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Coordinator,无所不能Natascha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yo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触Natascha之前,我从来不知道coordinator也可以做得这样专业……
  认识Natascha是在做一个项目中。那个项目比较大,涉及到好几个国家的专业人士,所以有一个project coordinator(项目协调员)。还没报到前,我们已收到她的欢迎邮件,并把相关信息发给我们。她的信息细致、实用,细致到列出了所住宾馆周边的餐厅、咖啡馆信息。她发来的日程表,不是常见的excel表格,而是标有不同颜色的excel表格,我琢磨后发现:她用颜色做管理。我不仅对自己的日程安排一目了然,还可以看到谁和我一个组,以及其他组的安排。
  在项目现场,我见到了Natascha。她是一位金发俄罗斯美女,她的英语纯正到听不出国籍。她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看上去非常干练。我原以为她的个性张扬,但她温和而低调,配合team leader(团队领导),该说话时说话,不该说话时倾听。中国的coordinator经常坐在角落,听到有人让自己做事时应一声,但Natascha不把自己当配角,尽可能参与讨论,从后勤、服务,到时间、主题安排方面都发表观点。
  其实,她是项目中最辛苦的人,我们只做专业工作,相对单纯,但她要做其他人都不做的事:联系场地、安排会场、订午饭、整理资料……以我以往的经验判断,这些事需要4~6人才能完成,但她带着一个实习生,风清云淡地就把事情都做好了。这太神奇了!我看不到她的操作,但只要她在现场,所有的事都perfect。
  随着项目的进行,Natascha成了问不倒:大家不论有什么事都找她,而她似乎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有一天一大早我接到Natascha的短信,说team leader生病了,我们需要独立完成工作。我做好了心理准备,到了现场却发现team leader也在。Team leader是英国人,颇有“铁娘子”的风格。即使生了病,她仍然化精致的妆,一板一眼布置任务,除了眼神外,看不出病态。就是这个铁娘子当着我们的面对Natascha说:“我早上什么都吃不下,我晚上吐了好几次。”那神情和语气很像在撒娇。我们面面相觑,Natascha却没有惊讶,不慌不忙地递给她一杯热水,从包里翻出一包药说:“试试吧!应该很灵,我以前用过的。我早上特地去买的。”Team leader像听话的乖乖女,吞了药喝了水,听凭Natascha的安排。我真想知道Natascha什么时候去买的,头一天结束时已晚上11点了,Natascha还要整理资料,一大早还要比我们先到现场。
  Natascha喜欢旅游,每年她都会去国外旅游。只要看到她的皮肤又变成小麦色了,我们就知道她刚度完假回来。上司非常喜欢她的一点是:即使在度假,只要有需要,Natascha都会积极回邮件或参加电话会议。
  在我不停感叹Natascha具有做coordinator天赋时,Natascha决定辞职去美国读心理学。刚听到这个消息,我好吃惊,心想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我曾告诉她,她很适合学心理学,因为她有很强的敏锐性和观察力,也有对人的关怀和敏感,但我觉得辞去这么好的工作很可惜。等她讲完长长的理由,我点头,并祝福她顺利。她很清楚自己要什么,看到项目中专家所做的事,她知道那就是她的未来。
  临走前,她请我们吃饭,把我们介绍给她的继任者Mary。无意中,我听到她和Mary谈一个学习计划:她读书后将每周抽一个晚上,通过网络跟Mary分享她所学到的东西,重点是那些她认为会对Mary工作有帮助的内容。这将是一件耗时的工作。我惊讶地问Natascha为什么要这样做,她说:“Mary对心理学很感兴趣,但她目前不可能脱产读书。我愿意帮她。”她说得那么轻松,好像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我知道按她的性情,这会是一件持续去做的苦差。
  最初接触时,Natascha只是一个coordinator,但她把coordinator做得这么专业,我们常常忘记了她的coordinator身份,会把她当专家看待,倾听她的意见,尊重她的想法。她决定成为一个专业人士,我们认为这个想法很好,因为以她的用心、爱心和智商,这个世界上没什么她做不了的事。
  责任编辑:尹颖尧
  
其他文献
选课排队时,每一个学生都领到一个号,按号报名,以免有人插队。  最早是在台湾听到“硬课”这个词,形容那些上起来很hard的课,教授往往布置各种各样的任务,并且打分严格,正如孟芸芸选到的课那样。这恰好能用来与近年大学流行词汇“水课”相对应,所谓“水课”是指老师要求松、打分好、容易过的课程。  “学生大都是经济理性的,显然他们认为提高GPA带来的奖学金、保研、留学等诸多福利比一节课带给他们的知识更重要
我有位老兄,罹患抑郁症,曾经这样感叹:“恨不得一夜之间白头。”他的意思是,他希望有一种方法,能帮助他加速时间,让他提前进入老年的清明澄澈之中。其实,他所用的这句话,是林忆莲的歌词,而她所歌唱的,却是她的幸福:“恨不得一夜之间白头,永不分离。”事实证明,幸福或者悲苦,都不能帮助我们缩短时间,生命必须要用时间的推进来完成,少一分一秒都不行。  导演理查德?林特莱克用了一种特殊的方式,来表现时间的这种属
学校是5.12地震以后由香港政府援建的,很新很漂亮,周围看过学校照片的朋友都说:“这也需要支教?”没错,在许多人眼中,支教应该在山沟沟里,在破烂的小木屋里,拥有色彩艳丽、崭新校舍的学校需要你支哪门子教?那么我也想问,硬件和软实力是正比的么?漂亮的学校一定意味着优质的教育么?淳朴的乡亲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么?  支教生涯正式开始的第一项任务便是迎接新生报到注册——对于这一天的回忆至今都是凌乱的。报
畸叶槐
1990年中秋,我出生在湘西南一个静谧的山村,那里的清风朗月,小桥流水,近已难觅。父亲生得活泛,母亲又极勤俭,所以他们不但最早在村里盖起来红砖房,还去镇上办到营业执照,开起了村里第一家商店,日子红红火火,乡邻莫不啧啧。  可造化弄人,次年清明,慈父见背。有一天,姐姐告诉我,家里来了个陌生男人,一脸凶相,会织斗篷和蓑衣,夜里还出去捉蛇。我问她欢喜不欢喜,她说不知道。日子一长,他便不再陌生,成了我们的
这学期我们周一到周四的早上8点都有课,宿舍一个爱学习的兄弟定上周一至周四的闹铃。  一个周六晚上,那兄弟出去没带手机,宿舍剩下的几个人一合计,就把他的闹铃时间往后调了一天。他回来也没看手机,直接睡了。  第二天一大早闹铃响了,那兄弟惊醒,一看手机,以为到周一了。他大声问我们:“周一了?今天周一么?我没记得我过周日啊!周日我都干什么了?”我们几个忍着笑跟他说:“不是吧,我们昨天还一起打球来着,你在图
张安定很瘦,头发蓬乱。在北京柴棒胡同的这间小院里,来来往往的是年轻人,他们会来办个人展览、分享经历,为他们提供平台的就是张安定和他的团队。  33个月前,张安定与妻子等5个年轻人辞职创业,成立了“青年志”研究团队,“专注于用社会学和人类学方法,研究中国年轻人和青年文化”,耐克、阿迪、百事、雀巢、诺基亚、李宁等商家买下了他们的调研报告,以此理解中国年轻人的文化。    成为自己比生存要有趣得多   
2013年夏天,中国人民大学进行了全校范围的校园整修,其中包括公共教学二楼、公共教学三楼、人文楼和学生活动中心等。  这场全校范围内的校园整修可以说是牵动了所有人大学生的心,看着昔日虽有些陈旧却熟悉的房屋被改造成了高端大气上档次却有些陌生的建筑,大家心中五味杂陈,有在微博上吐槽新楼之丑的,也有在人人网上怀念旧楼的。其中,学生活动中心(简称“学活”)的改造可以说最为众多熟悉它的学生们所挂心。  中国
赵敦华,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哲学系前系主任。著有《卡尔·波普》、《基督教哲学1500年》、《西方哲学简史》、《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和《人性和伦理的跨文化研究》等十余部著作。  赵敦华教授曾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生开设《西方哲学导论》课程。作为教师,赵老师认为自己的任务是深入浅出讲明白哲学的基本概念,塑造哲学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们学习哲学的兴趣,教会学生们如何用正确的方法“做”哲学。对于今后有志于
曾经的小小职业学院  部分早期传统到今日还留有蛛丝马迹:纪念教堂(Memorial Church)处于校园的中心位置,每年全校的毕业典礼都在教堂前的露天草坪举行。拉丁语不再是必修科目,但毕业典礼上还有一名本科生和一名研究生代表分别用拉丁语发表感言。上课期间每周一到周六的早上9点之前,纪念教堂都有早祷(Morning Prayers)。这项传统坚持了300多年,风雪无阻,只不过从强制出席变成了志愿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