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苏”的“六国兴亡”观的商榷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lubuku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宋代苏门父子苏洵与苏轼、苏辙各自都抒写过一篇《六国论》,分别从不同层面论述了六国的灭亡之原委:赂秦、养士、
  委秦。然而,只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念去略加分析,就不难发现,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应该在于:综合国力悬殊、相互倾轧内耗、工程耗费巨大。国家之间的争斗固然取决于“道义”与“谋略”,但归根到底还是一种综合国力的比拼,忽视积聚国力或毫无意义地消耗国力,才是六国灭亡这一命题的理性答案。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教学;六国兴亡;综合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综合国力悬殊
  战国是奴隶制经济向封建制经济的转型期,六国经济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荀子·王制篇》说:“四海之内若一家”“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南海则有羽翮、齿革、曾青、丹干焉,然而中国得而财之。东海则有紫紶鱼盐焉,然而中国得衣食之。西海则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国得而用之。”经济发展出现的这一新形势、新机遇,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抓住并受益的。楚大、齐富、赵强、燕远、韩魏临秦的说法,侧重的还是地理资源因素。总体而言,秦国发迹早、改革早、实现跨越也早,因而整体国力远远超过六国中的首富齐国,楚燕韩魏则望其项背而不能了。据《史记》云,秦族的祖先自中原起“在西戎,保西垂”,长期同西方诸戎杂居,其间通过战争和婚姻的形式,渐渐融合了西戎文化。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西之地”,至穆公时,“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这之后秦六代君主始终坚持了经济发展、政治改革、军事强国的既定方针,废除井田,使得平民对土地的支配成为可能;鼓励耕战,使得物质商品空前地丰富起来;擢拔军功,使得士族得以进入政治,很好地弥补了贵族世袭体制的人才空白。与此相比,六国除齐国早期有一次管仲的改革外,各国的改革都可以概括为时断时续、有始无终。社会政治体制的滞后,必然会从根本上妨碍经济的发展,在整个社会都在转型的时期,更是如此。六国经济整个地滞后于秦也就成了一件很自然的事了。
  二、相互倾轧内耗
  马陵之战。公元前341年,魏国联合赵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齐国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韩,直取魏国首都大梁。魏国命太子魏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军,率领10万军队主动迎击齐军,寻求决战。齐人于马陵埋伏兵马,全歼10万魏军,还俘虏了魏国太子申。经此一战,魏国从吴起时代建立的家底损失殆尽,随之也失去了其强国地位。
  燕齐之战。公元前284年,燕王派乐毅会同赵、楚、韩、魏五国之军兴师伐齐。齐湣王闻报,亲率齐军主力迎于济水之西。两军相遇,乐毅亲临前敌,率五国联军向齐军发起猛攻。齐湣王大败,率残军逃回齐国都城临淄。丢失城池70余座,被歼12万齐军,仅剩莒城、即墨仍顽强抵抗,燕前所未有的强盛起来。公元前278年,燕昭王死,太子乐资即位,燕惠王做太子时,就与乐毅有隙,所以当他即位以后,对乐毅用而不信。齐国大将田单乘机进行反间,随即举全齐之兵攻燕,燕军被逐出齐境,被歼10万人,“火牛阵”的故事就源于此役,燕国的衰落就开始于此。
  吴起易国而战。吴起,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西)人。初为鲁将,公元前412年,齐军攻鲁,吴起率鲁军抗击,他先向对方使者示弱,以老弱之卒驻守中军,以麻痹齐军将士,然后出其不意地以精壮之军突然向齐军发起猛攻。齐军仓促应战,大败,被歼14万人。这期间他与秦、韩开战76场,全胜64场,其余不分胜负,“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的战绩,虽然震慑秦的“轻举妄动”,但直接导致的后果却是六国的“屏障国”韩被“伤筋动骨”了。魏文侯魏斯死后,吴起遭丞相公叔痤和大夫王错设计陷害,被迫于公元前383年投奔楚国。先任宛守,一年后升令尹,掌军政大权,向北兼并陈国和蔡国,并累累“叫板”于韩、赵、魏;公元前381年,楚悼王熊疑死,反对改革的旧贵族追杀吴起,他无处可逃,于是趴在楚王的尸体上,被贵族们乱箭射死,尸体被车裂。残酷的战争、遍地的骸骨塑造一代军事家吴起。后世之人常常质疑他的个人品德:除了背信弃义的投降和毫无意义的征杀外,他还能干些什么?
  上述六国之间的三场战例,仅仅是他们无数“恶战”的一个缩影,六国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决无永恒的朋友:无事生战者有之、见死不救者有之、趁火打劫者有之、隔岸观火者有之。
  三、工程耗费巨大
  只要天下升平,哪怕是短暂的一个时段,统治者最擅长的事情就是大兴土木,宫殿、苑囿、亭台、宇榭,大凡当时能构想的花样,他们总乐意去为之。楚国原是西周时建于荆山一带的小国,初建都丹阳(今湖北秭归东南),后迁都于郢(今湖北迁陵西北的纪王城),传有6宫;《史记·苏秦列传》记载,战国时齐国都城临淄宫可蔽日,直到公元198年,来齐都临淄漫游的诸葛亮,仍然见“宫殿尚存,富丽堂皇”(《武侯传》)。建筑史认为,中国的宫廷建筑艺术的真正发展就源于战国,六国宫殿各有千秋,成就斐然。以至于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領略和感受到这些宫殿的气势和规模。江苏版新课程把三苏的《六国论》分别收录在课本和读本中,这是一种很值得肯定的做法。在导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发学生开展三个层面的讨论:一是政治学层面的讨论,国家的统一固然取决于“道义”与“谋略”,但归根到底还是一种综合国力的较量,忽视积聚国力或毫无意义地消耗国力的后果是可怕的;二是认识论层面的讨论,对六国兴亡这一历史问题,应该从历史的角度,运用唯物主义的观念,去追求由表及里的全面而深刻的理性认识;三是研究性学习层面的讨论,通过三篇《六国论》的比较阅读,领会三苏认识的差异性、行文的合理性、艺术的经典性。
  (编辑:张驰)
其他文献
【摘要】素质综合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地落实新课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掘出以星光班级证书为载体,营造多元化互动式的评价氛围,具体实施进行操作,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让学生有了一个健康向上的心态。  【关键词】星光证书;综合评价;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星光班级证书的来历  当接到一个新班级时,我让学生为班级命班名。经过全体同学的讨论商定,最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众多一线教师积极努力创新,试图通过构建新型教学模式提升课程实施核心环节的教学效率,最终促进我国课程改革目标顺利达成。现任苏州市盛泽实验小学校长的薛法根老师,是一位长期活跃在小学语文教学一线的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提倡智慧教学,认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每个孩子言语智能发展的教学主张,在这一教学理念下薛法根老师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的教学研究,其
【摘要】统编教材即将全国施行,在教材中包括了很多的新理念,从机械到兴趣,这是今后语文学习的趋势。本论文主要抓住识字的点,与统编教材的理念结合,通过对现行的一些识字方法进行总结,并对如何将识字与游戏结合起来做一个简要的分析,通过实际操作的案例,得出将识字变得趣味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孩子的识字能力,做到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关键词】识字;趣味化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普通话口语能力是文秘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人文素养之一,两者相辅相成,文秘提升普通话口语能力,能够实现自身人文素养的提升,而文秘人文素养的提升,又反过来对其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起到积极作用。探究普通话口语训练与文秘专业人文素质的培养策略对于提升文秘专业人才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普通话;口语训练;文秘专业;人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人文素质
【摘要】在如今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老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教育者眼光不再是仅仅盯着学生的学习成绩,而是应该积极响应国家提倡素质教育的号召,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习素质。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基本的口语交际能力,在生活中学会与他人交流,学会倾听和表达。老师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为了让学生在将来为人处世上变得更加沉稳,立足于社会发展。那么本文就将探究如何以语文课堂为支点,培养学生的口语交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教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中职语文教学开始受到专家学者和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然而,很多中职生认为语文是可学可不学的科目,中职语文教师要纠正学生这些错误的观念,通过有效的措施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对于他们今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通过有效措施将语文科目的优势和其他专业课程结合起来,让语文科目和专业课程充分融合,为中职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职语文;专业课程;结合
【摘要】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中华民族的汉语语言文化,把它传播到世界各地。语文教学在每个阶段的教学中都是重中之重,中职也不例外,但是我国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尤其是作文方面问题格外突出。本文对中职语文作文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以期改变目前的中职作文教学现状。  【关键词】中职语文;作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
【摘要】新课改的推进,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将学生的文学素养放在重要的位置。语文阅读作为高中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其对学生阅读能力及文学修养的提升具有关键的作用。微课是一种创新型的教学方式,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本文主要介绍了微课在高中语文阅读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课;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语文教学开始对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创新
【摘要】语文教学模式直接影响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影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与提升。新课改背景下的传统教学模式与源自美国的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有机结合,对于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大方面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在模式建构的基础上,尝试提出教学范式。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传统教学;翻转课堂;模式建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
【摘要】启发式教学由孔子发展而来,历经千载传承,是高效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运用启发式教学是助学习方式优化、促学生思维创生、利课堂“活色生香”的必要手段。笔者结合高中语文课程教学的具体实例,从教学语言、教学载体、教学形式三方面例谈中学语文启发式教学的“着力点”,以期在教学实践中巧妙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教学方法;语文教学;实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