地用于其他领域,尤其受中小学教育的重视。该模式是基于现实世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架构的。
2.问题必须是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真实世界”的非结构性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
3.偏重小组学习和自主学习,较少运用讲述法进行教学;学习者能通过社会交往来培养能力和技巧。
4.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
5.教师的角色是指导学生学习技巧的教练。
6.在每个问题完成时,学生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由此可见,在PBL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发号施令者,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
所以说,PBL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各个教学要素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如表1所示:
二、例谈PBL模式教学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抗日战争》一课为例,谈谈PBL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确立核心问题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征,确定本课的核心问题有:抗战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二)设置环环相扣的子问题
1.1937年,日本为什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面对日本侵略,中国军民进行了哪些抗争?
3.日军侵华的暴行有哪些?
4.中国军民的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是什么?
5.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6.如何理解“十四年抗战”这一新提法?
(三)通过资源整合、提供材料,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1.教师展示《田中奏折》中的相关内容和“历史纵横”里日本从1931年逐步侵略中国的史实
材料一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是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
材料二 1931年,日本侵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不到半年,侵占整个东北。
1932年1月,日本侵略军袭击中国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驻守淞沪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1932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侵略中国华北而蓄意制造了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大批日本关东军入关,威逼平津。
问题:1937年,日本为什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教师展示《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地图》(图略)和八路军创建华北抗日根据地历史地图(图1)
问题:面对日本侵略,中国军民进行了哪些抗爭?
3.教师展示《南京大屠杀》(图2)和七三一部队人体试验用具的老照片(图3)
问题:列举日军侵华的暴行有哪些?
4.教师展示“滇缅公路”的图片(图4)和罗斯福总统对中国抗战的评价
罗斯福的儿子问罗斯福:“中国政府那么腐败,为什么我们还要给他们钱和物质。”罗斯福说:“中国再腐败还是中国,如果让日本人占领中国,他们就会武装起一只数千万人的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与德国会师,到时候将是基督教文明的末日。”
问题:中国军民的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是什么?
5.教师展示以抗战胜利为谜面的谜语及其谜底
据说在抗战胜利庆功会上有人出了一则谜语:“日本投降的原因——打一中国古人名。”有人给出了很多答案,究竟哪一个才是谜底呢?
屈原——屈服于原子弹。
苏武——苏联出兵。
蒋干——蒋介石的抵抗。
毛遂——毛泽东坚持抗日。
共工——共产党对日本的抵抗。
华雄——华人的雄起。
庞统——是以上原因综合的结果。
问题: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6.教师展示日本投降仪式的老照片(图5)和习近平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段落。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支持,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各国人民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的贡献!”
——习近平《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
问题:如何理解“十四年抗战”这一新提法?
(四)学生课外资料的补充和收集
1.视频导学,理解历史
有的学习小组通过观看电影《金陵十三钗》,总结出了即使在罪恶的战争中人性也会熠熠生辉,战争是对人性的最大拷问。有的学习小组通过观看纪录片《我的抗战》,把国家、民族的命运和普通的抗战老兵的情感命运联系起来,将伟大的抗战与人物叙事相结合,以小见大,加深了对抗日战争的理性认识。
2.合作探究,剖析案例
有个学习小组提供了1940年聂荣臻与日本小孩美蕙子的合影以及一封聂荣臻亲笔写给日本军官的信。通过一张照片、一封信件,学生体会到日军侵华之残暴、中国人之仁义以及中国必胜之决心。
通过合作学习,升华了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认识,也提升了教学的质量与价值。
三、PBL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抗日战争》一课中教与学的动态展示,笔者认为PBL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动态中体验课程。它是在教师有效组织和指导之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实施的课程。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PBL模式有以下几个变化:
(一)学习目标更新
传统课堂教学只注重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学生全面发展所需要具备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将PBL模式引入历史教学,可以使学习目标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更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从而使学习目标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二)学生角色的转换
传统课堂里,学生一般处于厌烦、焦虑、消极应付的状态,其学习效率低下。引入PBL模式,可以实现让每个学生动起来的目标。学生可以依据自己实际,独立研究,将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应用到各类问题的解决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学习的人。
(三)实现有效合作
在PBL模式中,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学习,由于有些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究、共享成果、共同面对机遇和挑战。通过PBL模式增加了学生交流和思维碰撞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而这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现在全国范围内都在如火如荼地实行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创新,力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树立课堂主人翁的意识。在这一过程中,PBL模式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姜美玲.基于问题的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2003(3):62-65.
[2]劉儒德.问题式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53-56.
[3]刘桂玲.例谈基于问题的学习[J].中学历史教学,2018(5):41-43.
(责任编辑 袁妮)
[关键词]高中历史;PBL模式;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0)07-0072-03
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学模式要有所创新,要与时俱进。PBL就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相吻合,也与我国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相吻合,同时对现阶段的历史教学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能否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水平,结合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与课标要求的达成。本文将简单介绍PBL模式,并且以人教版《抗日战争》一课为例,简单谈谈该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何谓PBL模式
据百度词条,PBL即Problem-Based Learning的简称,也叫问题式学习,其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医学教育,后来越来越多地用于其他领域,尤其受中小学教育的重视。该模式是基于现实世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其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学生的一切学习内容是以问题为主轴架构的。
2.问题必须是学生在其未来的专业领域可能遭遇的“真实世界”的非结构性问题,没有固定的解决方法和过程。
3.偏重小组学习和自主学习,较少运用讲述法进行教学;学习者能通过社会交往来培养能力和技巧。
4.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必须担负起学习的责任。
5.教师的角色是指导学生学习技巧的教练。
6.在每个问题完成时,学生要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由此可见,在PBL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发号施令者,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引导者、参与者。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
所以说,PBL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各个教学要素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如表1所示:
二、例谈PBL模式教学
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抗日战争》一课为例,谈谈PBL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确立核心问题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特征,确定本课的核心问题有:抗战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
(二)设置环环相扣的子问题
1.1937年,日本为什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面对日本侵略,中国军民进行了哪些抗争?
3.日军侵华的暴行有哪些?
4.中国军民的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是什么?
5.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6.如何理解“十四年抗战”这一新提法?
(三)通过资源整合、提供材料,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1.教师展示《田中奏折》中的相关内容和“历史纵横”里日本从1931年逐步侵略中国的史实
材料一 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国征服,则其他如小中亚细亚及印度南洋等,异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是世界知东亚为我国之东亚,永不敢向我侵犯。
材料二 1931年,日本侵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炮轰中国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不到半年,侵占整个东北。
1932年1月,日本侵略军袭击中国上海,制造了一·二八事变。驻守淞沪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
1932年3月,日本帝国主义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在中国东北建立伪满洲国。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为侵略中国华北而蓄意制造了一连串事件,总称“华北事变”。大批日本关东军入关,威逼平津。
问题:1937年,日本为什么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教师展示《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地图》(图略)和八路军创建华北抗日根据地历史地图(图1)
问题:面对日本侵略,中国军民进行了哪些抗爭?
3.教师展示《南京大屠杀》(图2)和七三一部队人体试验用具的老照片(图3)
问题:列举日军侵华的暴行有哪些?
4.教师展示“滇缅公路”的图片(图4)和罗斯福总统对中国抗战的评价
罗斯福的儿子问罗斯福:“中国政府那么腐败,为什么我们还要给他们钱和物质。”罗斯福说:“中国再腐败还是中国,如果让日本人占领中国,他们就会武装起一只数千万人的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与德国会师,到时候将是基督教文明的末日。”
问题:中国军民的抗战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是什么?
5.教师展示以抗战胜利为谜面的谜语及其谜底
据说在抗战胜利庆功会上有人出了一则谜语:“日本投降的原因——打一中国古人名。”有人给出了很多答案,究竟哪一个才是谜底呢?
屈原——屈服于原子弹。
苏武——苏联出兵。
蒋干——蒋介石的抵抗。
毛遂——毛泽东坚持抗日。
共工——共产党对日本的抵抗。
华雄——华人的雄起。
庞统——是以上原因综合的结果。
问题: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6.教师展示日本投降仪式的老照片(图5)和习近平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段落。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是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捍卫了人类和平事业,铸就了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
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也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支持,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各国人民为中国抗战胜利作出的贡献!”
——习近平《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大会的讲话》
问题:如何理解“十四年抗战”这一新提法?
(四)学生课外资料的补充和收集
1.视频导学,理解历史
有的学习小组通过观看电影《金陵十三钗》,总结出了即使在罪恶的战争中人性也会熠熠生辉,战争是对人性的最大拷问。有的学习小组通过观看纪录片《我的抗战》,把国家、民族的命运和普通的抗战老兵的情感命运联系起来,将伟大的抗战与人物叙事相结合,以小见大,加深了对抗日战争的理性认识。
2.合作探究,剖析案例
有个学习小组提供了1940年聂荣臻与日本小孩美蕙子的合影以及一封聂荣臻亲笔写给日本军官的信。通过一张照片、一封信件,学生体会到日军侵华之残暴、中国人之仁义以及中国必胜之决心。
通过合作学习,升华了学生对抗日战争的认识,也提升了教学的质量与价值。
三、PBL模式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抗日战争》一课中教与学的动态展示,笔者认为PBL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动态中体验课程。它是在教师有效组织和指导之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实施的课程。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相比,PBL模式有以下几个变化:
(一)学习目标更新
传统课堂教学只注重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学生全面发展所需要具备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将PBL模式引入历史教学,可以使学习目标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更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从而使学习目标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
(二)学生角色的转换
传统课堂里,学生一般处于厌烦、焦虑、消极应付的状态,其学习效率低下。引入PBL模式,可以实现让每个学生动起来的目标。学生可以依据自己实际,独立研究,将自己构建的知识体系应用到各类问题的解决之中。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独立学习的人。
(三)实现有效合作
在PBL模式中,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学习,由于有些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究、共享成果、共同面对机遇和挑战。通过PBL模式增加了学生交流和思维碰撞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而这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现在全国范围内都在如火如荼地实行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创新,力求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树立课堂主人翁的意识。在这一过程中,PBL模式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姜美玲.基于问题的学习[J].全球教育展望,2003(3):62-65.
[2]劉儒德.问题式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5):53-56.
[3]刘桂玲.例谈基于问题的学习[J].中学历史教学,2018(5):41-43.
(责任编辑 袁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