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国粹:针灸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pgx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公司高工王女士虽然还不到50岁,可腰间盘突出症已经折磨得她寝食不安、疼痛难忍,几乎无心工作。她打针、吃药、按摩、做牵引,效果甚微,有的医生劝她开刀手术治疗。王女士身体素质一向比较好,几乎没住过院,一听说要手术,心里就不愿意。随后,经人推荐她来我院进行针灸治疗。
  针对她的症状,连续针灸1周多,没想到,效果竟十分明显,几针下去,疼痛减轻不少。一段时间以后,腰就不疼了,行动自如。
  类似王工的例子有好多。51岁的鞠先生患脑梗治疗之后,留下了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的后遗症,肢体动作不协调。另外,颈椎压迫神经,让他整天迷糊,后来重度眩晕,晚上也睡不好觉,痛苦不堪。到很多大医院也没看好,无奈,来我院针灸半月左右,肢体功能障碍明显减轻,颈椎活动自如。针灸到一个半月的时候,各种并发症基本都消失。达到了基本康复的标准。
  还有如单纯性面瘫,早期应该以药物治疗为主;到了中期(7天以后),以针灸治疗为好。如果治疗比较及时,大部分患者都可以康复。
  为什么小小的银针比药物还神奇呢?
  一般人回答不了这个问题,现代医学专家也难以解释这个问题,即使最高明的中医专家也没有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针灸是中华民族的国宝,是中医的国粹。大量的医学实践已证实,中医的针灸对很多疾病有难以想象的、特殊的疗效。现代医学从生理学、解剖学,甚至从分子生物学及基因角度对针灸的实质及作用机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取得的成果都十分有限。有人就用模糊理论或黑箱理论来解释它,有一定的道理。有的人说:“中医稀里糊涂把人治好,西医明明白白把人治死。”这话有些极端,但不无道理。

砭石,最原始的针具


  针灸是古人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几千年演变与发展而形成的。
  说起针灸的起源,似乎还有点玄。如同诗歌的起源“吭吁吭吁”一样,原始社会人们在劳作的同时,也不断同疾病做斗争,当人们感到身体不适或有外伤时,用手或其他工具按压身体的某一部位,疼痛和疾病就有所缓解。随着经验的积累,人们逐渐发现用一种叫做“砭石”的石头按压效果较好,砭石也就成为最原始的针具;从新石器时代进入青铜器时代,特别是发明了冶炼术之后,铁针也相应地应用于针刺医疗,“古代九针”就是典型的代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以后,到了汉代早期就出现了金针、银针;现在深受国内外针灸医生喜爱的不锈钢的钢针,则是现代科学与研究的新成果。针灸和按压的部位也逐渐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穴位”,后来人们又发现不同的穴位有类似的功效,比如沿手臂内侧有十几个穴位都能治疗肺部的疾病,把这些穴位连成一条线,就成为现在中医所说的“经络”,经络学由此诞生。

不被西医承认的经络


  那么,经络是什么呢?经络有点像现代医学说的神经,错综复杂,经络联络四肢百骸、眼耳鼻舌身、肝心脾胃肺、五脏六腑。但是经络与神经完全不是一回事。人体的经络包括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十二正经与中医学的五脏六腑相连,并以五脏六腑命名,环绕周身,首尾相连。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等。十二正经与任、督二脉上有很多穴位,其他经脉上没有穴位,但它们对人体气血正常运行、抵抗外邪均有重要的作用。
  可是,按照现代医学理论、主要是西医理论,在人体上找不到经络,人体解剖也找不到经络,即使用现代最先进的仪器也无法检测出来,西医因此不承认经络存在。
  经络现象确实存在,我国发现了很多例经络敏感的人。清代中医大师王清任写了两卷《医林改错》,他在上卷中论述了脏腑解剖,提出了人体的解剖图谱和一些生理学方面的新观点,改正了古人在某些解剖和生理认识上的错误,也证明了经络的存在。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经络学研究会取得更大的突破。

针灸分为“针”与“灸”


  针灸,准确地说应该分为“针法”和“灸法”两部分。前面说的这些主要讲的是“针”法,还不是“灸”法。什么是“灸”法呢?
  据了解,灸法的发明比针法要晚一些,是人类知道利用火之后的事。灸法是把艾蒿叶碾碎加工制成艾炷或者艾卷,燃着炷或者艾卷,对准穴位直接或间接地烧灼或熏熨,通过温热刺激达到治病的方法。近年来,艾灸很热,很多人用艾灸治疗小毛病、调节亚健康,效果不错。针刺是机械地刺激;艾灸是温热性地刺激。由于这两种疗法依据的理论和选用的穴位有很多共同之处,在临床上往往同时使用,或者先后交替使用,所以通称为针灸。

针灸减肥疗效好


  在我国,针灸能够治疗多种常见病,尤其是对一些疑难杂病如中风后遗症、周围性面瘫、肩周炎、坐骨神经痛、各种神经损伤、各种关节退行性病变、肌肉劳伤等,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前面举的两个例子可见一斑。
  如今,人们把针灸推而广之,用于养生保健领域,防患于未然,治未病,抗早衰等等,尤其是以针灸治疗亚健康、减肥等。
  针灸减肥已让肥胖一族趋之若鹜。虽然减肥方法层出不穷,常见的不外乎药物减肥和运动减肥,但是这些手段大多数有副作用,且大部分人在停药或停止运动后体重出现反弹。而针灸减肥是通过调节内分泌、改善代谢状况。一位自我感觉良好的陈女士说,她是去年底经人推荐开始进行针灸减肥,现在体重减轻了10多公斤,而且针灸减肥无需节食,注重综合调节,不仅体重下降,而且睡眠、气色都能够随之好转。
  针灸减肥是在整体上对肥胖症患者的各种生理机能紊乱进行治疗调整,其减肥机理是:通过调节神经系统,可以使基础胃活动水平降低及餐后胃排空延迟,并可以抑制胃酸分泌過多,纠正异常的食欲。针灸所引起的神经递质释放发生的变化,也可以影响食欲;在内分泌系统方面,针灸通过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和“交感—肾上腺皮质”两个系统,使内分泌紊乱得以纠正。另外,肥胖症患者的体中过氧化脂质高于正常值,通过针灸调节脂质代谢过程,可以使人体中过氧化脂质含量下降,加速脂肪分解。
其他文献
下蹲,不仅省时简单,容易掌握,而且节省空间,无论在家里还是外出,只要能站立就可以,而且它还有很多好处,蹲起运动5分钟就有行走1小時的锻炼效果。  首先,下蹲时可以增强肌肉力量,增加身体协调性,增加人生活的积极性。同时,适当的蹲起活动可以增加髋、膝关节的活动,适当增加灵活性。  其次,下蹲活动可使周身血管规律性地收缩舒张,减少心脏外周阻力,改善微小血管的弹性,减少心脏负荷,还能降低血压。同时下蹲动作
我父亲患有银屑病(牛皮癣),在使用激素类药物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是我们使用的方法不对吗?  广西 肖女士  肖女士:  激素可以治疗包括银屑病在内的很多皮肤病,但如果使用方法不对,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比如局部的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等。如果涂抹的皮肤面积太大或者使用时间过长,还会引起体内激素变化,导致血压升高、血糖升高等,对身体造成损害。  另外,如果停药过早,还容易导致皮疹复發。
糖尿病治疗药物众多,如果要从中评选出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疗效证据最充分、卫生经济学效益最高的单药,二甲双胍是当之无愧的冠军。  作为问世数十年的经典老药,二甲双胍历经坎坷,从一度在退市边缘挣扎,到如今终成正果、成为抗击2型糖尿病的核心药物,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奠定了二甲双胍在糖尿病治疗领域的王者地位。  我国医药学专家曾于 2014 年制定《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专家共识》。随着更多临床证据的出现,不
虽然人的衰老是从内部器官开始,但在一张脸上的体现却是最明显,如皱纹、皮肤松弛、脸色灰暗等。如果每天坚持练练“嘴唇操”就可以有效减少面部皱纹,并保持滋润的面色。  开闭嘴唇法 将嘴巴最大限度地张开,发“啊”声或呵气,然后再闭合,有节奏地一张一合,每次连续100下,或持续2~3分钟。或者每天早晚1次,每次说30~40遍。对维护肤色红润有光泽、皮肤有弹性有很大的帮助。  擦搓嘴唇法 把嘴唇闭好,用一只手
吃得好  一般一日三餐食谱中的各种营养素含量应占全天供给量分别是30%、35%~40%、35%~40%。按照“五谷搭配、粗细搭配、荤素搭配、多样搭配”的基本原则,尽可能达到合理营养和平衡膳食的要求。  但是由于老年人身体消耗少,所需的能量也少,吃饭七分饱即可,太饱会加重肠胃的消化负担。老年人吃饭时别太着急,细嚼慢咽,最好少吃煎烤类的过硬食物。此外,老年人还可以少食多餐。  拉得爽  最好每日早晨起
老是觉得自己喉咙里面有什么东西黏住、卡住,使劲吐啊、咳啊都弄不出来。到医院检查做了一圈,一点问题也没有,但就是不见好,怎么办呢?  这里教大家一个方法,很简单,就两个字:热敷!你找条毛巾,放到脸盆里,然后往脸盆里倒入一定量的温水,要稍微的偏热一些,不要太凉,然后把毛巾捞出来拧干,趁热敷在颈部前方,尽量围住整个脖子,轻轻地按压毛巾使得毛巾尽可能地贴紧脖子上的皮肤。  这样持续半分钟到1分钟,然后再将
我今年60岁,前几年龟头痛过一段时间,今年又开始痛了,检查过尿路、尿动力等,没查出什么异常,医生给开了西乐葆等止痛药,但效果不理想。我现在很痛苦,想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  广东 秦先生  秦先生:  根据描述,怀疑您患的是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这是一种令男科医生挫折、患者困惑的疾病,被现代医学定为“世界难题”,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尽管慢性盆腔痛的病因尚未明了,但目前的基本观点是,它是一种
哮喘,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据估计,每20个人中就有1名哮喘患者。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5月的第一个周二设立为“世界哮喘日”,今年世界哮喘日的主题是“你可以控制你的哮喘”。  不发作也要治疗  哮喘在民间俗称“气喘病”或“吼病”,它以反复发作性咳嗽、喘息、呼吸困难或胸闷为特征。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全世界患病率每10年上升50%,每年有10多万人死于哮喘。国内哮喘病的防控形势并不理想,能够
有研究显示,多于80%的成年人曾出现过腰背痛,其中63.5%的患者存在肌筋膜炎。  在肌筋膜炎面前,男女患病率没有差别,也没有明显的年龄界限。随着年龄增长,患肌筋膜炎的可能性逐渐增加,中老年人也因此成为患病的主力军。  肌筋膜炎常见,却又常被忽略或误诊,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混淆,导致过度治疗,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生活及精神负担。  本期名医谈病,我们就来谈谈:  腰痛,相信大多数人都经历过。在全球范围
孙大伯患上糖尿病将近两年,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调整,而且,孙大伯也一直很听医生的话,努力地控制着饮食,并坚持运动锻炼,血糖基本能够降到正常范围。不过,就在上周三的早上,老伴却突然发现孙大伯昏迷不醒,赶紧叫来救护车将孙老伯送往医院。医生诊断孙老伯为“低血糖昏迷”,经过不懈的奋力抢救,孙大伯于3天后才苏醒过来。  作为糖尿病患者的孙大伯,平时测得的血糖总是偏高或者正常,为何会突然在半夜发生低血糖反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