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县2017年小麦生产特点分析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86745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分析了凤台县2017年小麦的生产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提高抗灾生产意识、选好用好小麦品种、推广绿色高效技术、防控麦田渍害和加强秸秆还田技术试验示范等方面提出了生产对策建议。
  关键词:小麦;生产分析;凤台县;2017年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5-0038-03
  2017年凤台县小麦播种面积4.49万hm2,与2016年持平。在2016年秋种遭遇历史罕见的长时间连续降雨的影响下,凤台县及时调整技术对策,推广浅旋耕轻简栽培和高畦防渍种植新技术,确保不出现大面积撂荒,稳定了小麦种植面积,但受迟播和播种质量的影响,小麦单产仍较2016年有較大回落,预计平均单产5389.5kg/hm2,比2016年减产1071kg/hm2,减幅为16.57%。现总结分析如下:
  1 生产特点
  1.1 产量构成 测产调查显示:2017年小麦产量构成与2016年相比“两减一增”,成穗数平均513万穗/hm2,较2016年减少9.3万穗;平均每穗粒数29.8粒,较2016年减0.1粒;千粒重41.5g,较2016年增加0.58g。据对10月中下旬、11月上中旬和12月上旬3个不同播种时段小麦产量结构调查:随播期推迟,播种量逐步提高,但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呈下降趋势(见表1),10月中下旬适期播种田产量最高,12月上旬播种田减产较多。
  1.2 播种历期长,晚播面积大 受秋种期间长时间连阴雨影响,秋种工作从10月10日前后开始,断断续续到12月12日前才完成小麦播种工作,播种历期长达2个月,10月底前仅有旱茬麦和少部分早糯稻茬抢种0.73万hm2、占全县小麦面积16.3%,小麦主播期在11月8—16日,播种面积3.18万hm2、占总播面积70.8%,12月上旬播种0.58万hm2、占总播面积12.9%。
  1.3 关键技术到位率高
  1.3.1 选用稳产高产半冬性做主栽品种 尽管受到迟播的影响,但小麦生产用种仍以综合抗性较好的半冬性品种为主,其中烟农19播种面积3.04万hm2,占小麦面积67.7%,其次是烟农5286和烟农5158,播种面积分别为0.38万hm2和0.35万hm2,分别占小麦面积8.6%和7.7%,其他品种如淮麦29、淮麦35、泛麦5号、淮麦33、郑麦9023等有少量种植,全县春性小麦品种仅1300hm2左右。
  1.3.2 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面积大 随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配方施肥越来越受到农民重视,2016年秋种平均基肥施纯氮175.5kg/hm2、P2O593kg/hm2、K2O85.5kg/hm2。同时,受秸秆焚烧和天气的共同影响,水稻秸秆很少有收储离田或焚烧现象,多数主动或被动还田,平均还田秸秆5400kg/hm2左右。
  1.3.3 抗灾田管技术及时到位 为加强麦田管理,2017年凤台县在全县13个乡镇按照好、中、差不同类型建立苗情监测田44个,小麦全生育期定期和不定期监测20余次、灌浆速率测定7次,病虫情监测10多次,及时提出麦田管理意见建议,指导抓好生产管理。一是及时追肥,促弱转壮。2月中旬3.5万hm2弱苗结合降雨普追一次返青肥,平均追尿素112.5kg/hm2;3月下旬追拔节肥2.3万hm2,平均追尿素90kg/hm2。二是抓好化学除草。2月中下旬完成化学除草4万hm2以上,有效控制走麦田杂草为害。三是加强病虫害统防统治。突出抓好小麦赤霉病、纹枯病和蚜虫的绿色防控,共完成小麦病虫害防治面积18万hm2次,其中专业化防治4.6万hm2次。
  1.4 高畦降渍种植技术试验示范取得增产效果显著 受持续降雨影响,2016年水稻收获后,多数田块田间大量积水,无法正常整地播种,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们组织开展了稻茬小麦高畦降渍栽培试验示范,10月下旬在县农业科技园和新集常庙村用自行研制的“高茬还田施肥开沟髙畦播种一体机”在高茬收割水稻田示范种植 21.3hm2,在阴雨高湿,田间尚有积水的情况下,一次完成旋耕-灭茬-做畦-播种复试作业。示范田在整个小麦生育期间生长健壮,未出现受渍发黄现象,小麦根系发达(2017年2月25日监测:平均单株次生根10.4条,比正常旋播种多1.8条),分蘖早,有效分蘖多,群体适宜,个体健壮,穗大粒多产量高,平均单产6132kg/hm2,较全县小麦平均单产增产13.78%,其中,新集镇常庙示范田省专家测产:平均穗数576.75万/hm2,穗粒数32.1粒,千粒重48.1g,理论单产8905.1kg/hm2,实收平均单产7822.5kg/hm2。
  1.5 田块间差异大,生长量不足 由于播种历期长,加之耕种粗放、播种质量差,小麦田间生长差异较大:10月份适期播种田块,茎蘖足,个体壮,长势均匀,穗、粒、重协调,产量较高;而11中旬后播种田块,田间差异较大,总体表现为出苗不匀、茎蘖不足、个体瘦弱,返青后不少田块有片状或条带状受渍发黄现象。注重清沟排水、返青拔节肥追施到位、病虫草防治适时的田块拔节后苗情转化较好,成穗数较多;种植粗放或疏于管理的田块叶黄苗瘦、长势差、穗少粒小,对产量影响较大。受迟播影响,小麦生长量明显不足,冬前小麦平均叶龄3.4叶、单株茎蘖1.62个、次生根2.66条,总茎蘖数646.95万/hm2,约7500hm2小麦至越冬期没有出苗。穗期苗情监测,小麦总叶片数11.85叶,比2016年减少1.0叶。
  1.6 气象因素对小麦生产影响大
  1.6.1 2016年10—11月阴雨多、雨量大,不利于秋播工作开展 10月10—31日全县雨日数达19d,累计雨量238.9mm,比历年同期增加187.1mm,日照仅44h,比历年同期减少111.4h,11月降水50.2mm、比历年同期增加5.3mm,日照仅125.6h,比历年同期减少29.2h,持续阴雨严重阻碍了小麦整地播种。   1.6.2 越冬至起身拔节期气候条件好,对晚播小麦生长较有利 2017年1—3月平均气温均较常年平均偏高1.73℃(其中1月偏高2.4℃、2月偏高1.7℃、3月偏高1.1℃),积温较常年增加156.1℃;1—3月累计降雨量97.2,较常年减少30.6mm,其中1月降水46.6mm,比常年增加17.3mm,2—3月降水50.6mm,比常年减少47.9mm,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晚播小麦早春分蘖和次生根的发生和早春追肥、除草等田间管理。
  1.6.3 穗期气象条件好,有利小麦抽穗扬花及籽粒形成 4月平均气温17.8℃,较常年高2℃、降水65.9mm,较常年偏多15.6mm,日照206.2h,较常年多19.7h,气温适中、光照充足对小麦抽穗扬花及籽粒形成十分有利;5月日平均气温23.4℃,较常年高2℃,降水58mm(主要集中在5月上旬),较常年少17.8mm,日照217.9h,较常年多9.5h,且早晚温差较大,有利于小麦籽粒灌浆,据灌浆速率监测,4月30日至5月25日平均灌浆速率为1.62g/千粒·d,高峰值达2.5g/千粒·d,灌浆高峰期为5月10—15日,较2016年提早5d。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整地播种质量差 受连续阴雨影响,土壤积水严重,播种前土壤几乎无法耕作,绝大多数田都是利用2次降雨间隙,简单的用小旋耕机浅旋一次或浅旋一次晾墒2~3d再旋一次后撒播,平均播种量407kg/hm2,高的达525kg/hm2左右;90%以上的田块没有也无法进行三沟配套,适墒播种和机械条播面积少。部分采用大型拖拉机耕作的田块,田面在耕种作业时被碾压变得高洼不平,田间出现一条条浅沟,对小麦出苗和生长都有严重影响。
  2.2 水稻秸秆还田对小麦生产影响较大 一是增加一次秸秆粉碎作业,不仅成本提高,且会延迟小麦播种期。二是秸秆还田显著增加了整地播种难度,影响整地播种质量。正常旋耕播种时很难将秸秆掩埋到土中,反旋可掩埋70%左右秸秆,适墒整地时,会造成土壤虚松,出苗不齐、出苗率下降,还会遇旱死苗;遇降雨或土壤湿度较大时,土壤散墒较慢,造成烂耕烂种。三是秸秆还田会加重病虫草害的发生。
  2.3 麦田草害重 2016年秋冬季阴雨天气多,土壤湿度大,有利麦田杂草生长,田间杂草量普遍较大,2017年2月初在桂集、刘集、大兴集、钱庙等乡镇调查,稻茬麦田以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为主,一般杂草密度为350~1000株/m2,高的达10000株/m2以上;旱茬麦以猪秧秧、繁缕等阔叶杂草为主,一般杂草密度为50~300株/m2,高的近2000株/m2。且由于冬前小麦苗情较弱,化学除草面积较小。
  2.4 种植效益差影响农民种麦积极性 凤台县小麦生产仍以一家一户分散种植为主,种植规模小,生产效益差,据对13个乡镇152个农户成本效益调查分析,小麦平均单产5662.5kg/hm2,平均收益为4507.2元/hm2,产量水平较低的平均单产4615.5kg/hm2,平均收益仅2231.85元/hm2。加之农田基础设施损毁修复难、新技术推广应用难等都对稻茬小麦生产都有一定影响。
  3 生产对策建议
  3.1 提高抗灾生产意识 凤台县地处沿淮,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秋种期间或春季常出现持续低温连阴雨天气,影响小麦正常适期播种或造成麦田渍害,加之近些年小麦赤霉病加重发生,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都有一定影响,因此,沿淮稻茬麦区要切实提高抗灾生产意识,紧紧抓住抗灾生产不放松。一是突出“抢”字,在前茬作物腾茬后,小麦适播期内,不等不靠,抢墒抢时播种,力求适期早播;二是抓好“管”字,要把清沟沥水,开沟防渍作为田管主要任务抓好抓实;三是强化“防”字,始终紧绷小麦赤霉病防治这根弦,严格把好齐穗扬花期施药“防控关”。
  3.2 选用用好小麦品种 近年来,凤台县小麦品种使用较为单一,生产上几乎全部为半冬性品种,其中烟农19占70%以上。且随着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和水稻直播面积的扩大,水稻腾茬时间向后推迟,同时小麦赤霉病逐年加重、成熟期连阴雨不时发生,为确保丰产丰收,提高小麦生产效益,要切实加大优稳产高产、抗赤霉病、抗穗发芽、抗倒伏的半冬性品种筛选和利用,同时要根据播期变化,适时选好用好好春性或弱春性小麦品种。
  3.3 推广绿色高效生产技术 围绕小麦绿色高效生产,认真抓好沿淮稻茬小麦稳产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突出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以优质稳产高产半冬性品种选用为基础,“三适”播种、“三沟”配套、配方施肥、病虫草综合防治、水稻秸秆全量还田等技术配套实施,努力促进全县小麦稳产高产。
  3.4 把防控麦田渍害作为生产的重要抓手 一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修复或配套完善农田排水沟系,切实提高农田排水降湿能力;二是筛选利用根系发达、耐渍性好的小麦品种;三是提高认识,加大“三沟”配套、高畦降渍等种植等技术的推广力度。
  3.5 认真抓好秸秆还田技术试验示范 秸秆全量还田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防止秸秆焚烧的有效手段,但生产上要认真总结分析水稻秸秆全量还田对整地播种及小麦生产的影响,从提高秸稈处理质量、整地播种质量等入手,加强水稻秸秆全量还田技术试验研究,形成便于操作的技术模式,供农民生产应用。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摘 要:该文结合连云港地区多年大豆栽培经验,从大豆花荚的生长发育进程、大豆结荚不实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3个方面进行阐释,以期为黄淮地区大豆生产抗高温栽培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荚而不实;原因;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8-0024-02  Cause and Effective Technology of Soybean P
摘 要:为探明不同水肥耦合方式对茶园温、湿度和茶叶产量的影响,通过大田试验的方法,设置管状施肥、地膜覆盖、炭基改良剂和保水剂,4种不同的水肥耦合方式,结合当地常规管理方式开展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水肥耦合方式对茶园温、湿度和茶叶的产量及品质均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保水剂处理和管状施肥处理相对于对照处理的优势最为明显,尤其是保水剂处理对保持茶园适宜的温湿度效果显著。不同的水肥耦合方式对茶叶新梢的芽叶比例
摘 要:茶黄素是我国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境友好型植物源农药,为了探讨其对茶园小绿叶蝉的控制效果,该研究采用茶黄素6.5%悬浮剂162.53g a.i./hm2、97.5g a.i./hm2、48.75g a.i./hm2与茶園常用化学农药联苯菊酯2.5%乳油18.75g a.i./hm2进行田间药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茶黄素6.5%悬浮剂对茶园小绿叶蝉防治效果较佳,具有速效性好,持效期长等特点
摘 要:该文以皖南烟区初烤烟为试验材料,研究烘烤结束至分级前X2F、C3F和B2F 3个等级的适宜存储高度,结果表明:下部烟以1.2m存储高度外观质量表现最佳,中上部烟以1.5m存储高度外观质量表现最佳,不同堆垛高度下各处理烟叶化学成分没有明显差别。  关键词:皖南烟区;初烤烟;存储高度;外观质量;化学成分  中图分类号 S5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07-00
白芷是临床常用品种,目前市售白芷存在商品规格多、产区广、品种杂等特点,质量最佳、疗效最好的白芷道地产区药材尚未认识统一。通过查阅本草文献,结合实地调查,对历代本草中
摘 要:该文从辣椒熟性、商品性、丰产性、抗病性等6个方面对参试线辣椒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代号1560品种平均产量为28650kg/hm2,比CK1增产 25.20%,比CK2增产48.31%,位列第1位;1525平均产量为26626kg/hm2,比CK1增产 16.36%,比CK2增产37.84%,位列第2位。这2个品种产量高、品质好、适应性强,应继续试验示范,为品种鉴定登记及示范推广打
摘 要:近年来,徽州区以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为契机,以农药集中配送为突破口,狠抓茶树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确保了茶叶生产和质量安全,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了黄山毛峰产业的健康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该文介绍了徽州区在保障黄山毛峰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做法、主要成效,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茶园;绿色防控;黄山毛峰;徽州区  中图分类号 S
摘 要:油菜是如东县主要的油菜作物,为了掌握稻茬油菜最佳移栽密度,协调稻茬油菜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完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于2016—2017年开展了稻茬油菜不同密度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如东县油菜移栽密度应根据地力和施肥水平,掌握在8.0万~8.5万株/hm2为宜。  关键词:稻茬;油菜;移栽密度;如东县  中图分类号 S5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1-0
摘 要:针对安徽坚果市场品种单一、上市时间集中等缺陷,该文总结了平欧杂交榛的繁育与栽培技术,为其在更大范围进行培育与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平欧杂交榛;繁育;栽培;江淮地区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22-0054-02  榛子是世界4大坚果之一,凭借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备受人们的喜爱,是常见的休闲食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目前,我国
摘 要:该文结合庐江县早稻生产实践,对双季早稻旱育机插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主要包括品种选择、科学育秧、移栽密植、移栽后的肥水管理、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为庐江县双季稻的推广种植、提高早稻绿色高产栽培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双季早稻;绿色;高效栽培;庐江县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4-0033-02  双季稻是我国南方水稻生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