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学校:送礼就送……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场家长烧钱的暗战在英国校园上演。90%的中小学老师会在学期末收到家长或孩子送来的礼物,其中蒂芙尼手镯、玛百莉手袋甚至1000英镑购物卡并不罕见。近年来,英国校园开始刮起一股腐败之风,中小学生及家长向教师送礼时互相攀比,甚至不惜“一掷千金”。送鲜花、巧克力这样的小礼物表达谢意的英国文化传统遭到了中东和亚洲移民的冲击。尽管家长坦言钱包很有压力,但依然咬牙为孩子博得更多关爱。校园腐败的背后是家长们争夺教育资源的焦虑。生育高峰、移民挤压、教育资源紧缺以及私立学校的金钱壁垒使得英国教育这几年压力山大,不仅是学位需要争抢,老师的特别关注也不能落后。除了数量不足,英国基础教育的成绩也不容乐观。为此,英国甚至不惜重金向中国取经,其中以BBC的教育实验最有争议。连串的问题使得人们不禁问:英国教育到底怎么了?

都是移民惹的祸?


  过去,英国学生在学期结束时或圣诞节假期会自己制作一些小礼品,以水果、巧克力等小物品来答谢师恩。然而,近年来各类奢侈品开始出现在礼单上,不仅价格惊人,而且种类五花八门,令人不得不感叹家长们的想象力:钻石项链,蒂芙尼手镯,爱马仕、斯迈森等名牌皮包,高级定制服装,平板电脑,顶级葡萄酒。伦敦西郊一家私立学校的校长办公室外甚至堆着几大箱普拉达、香奈儿等品牌的物品,显然是那名校长收到的礼品数量太多,以至于办公室里都放不下。家长们除了送实物,也注重教师的“体验”。商场购物券,温泉疗养券,免费搭乘私人飞机,免费住别墅度假,都是致力于赠送给教师的“美好的回忆”。
  当这些招数都土了之后,一名学生家长在学期结束时甚至向教师赠送了一沓纸币,令该教师哭笑不得。这些不啻于行贿的礼物已经引起了不少英国学校的警惕。向教师送礼看似小事,但如果过于昂贵,则无异于腐败,这种校园不良风气也势必影响教育公平,因此必须及时制止。为此,一些学校已经设立礼物金额上限,并呼吁家长和教师共同抵制“不恰当”礼品。
  英国教育团体“优秀学校指南”称,向教师送奢侈礼品的现象早就存在于土豪扎堆的私立学校,但尚未渗透至公立学校。英国媒体报道,随着来自俄罗斯、中东等地区的移民数量增加,这些家庭把各自国家的送礼习俗也带到了英国。与以往家长和学生向教师赠送小礼品的英国传统不同,一些国家的家长们习惯于向教师赠送昂贵礼品。受这股风气的影响,越来越多英国家长也开始向教师赠送昂贵礼物,甚至不得不节衣缩食“凑钱”。 尽管不少英国家庭的总收入随着国家经济困境而大幅减少,但仍不惜斥资购买蒂芙尼项链等奢侈品馈赠教师,或请教师享受一天温泉疗养等。

“僧多粥少”全靠抢


  然而,文化习俗的“东风西渐”真的可以解释这一切吗?是什么使得英国家长纷纷勒紧裤腰带也要不甘落后呢?送礼腐败背后更深层的是英国教育系统近几年来所呈现的激烈的资源争夺。正是由于各种教育资源都处于“僧多粥少”的状态,焦虑的家长们才要不惜一切手段什么都抢,其中自然也包括老师的特殊关照。
  近年来,英国本土失业率持续升高,生活成本加大,部分处在中产阶级边缘的家庭放弃将孩子送到私立学校转而竞争重点中学名额。以伦敦为例,去年,伦敦公立学校的学位需求量上升了5%。由于重点学校的招生人数和学校规模受到法律限制,超过三成学生没能进入“第一志愿”。就算进入重点高中也不等于高枕无忧。2012年以来,英国政府已经将大学学费提高了两倍,对奖学金名额的争夺也更为激烈,若拿不到奖学金,部分家境普通的学生只得放弃继续深造。正因此,为了获得老师的额外照顾,确保自家孩子各科优秀,获得特殊推荐机会,家长们不惜砸重金送礼,毕竟,和孩子的前途以及每年9000英镑的大学学费相比,300英镑的礼物微不足道。
  移民潮除了带来自己家乡的“送礼文化”,也给英国教育系统增加了压力。英国国家审计署称,2014年秋季学期,英国公立中小学的入学名额出现了高达25.6万的短缺,其中24万为小学入学名额,英国中小学生面临入学难的窘境。
  有关方面称,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包括出生率增长、经济衰退导致原来上私校的学生被迫选择公立等,而大量移民子女的到来,更加剧了教育资源的“短缺”。英国的小学都要求将班级人数控制在30人以内,但目前超过20%的小学都处于满员或超负荷状态,而学校中超过31人的大班数目比5年前翻了一番,在伦敦和周边地区,有的学校5个学生中就有1个学生英语不是他们的母语,学校不得不花费资源改善学生的英语水平从而尽量保证相应的教育质量。增加教育资源,是英国政府现在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大问题”。英国教育部门表示,这一轮政府已经拨出50亿英镑建设新学校,还为2017年9月前需要增加的学位名额追拨了23.5亿英镑。
  近年来,许多重点学校的报名竞争在信贷危机中变得更为激烈,这些学校平常就会收到10倍于招生人数的超额申请。由于越来越多先前打算送孩子上私立学校的家长,现在转而青睐免费的公立重点学校。连首相卡梅伦今年都抛弃伊顿公学,将大女儿送到公立中学读书。过去两年内,伦敦郊区一所公立小学的申请人数增加了17%,几乎是7个孩子在竞争一个名额。为了收到理想通知书,家长只有广撒网多申请。耗费大量精力申请十几所学校才换来一张通知书的事情对于家长来说已经算是幸运。一些颗粒无收的家庭只能接受电脑派位。而这仅仅是幼升小而已,后面几轮的教育资源争夺逼得家长不得不事事挤破头。

越来越像中国


  除了数量,英国教育资源的质量也令人担忧。近日大热的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就展现了英国基础教育的质量之困。5名中国教师来到英国一间中学,教导50位自愿参加临时组建的“中国实验班”的英国学生。BBC全程跟拍。一个月后,中国实验班考试全胜,比英国老师教的孩子成绩高出10%。
  这部纪录片确实揭示了英国的忧虑:近年来,英国的经济、就业和教育在金融危机环境下普遍受挫,提升青年群体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而在2010年和2013年分别进行的一项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测试中,英国排名分别是第20位、第26位,上海则连续排名第一。这给英国政界和教育界都带来了巨大冲击,英国主流综合教育模式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
  英国国家数学能力中心最近的调查显示,英国成年人数学不好导致英国政府每年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达200亿英镑。也有英国报纸提到,英国女孩的数学能力越来越差,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可能会影响民族发展。除了直接上纪录片,英国课堂还引进了中国的教辅书《一课一练》,并将从中国引进一批数学老师赴英“支教”。
  BBC的教育实验并非没有争议。有人指出,这部片子所选择的公立中学并不能代表英国整体,尤其是私立学校的学生表现。私立学校竞争残酷,学生守纪律也很努力。然而,这个观点亦不能掩盖英国在教育公平上的问题。英国非高等教育领域存在一定数量的私立学校,具有良好的办学声誉,但是收费昂贵,仅接受全英国约7%的学龄儿童入学。剑桥、牛津等英国顶尖大学的生源中,大约50%的学生来自于私立学校。而教育资源的“公私分明”又严重受社会阶层的影响,教育资源对于阶层流动的作用成了英国民众争论的焦点。上学难,上好学校更难,英国教育仍然需要在“群氓”和“精英”之间苦苦挣扎。
  因争夺资源而焦虑甚至不惜行贿的英国家长,则再次点出了教育深层的困境。一旦成为稀缺资源,围绕着残酷竞争的就只能是各种招数和手段了。在中英教育的交流和碰撞当中,越来越多的专家和从业者意识到,其实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一旦教育成为“军备竞赛”,有钱阶层总有更多应试、招生政策以及教师资源的优势。而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把一个本来处于急遽流动阶段的社会形态所具有的特征,归功于教育。实际情况可能是,一旦这个急遽流动的社会进入阶层固化时期,无论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由于巨大的贫富差距,教育所承载的阶层流动功能也就自然弱化。就像给教师送礼也不能保证自己孩子的表现更好一样,教育本不是一切社会问题的万灵药。
其他文献
天威不可测  相传上古期间,黄帝和蚩尤之间进行了一场生死大战。这场战斗十分激烈,涉及“风伯”、“雨师”等天神,风、雨、旱、雾等气象要素和气象环境则成了双方相互进攻的利器。双方开战之初,蚩尤凭借良好的武器和勇猛的士兵,连连取胜。后来,黄帝请来龙和其他猛兽助战。蚩尤败逃。黄帝领兵乘胜追杀,忽然天昏地暗、狂风大作、雷电交加、暴雨如注,黄帝的兵士无法继续追赶。原来蚩尤请来了“风伯”和“雨师”助战。不过,“
“我们总体感觉这次的混乱程度将远小于此前的动乱,局势还处在可控范围内。”在敖德萨著名的华人市场“七公里”做生意的章先生说。  中国货的天下  黑海之滨的敖德萨是乌克兰最大的国际货物港口,年货物吞吐量达3000多万吨,其中50%以上的货物来自中国。距离市中心7公里处有个市场,因为卖中国货而著名。久而久之,这里的中国商人口中的“七公里”反倒成了远近闻名的称呼。如今,因为“七公里”,敖德萨已经成为中国商
著名诗人卞之琳的著名诗作《断章》的主角张充和,于2015年6月18日凌晨一点,在美国耶鲁大学的寓所离开了这个繁华世间。《断章》选自卞之琳的一首长诗,文字如下: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苦恋张充和一生,在充和婚前苦追十年未果,写下许多诗作及数百封信,张充和无一回应。有人曾问张充和,为何不明确拒绝他,充和如此作答,“没有人请
小说家张万新的成名作《马口鱼》曾经被称为经典的屌丝小说,说的是一个赤贫的船工解决性需要的故事,写得生猛原始,充满了蒙昧的张力,可谓淋漓尽致,“大快人心”。顺着这个思维往前追溯,郁达夫笔下那些以自己为原型的失业小青年,可谓上个世纪初的经典屌丝形象了:一边想女神而不得,一边偷窥、自慰、沉沦,而且还自认是标准“爱国文青”,在海边的悬崖上呐喊:“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强起来罢!你还有许
韩剧里的韩国,有点像那句话: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数年前我第一次去韩国的时候,是从另一个国家直飞韩国的第二大城市釜山。从机场到宾馆,脑海里一路都在闪现韩剧里的精致场景,此后当然是大吃一惊。不瞒你说,我觉得咱们中国一些较好的县城,似乎更具都市风范。如果说釜山有什么优越的地方,那就是处处整洁,连大排档的桌椅都清洁得一丝不苟。  此后因适时调整了期望值,从釜山坐公务大巴奔往当时的汉城现在的首尔时,
当地时间8月7日晚,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警察学校发生一起自杀式爆炸袭击事件,爆炸至少造成20名学员死亡。据电视台报道,阿富汗塔利班声称对此次袭击负责。一天前,一辆满载炸药的汽车在阿富汗东部诺加尔省政府大楼附近引爆,造成至少8人遇难。事后阿富汗塔利班承认,对此次炸弹袭击负责。两起炸弹袭击都发生在塔利班内部完成权力移交,曼苏尔成为新的领导人之际。至于这些事件的关联,还得从阿塔前领导人奥马尔的死讯说起。奥
军情六处标识  忧郁的眼神,稀疏的胡茬,神乎其技的枪法,以及永远都不可少的马爹利酒,这些已经成了“007”詹姆斯·邦德的标签式符号。10月份,007系列最新影片《007:幽灵党》在欧美上映,几乎刷新了整个欧美市场的票房纪录。而007电影的魅力,往往不止在于詹姆斯·邦德本人,还有他身边换过无数的“邦女郎”。这种搭配似乎自007系列电影诞生以来一直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过现在情况可能要发生一些变化
东方小四民国问题专家  鲁迅与林语堂,均是中文世界不可回避的殿堂级人物。他们的恩恩怨怨,至今令人叹息。  其实他们曾经是感情真挚的知己。上世纪20年代初,林语堂留学归国,入北京大学任教,后与鲁迅结识。当时出语愤激的鲁迅已经很不被一些人待见,但林语堂与其十分投契,林语堂还加入了鲁迅领导的“雨丝社”。两人相知缘于那一阶段的本质相通,年轻时的林语堂也曾是一个慷慨激昂的热血青年,也曾走上街头与学生们一起向
诺兰详细的介绍建议自己到百科上去看,在这里想说说他几部作品的一些共同特点:  1、兼任编剧、导演、制作人  我认为,一个好的作品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剧本,如果剧本很烂,神也没办法把电影拍好。所以发现好电影一般都是以下真理的集合或者其中之一:编剧强悍,剧本强悍!我所介绍的影片都是诺兰身兼三职的作品。  2、将时间彻底地敲碎再完美地重组  我想这个可能是诺兰电影的最明显的特点了,不可否认诺兰的剪辑能力已经
因为极具槽点的个人性格和无人能匹敌的超级嘴炮,房地产大亨唐纳德·特朗普或许将成为美国选举历史上第一位同时和左右翼媒体都搞不好关系的候选人。  CNN名嘴安德森·库珀在一场访谈后表示此人“无法沟通”;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记者杰克·沙菲尔说他表现得像个“三年级小学生”;脱口秀主持人“囧司徒”吐槽他既不属于民主党也不是共和党,而是自恋到属于可以用自己名字命名的“床破党”;《赫芬顿邮报》则干脆直接