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情商培养,提高心理素质

来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x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的目的是育人,教育的根本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当前的教育环境应从“心育”入手,注重学生情商的培养,让学生学会辨别善恶、是非、抗挫折、感恩,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形成良好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每一个教育符号都在心中萌芽,并茁壮成长。基于此,本文对如何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了系列探讨。
  【关键词】德育;心育;情商;心理素质;培养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轻生、犯罪的极端行为不断见于报端,震惊了社会。青少年学生存在心理障碍的比率不低,自杀等心理行为问题日益突出。网络、媒体也曾多次报道学生欺凌甚至全程录下视频等新闻,其场面之恶劣令人发指,也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沉思,为什么在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当中会有这么多不堪的事情发生呢?这反映出青少年学生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我们的教育应该做些什么来给他们的心插上翅膀,让他们快乐地飞翔?要内心感化,从心育入手,注重情商的培养,教会他们辨别善恶、是非,抗挫折、感恩,培养他们健康的情感,形成良好的人格,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每一个教育符号都在他们心中萌芽,并茁壮成长。
  一、善恶教育,让学生快乐地树立自我
  青少年学生毕竟年少,社会阅历少,是非意识淡薄。善恶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善恶,明辨是非,这是学生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者不仅传授真理,而且向孩子传授对持真理的态度,激发他们对于善良事物受到鼓舞和钦佩的情感,对于邪恶事物的不可容忍的态度。”那么,善恶教育该如何入手呢?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来说相对容易接受。
  第一,故事教育法。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好的故事,好的故事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和智慧,在青少年的心中播下诚实、善良、正直的种子。我国文化源远流长,扬善避恶的故事胜不胜数。通过故事教育,让学生从小区分好坏,树立善恶观念。
  第二,案例分析法。启发学生分析影视事件和人物的思想性,提高青少年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今日视线”是汕头一个很受欢迎的电视节目,学生们也很喜欢看,我经常使用这个节目的人、事,及时引导、教育学生。如,获“全国十大我最喜爱的人民警察”称号的庄宜生,带病坚守岗位的事迹,就感动了许多人。本人抓住这活生生的事例教育学生,许多学生表示非常佩服庄宜生与病魔作斗争的坚强意志和敬岗爱业的精神。
  二、情绪教育,让学生快乐地操控自我
  学生时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时期,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情感调节能力是情商教育的重要内容。青少年学生叛逆、易冲动,脾气容易暴躁,也容易违法违纪。因此,有必要加强对他们的情感训练,进行情绪教育。
  第一,情绪释放法。当学生的情绪受到巨大的波动时,我们必须正确地引导学生宣泄,尽快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当学生遇到的委屈、愤怒、恐惧时,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不满、痛苦、紧张,坦率地讲出来,让学生泄愤,舒缓自己的情绪,引导学生打开心窗,学会释放,这便打开了老师了解学生、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
  第二,情绪转移法。当学生跟同学发生矛盾,感到不安、沮丧和不开心时,我们可以让他们离开现场,引导他们找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去做,比如听音乐、唱歌、跑步、打球等,在激烈的运动中或者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中,不良情绪往往会得到很好的排解,让情绪得到转移,从而学会控制。
  第三,意识渗透法。让学生懂得冲动是魔鬼的道理,教育学生,当遇到会引起自己发怒的事情时,做到“三思而后行”。通过日常的意识渗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不良情绪,学会调节情绪,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三、抗挫教育,让学生快乐地战胜自我
  第一,加强思想教育,树立抗挫折意识。让学生知道,人生不如意的事情十有八九,不能因为一两次的失败与挫折就一蹶不振,心灰意冷,要迎上前去,化痛苦为力量,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第二,提高解决问题,增强抗挫折能力。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可放手让学生自己面对,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解决问题,增加成就感,增强抗挫能力;甚至适当地为他们设置障碍,在模拟情境中锻炼他们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抗挫能力。
  第三,换位思考,摆脱挫折情绪。如,当学生与同学闹矛盾或被老师、家长批评而伤心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这样就能理解他人,自己的心情也会得到舒缓。
  第四,及时疏导、鼓励,消除挫折情绪。当学生遇到了麻烦,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原因挫折,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鼓励他勇敢地面对困难,继续努力。比如,当学生因自责、考试不及格而心烦意乱时,老师应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改正缺点,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争取下次考得更好。
  挫折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抗挫折的能力,面对困难,战胜挫折,只有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受一些小挫折的洗礼,不断增强抗挫折能力,当他遇到大挫折的时候,才能坚强、勇敢地面对。
  四、感恩教育,让学生快乐地接纳自我
  感恩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的一种表示。懂得感恩的人必定有一颗乐观、容易满足的心,会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并愿意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教育学生学会感恩是非常有必要的,感恩他们的父母、亲戚对他们的照顾,感恩老师对他们的教导,感恩陪伴他们的同伴。感恩社会,让我们安居乐业。感恩他们的身体每一个器官,让我们健康地生活。感恩现在的生活,让我们尝到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实施感恩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感恩的道德意识,让学生知恩于心,感恩于行,能用實际行动来报答父母,回报师长,报效祖国,回馈社会。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不能越过社会道德和法律许可的范围。教育学生将感恩意识化为行动,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
  长期以来,大多数家长和教师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情商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需要老师学会从“心”入手予以解决,洞悉他们的心灵需求,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提高他们的情商,为他们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为他们的明天能展翅飞翔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汪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心理科学,2001(01) .
  [2] 刘晓凤.注重情商培养 提高心理素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3(04) .
  [3] 张建坤.开展情商教育促进学生和谐发展[J].辽宁教育研究,2003(06).
其他文献
【摘要】家国情怀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课堂教学是向学生渗透家国情怀教育的主阵地。本文以岳麓版必修二中的《近代前夕的发展与迟滞》一课为例,分别讲述明清之际农耕经济的发展和近代前夕的迟滞的相关史实,通过“学”与“问”的课堂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  【关键词】家国情怀;明清农耕經济的发展;近代前夜的迟滞;命运共同体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成为语文教师关注的重点。要想提高学生的素养,就必须把语文课内外阅读很好地衔接起来。笔者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认为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衔接有如下方法。  一、立足教材,尋找课外阅读的衔接点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教材犹如一把钥匙,学生可以拿它去开其它的书库。”立足于语文教材,学生从中学到的方法,可以去阅读更多的书籍。笔者在教学《景阳冈》这课,当分
今年春季,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生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方式,也给各级各类学校带来史无前例的挑战——不能正常开学,传统的教育教学活动和秩序打乱了,广州外国语学校灵动政治教育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广州市杜良云名教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成员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一样,将面对面的教育教学教研活动变成线上交流互动,以个性化的方式坚守教育教学教研阵地。   一、挖掘
【摘要】微课作为课改“高效课堂”的辅助手段,既可以用在预习上,也可以用在课堂中,还可以用在课后,同时分层顾学困生和优等生的转化和促进。由于微课把很多关键性的知识重点和难点都放在课外解决,有效地提升高效课堂效率,从而让数学“高效课堂”更高效。  【关键词】微课;高效课堂;翻转课堂  随着近年来“高效课堂”课改模式推行,课改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我校高效课堂的六个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
【摘要】教师发展是教育教学工作持续精进的重要支撑。中山小学围绕“习惯引领发展、性格影响未来”的办学理念,从无到有摸索出一套包括管理习性、教师习性、家长习性和学生习性的办学方法体系。本文介绍了该体系中教师习性部分在同化、活化、进化和文化四个层面的发展举措,是可供教育同仁办学参考的有益实践。  【关键词】习性教育;教师专业成长;发展举措  中山小学拥有一支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年轻教师队伍,这也是一支师
【摘要】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办学的思想与信念,是学校办学的灵魂和指针,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先进的办学理念可以外塑形象,内聚人心,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遵循现代教育基本规律,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实施素质,为学生终身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基于南边小学现有的文化特色与地域文脉,集中众人的智慧,我校最终确立“书品立校,和雅育人”的办学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学校积极构建和雅校园,打造
【摘要】随着国家对教育的日益重视,新课程改革对我国小学语文的教育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小学高年级语文读写相结合的高效教学。小学语文作为小学生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学习的第一门学科,是所有科目的基础,担任着传承中国国学文化的重任。小学生往往心智不够成熟,对文学的理解能力也有所欠缺。而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概念性过强,背诵内容过多等特点均导致学生对语文这一学科产生厌倦。而读写教学模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堂如何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针对小学生,尤其是低段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成长需求,实现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的有效融合,成为一线教师着力探索的问题。课堂观察能有效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更为关注有效活动的设计,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展认知能力,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本文主要分析探究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观课和议课。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观察;观课;议课  当前,听课和评课已经成
【摘要】在二十一世纪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教师告别了黑板加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信息技术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完成教学任务,课后还可以巩固、感悟,深化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在防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实施云课堂教学时,同学们、老师们各自在家,信息技术让学生轻松地缩小距离,感受到真实课堂依然存在,信息
【摘要】目前,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相对比较低。主要表现有阅读习惯差、阅读书籍少、缺乏主动性、读物单一性以及一味地追求数量,无视阅读质量等状况。激发学生爱阅读的内驱力、转变教师阅读教学的观念、构建家校课外阅读形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平台、拓宽读物资源渠道等是行之有效的指导方法。树立学生的阅读信心,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其具备独立的阅读能力,才能使课外阅读水平与日俱长,从中获得自身需要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