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教师既要让孩子从课堂学到知识,受到教育,还要让他们在审美观上初步形成一种正确的审美判断力,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通过培养兴趣、激发想象、多读多悟等多种方式,将课内外有机结合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以达到不断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审美能力
美是无处不在的,而语文学科所承载的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生动描述把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人类创造的美等这些形形色色的美再现出来,让人们从阅读中去品味、咀嚼其中的美,从而受到美的陶冶、感染,提升审美能力和情趣。刘贞福先生曾指出:“在过去的语言教学过程中也许会较多地重视语言的实用性,较少地注意到语言的审美特性;现在的语言教学首要目标便是赏析语言的美,或者说是美的语言。”① 新课标实施的十多年来,虽然全国各地的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课改工作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教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单纯地、片面地发展学生的知性思维、抽象思维,忽视、淡化以联想想象为主的感性思维、形象思维等问题。所以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一、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先提高他们的审美感知力,欲提高其审美感知力,就要好好开发他们的审美感官。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有打动人的独特的魅力,只是看我们是否善于发现它。有的是以色彩见长的,比如鲁迅先生的《药》一文中,文章最后结尾的环境描写中写到“几朵青白的零星小花”、“花白的头发”、 “铁铸一般的乌鸦”等一系列冷色调都传达著作者自己内心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用心地去感受这一系列环境描写,进而体会作者沉痛、悲怆无奈的心境。教师还可以选择几幅色调偏冷的绘画作品,用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还是在朱自清的《春》中也是通过一系列色彩来描述春天的魅力的,不同的是用的是色彩明丽,格调清新的暖色调。
同样,也可以把文章当做一支曲子来欣赏,情文并茂的文章能让人体味到音律之美。例如《钱塘江大潮》一文,整篇文章如同一首汹涌澎湃的《大潮之歌》,潮落、潮起、潮涨随着作者笔下的文字带领读者领略其风骚。又如《荷塘月色》一文,却又好像一支隽永优雅、情意绵绵的小调,在暗香浮动的淡淡月光下,迎着湖畔习习凉风,陪伴着作者一同行走在恬静淡雅的月光下的荷塘。在这里,要引导学生在轻松惬意的环境里面,体味作者独特的心境。
由此可见,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副图画和一支曲子,就看教师是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感官功能,充分感知其中的音色之美。
二、激发兴趣 在阅读积淀中提高审美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永远是做好一切的前提条件,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其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常常通过巧设悬念来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探究的热望。有时出示书名或篇目,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置疑;有时讲述书中的精彩片段后,戛然而止,让学生们带着满腹的疑惑主动走进阅读。总之,老师们想尽办法让学生感到书中藏着无穷的宝贝,激发起学生对阅读的渴望,从而,在阅读积淀中提高审美情趣。
三、巧妙应用多媒体教学
在现代化的教学课堂中多媒体举足轻重的作用无可厚非,鲁迅先生曾说过“活动的电影教学生一定比老师的讲义要好。”然而,多媒体是否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却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也明确的提出“美感经验是一种形象的直觉。”
由此可知如果在语文课堂当中加入 直觉性的因素必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多媒体正好达到了声、色、文的完美结合,使学生进入到一节又一节的“有声有色”的语文课堂当中。比如说《月亮上的足迹》一文,如果只是让学生去阅读文本,那么他们一定会觉得文章晦涩难懂,一遍读下来,别说学生,就是教师也没有弄清楚这个登月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如果就这样去进行上课,学生确实是可以借助参考书将教师的问题对答如流,然而一节课下来也是云里雾里,合上课本问他们人类究竟是如何登上月球的,他们一定非常的茫然,因此,此时多媒体的运用就非常的必要了。
然而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有技巧的,如果说是整堂课程45分钟都在使用多媒体也是不科学的,学生毕竟要以学习为主,教师的角色也是非常的重要,切不可以反客为主,将多媒体置于老师的角色之上。因此,我认为多媒体最好可以放在课堂的前十分钟左右使用,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唤醒学生的审美欲望与审美感知,快速有效的将学生带入到教师预期的情景氛围之中去,这样有利于课堂环节的环环深入和有效展开。
四、引导学生从多次诵读中发现美
自古就有谚语:“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并不是要让大家死读书,读死书。诵读在某种程度上会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诵读的直接有效的作用就是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语感。语感的提高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而语感提高的前提就是不断加强学生的诵读,提高其的感知能力。正因为语感具有直觉性的特征才决定了这种对语言文字的直觉的感受能力最终会成为学生们鉴赏文本的无穷源泉。
由此可知,美读和语感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体,美读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而语感的一定积淀也有助于学生的美读实现。正是这样的良性循环才会使学生唤起其内心丰富多彩的联想和想象,深入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意蕴,合理有效的开展语文教育工作。
五、重视阅读方法,将课堂内外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对课外阅读,表现在阅读的目的和意义上,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趣味性阅读,主要是由阅读材料引起的——故事很精彩动人,很有意义;二是消遣性阅读,主要是想调节一下——随意看看;三是积累性阅读,了解掌握知识——拓宽知识背景;四是鉴赏性阅读——提高审美,评价能力。以上各种形式的阅读在人的一生中都需要,但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则应重在指导“鉴赏性阅读”。
六、全面培养想象联想能力
想象和联想是学生思想飞翔的两只强有力的翅膀,而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发展其感知力的强有力的手段。新课标强调,初中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由此可知其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发展所起到的关键的作用。培养想象和联想有两个比较有效的办法,那就是仿写和扩写。仿写练习在初一阶段是一个训练重点,仿写应该日积月累。扩写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再生联想能力,也就是由一种事物想象到多种事物的能力。还有一种就是进行文章续写,让学生发挥想象思维,在进行故事的结局的大胆预测。
总之,以上这几种方法都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但这不是靠一天两天就可以提高的,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贞福《谈“语文素养”》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2]《美学新编》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 主编:顾建华
[3]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审美能力
美是无处不在的,而语文学科所承载的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生动描述把大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和人类创造的美等这些形形色色的美再现出来,让人们从阅读中去品味、咀嚼其中的美,从而受到美的陶冶、感染,提升审美能力和情趣。刘贞福先生曾指出:“在过去的语言教学过程中也许会较多地重视语言的实用性,较少地注意到语言的审美特性;现在的语言教学首要目标便是赏析语言的美,或者说是美的语言。”① 新课标实施的十多年来,虽然全国各地的中学语文学科教学课改工作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教师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单纯地、片面地发展学生的知性思维、抽象思维,忽视、淡化以联想想象为主的感性思维、形象思维等问题。所以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
一、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要先提高他们的审美感知力,欲提高其审美感知力,就要好好开发他们的审美感官。每一篇文学作品都有打动人的独特的魅力,只是看我们是否善于发现它。有的是以色彩见长的,比如鲁迅先生的《药》一文中,文章最后结尾的环境描写中写到“几朵青白的零星小花”、“花白的头发”、 “铁铸一般的乌鸦”等一系列冷色调都传达著作者自己内心的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用心地去感受这一系列环境描写,进而体会作者沉痛、悲怆无奈的心境。教师还可以选择几幅色调偏冷的绘画作品,用来增强学生的感知力。还是在朱自清的《春》中也是通过一系列色彩来描述春天的魅力的,不同的是用的是色彩明丽,格调清新的暖色调。
同样,也可以把文章当做一支曲子来欣赏,情文并茂的文章能让人体味到音律之美。例如《钱塘江大潮》一文,整篇文章如同一首汹涌澎湃的《大潮之歌》,潮落、潮起、潮涨随着作者笔下的文字带领读者领略其风骚。又如《荷塘月色》一文,却又好像一支隽永优雅、情意绵绵的小调,在暗香浮动的淡淡月光下,迎着湖畔习习凉风,陪伴着作者一同行走在恬静淡雅的月光下的荷塘。在这里,要引导学生在轻松惬意的环境里面,体味作者独特的心境。
由此可见,每一篇文章都是一副图画和一支曲子,就看教师是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感官功能,充分感知其中的音色之美。
二、激发兴趣 在阅读积淀中提高审美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永远是做好一切的前提条件,要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其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常常通过巧设悬念来激发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探究的热望。有时出示书名或篇目,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置疑;有时讲述书中的精彩片段后,戛然而止,让学生们带着满腹的疑惑主动走进阅读。总之,老师们想尽办法让学生感到书中藏着无穷的宝贝,激发起学生对阅读的渴望,从而,在阅读积淀中提高审美情趣。
三、巧妙应用多媒体教学
在现代化的教学课堂中多媒体举足轻重的作用无可厚非,鲁迅先生曾说过“活动的电影教学生一定比老师的讲义要好。”然而,多媒体是否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却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也明确的提出“美感经验是一种形象的直觉。”
由此可知如果在语文课堂当中加入 直觉性的因素必然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多媒体正好达到了声、色、文的完美结合,使学生进入到一节又一节的“有声有色”的语文课堂当中。比如说《月亮上的足迹》一文,如果只是让学生去阅读文本,那么他们一定会觉得文章晦涩难懂,一遍读下来,别说学生,就是教师也没有弄清楚这个登月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如果就这样去进行上课,学生确实是可以借助参考书将教师的问题对答如流,然而一节课下来也是云里雾里,合上课本问他们人类究竟是如何登上月球的,他们一定非常的茫然,因此,此时多媒体的运用就非常的必要了。
然而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有技巧的,如果说是整堂课程45分钟都在使用多媒体也是不科学的,学生毕竟要以学习为主,教师的角色也是非常的重要,切不可以反客为主,将多媒体置于老师的角色之上。因此,我认为多媒体最好可以放在课堂的前十分钟左右使用,其主要的作用就是唤醒学生的审美欲望与审美感知,快速有效的将学生带入到教师预期的情景氛围之中去,这样有利于课堂环节的环环深入和有效展开。
四、引导学生从多次诵读中发现美
自古就有谚语:“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并不是要让大家死读书,读死书。诵读在某种程度上会提高学生对于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诵读的直接有效的作用就是极大的提高学生的语感。语感的提高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而语感提高的前提就是不断加强学生的诵读,提高其的感知能力。正因为语感具有直觉性的特征才决定了这种对语言文字的直觉的感受能力最终会成为学生们鉴赏文本的无穷源泉。
由此可知,美读和语感是一对相辅相成的矛盾体,美读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而语感的一定积淀也有助于学生的美读实现。正是这样的良性循环才会使学生唤起其内心丰富多彩的联想和想象,深入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意蕴,合理有效的开展语文教育工作。
五、重视阅读方法,将课堂内外有机结合起来
学生对课外阅读,表现在阅读的目的和意义上,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趣味性阅读,主要是由阅读材料引起的——故事很精彩动人,很有意义;二是消遣性阅读,主要是想调节一下——随意看看;三是积累性阅读,了解掌握知识——拓宽知识背景;四是鉴赏性阅读——提高审美,评价能力。以上各种形式的阅读在人的一生中都需要,但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则应重在指导“鉴赏性阅读”。
六、全面培养想象联想能力
想象和联想是学生思想飞翔的两只强有力的翅膀,而想象和联想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发展其感知力的强有力的手段。新课标强调,初中阶段主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由此可知其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发展所起到的关键的作用。培养想象和联想有两个比较有效的办法,那就是仿写和扩写。仿写练习在初一阶段是一个训练重点,仿写应该日积月累。扩写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再生联想能力,也就是由一种事物想象到多种事物的能力。还有一种就是进行文章续写,让学生发挥想象思维,在进行故事的结局的大胆预测。
总之,以上这几种方法都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但这不是靠一天两天就可以提高的,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贞福《谈“语文素养”》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
[2]《美学新编》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 主编:顾建华
[3]朱光潜《文艺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